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霞
KODAK1120激光相机可提供数种接口,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相对来说故障率较低,另配有完善的质控数据,对放射科的QA和QC管理提供有利的保障,另外相机出现故障后都会自动提示故障可能发生的位置,维修也很方便.笔者介绍的是KODAK相机出现的不常见故障现象及处理办法.
作者:李楠;郭叔毅;张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一般为良性,可累及淋巴结、肺胸膜、皮肤、骨骼等器官.在诊断时,少数可以从颈部淋巴结、皮肤结节或支气管镜检查得到病理诊断.多数除胸部影像外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支持.胸部影像便成为唯一的诊断依据.当影像表现较典型时,诊断不困难,但有将其误诊为肺癌或淋巴瘤而进行抗肿瘤治疗的病例.而不典型结节病有时与肺结核、肺炎间质纤维化,肺癌淋巴瘤难鉴别,延误时间可长达一年以上.
作者:裴智生;贾锦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各级医院影像科已由过去单纯的辅助检查逐渐向造影诊疗与介入性治疗等领域扩展.由于各种造影检查,CT、磁共振强化扫描以及各种介入性治疗等工作的大量开展,很多县级以上医院放射科均配备了专职护士.护理人员怎样尽快适应放射科的特殊性,配合好放射科医师的各项工作,使病人顺利安全地达到诊疗目的而不发生意外情况,这对护理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影像科护理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护理知识及操作技能,而且要努力掌握影像专业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本人现将在影像科近20年护理工作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供同参考.
作者:杨丽;吴泺涌;张玉松;王敬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性28岁.因双足不能背屈,足背皮肤感觉减弱来我院检查.在作腰椎间盘CT扫描时发现:L3/4椎问盘水平椎管内有类圆形脂肪密度影,于是以L3/4间盘为中心向足侧及头侧不间断扫描,层厚4mm,摄片时取软组织窗及骨窗.CT平扫:平L3至L4椎体椎管内示一大截面约1.4cm×1.5cm,长度约2.0cm的脂肪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光滑,CT值约-140HU;周围骨质无压迹及破坏征象.诊断结果:椎管内脂肪瘤(平L3、L4椎体).后患者在上级医院MRI检查证实为髓外硬膜内脂肪瘤.
作者:赵广勇;孙爱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上胃癌的发病年龄以40-60岁多见,30岁以下的青年人胃癌一般少见.本文笔者收集了我院经X线检查、临床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41例青年人胃癌病例,并对其临床及X线检查进行了分析、现将其临床及X线特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宋玉莲;王成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临床肺结核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沉、痰涂片检查结核菌PPD试验)等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影像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起重要作用,X线胸片因其简便,价廉,易于复查,便于早期动态观察,而成为临床上肺结核诊断首选方法.近年来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比例相对升高,但老年人的肺结核病影像表现变化复杂,至误诊和漏诊率在30%以上.为提高对老年肺结核的认识,本文收集我院1995年1月至2003年1月间110例老年肺结核胸部平片,根据临床特点为老年新染肺结核和老年继发肺结核,分析不同类型结核病的X线表现特征,以期进一步提高X线诊断临床符合率.
作者:肖占州;施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5例肺硬化性血管瘤CT征象.结果:肿块67%于右肺孤立块影,60%于下肺,边缘光滑、清晰,增强扫描80%呈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是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重要影像学手段.
作者:代显会;冯代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故障现象1.1设备通电后,加热指示灯时亮时灭,K1,K2,K3继电器时断时合,设备控制主板的工作状态极不稳定,故障指示灯CR2、CR3、CR11时亮时灭.
作者:杨俊武;王治华;刘亚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癌在我国死亡率较高,男性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女性占第四位.肝癌起病隐匿,一旦确诊大多已属中晚期,再加上大多数合并肝硬化及手术后易复发等因素,手术切除率很低.目前肯定疗效的非手术方法中,经肝动脉药物灌注和栓塞治疗为首选方法.笔者经过八年的潜心研究表明:冬凌草素注射液对缩小瘤体,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管仪周;魏团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薄层CT扫描对小叶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扫描比较,设备采用日立PRATICO螺旋CT扫描仪,常规CT扫描自肺尖至肺底,采用10mm层厚,层间距10mm;常规CT扫描后,在右肺中间段支气管水平加扫薄层CT,6-8层,采用1、2、3、5mm层厚,层间距≤3mm,所有扫描照相条件肺窗为窗宽1000HU,窗位-550HU.结果:30例患者经常规CT扫描(层厚10mm)显示小叶间裂之形态、宽度与薄层(1、2、3、5mm)扫描比较有显著差异.常规扫描肺窗图象中,小叶间裂显示三角形、片状少血管区占80%,余20%显示不清;而薄层CT显示为弧带状(59%)、C形(32%)或线状(9%)较清晰之稍高或高密度影,未发现一例呈低密度少血管区.结论:薄层CT扫描对了解小叶间裂的正常解剖形态及变异,以及微小病灶在右肺叶的准确定位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庆生;梁广路;赵翔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材料与方法44例均经过X线检查,有胸片疑为支气管肺癌或虽发现肿块却不能定性者,术前患者均经过系统X线检查,包括常规的胸透,正侧位胸片,9例做了CT检查,以便准确定位和选择适当的检查、定位.对于透视下病灶与肺门大血管相连且有搏动或有出血者,或患者年龄大而有严重的肺气肿,或有心功能不全的,难以控制的咳嗽以及其他原因不便合作者均列为禁忌症.术前常规检查:血象、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做心电图检查,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以便求得合作,对于精神过度紧张者经予镇静剂及止咳药物,让患者卧于检查床上病灶侧远离台面,先用X线检查定位、标记、备皮在电视监控下穿刺,是否进入病灶部位,进入病灶部位的依据是转动体位90度时针头始终在病灶阴影内,进入病灶之后,即可将针芯稍退出1-2cm,而后将穿刺针旋转数圈,以便游离肺组织细胞,然后抽出针芯,立即接上50ml注射器持续负压吸引,反复抽吸数次后,将采取的组织学标本涂片,送病理科检查,涂片不能太厚,如可取得组织块,则放入盛有10%的甲醛液小瓶内固定送病理科活检.穿刺术中应随时注意有无气胸的发生和肺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留放射科观察半小时,回病房卧床休息并观察24小时.
作者:邱红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乳导管造影术适用于任何有乳头溢液的患者,特别对乳导管的病变更有其肯定的诊断价值.对于某些乳腺癌的患者,虽无乳头溢液,亦可考虑做乳导管造影检查助诊.
作者:王高阳;方艳芳;张灵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置换法在肝、肾囊肿CT导向下穿刺硬化剂治疗中的应用和经验.材料和方法:20例肝、肾囊肿全部用置换法在CT导向下穿刺硬化剂治疗,其中5例肾盂旁囊肿应用50%葡萄糖硬化,15例用无水酒精硬化.结果:3例应用50%葡萄糖硬化复发至原来体积,3例直径>7cm的肝囊肿复发至原体积的45-60%.14例直径在3-4cm的小囊肿用无水酒精和50%葡萄糖治疗完全消失(12例应用无水酒精、2例用50%葡萄糖).并发症:1例发热伴血尿,l例酒精中毒伴低血压.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置换法在肝、肾囊肿硬化剂治疗中可大大提高疗效.尤其直径在3-4cm之间的肝、肾囊肿,基本可一次痊愈.但采用置换法注入无水酒精的量与置换次数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桂东;李新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数字化的日益普及,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computed radiography,CR)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院影像中心于2001年引进FujiFCR5000和FujiFCR5501(立式)系统,以出色的影像质量,优化的工作流程,稳定可靠的技术性能,为我院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作者:刘晓纲;朱灵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儿腺样体肥大在小儿属正常生理改变,儿童6-7岁腺样体发育大,一般12岁青春期后逐渐萎缩、退化、但个别患儿由于毗邻部位或自身炎症的反复刺激,使腺样体发生病理性增生,使鼻咽部气道狭窄,导致小儿运动、睡眠、生理、智力等多方面受到影响,如不及时诊治,对小儿发育影响极大,近来笔者对2000-2004年间3-8岁患儿腺样体肥大出现症状,手术切除证实的49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振字;张小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疾病,钡餐透视检查是简单、普遍、准确的X线诊断方法.本文就我院18例经手术证实的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钡餐透视X线表现进行分析,讨论钡餐检查对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X线诊断价值.
作者:王惠苑;李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脏病变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对小肝癌早期确诊后,经手术或介入治疗,5年生存率达70%以上[1].而对小血管瘤,则可仅临床观察,不做进一步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单层SCT肝脏双期动态扫描,以发现肝脏小病灶并进行定性诊断.
作者:夏文军;王洪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2岁.8年前,左肘部疼痛;2个月前,剧烈运动后感左手部疼痛.于2004年9月13日来本院就诊.查体:T、P、R、BP、EKG正常,一般情况可,轻度贫血貌;左手第4、5掌骨轻度增粗,触诊感第4、5掌骨凹凸不平.行普通X线摄片检查,发现左手第3、4、5掌指骨内、外皮质不同程度增厚髓腔变窄或消失;左手钩骨及三角骨增生硬化,骨纹理不清;左尺骨背侧皮质内缘不同程度增厚,呈花边状,髓腔相应变窄.经会诊,X线诊断为:蜡泪骨.
作者:谢运周;巩国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于2003年8月连续发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误诊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二例,现报道如下:例1:患者男41岁.该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并有不规律性腹痛半年余,近几天加重,重病面容,恶心呕吐,为喷射状,吐物为胃内容物.门诊检查,胃镜报告:急性胃炎.于2003年8月21日收消化科往院治疗,查体:T37℃,P130次/miu,血压14.0/10.0kpa,呼吸急促,心肺(一),上腹剑突下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给予补液及一般对症治疗2天无病情好转.于次日晨做实验室检查,血糖25.6mmol/L,尿糖(4+),尿酮体(3+):动脉血气分析,PH 7.16,PCO210.0mmol/L,Po2 11.6mmol/L;Hco3-3.4mmol/L,Tco2 3.7mmol/L,A3E-25.2mmol/L,So297.4%:血常规;白细胞23.1×109/L,中性粒细胞89%,淋巴细胞11%,血尿淀粉酶正常.尿素氮8.6mmol/L,肌酐99.8 vmol/L,钾5.8mmol/L,钠142mmol/L,氯82mmol/L,钙1.9mmol/L.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后转为内分泌科,停止输含糖量高的液体.改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点滴同时抗感染,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6天后出院,出院后继续使用胰岛素肌肉注射维持治疗.
作者:张桂玲;唐云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在腹部闭合伤中,脾破裂为常见,而非手术治疗脾破裂已成为保留脾脏的重要治疗方法.我院自1996年至2003年共收治此类病人46例,现将其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晓云;王永秀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