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玲;孟青;冯毅凡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与得宝松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骨性关节患者48例67膝联合应用玻璃酸钠和得宝松行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5次为一个疗程,观察关节疼痛的缓解和晨僵的改善程度.结果:单次注射优良率为52.5%,一个疗程优良率为92.5%,总有效率为100%,停药后3个月时优良率为80%.结论:联合应用玻璃酸钠和得宝松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邱烺;朱永湘;肖兰凤;钱聚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采用比色法测定克拉霉素片半成品含量.检测波长482 nm,吸收度与浓度(12~36 μ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批内精密度RSD=0.1%(n=5),含量为80%、100%、120%的模拟回收率分别是99.8%、99.5%、99.6%,RSD<0.5%,此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冯玉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中药复方制剂双姜止痛软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样品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处理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高良姜素为对照品,测定波长 360 nm,结果该方法的回收率(以高良姜素计)为 97.3%,RSD为 1.26% ( n=5 ).该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能够控制产品的质量.
作者:梁汉明;郭晓玲;冯毅凡;陈耕夫;孟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肾绞痛是否具有较集中的发作时间.方法:应用圆形分布统计方法分析肾绞痛发作高峰时点,得出明显高峰时点.结果:高峰时间范围是2点45分至4点55分,但实际接诊的时间范围应该大一些.结论:肾绞痛好发于凌晨.本文结果对于作出早期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可以减轻肾结石造成的肾盏肾盂或输尿管狭窄部位的损伤及病人的痛苦.
作者:肖兰凤;杨建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考察阿昔洛韦在几种临床常用的输液中不同pH值下的含量变化及其配伍稳定性.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昔洛韦在几种临床常用的输液中不同pH值下的含量变化并考察其配伍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24 h内外观无明显改变,但其含量在4∶1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变化较大,建议不用此种输液与阿昔洛韦配伍.
作者:王娟;梁健健;潘春予;曾惠权;陈朝胜;柯泽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快速的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替代热原检查法.方法:用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对不同批号的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进行干扰试验,考察确立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内毒素检查法.结果: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无干扰.结论:利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热原检查是可行的.
作者:尹银嘉;方淑贤;杜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测定肤炎康霜中氯霉素的含量.方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60 cm×70μm;运行缓冲液100 mmol/L四硼酸钠(pH 9.2),高压进样10 s,分离电压25 kV,温度为25 ℃,检测波长为278 nm.结果:氯霉素在20~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45%(n=5,RSD=0.98%).结论:本法简单、快捷、灵敏.
作者:郭丹;陈娜娜;晏媛;潘斌;侯连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本文采用鼻饲补液配合静脉补液,治疗颅脑损伤后并发的高钠血症、高糖高渗综合征.方法:6例患者诊断明确后,采用胃管鼻饲白开水结合静脉补液治疗,1/3总液量经鼻饲注入,酌情以白开水100~200 mL每1~2 h 1次.结果:经2~4 d治疗,6例患者高钠、高糖、高渗状态都有明显改善.结论:本文认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就要警惕高钠血症、高糖高渗综合征的发生,鼻饲补液治疗高钠血症、高糖高渗综合征安全有效.
作者:李双明;梁一鸣;陈伟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我国传统的名贵海珍鲛鱼翅的营养成分.方法: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鲛鱼翅的蛋白质、总糖、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鲛鱼翅蛋白质含量为52.33%,总糖含量为1.1 mg/mL,氨基酸含量为30.72%,Ca含量为11.13%,Zn、Mn、Fe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结论:鲛鱼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作者:叶碧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阿昔洛韦滴眼液中阿昔洛韦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ODS柱(4.0 mm×250 mm,5 μm),以ψ(甲醇∶水)=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阿昔洛韦的平均回收率为100.63%,RSD为0.78%.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复方阿昔洛韦滴眼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吴伟;何梅凤;唐细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果糖-1,6-二磷酸一镁的稳定性,并确定产品有效期.方法:通过影响因素 (高温、高湿、强光照射),加速试验,长期试验,采用高度专一性的酶法测定果糖-1,6-二磷酸一镁的含量变化,纸电泳法分析有关物质.结果:果糖-1,6-二磷酸一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稳定,而对光较稳定.结论 :果糖-1,6-二磷酸一镁,模拟上市包装,在温度(25±2) ℃,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保存24个月,仍符合质量标准.
作者:翁文;高勤;章佩芬;罗焕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根据近10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按速释剂型、缓控速释药剂型、定位释药剂型和定时释药剂型顺序介绍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盛山;刘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了降低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的生产成本,对7-ADCA合成工艺中的扩环重排及酶解反应进行优化,收率分别为91.6%、89.7%,产品质量好.本工艺既可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又可减少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作者:李葵英;冯胜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复方盐酸异丙嗪糖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褶合光谱法.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40~4.20μg/mL,线性回归方程为Qj=0.05338c+0.01332,r=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0.0%,RSD为0.20%.t检验结果证明,该方法与吸光系数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和药品质量控制,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李坚;梁金凤;陈远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感冒灵颗粒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野菊花,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结果:薄层鉴别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含量测定分离效果好,线性、精密度、重现性、回收率等方法学考察指标均符合定量的要求.结论:本研究为控制感冒灵颗粒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作者:吴小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后基因组时代医药前沿进行简略的介绍,它们包括:化学生物学、预防药学、疾病基因组学、药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理蛋白质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对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亦有提及.
作者:吴翠玲;符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牡丹皮的有效部位进行萃取,并对其萃取物进行了鉴别及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以ψ(石油醚∶苯∶醋酸乙酯)=16∶2∶2为展开剂,ρ=5% FeCl3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对牡丹皮超临界CO2萃取物中的丹皮酚进行鉴别;并建立以正十八烷为内标,采用SE-30(30 m×0.25 mm×0.25μm)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进样口温度210 ℃,检测器温度300 ℃的气相色谱测定丹皮酚含量的方法.丹皮酚在ρ=99~693μ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12%,RSD=1.23%(n=6).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快速.
作者:郭晓玲;孟青;冯毅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追踪观察16例20~40岁女性,期前收缩的发生均与月经周期有关.经过三个月经周期前后心电图的对照分析以及配合使用了适当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中西药物后心电图变化明显:3例在月经前期前收缩完全消失,4例原为频发房早或室早(每分钟7~15个)经药物调节治疗后转为偶发期前收缩(每分钟1~3个),7例原为偶发期前收缩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但16例在使用了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中西药物后临床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认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月经周期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显然与自主神经紊乱有关.
作者:于雪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用HPLC和TLC法定性测定炮制前后的苏合香油,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苏合香中肉桂酸的含量.方法:HPLC在适当的条件下,采用色谱峰检出法,TLC采用硅胶GF254薄层板,ψ(石油醚∶正己烷∶甲酸乙酯∶甲酸)=10∶30∶15∶1为展开剂,荧光及硫酸乙醇喷雾两次检出; 定量采用OD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ψ(甲醇∶水∶乙酸)=58∶42∶0.3,检测波长271 nm,流速:1 mL/min.结果:HPLC给出了分离良好的色谱指纹图谱;炮制前后苏合香也有明显的相同和不同的TLC斑点.定量时,肉桂酸在ρ=0.0025~0.06 mg/mL 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加样回收率为100.97%,RSD=0.67%(n=5).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作为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参考.
作者:周宏兵;徐淑峰;姚海燕;周远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育龄妇女孕前、早孕期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及预防病毒感染,预防和减少群体出生缺陷率.方法:1995年8月至2002年12月,本门诊部应用小剂量、重复使用丙种球蛋白,共治1060例.其中有不良分娩史602例,包括有分娩出生缺陷儿史302例;检验出TORCH感染者808例.结果与结论:随访已出生新生儿49例,无1例出生缺陷儿,有效预防出生缺陷、残疾儿的出生,值得推广.
作者:孟蔚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