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微;何洁莹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如何及时发现对侧迟发性血肿并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对3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并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对侧迟发性血肿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恢复良好18例(51.4%),中残4例(11.4%),重残3例(8.6%),死亡10例,致残率为20.0%,死亡率28.6%.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时,应考虑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及时钻颅探查或复查头颅CT,及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曾昭明;邵强;吴波;吴分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置含铜宫内节育器(Cu-IUD)后有或无子宫异常出血者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置Cu-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组(n=20)、置Cu-IUD无子宫异常出血组(n=20)、未置Cu-IUD月经周期正常组(n=20)子宫内膜组织VEGF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检测各组VEGFmRNA的表达.结果:VEGF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置Cu-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组有VEGFmRNA扩增,VEGF表达较未置Cu-IUD月经周期正常组及置Cu-IUD无子宫异常出血明显增加.置Cu-IUD后子宫无异常出血组与未置Cu-IUD月经周期正常组比较,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子宫内膜血管生成的调节,置环后子宫异常出血可能与放置Cu-IUD后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异常有关.
作者:刘小乐;杜天竹;陈衡;韩红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我院6年来血标本的培养结果及药敏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BACTEC 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Dade Behring MicroScan WalkAway 40型仪对3091份血培养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3 091份血标本中,检出细菌239株,检出率为7.7%,其中革兰阳性菌134株,革兰阴性菌94株,真菌11株.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头孢呋辛较为敏感,而革兰阴性杆菌对泰能、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结论:革兰阳性球菌为本地区引起菌血症的主要病原菌,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占优势.药敏结果提示检出菌耐药性强且广谱耐药.
作者:吴建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本文简述了在INTERNET环境下医学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状况,分析数字化建设对图书馆的意义,根据目前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和障碍,提出了几个可能促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观点和意见,与同行共同探讨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程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腹腔镜下盆腔手术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40例腹腔镜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乌司他丁组)和B组(对照组)各20例.A组在术前1天、术中和术后第1~3天给予20万U乌司他丁静脉滴注;B组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3、7天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同时于术前、术毕及术后第1、3天测定皮质醇(Cor)和C反应蛋白(CRP) 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应激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ALT和AST术后第1、3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 <0.05),A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1);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ALT和AST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P>0.05).两组患者术后TBIL、 ALB无明显变化(P>0.05). 术毕及术后第1天B组患者Cor和CRP较术前明显升高(P <0.01),术后第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A组患者术后Cor和CRP无明显变化.结论:腹腔镜下盆腔手术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对其术后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以缓解应激反应,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根殷;王旭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高氧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呼衰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COPD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吸氧、抗菌消炎、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观察组34例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高氧液1000 mL静滴,每日1次.结果:治疗3 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需用高频呼吸机辅助通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7 例vs 0例,P<0.01).观察组治愈出院的住院天数为(12.4±3.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7±3.6)d (P<0.01).两组患者的SaO2、PaO2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PaCO2则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P<0.05~0.01), 且以观察组改善更明显.结论:高氧液治疗COPD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患者效果明显,有迅速改善症状体征、改善血气、减少机械辅助通气或为机械辅助通气赢得时间、缩短住院天数等优点,为COPD慢性呼衰急性加重的氧疗开拓了新的途径.
作者:李瑞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祛风法为主内外兼治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53)予健脾补肾祛风法治疗,对照组(n=45)予芬必得及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疗程为8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程度及个数、关节功能障碍程度、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15 m步行时间以及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补体C3(C3)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显效、好转的例数为5、16、2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则分别为1、9、2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显著下降(P<0.01),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15m步行时间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CRP、RF、C3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其中ESR、RF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ESR、RF、C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CRP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健脾补肾祛风法内、外兼治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作者:余毅;陈杭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天然药物血竭素高氯酸盐(dracorhodin perchlorate, Dp)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和细胞周期.结果:MTT法显示Dp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增高,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1).FCM检测增殖指数,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1).结论:Dp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培华;罗少军;汤少明;肖佐环;梁杰;左强;李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自体微粒皮移植在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自体微粒皮加异体皮或异种皮修复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48例.结果:48例大面积Ⅲ度烧伤患者中46例存活,除1例因坏死组织未彻底切除致微粒皮成活率差外,余45例微粒皮成活及覆盖创面比均在95%以上.随访1.5~2 a,愈合的创面平整、光滑、瘢痕增生较轻、有弹性.结论: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效果良好.
作者:王伟琴;黄宇伦;程怀正;刘潮波;陈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3例,术后按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33例中2例死亡,其余31例经1~3a随访,按Harris评分优良率达83.9%,无一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 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效果满意,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作者:陈永源;索鹏;周永顶;杨益;王浩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和一氧化氮(NO)与肝硬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比色法和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8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TNF-α、IL-6和NO水平.另设32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肝硬化各级患者的血清TNF-α、IL-6和NO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肝功能越差其值升高越明显(P<0.01);有腹水组的TNF-α、IL-6和NO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腹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硬化时TNF-α、IL-6过度分泌和NO合成增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TNF-α、IL-6和NO水平有助于评估肝硬化病情.
作者:曾宏;温帆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所致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PCOS诊断标准126例患者,共计303个治疗周期,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146个治疗周期,采用针刺治疗促排卵;对照组60例157个治疗周期,采用克罗米芬(CC)+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发排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周期排卵率分别为83.2%、70.5% (P<0.05);妊娠率分别为60.6%、31.7% (P<0.01);对照组与治疗组黄素化未破裂卵泡(LUF)周期发生率分别为22.9%、4.8% (P<0.01).两组均未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结论:针刺促排卵治疗PCOS是一种自然疗法,经济、简便, LUF发生率低,有较高的妊娠率.
作者:杨越红;洪建云;魏达友;陈雪梅;林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门诊处方退药情况和退药原因.方法:根据门诊处方退药92例中所涉及的药物名称、类别、剂型以及医师填写的退药原因作汇总分析.结果:退药处方中,药品类别主要是抗感染药物、补益类中成药、心脑血管类药物.退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依从性差,因不良反应退药占退药总数的63.0%;其次是不合理用药、经济原因、重复取药、患者拒绝用药、患者药物禁忌症等因素.结论: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及合理性监督,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资源浪费.
作者:蔡伟明;陈红明;马晓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旨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美国Microscan autoscan-4细菌分析仪,对34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经纤支镜取得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2份临床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08株,其中G-杆菌218株(占70.8%),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不动杆菌为主,其较敏感的药物分别有: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亚胺培南;G+球菌70株(占22.7%),以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为主,其较敏感的药物均有万古霉素和阿米卡星;真菌20株占6.5%.肺炎克雷伯氏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是38.9%,G+球菌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是62.9%.结论:G-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的耐药性是严重的,应加强下呼吸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陈宇锋;谭世繁;杨伟业;曾再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综合性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对76例脑瘫患儿采用按摩推拿手法结合引导式教育和静脉滴注射施普善治疗.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90.8%,其中4例(5.3%)进入正常化,显效28例(36.8%),有效37例(48.7%),无效7例(9.21%).以1岁内开始康复治疗的效果好,1~3岁内接受治疗者次之,7岁以上效果低.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及驰缓型的效果较好,有效率分别为95.7%、89.5%、87.5%,共济失调型的效果差(有效率为33.3%).结论:脑瘫患儿如早期诊断,早期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功能大多数能改善,后遗症减轻.
作者:吴秀清;李兰;陈楚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手段, 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1~2004年4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32例,治愈27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手术治疗9例,治愈5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3例.结论:腹腔穿刺是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炎常用的手段之一,腹水白细胞计数大于0.3×109/L时应高度怀疑原发性腹膜炎,腹水中多形核白细胞大于50%则可诊断为原发性腹膜炎.手术可明确诊断,去除腹腔内脓液,减少毒素吸收及肠粘连梗阻的形成.
作者:陈福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精神病司法鉴定中简单常识检查对伪装的鉴别作用.方法:根据鉴定结果把被鉴定人分为伪装组和非伪装组,在鉴定过程中对两组进行定式的简单常识检查,记录检查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鉴定界定为伪装组37例,非伪装组116例, 简单常识检查的得分分别是(4.89±4.74)和(13.12±4.09),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伪装组中,模拟智力低下与模拟精神症状的得分分别为(5.31±4.45)和(5.39±4.4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伪装组的得分明显低于非伪装组,简单常识检查对鉴别伪装的作用是肯定的.
作者:陈泽元;黄祖荣;林家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2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27基因在62例宫颈癌组织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62例宫颈癌组织中,p27的阳性表达率为38.7%(24/62);p27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病灶大小、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P<0.01或<0.05);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及年龄无关(P >0.05).结论:p27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癌的生长、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断宫颈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王祥珍;李英勇;黄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通过静脉渠道补充液体和药物治疗、抢救老年患者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老年患者输液时,由于年龄的增加,各脏器生理功能的减退,易发生心脏负担增加过度难以承受的情况或易发生热原反应.因此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姚兵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急性放射性口咽炎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42例鼻咽癌首程放射治疗患者前、中、后鼻咽和口咽的细菌进行培养、分类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口咽粘膜损伤明显者用抗生素治疗.结果:42例中,样本送检标本共234份(鼻咽117份,口咽117份),91份(38.9%)样本细菌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微生物13种.鼻咽部标本有57份阳性(48.7%,57/117),43份为表皮葡萄球菌(75.4%,43/57);口咽部标本有34份阳性(29.1%,34/117),多为肺炎克雷白氏菌、嗜麦芽假单孢菌和酵母样真菌.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对口咽粘膜的损伤明显,多合并细菌感染,药物敏感率以头孢拉定高,应用抗生素防治急性放射性口咽炎合并感染有效.
作者:张宁;卫光宇;谭以昶;黄泽黎;李绍恩;吕志倩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