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清
目的:嗜铬细胞瘤主要是由于大量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能受体所致.以心血管症状为主,兼有其它系统的表现.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可年龄,男性稍多,少数病例平日无症状,可能因麻醉手术及其它应激状态下激素大量分泌引起高血压、心衰和肺水肿.嗜铬细胞瘤应行手术切除,通过分析嗜铬细胞瘤手术前后发病情况,运用护理程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探讨其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嗜铬细胞瘤9例临床资料做为参考.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病人通过手术治疗及运用护理程序对其实施整体护理,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手术前后,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徐晶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260例肺内孤立球形病变的影像学分析和总结,提高对此类疾病的影像诊断符合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收集到的具有完整资料的260例肺内球形病灶的X线平片CT扫描片及其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总结.结果:260例孤立球形病变中肺恶性肿瘤147例,约占55.3%;良性肿瘤8例,约占3.1%;肺脓肿¨例,约占42%;球形肺炎28例,约占10.8%;结核球52例,约占20%;其余少见病14例,占5.4%.
作者:秦洪志;牟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应用超声观察病变部位、病变局部浸润深度及其周围脏器、淋巴结转移等,同时与胃镜、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超声诊断.结果:超声提示病变部位与胃镜、手术结果相符,超声诊断对周围脏器、淋巴结转移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超声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及其对周围脏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对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张燕;鲍秀杰;任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技术已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如在气管、支气管、喉部、结肠、膀胱、血管等部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3],但中耳结构应用报道较少.本文对78例病人双耳(156只耳)听骨链进行CT仿真内镜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邵长清;李鲁宁;王希高;李家德;李晓东;刘元法;张玉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肺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血管疾病,我院收治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男性,48岁.反复咳脓痰,咳血丝痰一年,加重两月,无盗汗,发热,劳累后胸疼剧烈,颜面苍白,出冷汗.
作者:崔建国;严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置换法在肝、肾囊肿CT导向下穿刺硬化剂治疗中的应用和经验.材料和方法:20例肝、肾囊肿全部用置换法在CT导向下穿刺硬化剂治疗,其中5例肾盂旁囊肿应用50%葡萄糖硬化,15例用无水酒精硬化.结果:3例应用50%葡萄糖硬化复发至原来体积,3例直径>7cm的肝囊肿复发至原体积的45-60%.14例直径在3-4cm的小囊肿用无水酒精和50%葡萄糖治疗完全消失(12例应用无水酒精、2例用50%葡萄糖).并发症:1例发热伴血尿,l例酒精中毒伴低血压.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置换法在肝、肾囊肿硬化剂治疗中可大大提高疗效.尤其直径在3-4cm之间的肝、肾囊肿,基本可一次痊愈.但采用置换法注入无水酒精的量与置换次数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桂东;李新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本组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24-69岁,平均45岁;肺功能检查:36例正常,轻度阻塞性通气障碍6例,2例中度阻塞性通气障碍,2例混合性通气障碍.病变部位,肺外周部33例,肺中内带13例(深距穿刺点11.5cm).术前拟诊周围型肺癌37例,肺结核5例,炎性病变3例,错构瘤1例.
作者:王国香;李桂英;江志勇;田维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4岁,因体格及智力发育明显落后来院就诊.患儿为单卵双胎第一产,本院产科接生,正常分娩,生后无窒息,哭声好,母乳喂养,添加奶粉喂养.体格及智力发育明显落后,2岁后会走路,会说简单短语,至今4岁仍不会数数,不会回答简单提问.
作者:张文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17岁.近一年来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及左侧肢体麻木.体检: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临床考虑脑供血不足,建议行头颈部螺旋CTA检查.
作者:刘晓华;王军;高志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从Hounsfddd发明第一台CT以来,CT技术不断创新,1985年滑环CT问世;1989年,应用滑环技术的螺旋CT推向市场,随之高质量的多方位重组(MPR)和多种重建功能如表面遮蔽显示(SSD),大(小)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CT仿真内窥镜(CTE)相继出台,使图像后处理在诊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98年半秒扫描和多层面扫描开始应用,球管旋转一周可获4-8幅图像,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是CT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进展.本文就多层面CT(MSCT)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张国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材料与方法44例均经过X线检查,有胸片疑为支气管肺癌或虽发现肿块却不能定性者,术前患者均经过系统X线检查,包括常规的胸透,正侧位胸片,9例做了CT检查,以便准确定位和选择适当的检查、定位.对于透视下病灶与肺门大血管相连且有搏动或有出血者,或患者年龄大而有严重的肺气肿,或有心功能不全的,难以控制的咳嗽以及其他原因不便合作者均列为禁忌症.术前常规检查:血象、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做心电图检查,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以便求得合作,对于精神过度紧张者经予镇静剂及止咳药物,让患者卧于检查床上病灶侧远离台面,先用X线检查定位、标记、备皮在电视监控下穿刺,是否进入病灶部位,进入病灶部位的依据是转动体位90度时针头始终在病灶阴影内,进入病灶之后,即可将针芯稍退出1-2cm,而后将穿刺针旋转数圈,以便游离肺组织细胞,然后抽出针芯,立即接上50ml注射器持续负压吸引,反复抽吸数次后,将采取的组织学标本涂片,送病理科检查,涂片不能太厚,如可取得组织块,则放入盛有10%的甲醛液小瓶内固定送病理科活检.穿刺术中应随时注意有无气胸的发生和肺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留放射科观察半小时,回病房卧床休息并观察24小时.
作者:邱红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在颅脑外伤性气颅诊断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外伤性气颅的病例资料,患者男46例,女18例,临床表现为外伤后头痛、呕吐、双侧瞳孔不对称、项强等症状.结果: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硬膜外血肿内、脑室、脑池及脑内CT值呈气体密度的过度透光区,分为:(1)单纯性气颅;(2)并存性气颅;(3)张力性气颅.结论:CT的密度分辨率高,能显示所有的颅内积气,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并指导治疗.颅内积气部位和骨折部位具有相关性,硬膜下张力性积气应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作者:邹鸿燕;吴超;单峰芝;徐秀;刘忠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46例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大72岁,小15岁.都是外伤即刻入院,有明显的胸背部疼痛.
作者:张中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自开展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以来,为临床特别是泌尿外科医生提供了大量可靠依据,此法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小,大大提高了确诊率和诊断率.大剂量静脉滴注法,多用于常规静脉造影法显示不满意的采用,同时逆行肾盂造影显示亦不满意或不能做逆行造影者.在注射造影剂后10、20、30分钟摄片,常可显示输尿管全长.在肾功能较差的病人亦可显示尿路全程.因此大剂量静滴法对显示全尿路有一定特殊价值.
作者:刘羽;杨建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薄层CT扫描对小叶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扫描比较,设备采用日立PRATICO螺旋CT扫描仪,常规CT扫描自肺尖至肺底,采用10mm层厚,层间距10mm;常规CT扫描后,在右肺中间段支气管水平加扫薄层CT,6-8层,采用1、2、3、5mm层厚,层间距≤3mm,所有扫描照相条件肺窗为窗宽1000HU,窗位-550HU.结果:30例患者经常规CT扫描(层厚10mm)显示小叶间裂之形态、宽度与薄层(1、2、3、5mm)扫描比较有显著差异.常规扫描肺窗图象中,小叶间裂显示三角形、片状少血管区占80%,余20%显示不清;而薄层CT显示为弧带状(59%)、C形(32%)或线状(9%)较清晰之稍高或高密度影,未发现一例呈低密度少血管区.结论:薄层CT扫描对了解小叶间裂的正常解剖形态及变异,以及微小病灶在右肺叶的准确定位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庆生;梁广路;赵翔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48岁.不嗜烟酒,月经正常,无乳腺癌家族史,其母2002年患胰腺癌病故,于2003年4月偶然发现右乳外上无痛性肿块来诊.查体,双乳对称,形态,大小正常,右乳外上象限内可触及一3.0×3.0cm大圆形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移动度小,质地坚硬,无压痛,挤压乳头无溢液,乳头无内陷,皮肤正常,左乳未触及肿块,腋下淋巴结及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双乳钼靶X线数字化摄影(CR),见双乳腺体丰富,呈片絮状影,右乳外上象限内可见一3.2×3.2cm大圆形致密影,高于腺体密度,边缘较清晰,周围腺体密集,其内及周围无钙化.周围血管增多,增粗,双侧乳头、乳晕及皮肤均未见异常,双腋下未见淋巴结影,X线诊断,右乳腺癌可能性大,行肿块穿刺活检:右乳淋巴瘤,外科行局部肿块切除,术后病理: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经过化疗和放疗,现该患者一切正常.
作者: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58岁.多饮、多尿20年,肢体麻木、背痛伴浮肿1年,既往20余年糖尿病史,期间服用降糖药物及间断肌注胰岛素,1年前双足及双手感觉异常,并伴有足及背部痛感,且全身浮肿逐渐加重,内科诊断:糖尿病(Ⅱ型)晚期并周围神经营养障碍,行双足跖趾骨及肩胛骨摄片检查.
作者:冯秀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儿腺样体肥大在小儿属正常生理改变,儿童6-7岁腺样体发育大,一般12岁青春期后逐渐萎缩、退化、但个别患儿由于毗邻部位或自身炎症的反复刺激,使腺样体发生病理性增生,使鼻咽部气道狭窄,导致小儿运动、睡眠、生理、智力等多方面受到影响,如不及时诊治,对小儿发育影响极大,近来笔者对2000-2004年间3-8岁患儿腺样体肥大出现症状,手术切除证实的49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振字;张小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颅脑损伤死亡原因除原发性损伤外,呼吸道阻塞和感染也是致死的主要因素.颅脑损伤病人大多数颅内压增高、频繁呕吐、颅底骨折出血,漏出的脑脊液均易被误吸.由于上述因素,重症脑损伤伴有昏迷、抽搐的患者极易发生分泌物滞留于肺、支气管内使呼吸道阻塞,造成窒息而致死亡.
作者:郭淑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小儿急腹症.其诊断方法有:空气灌肠,钡灌肠、腹部B超检查.空气灌肠既可起到诊断作用同时又可进行复位治疗.现结合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诊治的587例小儿肠套叠作一分析.
作者:顾洪炳;陈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