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明华;蔡绍先;杨棉华
教学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的三大领域之一,许多高校都把教学评价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力的杠杆.教学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的功能,是改进和控制教学过程的有力工具和有效手段[1].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我院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加强了教学评价力度.采取校领导听课制度、组织评估专家听课、学生调查问卷、学期末学生骨干评教、学生座谈会和评选优秀教学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认真开展教学质量调查监控工作,及时把教与学的信息进行反馈,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使他们能高质量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本文通过对1999年度临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抽样调查问卷评价及收集到的其他评教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作者:林若薇;杨棉华;蔡绍先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了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材,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尝试着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在我院97级本科生病理选修课的考试中采用了和谐式、开放式考试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作者:苏敏;田东萍;杨棉华;李晓昀;董红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免疫学检测方法有高度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临床上常用作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及很多基础学科的研究.ELISA一步法(即待测样本与酶标记物同时加入反应系统)方便、快捷、可定性,并能通过酶标仪进行定量分析,所以是当前应用广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之一.但在ELISA一步法的检测中会偶而出现这种现象:如在AFP测定时,ELISA定性为阴性,磁酶免定量浓度很高,同时将病人的血清稀释后再用ELISA定性则为AFP阳性.而在检测HBsAg等其他项目中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待测物中抗原浓度过高时,ELISA结果中出现了假阴性.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根据我们实际工作经验,具体分析如下.
作者:廖奔兵;叶琳;叶妙琴;刘少刚;杨棉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解决传统儿科课堂教学中形式单调、课堂讲授与见习脱节及教学效率较低等问题,我们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多样化表达及交互性强的特点,制作了<儿科学>CAI课件,使课堂教学的空间直接延伸至临床第一线,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向学生提供了更多、针对性更强的病例、体征和操作方法.应用结果表明,本CAI课件提高了<儿科学>教学质量,促进了总体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使病例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也存在师生课堂情感交流不足的局限性.
作者:林悦理;许加宾;苏健煌;周斌;骆郁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培养当今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各地高校纷纷推出本科生科研兴趣活动导师制.考虑到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选题至关重要,设计的兴趣题目不宜过难过深,以免影响他们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挫伤积极性.但也不宜太简单太容易,使他们易于满足,对科研产生一种偏见,失去渴望探索未知的动力和进取心.通过一次科研兴趣活动,指导他们做出一篇合格的科研论文,掌握一点科研的思路,丰富和提高实践的技能,开拓探索未知的思维,无疑,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或者读研究生,不无启迪和裨益.对大学本科学生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作者:张源;李慧;罗文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传统的临床学科教学都是根据教材中编排的顺序进行,如果教师照搬照讲,则课堂教学气氛枯燥乏味,学生靠死记硬背,思维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僵固,接触临床实际病例常感心虚,不知从何下手,甚或毕业后当了医生仍手足无措.笔者在多次的学与教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神经外科的理论课、临床带教及指导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传统的临床学科教学的缺陷,总结出了从剖析临床教学病例的教学方式改革入手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并将此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对我院的实习生小讲课,取得一些效果.课后对学生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好.从而认识到临床课教学或实习过程中努力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做医生的角色,在高度竞争的今日社会里,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庄明华;蔡绍先;杨棉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探讨变革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及相应问题,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现状,讨论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转换实验室管理机制,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举措.面向新世纪,高校实验室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校(院)、系(部)二级管理、开放式实验室,使之向着科学、合理、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陈穗;陈少如;郑鸿翱;陈韩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医学是一门艺术和一门应用科学.它运用科学制定出诊断、治疗、预后的指南,为人类健康提供有力保障[1].未来医学是分子医学和遗传医学,未来药物是基因药物,未来保健是遗传保健.现代医学正向个体化医学发展,这一趋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作者:刘鸿禧;黄建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1997年至今,我一直从事组织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工作,虽然只有短短三年,我却深深热爱上了它.每当我在学生的起立声中开始了一堂课,每当我看到学生们求知的目光,专注的神情,每当我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完结束语的时候,我都有着深深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对的起这个光荣的称号,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于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经验,就更难.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三年来教学的体会.
作者:申延琴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医学基础化学>内容繁多,而理论课授课时间不断减少(我院1996年为68小时,1999年为50小时),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笔者认为不管学时多紧,总要挤时间推荐复习法,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复习.总复习方法是:抓住主线,系统复习;抓纲挈领,总结归纳;纵横连贯,联系对比;弄清概念,灵活应用.复习时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五条主线,即溶液及其性质(包括稀溶液通性、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等);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含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反应方向、限度和反应速率);结构化学(含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胶体化学;定量分析(含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作者:李嘉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继续医学教育自1996年被国家正式纳入政府工作,实行行业管理以来,其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十分迅速.而与此同时,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这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不断涌现出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横向学科,使得相关知识以几何倍数增长.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如何充分利用继续医学教育传播医学科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职能,使继续医学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结合我们承办继续医学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对关系到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讨论.
作者:李恩民;卢仁仁;许丽艳;吴键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廉价PC的兴起,高等学校的教师与教辅人员制作或开发了各种层次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但其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效果有相当大的差别,提高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质量成了教师与同学的共同呼声.下面结合近3年来我们开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经验和教训与大家共同探讨.
作者:王开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它将作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使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发挥主力作用,必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那么,如何尽快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面向21世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
作者:林大静;陈利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对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实验教学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实验设备和方法进行了完善与改进,从而提高了医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认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唐晓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了促进医学教育改革,培养21世纪高质量的医学人材,汕头大学医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在1999~2000年暑期连续组织了两届大学生病理教学交流活动.我院共有39名学生与3名病理教师参加了这一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我院学生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学生一起上理论课、实验课,观看尸体解剖,参观医检取材、病理诊断及癌症中心等部门.通过此项活动,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而作为病理学教师,我们亦对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教学在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方式、教学改革、授课语言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亲身的体会.现就两院校有关病理学教学进行比较,结合我们现行的病理学教学特点,提出一些改革设想与同道们共商榷.
作者:田东萍;苏敏;陈茂怀;吴浩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在网络信息时代,全国许多医学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如何协调优化院本部与附属医院之间的文献资源,有效使用经费,开发文献信息资源与共享、提高文献保障率和利用率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学院系统医院图书馆(室)外文文献信息资源的调查与分析,结合我院的具体做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作者:郑松辉;杨红珊;张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在传统的药理学四项实验中引入MS302多媒体化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MS302),对曲线及数据进行记录和测量.这些实验分别是:药物的量效曲线及pD2、PA2的求算法,强心甙对离体蛙心的作用,缩宫素对小白鼠离体子宫的作用和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验证,它显示出诸多优点:原始记录图像的质量明显提高,曲线可扩展、压缩,自动测量数据,资料可重显、剪辑、打印,资料可储存.原始记录图像和数据尚可在office软件中插用,为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并为科研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作者认为,药理实验教学微机化很有必要.
作者:吴惜贞;刘幸平;陈锦香;庄学煊;宋卉;石刚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理论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系统,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中,实验课教学如何结合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试从实验课内容的选择安排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生化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作一探讨.
作者:李伟明;陈玮莹;吴健谊;陈爱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仪器分析是从分析化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仪器分析与生物医学的结合,在医学科学中,医药分析在药物成分含量、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与分解、药物动力学、疾病诊断以及滥用药物等的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仪器分析不仅是重要的分析测试方法,而且也是强有力的科学研究手段[1,2].研究生通过仪器分析课的学习,不但可获得理论知识,掌握科研方法及思路,培养科研分析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课的实际操作,可熟悉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是仪器分析实验课,往往由于每次实验课可供操作的大型精密仪器只有一台,要做的实验步骤多时间长,涉及的操作技能多,实验课时间有限,如果没有精心地组织和准备,就会使学生在实验课中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将全体学生充分调动起来,既分工又合作,既明确每一个步骤的操作和意义,又要人人动手提高操作技能.
作者:李慧;张源;罗文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电位滴定法和一般滴定分析的区别在于指示滴定终点的方法不同,它是用电极电位的突跃代替一般滴定指示剂的变色来指示滴定终点,具有一般滴定所不能做到的优点(用于浑浊或有色溶液的滴定,缺乏合适指示剂的滴定,和设计自动滴定装置).利用电信号显示终点,不但客观,而且准确,从而避免了主观误差.电位滴定法不仅用于科研单位,医学检验和生产分析化验,还用于中和,沉淀,螯合,氧化还原以及非水溶液等各种滴定分析.
作者:张鲁勉;何小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