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大体积输尿管上段结石

唐炎权;周均洪

关键词:输尿管镜鞘, 输尿管镜, 输尿管结石
摘要:目的:探讨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大体积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采用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67例大体积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资料,分析其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血红蛋白( Hb)变化、术前术后血肌酐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7例共72侧次进行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其中9侧次因未能顺利入镜而需要术中应用球囊扩张,9侧次因术中结石逃逸到硬镜未能处理的肾盏而需要应用软镜处理;双侧大体积输尿管结石的5例中,有3例同期进行手术,2例分期进行手术,67例共进行69次手术,手术时间为(62.7±25.4)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3±1.1)d,术前Hb为(132.1±19.7)g/L,术后为(127.6±17.3)g/L,术前血肌酐为(128.9±98.1)μmol/L,术后为(124.6±95.0)μmol/L,术前术后的Hb、血肌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侧次术后结石残留,5例术后发生腰痛,3例出现术后发热,无输尿管离断、撕脱、肾盂撕裂等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未发现输尿管反流。结论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大体积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确定,康复快,安全性好,并发症轻微。
广东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病毒1型嵌合基因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构建和鉴定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登革病毒1型( DV1)/JEV prME嵌合基因。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登革病毒和乙脑病毒嵌合的prME嵌合基因,重叠PCR法鉴定;在质粒载体pcDNA3.1(+)的基础上,构建表达pcDV1/JEV prME的重组质粒载体,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登革/乙脑prME嵌合质粒转染至BHK-21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rME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DNA测序结果证实pcDV1/JEV prME重组质粒完全正确,成功构建的登革/乙脑嵌合质粒在BHK-21细胞中能够表达prME蛋白。结论通过一系列的鉴定手段,可以认定本实验中构建的登革/乙脑嵌合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中顺利表达。

    作者:邱萍英;王会敏;何柯新;徐鹏;林裕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联合检测血清 IMD、FGF23及 CysC 对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叶素(IMD)、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及胱抑素C(CysC)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EH患者60例,依据其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EH肾功能正常组( A组)和EH伴肾功能代偿组( B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受试者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同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1) A组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三者水平高于A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EH患者其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随血压升高而递增,其中高血压2级组高于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3级组高于高血压1级组及2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566,-0.569,-0.653;P<0.001),进一步以Ccr为应变量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D、FGF23、CysC、Scr、尿微量白蛋白是Ccr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56,1.078,1.150,1.040,1.143;P<0.05)。结论 EH患者血清IMD、FGF23、CysC水平与血压及Ccr密切相关,联合检测IMD、FGF23及CysC为评估EH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程度提供新的血清学依据,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静;徐彤彤;余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动态增强 MRI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软骨下骨微灌注

    目的:通过动态增强MRI技术观察不同退变程度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负重位点软骨下骨的微灌注情况。方法选取诊断符合膝骨关节炎的患者35例,Kellgren-Lawrence分级( K-L评分)Ⅲ~Ⅳ级的20例归为中重度骨关节炎组,K-L评分Ⅰ~Ⅱ级的15例归为轻度骨关节炎组;同时选取健康人15例归为健康组。所有研究对象接受3.0T MRI扫描仪检查,获取矢状位动态增强图像。在矢状位上分别于内外侧股骨远端、胫骨平台取4个相近规格的软骨下骨矩形兴趣区域,测量内容包括:兴趣区基础信号强度、强化率、大斜率。结果3组基础信号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骨关节炎组比较,中重度骨关节炎组内侧股骨远端大斜率,内侧胫骨平台强化率、大斜率,外侧胫骨平台大斜率均显著增大( P<0.05);与健康组比较,中重度骨关节炎组内侧股骨远端、内侧胫骨平台强化率、大斜率及外侧胫骨平台大斜率均显著增大( P<0.05)。结论随着骨关节炎程度的加重,膝关节软骨下骨表现为更高的微灌注状态,以机械载荷高的内侧股骨远端、胫骨平台更为明显,表现为强化率、大斜率显著增大。

    作者:郭达;潘建科;黄伟康;曹学伟;陈嘉怡;马振蔚;刘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球蛋白抗体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妇女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与自然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胎盘早剥、胎儿死亡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妊娠妇女624例,在孕早期检测TSH、FT3、FT4、TPOAb、TGAb,并持续跟踪随访观察其妊娠结局,记录有无自然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胎盘早剥、胎儿死亡等妊娠不良结局。结果(1)624例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共有104例(16.7%),居前两位是自然流产(33例)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7例)。(2)亚临床甲减组与甲功正常组比较,其总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自然流产率均升高( P<0.05)。(3) TPOAb和(或) TGAb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其总不良结局发生率、自然流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升高( P<0.05);甲功正常情况下,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其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也升高( P<0.05);亚临床甲减情况下,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其总不良结局发生率增高( P<0.05)。结论无论是在甲功正常情况下还是亚临床甲减情况下,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的情况相比妊娠不良结局增高。

    作者:刘利华;徐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广东医学》协办单位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伴有胼胝体病灶的多发性硬化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分析伴有胼胝体病灶的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共182例,调用MRI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累及胼胝体的多发性硬化患者14例。胼胝体病灶在整体患者群中出现率较低。伴有胼胝体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亚型分布中原发和继发进展型比例高,发病年龄偏大,男性占比高,多以运动和脑干功能障碍起病,神经功能缺损重,预后差。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出现胼胝体病灶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玉周;黎肖弟;陈文明;卢健军;胡琼力;李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抑制剂 AG1024对鼻咽癌移植瘤的放射增敏效应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IGF-1R)抑制剂AG1024对裸鼠鼻咽癌移植瘤的放射增敏效应。方法建立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2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5只。 A组每只瘤注射生理盐水0.3 mL/(次·周),隔天1次,共9次;B组每只瘤注射AG102430 mg/(kg·周),0.3 mL/次,隔天1次,共9次;C组直线加速器6 meV电子线照射,每次局部2 Gy/只,隔天1次,共18 Gy;D组每只瘤注射AG102430 mg/( kg·周),0.3 mL/次,隔天1次,直线加速器6 meV电子线照射,每次局部2 Gy/只,隔天1次,共18 Gy。观察移植瘤的生长速度和瘤体大小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CNA、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D组鼻咽癌移植瘤的生长显著受抑制,流式细胞仪显示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 P<0.05);D组中的PCNA、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另外3组( P<0.05)。结论 AG1024联合放疗的疗效较单一治疗方案有显著的提高。

    作者:伍方财;卢汉桂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广州市区早期自然流产孕妇流产影响因素及现况分析

    目的:调查广州市区的孕妇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现况及危险因素,为预防自然流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期间在本院妇科门诊诊断为早期自然流产的患者200例,归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在本院足月正常分娩的200例产妇,归为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怀孕状况、生活习惯、环境及心理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早期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方年龄( OR=2.054,95%CI 1.114~3.786, P=0.021)、每天被动吸烟时间(OR=3.207,95%CI 1.254~8.200,P=0.015)、孕期染发(OR=4.038,95%CI 1.516~10.550,P=0.004)、每天手机通话次数(OR=2.968,95%CI 1.295~6.800,P=0.010)、生活场所装修异味持续时间(OR=3.721,95%CI 1.351~10.250,P=0.011)、焦虑(OR=3.550,95%CI 1.568~8.039, P=0.002)是孕妇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男方年龄较大、被动吸烟的时间较长、孕期染发、每天手机通话次数较多、装修异味持续时间较长、焦虑情绪可增加本地区孕妇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风险,应尽可能避免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积极进行防治。

    作者:易丹妮;陈爱兰;钟子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防治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分析88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中再破裂28例,总结分析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大小(微小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形状(有不规则分叶或有凸起)、术中载瘤动脉痉挛( 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与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颈大小、手术时机、手术中使用球囊或支架没有明显关系(P>0.05)。破裂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应重视可能引起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破裂发生后采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展;舒航;卓礼霞;贺龙双;张威;殷利明;钟德泉;王文涛;徐伟光;马亚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迈之灵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弱精症患者的效果

    目的:评价迈之灵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弱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泌尿外科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伴弱精症的患者160例,年龄18~45岁,将患者按电脑随机纳入观察组或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接受口服常规药物+迈之灵片0.3 g/次,2次/d,对照组接受口服常规药物。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前列腺按摩液( EPS)中白细胞( WBC)数量、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 NIH-CPSI)以及常规精子检查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EPS中的WBC水平、NIH-CPSI评分的细项(疼痛、排尿、生活质量)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两组EPS中的WBC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但是观察组较对照组的下降程度更显著。两组患者的NIH-CPSI评分也在治疗后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后,NIH-CPSI评分无论在疼痛、排尿、生活质量还是总分上,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对照组要在治疗2个月后,才能达到和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的类似作用。治疗前,两组患者精液量、精液浓度、精子活率以及前向运动精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精液量均没有显著增加,而精液浓度、精子活率以及前向运动精子率在治疗后均呈增加趋势,以前向运动精子率为明显,并且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后,即可观察到精子活率以及前向运动精子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2个月后,精子的改善程度更大,而对照组需要在治疗延续到2个月后才能发现精子情况的改善,并且改善程度不如同样是治疗2个月后的观察组。结论迈之灵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弱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熊少兵;汪菁;高吴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3例

    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血管外皮来源的罕见肿瘤,占血管瘤的1%,发生于头颈部的血管外皮细胞瘤约占全身血管外皮细胞瘤的15%[1]。原发于鼻腔鼻窦者更为罕见,约占头颈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5%。手术是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国内关于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的报道不多。自2006年4月至2014年12月,8年内我科共收治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鸿彬;盛晓丽;许咪咪;李志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过敏性疾病患者多种过敏原特异性 IgE 分析

    目的:调查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多种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为明确致敏变应原,正确诊断过敏性疾病,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用ImmunoCAP过敏原检测试剂检测148例受试者血液标本中sIgE水平,统计每种过敏原的阳性检出量和阳性率,并对阳性检出率进行排序分析。结果单价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螨、屋尘、昆虫、动物皮毛屑、花粉、霉菌;单价食物性过敏原当中虾(81.08%)、蟹(75.00%)阳性率远远高于鸡蛋(16.89%)和牛奶(14.19%);多价过敏原中霉菌混合阳性率与食物混合阳性率相近,霉菌中白假丝酵母(37.84%)和特异青霉(31.08%)阳性率较高;毒物过敏原中黄胡蜂毒的阳性率高(55.41%);职业过敏原中蚕丝(68.24%)、棉花(32.43%)、乳胶(20.95%)阳性率较高;药物中青霉素G(8.11%)、青霉素V(14.19%)的阳性率较低。结论吸入性过敏原是优势过敏原,螨、屋尘和昆虫过敏原占绝对的优势(阳性率均>70%);食物过敏原存在较大的地区和年龄差异;临床应重视对白假丝酵母和特异青霉这两种霉菌过敏原的检测;在有过敏原接触史的基础上,蜂毒和蚕丝、棉花、乳胶都应纳入过敏原检测范围。

    作者:张春梅;邓云峰;赖荷;陈蕴光;于陆;吴瑜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类型冠脉斑块作用的比较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类型冠脉斑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的41例患者,每例患者分析一处非钙化冠脉斑块。依据斑块脂质成分比例分为脂质斑块组(23例)和纤维斑块组(18例)。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后斑块脂质比例、血管重构系数、小管腔直径、斑块长度和斑块体积。结果脂质斑块组基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纤维斑块组( P<0.05)。脂质斑块组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较基线有明显下降(P<0.01),脂质斑块组治疗后斑块脂质比例较基线减少6.56%(P<0.01),血管重构系数较基线下降了6.53%( P<0.05)。纤维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斑块脂质比例和血管重构系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脂质斑块组在影像学上显示了他汀稳定斑块性质的效应,说明他汀对不同类型斑块的作用存在差异。

    作者:周逸;陈曼华;杨锴;何琴;陈刚;黄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在肝癌射频消融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 ARFI)声触诊组织定性成像( VTI)在肝癌射频消融( RFA)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行 RFA的73例肝癌患者共82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 RFA后采用常规超声、VTI、超声造影( CEUS)和增强CT( CECT),测量消融灶大长径及其垂直径,并对4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VTI、CEUS和CECT测得消融灶面积分别为(5.4±3.26)、(14.21±7.35)、(14.31±7.04)和(13.18±7.24)cm2。 VTI测值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I与CEUS、CE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VTI获取的消融灶面积与CEUS、CECT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r=0.987,r=0.959,P<0.05)。结论 VTI能清晰显示消融灶的边界,较准确地判断肝消融灶的大小,对评价肝癌RFA疗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陈洁鑫;徐晓红;李明意;陈念平;黄海燕;周宏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脂联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与血浆脂联素水平( APN)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按IMT分别为高血压内膜正常组、高血压内膜增厚组,另收集门诊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糖( FBG)、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PN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组间比较,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血浆LDL-C、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DL-C、TC水平在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G、HDL-C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内膜增厚组APN低于高血压内膜正常组[(2.36±0.27) vs (3.28±0.25) mmol/L,P<0.01)]及对照组[(2.36±0.27)vs(4.25±0.22) mmol/L,P<0.01)];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低于对照组( 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IMT与APN ( r=-0.232, P=0.028)呈负相关;与LDL-C ( r=0.207, P=0.036)呈正相关;与HDL-C、TC、TG、FBG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APN水平降低, IMT与APN水平呈负相关, IMT增厚与低APN血症可能都与高血压的发展有关。

    作者:艾高山;冯岚;何成毓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骶管内囊肿的外科治疗现状

    骶管内囊肿是一诊断容易、治疗较棘手的疾病,其引起的腰骶部、会阴部疼痛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近3年来国内外有关骶管内囊肿较为有突破性的临床治疗方式报道较少。目前,骶管内囊肿形成机制可分为先天发育性和创伤继发性,大多数学者更趋向先天发育性,而单向瓣膜样闸门机制是目前解释囊肿导致临床症状的好假说。在诊断措施上,首选MRI,在诊断分类、命名上,因为骶管内囊肿起源不明确,故较为混乱,诊断缺乏主动性。外科治疗是引起临床症状的骶管内囊肿的首选治疗措施;手术方式较多,目前主要是针对囊肿壁及交通孔开展的一系列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等。本文将围绕骶管内囊肿的发病机制、诊断、外科治疗、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

    作者:王业辉;池雷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

    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经伤椎固定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具市售新鲜家猪L1~5脊柱标本。每具标本均设有完整、4钉固定和6钉固定状态。先进行完整状态下的稳定性测试,再采用预损伤结合逐级撞击法制造L3椎体骨折模型,钉棒固定标本后,再次进行稳定性测试。得到脊柱标本在屈伸、侧屈、旋转运动方向加载状态下的运动范围( ROM)。比较3种状态下脊柱标本ROM的差异。结果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除了在旋转运动方向与完整状态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屈伸和侧屈运动方向均小于完整状态(P<0.05)。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均小于4钉固定状态( P<0.01);然而,在侧屈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与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相比,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侧屈运动方向,两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

    作者:刘匆聪;镇万新;刘俊良;林二虎;彭松林;刘泳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 PC-PR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7例(19只眼)超高度近视眼(-19.00±8.00) DS患者植入PC-PRL。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晶状体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患者裸眼视力比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47.37%(10/19);术后6个月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73.69%(14/19);术后12个月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94.73%(18/19);6个月时与12个月的裸眼视力没有改变;患者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6、12个月时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PRL拱高为0.22~0.76 mm,平均拱高(0.316±0.148) mm,无一例PC-PR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相贴。术后3个月时2眼,6个月时1眼见PAC-IO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8眼发生PAC-IOL旋转。3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PC-PR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

    作者:杨夏玲;金奇芳;张倩;刘菲;周文天;俞益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发病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0—2010年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协作医院收集并追踪到的569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0—2010年子宫内膜癌平均发病年龄相对平稳,未见明显上升和下降趋势。(2)随着年龄增大,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出现特殊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G3、深肌层浸润等的发生率增大。(3)≤40岁、41~45岁、46~50岁、51~55岁、56~60岁、61~65岁、>65岁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8%、98.0%、94.7%、91.4%、91.3%、86.3%、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4.7%、95.9%、91.9%、87.3%、87.6%、83.0%、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50岁( P<0.05)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病未见明显年轻化趋势。年龄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老年患者的预后比年轻患者差。

    作者:杨晓辉;李小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2例经血清或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人口学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等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女15例(68%),男7例(32%),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91%)、癫痫发作(86%)、意识障碍(50%)。实验室检查:22例均为血清和(或)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脑电图表现为额颞顶慢波活动8例(47%),颞额顶区尖棘波或尖棘慢波发放3例(18%),额颞顶慢波活动伴有尖波、部分棘波4例(24%),未见异常2例(22%)。头颅MRI+增强显示(软)脑膜强化10例(45%),弥漫性脑萎缩3例(14%)。腹部彩超或CT检查显示合并肿瘤6例(27%)。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冲击、控制癫痫发作、改善精神症状等综合治疗后,取得理想疗效16例(73%),疗效较好5例(23%),疗效差1例(4%)。其中发现肿瘤者均为女性,附件肿瘤5例,纵隔肿瘤1例,均在药物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行手术摘除术4例。无意识障碍患者11例,治疗显效率91%,有效率9%;2周内出现意识障碍患者6例,治疗显效率33%,有效率50%;2周以上昏迷患者5例,治疗显效率80%,有效率20%。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可在儿童和成人出现,以女性多见,临床常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三主症,可伴发肿瘤,伴发肿瘤者宜尽早手术治疗。此病的预后与患者起病至昏迷时间有关,越短预后越差,无意识障碍患者治愈率高,而预后与抗NMDA滴度不呈线性关系。

    作者:钟水生;谭盛;王展航;潘梦秋;杨慧;匡祖颖;包泽岩;曾昭龙;胡运新;吴明秀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