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民;卢仁仁;许丽艳;吴键谊
电位滴定法和一般滴定分析的区别在于指示滴定终点的方法不同,它是用电极电位的突跃代替一般滴定指示剂的变色来指示滴定终点,具有一般滴定所不能做到的优点(用于浑浊或有色溶液的滴定,缺乏合适指示剂的滴定,和设计自动滴定装置).利用电信号显示终点,不但客观,而且准确,从而避免了主观误差.电位滴定法不仅用于科研单位,医学检验和生产分析化验,还用于中和,沉淀,螯合,氧化还原以及非水溶液等各种滴定分析.
作者:张鲁勉;何小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过程的真实反映和记载,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科研档案工作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笔者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同时又作为兼职科研档案人员对我院科研档案的收集、管理有些认识,下面就谈几点体会.
作者:朱远锋;朱俐煌;郑少燕;曾旸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改变了通常讲课形式单调,受时空限制以致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但相应又出现一些弊端.作者根据自身制作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体会,提出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必须注意防止的弊端,以便更好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黎妙娟;林悦理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生理学是临床医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疾病的发生,不外是各种原因引起机体功能的不足或亢进.因此,理解和掌握人体的正常功能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前提.医学生一直都有这样的看法,生理学比较抽象难懂.因为许多功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靠理解去认识它,它没有形态学那么形象和直观,这常常使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结合某些临床内容,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课程的编排和教材内容存在基础和临床的明显界限,还是造成基础与临床的脱节,表现为学生进入临床课学习时,基础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学生进入临床课前的基础课综合考不及格率高).能不能把临床知识介入到生理基础知识中去,让学生学习生理学时,就开始较广泛地接触临床的知识,既不违反学习上循序渐进的规律,又能提高他们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呢?
作者:曾英明;秦达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近年来,继续医学教育在我国发展很快,随之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确保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等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也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界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去年,我们承办了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肿瘤核基质结构和功能理论与实验技术研讨班>(批准号:99350202001)获得了较为圆满的成功,从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1].本文结合我们的体会,就如何确保继续医学教育质量问题谈几点看法.
作者:李恩民;温博贵;许丽艳;陈玮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传统的临床学科教学都是根据教材中编排的顺序进行,如果教师照搬照讲,则课堂教学气氛枯燥乏味,学生靠死记硬背,思维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僵固,接触临床实际病例常感心虚,不知从何下手,甚或毕业后当了医生仍手足无措.笔者在多次的学与教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神经外科的理论课、临床带教及指导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传统的临床学科教学的缺陷,总结出了从剖析临床教学病例的教学方式改革入手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并将此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对我院的实习生小讲课,取得一些效果.课后对学生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好.从而认识到临床课教学或实习过程中努力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做医生的角色,在高度竞争的今日社会里,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庄明华;蔡绍先;杨棉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免疫学检测方法有高度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临床上常用作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及很多基础学科的研究.ELISA一步法(即待测样本与酶标记物同时加入反应系统)方便、快捷、可定性,并能通过酶标仪进行定量分析,所以是当前应用广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之一.但在ELISA一步法的检测中会偶而出现这种现象:如在AFP测定时,ELISA定性为阴性,磁酶免定量浓度很高,同时将病人的血清稀释后再用ELISA定性则为AFP阳性.而在检测HBsAg等其他项目中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待测物中抗原浓度过高时,ELISA结果中出现了假阴性.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根据我们实际工作经验,具体分析如下.
作者:廖奔兵;叶琳;叶妙琴;刘少刚;杨棉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继续医学教育自1996年被国家正式纳入政府工作,实行行业管理以来,其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十分迅速.而与此同时,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这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不断涌现出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横向学科,使得相关知识以几何倍数增长.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如何充分利用继续医学教育传播医学科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职能,使继续医学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结合我们承办继续医学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对关系到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讨论.
作者:李恩民;卢仁仁;许丽艳;吴键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于1995年开始,对人体解剖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同时加快了实验室建设和教材建设,配合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减少了教学时数,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蔡绍先;姜苏明;魏锡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了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材,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尝试着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在我院97级本科生病理选修课的考试中采用了和谐式、开放式考试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作者:苏敏;田东萍;杨棉华;李晓昀;董红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从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确定、教学计划的构成以及教学计划制定中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几方面讨论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者:杨志耘;刘建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解决传统儿科课堂教学中形式单调、课堂讲授与见习脱节及教学效率较低等问题,我们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多样化表达及交互性强的特点,制作了<儿科学>CAI课件,使课堂教学的空间直接延伸至临床第一线,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向学生提供了更多、针对性更强的病例、体征和操作方法.应用结果表明,本CAI课件提高了<儿科学>教学质量,促进了总体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使病例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也存在师生课堂情感交流不足的局限性.
作者:林悦理;许加宾;苏健煌;周斌;骆郁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探讨变革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及相应问题,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现状,讨论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转换实验室管理机制,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举措.面向新世纪,高校实验室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校(院)、系(部)二级管理、开放式实验室,使之向着科学、合理、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陈穗;陈少如;郑鸿翱;陈韩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医学基础化学>内容繁多,而理论课授课时间不断减少(我院1996年为68小时,1999年为50小时),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笔者认为不管学时多紧,总要挤时间推荐复习法,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复习.总复习方法是:抓住主线,系统复习;抓纲挈领,总结归纳;纵横连贯,联系对比;弄清概念,灵活应用.复习时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五条主线,即溶液及其性质(包括稀溶液通性、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等);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含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反应方向、限度和反应速率);结构化学(含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胶体化学;定量分析(含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作者:李嘉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医学是直接为人的生存发展,为战胜危害人的疾病、维护人的健康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医学和组成社会的人,始终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而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一切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应当学习的学问,作为社会工作者,医学工作者那就更不可不学习之.本文仅主要讲讲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问题,并证明这实际上也是医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作者:黄自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培养当今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各地高校纷纷推出本科生科研兴趣活动导师制.考虑到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选题至关重要,设计的兴趣题目不宜过难过深,以免影响他们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挫伤积极性.但也不宜太简单太容易,使他们易于满足,对科研产生一种偏见,失去渴望探索未知的动力和进取心.通过一次科研兴趣活动,指导他们做出一篇合格的科研论文,掌握一点科研的思路,丰富和提高实践的技能,开拓探索未知的思维,无疑,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或者读研究生,不无启迪和裨益.对大学本科学生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作者:张源;李慧;罗文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1997年至今,我一直从事组织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工作,虽然只有短短三年,我却深深热爱上了它.每当我在学生的起立声中开始了一堂课,每当我看到学生们求知的目光,专注的神情,每当我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完结束语的时候,我都有着深深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对的起这个光荣的称号,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于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经验,就更难.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三年来教学的体会.
作者:申延琴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教改的背景就没有教材建设.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来看,学生获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主要是通过教材,医学学科的前沿及新进展、新理论,大多也是通过教材传授的.因此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俐煌;陈达和;蔡琮;王荔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