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正;张兆光;叶建光;于建波;孙衍庆;党海明
口腔扁平苔藓好发于口腔内颊粘膜、舌腹部及齿龈处,临床表现为粘膜白色条纹样病损,有时可形成浅糜烂面.病损常反复发作,糜烂面不易愈合.我中心自1991年以来采用氩离子激光治疗该病,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萍;曾超英;张惠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对激光眼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采用氩离子激光照射(功率180~270 mW)致视网膜损伤的恒河猴分4组,每组4只.其中2组动物自照射后11~12 h开始每3天1次分别球后注射rhbFGF 1 μg/kg和2 μg/kg,1组动物于相同时间注射地塞米松1 mg/kg作为阳性对照,另1组为照射对照组.激光照射后即刻和7、14、21、28天行眼底彩色照相,记录激光损伤灶的形态变化,每天进行检眼镜观察.每组各有1只猴于照射后7、14、21、28天行双眼球摘出术,分别作眼底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地塞米松组和照射对照组比较,rhbFGF治疗组动物视网膜损伤斑明显变浅淡,色素沉着减少,视网膜损伤斑面积明显缩小(P<0.05),愈合修复较快.rhbFGF不仅能促进视网膜损伤区的细胞增生,而且能减少视细胞的损伤和缺失.结论:rhbFGF对激光视网膜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杰;钱焕文;单清;任华;焦振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氩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应用进口氩激光机,对65例不同类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79只患眼进行光凝治疗.选用氩蓝激光,光凝部位选择在小梁网功能和非功能部位交界处.年迈体弱患者9例(15眼)分二次光凝,每次光凝范围180°,光凝50~60点;余56例(64眼)一次性360°光凝90~120点.结果:治疗后随访3~36个月,平均24个月.眼压: 67眼(84.8%)稳定在20.5 mmHg以下;12眼(15.2%)仍超过25.8 mmHg.视野: 66眼(83.5%)无明显变化;7眼(8.9%)中心暗点扩大;6眼(7.6%) 周边视野缩小.视力: 8眼(10.1%)提高;5眼(6.3%)下降;余无明显变化.结论:氩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良好,原发性和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均为激光治疗适应证.
作者:杜立芳;喻长泰;艾明;彭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应用高功率CO2激光对5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的临床经验并初步评价TMLR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左前外侧第五肋间或肋床小切口进胸,在心脏跳动下行TMLR.分析术中使用的激光能量及左心室各壁穿透率.采用酶动力学法监测围术期心肌酶变化,以评价心肌损伤.术后随访患者心绞痛及心肌灌注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8 h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MB)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4 h达峰值,为40 IU/L±24 IU/L,但未超过术前(15 IU/L±10 IU/L)的2倍.全组每孔平均使用脉冲激光能量为35.6 J±12.3 J,平均穿透率为93.6%;心尖处使用激光能量大(37.4 J±10.8 J),穿透率则低(83.8%).术后3、6、12个月心绞痛分级分别为2.1±0.3、1.7±0.3、1.7±0.3,较术前(3.7±0.7)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术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示心肌灌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早期(30天内)死亡率为2%(1/50).结论应用高功率CO2激光施行TMLR安全、有效.TMLR可明显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灌注.术中打孔顺序适当可缩短手术时间,游离心尖部脂肪后打孔有利于提高穿透率.
作者:屈正;张兆光;叶建光;于建波;孙衍庆;党海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局部疗法,以往的研究重点是阐明PDT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和开发更新型的光敏剂.近年来PDT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效应已引起部分学者的重视.PDT消除粘膜肠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结果令人鼓舞.现对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承斌;张南征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激光在心血管疾病中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和肥厚性心肌病等.直接心肌血运重建术(direct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DMR),亦称经心肌血运重建术(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MR)或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ransmyocardi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TMLR),是近年来应用于外科临床的新技术.经皮直接心肌血运重建术(percutaneous direct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PDMR)是在T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心内科临床的一种全新型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是冠心病治疗史上的又一新进展.这些都为过去常规内外科治疗不能奏效的冠心病病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1,2].
作者:陈明哲;张永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我科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常年性鼻炎39例,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9例患者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17~53岁,平均31.2岁;病程1~15年.其中3例伴有支气管哮喘.
作者:袁逸铭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总结纤维喉镜下激光治疗喉部良性病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Nd:YAG激光经纤维喉镜导入治疗喉部良性病变37例,其中声带息肉与声带息肉样变21例,声带小结4例,喉囊肿8例,喉乳头状瘤4例.结果:所有息肉、囊肿及小结均治疗1次后痊愈;乳头状瘤经1次治疗彻底切除1例,经2次治疗根治2例,1例经4次手术方切净.术后患者发音有明显改善,无出血及呼吸困难.术后随访3~5年,仅经4次激光治疗的乳头状瘤患者复发.结论:纤维喉镜下Nd:YAG激光术用于喉部良性病变的治疗疗效肯定,并具有无须全麻、术中痛苦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经济省时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继元;张少强;阎济民;何文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前激光治疗皮肤溃疡多采用He-Ne激光或CO2激光.我们用染料激光治疗皮肤溃疡11例,也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邓凯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近年来我们就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加牵引和红外线颈后、痛区照射加牵引两种不同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江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我们利用半导体激光治疗牙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 牙痛患者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11~57岁.共81颗患牙,楔状缺损光敏修复后疼痛37颗,深龋充填后疼痛12颗,急性根尖周炎11颗,创伤性根尖周炎9颗,根充、塑化治疗后疼痛8颗,前牙切角缺损光敏修复后疼痛4颗.
作者:高蔚虹;矫敬娥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耳廓皮肤肿瘤临床上较少见,我科自1995年4月至1998年10月,采用CO2激光治疗耳廓皮肤良性肿瘤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小屏;王泉良;汤君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在造血干细胞基因转移效率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3、IL-6单独或联合作用(SCF/IL-3、SCF/IL-6、IL-3/IL-6、SCF/IL-3/IL-6)后的Balb/c小鼠造血干细胞作为靶细胞,应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GCGPXSN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实施基因转移,采用FACS型流式细胞仪测定基因转移效率.结果:病毒上清转染的阳性对照组基因转移率为0.06%,以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基因转移效率提高至0.07%~0.20%,细胞因子作用前后比较,除SCF/IL-6组外,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或P<0.01).其中以SCF/IL-3组与SCF/IL-3/IL-6组的提高为明显,均达0.20%,与其他各细胞因子组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可测定出SCF、IL-3、IL-6单独或联合作用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基因转移效率的不同影响,具有快速、方便、准确的优点.
作者:王存邦;达万明;钱其军;魏亚明;白海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对上消化道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作用.方法:经胃镜和活检证实为上消化道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30例,病变位于食管15例、贲门2例、胃13例;胃镜下观察病变呈糜烂型15例、充血型6例、微隆起型5例、浅溃疡型4例.激光治疗时,先在病灶周围注射生理盐水,使病灶局部膨隆,再用Nd∶YAG激光照射,功率30 W,准接触连续扫描照射病灶至凝固或汽化.激光治疗后1个月复查,胃镜检查见病灶消失、活检无不典型增生为近期痊愈.结果:30例患者中,经1次治疗后近期痊愈26例,经2次治疗后近期痊愈4例,总近期痊愈率100%,未发生副作用或并发症.结论:Nd∶YAG激光治疗上消化道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效果确切,安全简便,痛苦少,费用低,可以门诊治疗,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王玉梅;周传农;黄涛;贾建红;刘文凯;邓津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自从60年代末开展低强度激光疗法以来,人们对激光生物刺激作用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大量的模型[1, 2].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种说法得到普遍接受.近年来研究方法逐渐成熟,尤其是在细胞功能的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实际上绝大部分可信的证据来自细胞水平的研究[1].表1总结了迄今得到的关于低强度激光细胞效应的部分实验结果.
作者:刘承宜;罗刚跃;李学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包括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环A(BpD-MA)在内的8种苯并卟啉衍生物对小鼠肉瘤180的光动力治疗效果.方法:荷肉瘤180小鼠分别按6 μg/g和2 μg/g的剂量静脉注射BpD,1.5 h后用波长630 nm的铜蒸气染料激光照射,激光功率密度为180 mW/cm2,照射时间20 min,每次光剂量150 J/cm2.同时设相同剂量血卟啉衍生物(HpD)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6 μg/g剂量时,8种BpD中有5种对小鼠肉瘤180的治愈率接近或超过40%,明显高于HpD的10%.其中BpD-MA的疗效好,治愈率高达80%,以下依次为8-甲氧乙基BpD(60%)、3-甲氧乙基BpD(50%)、8-羟乙基BpD(40%)和BpD单酸环B(37.5%).2 μg/g剂量时,这5种BpD对肉瘤180的抑制率分别为77.5%、70.8%、68.2%、50.9%和45.7%.与HpD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平均瘤重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BpD是一类疗效较好的光化学治疗药物,为研究开发光敏剂新药提供了思路.
作者:余建鑫;许德余;陈文晖;张蕾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