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的主动脉球影在X线平片上的分析

王华东;初迎幸;宿秀峰

关键词:房缺, 室缺, 动脉导管未闭, 主动脉球影
摘要:目的:比较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在X线平片上主动脉球影的大小,以提高X线诊断.方法:对三组各12例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平片上主动脉球影大小进行分析.结果:三组对比,房缺的主动脉球影变小或正常,室缺的主动脉球影基本正常,室缺的主动脉球影增大.结论:平片上主动脉球影的大小对鉴别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有意义.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岛津BSX-50型遥控床故障检修

    故障现象机器在工作过程中,点片的片车突然自动运动到外侧,机器不能进行透视及点片.将机器关闭,手动使片车复位.重新开机后,片车又自动运动到外侧,机器仍然无法正常使用.

    作者:孙修明;于良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药物组合灌注治疗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组合灌注治疗对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按就诊时间的前后随机将患者分成甲、乙、丙三组各20髋,经皮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髋股骨头供血动脉旋股内、外、闭孔动脉血管,各分别灌注甲-A组(罂粟碱30-120mg+尿激酶30-60万μ+654-2 20-60mg+丹参注射液30-60mLL)、乙-B组(罂粟碱30-120mg+川芎嗪注射液60-100mL+654-220-60mg+丹参注射液30-60mL+低分子右旋糖苷60-120mL)、丙-C组(罂粟碱30-120mg+红花注射液20-60mL+654-2 20-60mg+路路通注射液20-60mL),每髋灌注治疗2-3次,间隔时间为第二次与第一次间隔两周,第三次与第二次间隔三月,同时外敷消定膏(本院自制药,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损伤散(本院自制药,主要功效为舒筋活血、消瘀止痛),跟踪观察6月-2年时间,就患髋疼痛和功能改善、血管数目的变化、X线片病变变化、同位素扫描变化对比分析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髋疼痛和功能受限均得到改善和消失,血管增多,囊变区缩小,骨质修复,但B组明显优于A、C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能提高治疗股骨头坏死优良率.

    作者:李盛华;张彦彩;赵奋国;王承祥;柳海平;曾贤武;苏清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骨化性肌炎的X线诊断

    骨化性肌炎是脂发生于肌肉或其他软组织内的异常骨化性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和进行性骨化性肌炎.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又可分为外伤性骨化性肌炎和非外伤性骨化性肌炎即职业病所致的骨化性肌炎.其中以外伤性骨化性肌炎较常见,为本文讨论的重点,且本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很重要的原因是骨伤后治疗和活动不当所致.部分外伤性骨化性肌炎因轻微外伤或外伤史不明显,X线表现呈肿瘤样生长,术前常难与某些骨恶性肿瘤相鉴别,故提醒注意并讨论如下.

    作者:高文杰;孙新民;许仁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的一点体会

    医学影像科医生的工作,除给患者做检查,就是读片,写诊断报告,但是书写诊断报告并不容易.因此,要想写好影像诊断报告更难.书写诊断报告要有以下条件:

    作者:王继存;罗大中;曹维彬;陈久清;王炳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套管针加三通管在子痫病人输液的应用体会

    子痫是产科的急症、重症.抢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尽快建立1-2条静脉通路,且具有良好的静脉输液方法,确保急救药物快速、有效、持续地输入.套管针加三通管适合子痫病人输液的特点,且能留置.可明显减少多次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和刺激,有效地控制抽搐,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茂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关于CR影像质量的几点体会

    目的在以往的屏片体系技术向数字化技术发展过程中,CR作为一种过渡性技术已应用很广泛.在得到一优质CR图像时,首先要考虑IP板及摄影条件在信息采集、读取及后处理与记录三部分的重要性.

    作者:许树明;吴凡;韩闽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CT增强检查的护理体会

    材料与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3年6月我院CT增强检查病人1245例,其中:986例采用离子型造影剂-60%泛影葡胺(A组),268例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300(B组).注射方法采用团注法,造影剂按照1-2mg/kg,具体剂量根据病人情况及诊断需要而定.注射造影剂前常规推注地塞米松10mg,根据需要,采用快速连续扫描、动态扫描及延时扫描,不同部位选用相应的层厚及层距.

    作者:张锡亭;史沛霞;王祥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32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颇似恶性肿瘤,常易发生误诊.本文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2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罗才旭;任忠怀;胡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食管狭窄支架置入后影像学观察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狭窄支架置入后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内镜法置入法置入22个食管支架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全部支架置入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2例中影像学检查发现2例置入支架移位,占9.09%.结论:食道支架治疗食道狭窄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为目前改善晚期食管癌性狭窄先进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对置入支架位置及其部分并发症的观察,较其它检查方法更具临床意义.

    作者:周鹏;陈进;高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单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

    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价值多有报道[1,2],扫描技术成熟,因扫描速度快而不需考虑扫描时间紧张问题,而单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因扫描速度相对较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强化扫描,以保证达到诊断要求.我们应用美国Picker公司产PQS单螺旋CT进行肝脏三期增强扫描3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乃胜;张鑫;李建洲;刘玉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阻断X线摄影工作中疾病传播的途径

    在摄影工作中环境设备的卫生消毒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须要我们认真的去做,就象摄影工作中进行体位设计一样不能草率.消毒工作应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作者:任广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诊外伤患者胸腰椎CT检查的技术探讨

    治疗各种急诊外伤患者的检查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病人如没有CT提供的诊断依据,则临床医生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抢救治疗.脊柱外伤病人多不能配合,应尽量少搬动,胸腰椎外伤多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截瘫,CT可清楚地显示碎块对椎管内结构的压迫情况,准确对椎体定位直接关系手术的成败及愈后.

    作者:张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治总结

    肠套叠系一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是婴儿肠梗阻的首位原因,空气灌肠是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收集自2002年至今资料完整的58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加以总结.

    作者:刘杭;张永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肺癌(附34例分析)

    我院放射科自1996年对原发性肺癌开展了以支气管动脉灌注为主的介入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CR的原理及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医学成像的理论和数字方式具有强大的技术进步,使X线摄影数字化得到了发展.传统的X线摄影是以胶片作为成像的介质,发展到计算机摄影(CR)、直接数字摄影(DR),是将X线拍摄的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image plate,IP)上,经读取装置读取,由计算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复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灰阶图像.CR与DSA中所述的DR同属数字化成像,提高了图象的密度分辨力和显示能力,增加图像的后处理功能实现放射科网络化和无胶片化管理.

    作者:禹意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胆管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胆管癌是发生在胆管特殊部位的腺癌,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发生于胆总管尚未累及左右肝管的可行手术切除,但发生于肝内胆管或胆总管累及到肝内胆管的手术切除困难,手术创伤大,术中及术后死亡率高达20%,且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院自2000年至今其收治胆管癌56例,分别行胆管支架置入术及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取得-些效果,解除了黄疸,减轻肝脏损害,改善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

    作者:车明;柴文晓;冯凡;王江业;水新富;何天伟;叶莹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使用低剂量薄层胸部螺旋CT图像重建对普查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探讨

    使用低剂量胸部螺旋CT普查早期肺癌的文章及综述均有报道,使用低剂量胸部螺旋CT检查,对提高早期发现肺癌有一定帮助,肺癌是危害身体健康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它具有转移快、病死率高的特点,5年存活率仅为13.9%,关键是由于早期机器设备限制,造成对肺癌早期发现困难,以及肺癌病灶特点是发展快,转移快,晚期病人很难治愈等综合原因所致.

    作者:许金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佳时机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46例小儿肠套叠实施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整复前均经临床拟诊,X线灌肠证实,分别按照套叠后的不同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套叠0-24小时,22例,整复19例;24-36小时20例,整复20例;36-48小时4例;整复2例.文章从小儿肠套叠的病理变化、客观因素以及本组病例的统计分析,阐明了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佳时机应选在24-36小时之间;②严格掌握适应症、熟练的操作技术及正确的方法是整复成功的关键.

    作者:赵存彦;崔慎栋;蔡金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健康教育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何让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足预防的必要性并付诸行动,这也是我们今后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作者:赵秀芳;张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典型表现肺结核X线诊断分析

    肺结核是呼吸系统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现在仍比较常见.临床诊断肺结核,痰中查到结核杆菌为确诊依据,但化验检查一般都为阴性,阳性率大约10-30%,X线检查为临床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检查方法,其检查结果成了临床诊断与治疗肺结核的主要依据.CT、纤支镜也可用于检查肺结核,但不常用.各型肺结核都有比较典型或明显的X线征象,根据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容易作出肺结核的诊断.然而,对于发病部位少见,X线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诊断,X线容易误诊,因而应提高非典型表现肺结核的X线认识.

    作者:陈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报刊协会

主办:中国医用放射设备企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