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明;柴文晓;冯凡;王江业;水新富;何天伟;叶莹莹
目的:探讨钡餐与CT在检查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如何选择.方法:对9例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8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CT增强检查.结果:9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患者中6例显示为十二指肠内充盈缺损,1例疑为肠壁外压征象,1例由于十二指肠明显扩张而未发现病灶,1例由于病灶较小而未发现.8例行CT检查的患者均显示出病灶.结论:上消化道检查是发现病变主要手段.CT检查除能确定是否存在十二指肠肿瘤外还能对病变进行更准确定位定性诊断.
作者:袁克文;王志铭;雷振;丁祖虎;王海林;徐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治疗各种急诊外伤患者的检查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病人如没有CT提供的诊断依据,则临床医生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抢救治疗.脊柱外伤病人多不能配合,应尽量少搬动,胸腰椎外伤多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截瘫,CT可清楚地显示碎块对椎管内结构的压迫情况,准确对椎体定位直接关系手术的成败及愈后.
作者:张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胰腺损伤少见,因其为腹膜后脏器,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或延迟出现.本文共收集18例胰腺闭合性损伤,就其CT表现做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CT对胰腺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以避免和减少漏误诊.
作者:丁明旭;冷庆红;王家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颇似恶性肿瘤,常易发生误诊.本文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2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罗才旭;任忠怀;胡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放射科自1996年对原发性肺癌开展了以支气管动脉灌注为主的介入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胸部组织结构密度及厚度由于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影像质量历来是业界关心及探讨的重点.传统X线屏一片系统往往不能显示高反差部位组织结构的病变,例如胸部纵膈及脊柱的病变.荧光存储系统CR的出现虽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改进,但图像仍然缺乏较好的层次.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成像系统DR由于平板探测器良好的特性,影像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而各种图像优化处理软件的应用,进一步改善胸部各组织结构显示.
作者:陈燕琼;杨根仁;姚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以硫酸钡作为造影剂来检查消化道疾病技术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临床对胃肠道疾病作出诊断的主要方法,并通过胃肠造影的间接征象来诊断胃肠道以外器官的占位性病变.随着胃结肠镜的应用,其钡剂造影检查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承认胃结肠镜可直接观察胃肠内粘膜变化,并摘取组织作病理检测.大大提高了粘膜表面细微病变的诊断,这就跟钡剂胃肠造影提出了挑战.怎样利用钡剂造影诊断粘膜的微小病变.60年代后期,日本学者在传统的钡剂造影的基础上,发展并创造了崭新的胃肠道双重对比.即气钡双重对比.80年代气钡双重对比在我国开展得很红火,经不少放射学专家的努力,此种造影结合低张对早期病变,浅表性粘膜糜烂,小的溃疡均能发现.故消化道钡剂造影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刘忠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故障现象机器在工作过程中,点片的片车突然自动运动到外侧,机器不能进行透视及点片.将机器关闭,手动使片车复位.重新开机后,片车又自动运动到外侧,机器仍然无法正常使用.
作者:孙修明;于良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48岁.发热,腹痛,无排便,排气入院.查体:T38.2℃.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临床诊 断腹痛待查.腹平片 下胸部可见一较大扩张肠管,并可见气液平,膈下未见游离气体.
作者:韩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肠套叠好发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多,2岁以后逐渐减少,5岁以后少见,是因为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时期特有的并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性别,男孩比女孩多2-3倍.发病季节以春季多见,夏、冬季其次,秋季少见,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95%婴儿肠套叠为原发性的,5%的病儿为继发性肠套叠.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等.空气灌肠整腹治疗安全,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作者:雷星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总结15年脑外科手术器械的用途,使用方法及保养.使医务人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配合灵活,主动.节省手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宫万利;魏润芝;张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于磁共振膝关节横轴位、矢状位、斜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对前、后交叉韧带的显示.方法:对30例正常膝关节均进行常规横轴位、矢状位、斜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分析横轴位、矢状位、斜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对正常前、后交叉韧带的显示情况.结果:正常膝关节于1幅图像上能清楚显示后交叉韧带,矢状位、斜矢状位显示率为100%;而前交叉韧带,矢状位显示率为66%,斜矢状位显示率为90%,冠状位为部分显示前、后交叉韧带.
作者:程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旋转DSA和路径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Advantx L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63例患者施行脑血管造影.结果:通过使用旋转DSA和路径图,其中6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常规脑血管造影没有确切显示异常的患者确诊为动脉瘤,并顺利完成超选择插管,行瘤囊内弹簧钢圈栓塞术.结论:旋转DSA和路径图技术的应用既能缩短检查时间,又能减少造影剂的量,特别是能精确的显示颅内动脉瘤颈部与其周围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精确的影像资料.
作者:李红卫;许西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4月15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分别采用局部溶栓PTA,内支架植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为93.33%,局部溶栓成功率为66.67%,PTA后内支架植入率为75%,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结论:介入疗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治疗时间短,费用低,疗效好,减少了并发症.
作者:崔克勤;崔艳春;赵洪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世纪X线影像的数字化是医学影像技术中新、热门也是重要的技术进展.目前数字化影像设备如CT、MR、DSA、SPECT、数字胃肠以及数字乳腺等大量数字化影像设备,已形成数字化影像的发展趋势,使影像科室的数字化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时至今日,在医院中应用广泛、约占整个影像诊断成像来源70%的传统X线摄影,却尚未完全进入数字化成像家族.如何使这一由伦琴发现X线以来古老的传统摄影方法,尽快进入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大家庭,已成为影像科室数字化发展进程的首要课题.
作者:朱佃刚;徐传辉;李维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提高病人及陪人的满意度,针对当前孕产妇安全育儿知识缺乏状况,加强病房健康教育,减少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是产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作者:魏士玖;段忠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常规的X线检查为儿科疾病诊治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医疗卫生健康水平的提高,X线对儿童的有害效应也引起医技人员和家属的普遍关注.
作者:王军;刘兵;崔洪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DSA介入下配合带膜食道支架置入手术,对食道狭窄、吻合口狭窄、食道气管瘘、吻合口瘘的治疗.方法:对30例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指导、术后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情绪稳定,主动配合,31根支架均一次释放成功,进食困难明显改善,吞咽困难评分从Ⅳ-V级减至Ⅱ级.结论:金属带膜支架是治疗食道梗阻、食管气管瘘及吻合口瘘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做好介入治疗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健康教育,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恢复至关重要.
作者:沈湘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使用低剂量胸部螺旋CT普查早期肺癌的文章及综述均有报道,使用低剂量胸部螺旋CT检查,对提高早期发现肺癌有一定帮助,肺癌是危害身体健康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它具有转移快、病死率高的特点,5年存活率仅为13.9%,关键是由于早期机器设备限制,造成对肺癌早期发现困难,以及肺癌病灶特点是发展快,转移快,晚期病人很难治愈等综合原因所致.
作者:许金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自1992年至今,共收治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手术病人57例.所有病人手术后均置入麻醉后监护病房,直到渡过危险期,无1例死亡.救治成功率100%.实践证明,加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复苏期的护理是提高救治效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桂珍;马坤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