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32例的疗效分析

黄向芳;黎文清

关键词:卵巢早衰, 中药, 性激素替代治疗, 诱导排卵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32例的疗效.方法:32例卵巢早衰患者采用中药助孕排卵汤加减联用性激素替代治疗法,行周期治疗3~6个月,并在服药前后检测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血清水平,用B超检测子宫体积,左、右卵巢体积及子宫内膜的变化,观察停药后卵泡发育和排卵情况.结果:32例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FSH、LH血清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P<0.05);子宫内膜明显增厚(P <0.01),但双侧卵巢及子宫体积无显著变化(P >0.05).停药后32例中13例有数目不等的卵泡出现,5例足月分娩,1例自然流产,1例已孕8周.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血清FSH与LH显著下降,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能诱导排卵成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人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与瘢痕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瘢痕组织原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CTG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CTGF mRNA及蛋白在人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高度表达, 与正常皮肤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TGF在人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呈高度表达, 提示其在增生性瘢痕的纤维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为临床上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增生性瘢痕药物提供了可能.

    作者:吴平;何惠娟;张培华;张毅;江黎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放射对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放疗后临床完全缓解只是表示肿瘤细胞降到一定数量(1×109个)以下,并不等于治愈.根治量放疗后肿瘤的复发及转移一直是肿瘤放射治疗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对肿瘤首程放疗后复发或转移者的治疗效果往往很差.放射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对肿瘤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曹璋;孙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结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80岁以上前列腺增生症84例

    目的:总结对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结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治疗经验.方法:应用TURP、TUVP结合治疗80岁及以上前列腺增生症患者84例.结果:84例(100%)均有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术前为(30.6±3.6),术后减少至(9.4±1.7);生活质量评分(QOL)由术前的(5.2±4.8)下降至术后的(1.8±0.2),大尿流率由(5.2±4.8)mL/s增加至(36.4±10.4)mL/s,剩余尿从术前(280±170)mL减少至术后的(36.4±10.4)mL, 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全部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应用TURP、TUVP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安全, 简便,疗效满意.

    作者:李碧君;钟世强;单炽昌;周镇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Delphi法与Topsis法联用评价医院质量管理

    利用特尔菲(Delphi)法和Topsis法联用对我院18个科室的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医院年终效益奖金的分配方法,为奖金分配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作者:李军;王双苗;赵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甲基睾丸素辅助早期妊娠药物流产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甲基睾丸素对早期妊娠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82例停经35~49d妇女随机分成两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流产85例(对照组)及加用甲基睾丸素后药物流产97例(观察组),对两组流产效果、出血时间及流产后第1次月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完全流产93例,不全流产4例,失败0例,完全流产率为95.9%;对照组完全流产74例, 不全流产10例, 失败1例, 以观察组的效果为优(Hc=4.687,P<0.05), 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657,P<0.05);观察组完全流产者的出血时间为(9.5±4.7)d,显著低于治疗组的(13.8±8.6)d(P<0.01);两组流产后第1次月经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加用甲基睾丸素可提高流产率,缩短出血时间.

    作者:黄思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SD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两种原代培养及传代方法的比较

    目的:建立较理想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肾小管节段贴块法及0.2%胰蛋白酶消化20 min两种方法进行原代培养,以0.25%胰蛋白酶(A组)、0.125%胰蛋白酶-0.02%EDTA(B组)消化传代,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细胞种类.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成功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但前者较好,小管节段贴壁早.B组成功传代(4代)并鉴定为肾小管上皮细胞,A组传代失败.结论:肾小管节段贴块、0.125%胰蛋白酶-0.02%EDTA消化是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的有效方法.

    作者:杜胜华;唐德燊;刘华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学英语写作中常见的词法错误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外国语学院2002年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一般发生于词汇、句法和语篇3个层面.本文主要分析词汇层面上的常见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得出一些启示.

    作者:张桥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3例肠系膜淋巴管瘤CT分析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瘤(ML)的CT表现及其分型.方法:经病理证实的ML13例,男7例,女6例,平均34岁.8例做常规CT扫描,5例做螺旋CT扫描,层厚10mm.结果:10例起源于小肠系膜,3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单房型囊肿3例,多发或多房囊肿10例,囊壁菲薄,光滑,囊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如有囊壁及分隔有明显强化是其特点.成年型:囊肿形状较规则,分叶明显,类似扩张的结肠;幼儿型:囊肿形状欠规则,分叶及分隔不规则.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瘤好发于小肠系膜,无年龄特异性,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多发性)囊肿,多呈壁薄分叶状多房性囊肿,增强扫描多数病变囊壁及分隔有明显强化.

    作者:王东;谢长浓;罗泽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4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甲氨喋呤(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83例输卵管妊娠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以米非司酮300mg一次顿服, 并加用MTX20 mg肌注(连用5d);对照组单用MTX,用法相同.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为85.7%,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为65.9%,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证实两组的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水平降低情况、包块缩小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

    作者:梁持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38例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神经肌电图分析

    目的:分析Guillain-Barr综合征(GBS)患者神经肌电图改变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GBS患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电图及F波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率为74.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占65.2%,F波异常率为69.7%,EMG表现为平均时限延长出现自发电位.结论:GBS为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伴有轴索变性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神经肌电图检测对GBS的诊断是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作者:刘彩珍;黄绍娴;周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切口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目的:了解小切口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小切口髓芯减压植骨、2枚空心螺钉内支撑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坏死 25例(29髋).结果: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28髋得到改善或无明显变化,仅1例塌陷较治疗前有轻度加重,有效率为96.5%.结论:小切口减压植骨支撑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能预防或延缓股骨头的塌陷,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外科手术微创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何生;张华;李兰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尖锐湿疣细胞免疫学的研究现状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人生殖器官及附近表皮(外阴、阴道、宫颈、肛周、阴茎、阴囊及尿道口等部位)引起的一种常见、易反复发作、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性传播疾病(STD),性泛滥时可发生于身体任意部位.

    作者:梁远飞;钱起丰;吴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对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甲亢、甲减及正常)对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甲亢患者36例,甲减患者32例和正常对照36例并测定其甲状腺激素、血脂、空腹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 h血糖及胰岛素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校正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等因素后,甲亢、甲减组IS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正常甲状腺功能状态可能是维持人体胰岛素敏感性和正常糖代谢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郭行端;叶志东;黄玉英;刘君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儿氯棕合剂发酵产气现象分析

    目的:为保证小儿氯棕合剂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对其发酵产气现象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该制剂部分成分、包装材料及配制用水分别作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原料药浓复合维生素B溶液微生物限度检查不合格,经更换合格原料药后重新配制,该合剂的发酵产气现象随之消失.结论:小儿氯棕合剂中含有的复合维生素B及单糖浆等成分是细菌、霉菌生长繁殖的良好营养物质,一旦受到污染,微生物繁殖速度极快而导致该合剂发酵产气.该合剂不具备抗霉、抗发酵能力,在夏季、霉雨季节配制时,可考虑添加适量尼泊金乙酯作防腐剂.

    作者:陈赛红;杨晓军;吴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PAR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残早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的代谢异常引起动脉功能障碍,长期高血糖症、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IR)等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因素.

    作者:胡桂芳;武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子宫腺肌症的MRI诊断

    目的:观察MRI在子宫腺肌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患者行MRI检查.结果:弥漫性子宫腺肌症15例,在T2WI上表现为子宫结合带弥漫性增厚.局限性子宫腺肌症17例,在T2WI上表现为与结合带信号相近的低信号肿块影,边界不清,仅1例病灶边界相对较清.本组32例低信号病灶,病理学上为增生肥大的平滑肌,其内散在的点状高信号灶为异位内膜岛.结论:MRI能对子宫腺肌症作出明确诊断,并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沈新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新生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感染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s)感染的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999 年1月至2004年1月收住我科176例疑有细菌感染的新生儿的气管内液(痰液)、血液、脐部分泌物、大便和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培养获革兰氏阴性菌标本进一步筛选试验和双纸片法鉴定产ESBLs菌.结果:在176 例新生儿中,共采集了223 例次标本,分离出G-菌39株,从中检出ESBLs 4(株)例,3株来自肺炎克雷伯菌,1株来自大肠杆菌中,均为院内感染.药敏显示: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中度敏感,其余抗生素均耐药.其中3例产ESBLs菌院内感染的患儿病程中均曾使用过第三代头孢菌素.结论:临床应重视对产ESBLs细菌感染的监测,尽量避免ESBLs菌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江月明;涂燕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电视腹腔镜在录像系统普通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外科手术是临床外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腹部外科手术时切口长度有限,限制了手术野的暴露,阻碍手术的示教过程,很难得到一个真实、全面、系统的手术教学全过程,给临床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技术也逐步扩大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其中电视摄像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视腹腔镜迅速在临床上得以开展.电视腹腔镜录像系统能提供生动、形象、真实的图像信息,使手术过程一目了然.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录像系统资源,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同时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知识形象、具体和真实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同时增强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缪辉来;林木生;陈明;包仕廷;陈念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氯诺昔康、曲马多和芬太尼用于鼻内镜手术镇痛效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氯诺昔康、曲马多和芬太尼用于鼻内镜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90例需作鼻内镜手术者随机分为3组(氯诺昔康组、曲马多组、芬太尼组),每组30例.术中分别使用相应的药物(氯诺昔康、曲马多、芬太尼)作麻醉镇痛,比较各组的镇痛效果、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及其它不良反应.结果:氯诺昔康、芬太尼组的镇痛效果比曲马多组好,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别为(1.7±0.3)、(1.4±0.5)、(2.5±0.6)(两两比较,P<0.05~0.01);三种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P<0.01),氯诺昔康的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为(22.7±35.1)min;三药用药前后对循环呼吸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芬太尼、曲马多组均出现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而氯诺昔康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氯诺昔康可作为鼻内镜手术首选的麻醉镇痛药物.

    作者:黄锦联;张敏;林福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离子凝聚胺快速二步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探讨低离子凝聚胺酶联免疫 (EIA)快速二步法检测HBsAg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在检测试验的第一步反应步骤中加入低离子凝聚胺溶液,设计新的反应条件,对HBsAg进行检测,并将测定结果与常规二步法和按照试剂盒提供的一步法的测定结果作比较.结果:快速二步法的测定结果与常规二步法的结果相一致,检出率为100%,低检测量为1ng/mL,SD值为 0.12,CV值8.6%.一步法的阳性符合率则为99.2%,且存在钩状效应.结论:新建立的低离子凝聚胺快速二步法检测乙肝标志物检出率高,重复性好,符合卫生部对检测低值量的要求,且操作快速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柯振符;何寿国;黎舒;钟爱卿;杨文杰;邱小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