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的综合治疗

苏月南;文学;苏勇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综合治疗
摘要:目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仍是难治之症,病死率50%~60%以上。我院中央重症监护室于1998年11月~2000年4月应用机械通气、抑肽酶和甲基强的松龙综合治疗早期ARDS 2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60(43±5.5)岁。呼吸(R)28~36/min,氧合指数(PaO2/FiO2)26.60~39.90(33.60±5.40)kPa。胸片示肺泡无实变或实变≤1/2肺野。符合1995年全国危重急救医学学术会议ARDS分期诊断标准[1]。病因:严重创伤10例,溺水3例,感染性休克2例,煤气中毒、海洛因中毒、农药中毒、产科DIC、食道癌并肺部感染各1例。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多巴胺持续静滴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持续静滴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24 h持续静滴多巴胺,滴速为5~10 μ g/kg*min;对照组Ⅰ 35例每次静滴多巴胺0.5 mg/kg,每天1~2次,滴速亦为5~10 μ g/kg*min。两组用药时间均至硬肿消失后停药。对照组Ⅱ 35例仅采取综合治疗,不给予多巴胺治疗。结果:治疗组硬肿开始消退时间及完全消退时间分别为(1.36±0.92) d与(4.23±2.15) d;对照组Ⅰ则分别为(2.16±1.15) d与(5.76±2.31) d;对照组Ⅱ分别为(3.25±1.86) d与(7.12±1.89) d。3组硬肿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均<0.01)。治疗组、对照组Ⅰ和Ⅱ 3组治愈率分别为91.1%、82.9%、68.6%,治疗组与对照组Ⅱ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持续静滴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显著。

    作者:袁慧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29例

    目的:总结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的经验。方法:经尿道输尿管镜对29例输尿管狭窄进行治疗。结果:29例均成功手术,5例术后再次狭窄经二次扩张手术后治愈。结论: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损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作者:蔡勇;李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鼻咽癌中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了解鼻咽癌组织细胞中E-cadherin(上皮钙粘附素)及β-catenin(β环连素)的表达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4例鼻咽癌组织细胞中E-cadherin、β-catenin及bcl-2基因表达,计算各例的阳性表达率,通过非参数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E-cadherin、β-catenin和bcl-2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74例鼻咽癌中E-cadherin72例显示不同程度阳性表达,73例表达β-catenin,bcl-2在65例中显示不同程度阳性表达,阳性率皆为5%~100%不等。经检验,bcl-2中位阳性率明显低于E-cadherin及β-catenin的中位阳性率(Z=-3.021,P=0.003;Z=-3.263,P=0.001),且随着E-cadherin及β-catenin阳性率增高而减低。其中,24例伴有胞浆β-catenin阳性表达的鼻咽癌中,bcl-2表达明显低于非胞浆表达组(Z=2.017,P=0.014)。结论:鼻咽癌中E-cadherin的增强表达可降低bcl-2基因的表达,β-catenin异位表达可能在调节bcl-2基因的表达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储兵;季明芳;曹世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改良一次性吸痰管治疗气胸5例

    气胸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可造成纵隔摆动而致死,但若能及时排气可迅速挽救患者的生命。笔者采用改良一次性吸痰管治疗自发性气胸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1岁~30岁)均为自发性单纯性气胸。操作方法:在严格无菌操作条件下,拔掉一次性输液管上的输液针头,换套一次性吸痰管(上海祥盛医疗器械厂产品,标准号 Q/AHWAI-1993)的粗端(带活塞),输液管另一端硅胶管直接插入盛有250 mL灭菌生理盐水的500 mL输液瓶中,作水封引流瓶(瓶塞上要插针头排气)。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作一0.5 cm切口置入一次性吸痰管细端,见引流瓶中有气泡排出为有效。结果:5例患者全部治愈,住院时间为4~6 d,无一发生胸膜粘连、肺不张及感染,其中4例第3天拔管,1例第4天拔管。

    作者:陈俊生;陈意强;肖柳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置胎盘5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前置胎盘的适宜分娩方式。方法:对51例前置胎盘患者与同期随机抽取的51例胎盘位置正常者的分娩方式及其对母儿的影响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前置胎盘组产时平均出血量较对照组多。部分性及低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产时平均出血量比阴道分娩者多(P均<0.01),而阴道分娩产时平均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及早产的发生率前置胎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5,<0.01,<0.01)。对部分性及低置性前置胎盘患者,在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方面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置胎盘对母儿均有一定的危害;对产前出血不多的部分性及低置性前置胎盘仍可采用阴道分娩。

    作者:龙敏丹;易敏华;谢志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进展

    二十世纪90年代初,Bertelli等学者通过对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关系的研究,发现围绕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对皮肤血供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神经皮瓣(neurocutaneous flap)[1]的概念,同时也为临床设计应用长皮瓣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神经皮瓣这一名称并未反映出此类皮瓣的血管或血供特点。钟世镇(1999)[2]认为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neurocutaneous vascular flap)的命名较为恰当。此类皮瓣的血供可靠,有重建感觉功能的条件,可分别以近、远端为蒂来设计,有些部位还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近年临床应用的术式颇多,研究发展较快。本文就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皮神经的血供形式及其与皮肤血供的关系 Taylor[3~6]通过对人体及脊椎动物体被组织(integument)(包括皮肤、浅筋膜和深筋膜)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的解剖研究,发现每一皮神经均有一动脉和静脉相伴随。神经行程为直线,而血管行径曲折,多呈襻状和弓状。Taylor将皮神经的血供分为两类:(1)主要动脉型,为一口径较大的动脉与皮神经共同穿过深筋膜后,动脉伴随神经行程较长,如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伴行血管和下肢隐神经的动脉;(2)血管网型,为皮神经的节段性横向小动脉之间通过链式吻合形成的纵向血管网。Taylor强调这些小动脉之间的吻合是不减小口径的真正吻合,而不是逐渐减小口径的闭塞性(choke)吻合。Masquelet[7]通过对小腿皮神经血供的研究,指出尽管这些穿支小动脉本身的供血范围有限,仅营养神经的一段,但许多穿支小动脉通过分支的相互吻合,形成纵向的交织血管网,可明显扩大供血范围和距离,能对长段皮神经进行营养。 Bertelli[8~11]通过对上肢皮神经血供的显微解剖,描述了神经旁血管的特征。神经旁血管口径0.2~0.5 mm,多在皮神经周围5 mm范围内伴随,纵向走行,连接营养皮神经的穿支血管,形成丰富的神经旁血管网。此神经旁血管网较深筋膜血管网粗大,且发育好。当神经出现分叉时,此血管网也随之分开,血管分支的口径大小与神经分支的大小相匹配。神经旁血管网在行程中多次发出分支穿入神经实质,与纵向的神经内血管网相吻合。神经旁血管网还间歇性地发出分支到附近的浅静脉干,在静脉壁表面形成血管丛。神经旁血管网亦发出分支与深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血管网相沟通。Bertelli[8~10]观察到多数神经旁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直接回流入皮肤浅静脉或引流入深静脉。

    作者:张新营;罗少军;汤少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产程早期干预矫正枕后位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枕后位产程早期进行预防性干预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研究组100例(经B超或阴检诊断为枕后位的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的初产妇,取胎儿脊柱侧侧俯卧位,宫口开大3 cm未破膜者常规消毒下行人工破膜术,宫颈水肿者给予2%普鲁卡因4 mL+阿托品0.5 mg局部封闭,如胎方位仍不正,徒手旋转胎头至枕前位;对照组100例(条件与研究组相同),不予上述预防性干预。结果:研究组剖宫产率为16%,对照组为74%,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产程早期预防性干预枕后位,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张肇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目的:提高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27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治愈出院,无甲亢危象发生,术后出现切口内出血1例,气管塌陷3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8例,持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细致,术后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卢景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传染病房污物的管理与处理

    传染病房产生的废弃物、排泄物及垃圾等感染性污物。如管理与处置不当,可危害社会和居民健康。我院自1995年以来,通过加强对传染病房污物管理和改进处理措施,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 加强管理,建立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网络。 加强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首要措施。首先建立医院感染的三级管理网络组织。制定和健全各项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评价。传染病房污物处置的管理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监督指导,各传染病房有专人负责。对从事污物处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聘任或上岗,定期考核,不合格者解聘。

    作者:杨翠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自发性气胸4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COPD并自发性气胸4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0例中17.5%无明显诱因,17.5%过度用力或屏气而诱发。65.0%的病例为急性加重期发病,75.0%缓慢起病;呼吸困难或加重的病例占82.5%,胸痛55.0%,紫绀50.0%,双侧呼吸音改变不一致82.5%;闭合型42.5%,交通型12.5%,张力型45.0%;确诊率22.5%,误漏诊率77.5%,误漏诊时间6~24 h;8例经多次胸穿抽气后好转,32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其中27例顺利拔出胸引管,2例行胸膜破口修补术,3例死亡(1例并发脓胸)。结论:COPD并自发性气胸,易造成误漏诊,应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及时处理以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绝经后阴道出血185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提高老年妇女的卫生保健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5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5例中因生殖道炎症引起出血者60例(32.4%),非器质性疾患63例(34.1%),宫颈与宫内膜息肉出血27例(14.6%),恶性肿瘤22例(11.9%),良性肿瘤13例(7.0%)。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以生殖道炎症和非器质性疾病所致者高,达123例(66.5%)。但随年龄的增大,绝经后年限的延长,由炎症与非器质性所致的出血减少,而因患恶性肿瘤疾患所致的阴道比例增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张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剂量新福林在法洛氏四联症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剂量新福林对法洛氏四联症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麻醉诱导后使用新福林0.05~0.1 mg/kg*h微量泵静脉输注直至体外循环开始,连续监测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及注入新福林后患儿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麻醉诱导后,患儿SPO2和SBP较基础水平明显下降(P<0.05),DBP和HR变化不大。使用新福林后,患儿SPO2、SBP和DBP明显高于使用前水平(P<0.01),HR则明显低于用药前及基础水平。结论:对法洛氏四联症患儿术中使用小剂量新福林能明显改善麻醉诱导后的低血压,且对SPO2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术后心低排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曾宇;曹殿青;姚华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在人工流产术前应用的临床观察

    在人工流产术中,宫颈内口松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近几年来应用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简称米索)作人工流产术前准备,软化宫颈,取得良好效果,但给药途径不尽相同,有阴道给药与口服给药方法,何种给药法为优,本文作如下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9年5月~2000年4月我院早孕就诊要求流产,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2.3岁,停经5~10周,妇科检查子宫大小与停经天数相符合,尿β-HCG阳性,B超证实为宫内妊娠的妇女共180例,均为身体健康,无手术和使用前列腺素禁忌证。按孕周随机分成3组(A组、B组和C组),每组60例,其中A组未产妇41例,B组和C组未产妇各40例。3组孕妇的孕产次相仿,年龄与孕周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有可比性。1.2 方法 A组:术前1 h将米索200 μ g分成两半(便于溶解),全部放置入阴道后穹窿;B组:术前2 h口服米索400 μ g,服药前后2 h禁食,服药2 h后施人流术;C组:按常规进行人流术前术准备。

    作者:李秀然;赵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吉诺通治疗鼻窦炎80例疗效观察

    吉诺通(原商品名强力稀化粘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粘液溶解剂,具有溶解粘液、杀菌及除臭作用,是近年用于治疗鼻窦炎、支气管炎的一种新药。我科自1998年10月以来采用吉诺通治疗鼻窦炎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 本组160例,其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14~61岁;急性期40例,慢性期120例。病程短1 d,长20 a。按急性期与慢性期配对分吉诺通组与复方新诺明+1%氯麻液组(简称对照组),每组80例,均有急性期20例,慢性期6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程度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进行。急性期:主要症状为鼻塞、头痛、流涕及鼻出血。体查见鼻甲肿胀、充血,局部鼻窦体表投影区压痛;慢性期:主要症状为流脓涕、鼻塞伴嗅觉障碍。体查见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1]。

    作者:陈戈曼;陈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用Excel制作实验室质量控制图的方法

    以往实验室的质控图,往往是手工制作,工作量大,尤其是当质控项目较多时,显得比较烦琐。而Excel具有强大的图表功能,可自定义选项多,图形制作很灵活,利用Visual basic(VBA)的宏记录功能,便可使一般不懂或者不很懂编程的实验室人员都能用电脑自动生成质控图,现将其使用情况介绍如下: 1 模板制作的方法1.1 基准数据录入 录入20次基准质控结果值[1]。1.2 计算质控线指标 L-J质控图(图1)和Monica质控图(图3)计算均数、标准差,再计算出上下警告线和上下控制线的坐标值,并用公式生成均数、上警告线、下警告线、上控制线、下控制线列等;累加质控图(图2)为差值及差数累加值等。

    作者:陈玉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疼痛注射疗法不良反应的分析与护理

    注射疗法是指对引起疼痛及发病病灶和相关部位进行直接注射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作者从本院疼痛门诊诊治病人中,随机抽取颈、腰、关节、四肢疼痛患者各300例,就其注射部位和出现反应的时间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护理措施。 1 一般资料 注射药物为2%利多卡因2~5 mL加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25 mg、维生素B12 500 μ g、加维生素B6 100 mg、生理盐水5~10 mL。1 200例疼痛注射疗法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128例,发生率为10.7%。128例不良反应中,男65例,女63例,年龄18~62岁。其中颈部注射者52例,占40.6%;腰部注射者36例,占28.1%;关节注射者28例,占21.9%;四肢注射者12例,占9.4%。患者执行注射疗法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慌、出汗、四肢冰凉、恶心等,21例表现为呕吐、心悸、气促、脉搏缓细、血压下降,甚至舌或唇麻木,耳鸣、复视、寒颤,3例出现惊厥。注射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不一致,其中注射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5例,占3.9%;注射后5~10 min发生84例,占65.6%;15~20 min发生26例,占20.3%;超过30 min发生13例,占10.2%。 2 护理措施2.1 心理护理 由于注射疗法与一般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法不同,初诊者对此治疗方法比较陌生,往往对注射部位和药物产生疑惑之余,更多的是担心注射时的疼痛度和疗效、副作用等。针对患者的忧虑和恐惧心理,注射前应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治疗的意义和常见不良反应,使病人有心理准备,或介绍复诊病人言传体会,从而解除患者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治疗。2.2 一般护理 本组注射疗法患者中,有10.7%病人出现不良反应,且多在注射后5~10 min发生。对于血运丰富的部位,如颈部,药物易经注射部位的血液快速吸收而诱发惊厥。因此,在治疗时,应使用安全剂量的局麻药,防止药物进入血管。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询问注射时的感觉,特别是体质虚弱和饥饿者。对颈部注射者,如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时,应警惕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惊恐、突然入睡、多语、肌肉抽搐等,发现异常,及时停药紧急处理。每次注射疗法后应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休息30~60 min,利于观察和护理。

    作者:汪广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细胞、组织、细菌多项检测法(CTB)与生理盐水法检测475例妇女白带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细胞、组织、细菌多项检测法(CTB)的临床应用。方法:以传统的白带盐水涂片镜检法为标准,对475份临床白带标本进行了CTB法和盐水法检测的同步检测。结果:CTB法检测范围广,检出率高,对多重感染可以鉴别诊断。结论:CTB法可替代传统生理盐水法,值得推广。

    作者:马丽;黄汉周;陈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药物流产170例的超声监测

    目的:通过超声显像观察早孕妇女药物流产过程中宫内的变化,评价药物流产的效果及超声监测的意义。方法:选择自愿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170例(孕35~40 d 46例为A组,孕41~49 d的124例为B组),在服药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连续的超声监测。结果:完全流产153例,完全流产率90.0%,A组完全流产率为100.0%,明显高于B组的86.3%(P<0.05);B组阴道流血量及流血时间均多于A组(P<0.01)。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效果确切,超声显像对药物流产过程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凤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演变为极瘤型麻风1例

    患者,男,36岁,农民。1986年主诉与农药接触后3个月自觉四肢软弱无力,上臂内侧及两大腿先后出现斑块,门诊按“接触性皮炎”、“结节性脂膜炎”治疗未见好转,遂到我院皮肤专科求诊。体查:心肺、肝、脾无见异常。麻风专科检查:双臂内侧皮疹浸润,两大腿和臂部见碗口大皮疹,色棕褐至桔红,外缘模糊,内缘明显,皮疹部位皮肤感觉减退。细菌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界线偏瘤型麻风。给予RFP+DDS联合化疗。因患者无家族史,接触史不详而否认麻风,用药不规则,提早结束疗程。1989年9月,患者两小腿内侧麻木发胀,皮肤局部红肿,温度较高,伴有痛不欲生之苦再度求诊。体查:一般检查无异常。麻风专科检查:面部、四肢、胸腹、背部及臀部可见高出皮肤黄豆至核桃大小的结节及散在淡红浅色斑,量多面小,分布广泛对称,斑疹边缘模湖不清,部分斑疹中心发红,出现浸润。皮损部位感觉轻度减退,毳毛未见脱落。周围神经检查:嘴唇厚,耳垂肥大,双侧耳大神经及面神经均匀轻度增粗,双侧腓总神经中度均匀粗大,压痛不明显,功能正常。四肢无畸形,痛触觉稍迟钝。细菌学检查:抗酸染色镜检(抗酸杆菌5+),细菌指数3.6,形态指数16%。病理学检查:表皮萎缩,表皮下有一条“无浸润带”,真皮被巨噬细胞肉芽肿改变,淋巴细胞少而散在,细胞泡沫型,有大小空泡形成,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浸润面积4%。病理诊断:极瘤型麻风。综合临床、病程、皮肤查菌结果确诊:极瘤型麻风。 讨论:患者原患有界线类偏瘤型麻风,因无家族史否认传染源的存在而拒绝麻风治疗。麻风病皮损与皮肤病症状相似,特别是麻风病基本被消灭,个别病例被忽视,耽误治疗。麻风病除皮肤损害外,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泛发性结节,毳毛、眉发脱落等症状。麻风病患者经有效化疗后可以发生逆向反应,但未治疗或无规则治疗会向极型演变,受累损害的器官数目就愈多,病变也愈严重。本例病期3 a,由于治疗不规则,由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缓慢演变为极瘤型麻风。

    作者:张凤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抗Thy 1.1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复制SD大鼠抗 Thy 1.1 系膜增生性肾炎实验模型的方法,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凋亡调节基因Bcl-2的表达。方法:用SD大鼠胸腺细胞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Anti-Thy 1.1 serum,ATS),再将ATS经尾静脉注射给SD大鼠,诱导其发生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每日检测尿蛋白,用HE和PASM染色法观察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系膜区PCNA及 Bcl-2的表达。结果:ATS效价可达1∶3200;诱导大鼠 MsPGN的ATS适用量为:0.01 mL/g 体重;大鼠 MsPGN的临床特点为大量蛋白尿;病理特点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增生期系膜区 PCNA、Bcl-2的表达增高。结论:用ATS可诱导典型的、稳定的大鼠MsPGN实验模型;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受抑制参与了肾小球系膜增生的发病机制。

    作者:祝葆华;陈孝文;江黎明;唐德;叶锋;吴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