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检测血清 IMD、FGF23及 CysC 对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评估价值

李静;徐彤彤;余帆

关键词:中叶素,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23, 胱抑素C, 高血压, 肾功能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叶素(IMD)、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及胱抑素C(CysC)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EH患者60例,依据其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EH肾功能正常组( A组)和EH伴肾功能代偿组( B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受试者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同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1) A组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三者水平高于A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EH患者其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随血压升高而递增,其中高血压2级组高于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3级组高于高血压1级组及2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566,-0.569,-0.653;P<0.001),进一步以Ccr为应变量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D、FGF23、CysC、Scr、尿微量白蛋白是Ccr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56,1.078,1.150,1.040,1.143;P<0.05)。结论 EH患者血清IMD、FGF23、CysC水平与血压及Ccr密切相关,联合检测IMD、FGF23及CysC为评估EH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程度提供新的血清学依据,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广东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郭亚东;焦力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抑制剂 AG1024对鼻咽癌移植瘤的放射增敏效应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IGF-1R)抑制剂AG1024对裸鼠鼻咽癌移植瘤的放射增敏效应。方法建立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2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5只。 A组每只瘤注射生理盐水0.3 mL/(次·周),隔天1次,共9次;B组每只瘤注射AG102430 mg/(kg·周),0.3 mL/次,隔天1次,共9次;C组直线加速器6 meV电子线照射,每次局部2 Gy/只,隔天1次,共18 Gy;D组每只瘤注射AG102430 mg/( kg·周),0.3 mL/次,隔天1次,直线加速器6 meV电子线照射,每次局部2 Gy/只,隔天1次,共18 Gy。观察移植瘤的生长速度和瘤体大小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CNA、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D组鼻咽癌移植瘤的生长显著受抑制,流式细胞仪显示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 P<0.05);D组中的PCNA、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另外3组( P<0.05)。结论 AG1024联合放疗的疗效较单一治疗方案有显著的提高。

    作者:伍方财;卢汉桂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检测对胶质瘤患者的意义

    目的:探讨胶质瘤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及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等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组)、41例脑膜瘤患者(脑膜瘤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ATⅢ活性、Fib、D-D、FDP含量进行测定,并探究其与胶质瘤不同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血浆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且高于脑膜瘤组(P<0.05),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膜瘤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肿瘤分级程度的加重,Fib、D-D、FDP水平也随之升高,高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患者Fib、D-D、FDP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患者( P<0.05)。而ATⅢ活性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患者血浆中Fib、D-D、FDP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高水平的Fib、D-D、FDP可预示患者胶质瘤恶性程度高。 Fib、D-D、FDP的检测有利于对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了解预后。

    作者:王艳兰;左灿;卿之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慢性心理应激对人卵巢癌移植瘤中 Prdx1和Prdx3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心理应激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裸鼠随机分成应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两组均皮下注射SKOV3细胞建立荷人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应激组裸鼠采用束缚应激法进行应激,构建荷人卵巢癌裸鼠慢性心理应激模型;而对照组整个实验中不接受应激。观察两组移植瘤的生长状况;采用蛋白组学方法筛选、鉴定、验证应激组与对照组移植瘤之间的差异蛋白;分析典型差异表达蛋白与肿瘤生长的可能联系。结果应激组裸鼠的移植瘤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终瘤重(1.717±0.571) 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83±0.286)g(P<0.05);两组移植瘤中存在数百种差异表达蛋白,有20个蛋白质斑点变化超过2倍,其中Prdx1和Prdx3蛋白在应激组中表达上调极其明显( P<0.05)。结论慢性心理应激可能是通过Prdx1激活NF-κB通路促进卵巢癌的进展,Prdx1和Prdx3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靶点。

    作者:高军;朱虹;高国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 PC-PR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7例(19只眼)超高度近视眼(-19.00±8.00) DS患者植入PC-PRL。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晶状体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患者裸眼视力比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47.37%(10/19);术后6个月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73.69%(14/19);术后12个月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94.73%(18/19);6个月时与12个月的裸眼视力没有改变;患者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6、12个月时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PRL拱高为0.22~0.76 mm,平均拱高(0.316±0.148) mm,无一例PC-PR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相贴。术后3个月时2眼,6个月时1眼见PAC-IO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8眼发生PAC-IOL旋转。3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PC-PR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

    作者:杨夏玲;金奇芳;张倩;刘菲;周文天;俞益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脂联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与血浆脂联素水平( APN)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按IMT分别为高血压内膜正常组、高血压内膜增厚组,另收集门诊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糖( FBG)、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PN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组间比较,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血浆LDL-C、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DL-C、TC水平在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G、HDL-C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内膜增厚组APN低于高血压内膜正常组[(2.36±0.27) vs (3.28±0.25) mmol/L,P<0.01)]及对照组[(2.36±0.27)vs(4.25±0.22) mmol/L,P<0.01)];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低于对照组( 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IMT与APN ( r=-0.232, P=0.028)呈负相关;与LDL-C ( r=0.207, P=0.036)呈正相关;与HDL-C、TC、TG、FBG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APN水平降低, IMT与APN水平呈负相关, IMT增厚与低APN血症可能都与高血压的发展有关。

    作者:艾高山;冯岚;何成毓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发病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0—2010年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协作医院收集并追踪到的569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0—2010年子宫内膜癌平均发病年龄相对平稳,未见明显上升和下降趋势。(2)随着年龄增大,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出现特殊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G3、深肌层浸润等的发生率增大。(3)≤40岁、41~45岁、46~50岁、51~55岁、56~60岁、61~65岁、>65岁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8%、98.0%、94.7%、91.4%、91.3%、86.3%、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4.7%、95.9%、91.9%、87.3%、87.6%、83.0%、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50岁( P<0.05)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病未见明显年轻化趋势。年龄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老年患者的预后比年轻患者差。

    作者:杨晓辉;李小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类型冠脉斑块作用的比较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类型冠脉斑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的41例患者,每例患者分析一处非钙化冠脉斑块。依据斑块脂质成分比例分为脂质斑块组(23例)和纤维斑块组(18例)。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后斑块脂质比例、血管重构系数、小管腔直径、斑块长度和斑块体积。结果脂质斑块组基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纤维斑块组( P<0.05)。脂质斑块组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较基线有明显下降(P<0.01),脂质斑块组治疗后斑块脂质比例较基线减少6.56%(P<0.01),血管重构系数较基线下降了6.53%( P<0.05)。纤维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斑块脂质比例和血管重构系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脂质斑块组在影像学上显示了他汀稳定斑块性质的效应,说明他汀对不同类型斑块的作用存在差异。

    作者:周逸;陈曼华;杨锴;何琴;陈刚;黄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血管手术麻醉管理中食管超声监测的应用及意义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心脏病患者168例,在麻醉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连续检查,监测手术过程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77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患者中,16例室间隔缺损在术中食管超声引导下行小切口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1例患儿在麻醉后手术前纠正误诊;45例瓣膜置换患者中,13例联合瓣膜病变患者参照食管超声结果终确定手术方案,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三维食管超声及时发现卡瓣;1例拟行带瓣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术患者结合手术前食管超声结果改变术式;1例肝癌合并上腔静脉取癌栓患者在食管超声指引下非体外循环完成手术。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用于心脏外科围术期监测,可及时发现围术期手术相关问题、指引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赵高峰;徐少群;陈研生;石永勇;招伟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球蛋白抗体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妇女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与自然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胎盘早剥、胎儿死亡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妊娠妇女624例,在孕早期检测TSH、FT3、FT4、TPOAb、TGAb,并持续跟踪随访观察其妊娠结局,记录有无自然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胎盘早剥、胎儿死亡等妊娠不良结局。结果(1)624例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共有104例(16.7%),居前两位是自然流产(33例)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7例)。(2)亚临床甲减组与甲功正常组比较,其总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自然流产率均升高( P<0.05)。(3) TPOAb和(或) TGAb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其总不良结局发生率、自然流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升高( P<0.05);甲功正常情况下,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其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也升高( P<0.05);亚临床甲减情况下,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其总不良结局发生率增高( P<0.05)。结论无论是在甲功正常情况下还是亚临床甲减情况下,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的情况相比妊娠不良结局增高。

    作者:刘利华;徐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检查卵黄囊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意义

    目的:评估超声下扫描卵黄囊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检测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中的价值。方法筛选254例妊娠12周以下的孕妇,分为3组:正常妊娠组;诊断为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的保胎成功组;诊断为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的难免流产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各组患者超声测量的卵黄囊显示率,同时分析血清CRP水平。结果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保胎成功者共112例,行积极治疗保胎不成功者共42例。保胎成功组和正常孕妇组的卵黄囊可视率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对于卵黄囊显示率和血清CRP水平,难免流产组与其他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妊娠组和保胎成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的敏感度(85.7%)和符合率(89.6%)高, CRP联合卵黄囊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的特异度(96.4%)高。结论超声下扫描卵黄囊联合血清CRP的检测对于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有重要价值。

    作者:翁毅;刘雪青;陈惠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大体积输尿管上段结石

    目的:探讨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大体积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采用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67例大体积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资料,分析其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血红蛋白( Hb)变化、术前术后血肌酐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7例共72侧次进行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其中9侧次因未能顺利入镜而需要术中应用球囊扩张,9侧次因术中结石逃逸到硬镜未能处理的肾盏而需要应用软镜处理;双侧大体积输尿管结石的5例中,有3例同期进行手术,2例分期进行手术,67例共进行69次手术,手术时间为(62.7±25.4)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3±1.1)d,术前Hb为(132.1±19.7)g/L,术后为(127.6±17.3)g/L,术前血肌酐为(128.9±98.1)μmol/L,术后为(124.6±95.0)μmol/L,术前术后的Hb、血肌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侧次术后结石残留,5例术后发生腰痛,3例出现术后发热,无输尿管离断、撕脱、肾盂撕裂等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未发现输尿管反流。结论经输尿管硬通道下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大体积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确定,康复快,安全性好,并发症轻微。

    作者:唐炎权;周均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

    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经伤椎固定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具市售新鲜家猪L1~5脊柱标本。每具标本均设有完整、4钉固定和6钉固定状态。先进行完整状态下的稳定性测试,再采用预损伤结合逐级撞击法制造L3椎体骨折模型,钉棒固定标本后,再次进行稳定性测试。得到脊柱标本在屈伸、侧屈、旋转运动方向加载状态下的运动范围( ROM)。比较3种状态下脊柱标本ROM的差异。结果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除了在旋转运动方向与完整状态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屈伸和侧屈运动方向均小于完整状态(P<0.05)。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均小于4钉固定状态( P<0.01);然而,在侧屈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与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相比,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侧屈运动方向,两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

    作者:刘匆聪;镇万新;刘俊良;林二虎;彭松林;刘泳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CD147N-糖基化与肿瘤的关系

    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主要方式之一。多种生物分子参与并影响蛋白质糖基化过程。糖基化与肿瘤的黏附力、侵蚀性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1982年首度从肿瘤细胞上分离纯化出CD147,它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Ⅰ型跨膜糖蛋白[1]。 CD147在多种细胞上均有表达,但在肿瘤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多并高度糖基化[2]。研究证实,CD147参与肿瘤转移和化学耐药等过程[3-4]。 CD147作为一种黏附分子,介导肿瘤相关分子与整合素[3]、单羧酸转运蛋白( 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MCTs)[4]、亲环素[5]、小窝蛋白1[6]和E选择素[7]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发展。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异常糖基变化是肿瘤的显著特征之一,并与肿瘤细胞的黏附、侵蚀和转移密切相关[8]。 CD147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其异常糖基化在肿瘤细胞间普遍存在,此外,N -糖基化修饰是CD147糖基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此,本文就CD147 N-糖基化与肿瘤发展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符策岗;贺露姣;赵红卫;刘扬;陈海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PET/CT 在鼻咽癌诊治中的价值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由于其病变部位的隐蔽性以及其特殊的生物学行为,使得影像学检查在鼻咽癌诊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功能影像技术PET/CT的临床运用,更是弥补了CT、MRI等传统影像检查的不足。 PET/CT是生物功能影像与解剖形态影像的优化组合,对确定鼻咽癌原发灶的范围、发现远处转移、治疗靶区的勾画、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对PET/CT在鼻咽癌中的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陈卓;许新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伴有胼胝体病灶的多发性硬化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分析伴有胼胝体病灶的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共182例,调用MRI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累及胼胝体的多发性硬化患者14例。胼胝体病灶在整体患者群中出现率较低。伴有胼胝体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亚型分布中原发和继发进展型比例高,发病年龄偏大,男性占比高,多以运动和脑干功能障碍起病,神经功能缺损重,预后差。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出现胼胝体病灶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玉周;黎肖弟;陈文明;卢健军;胡琼力;李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链脲佐菌素诱导巴马小型猪1型糖尿病模型对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巴马小型猪1型糖尿病模型中β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6只。模型组腹腔注射STZ,第1次腹腔注射STZ 75 mg/kg,1周后第2次腹腔注射STZ 150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溶液;实验结束后观察两组小型猪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并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胰岛β细胞凋亡TUNEL检测。结果(1)造模成功1周后,模型组葡萄糖耐量试验各时点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10.17±1.23)%(P<0.01),胰岛素释放实验各时点胰岛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2)模型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为(33.58±5.67)%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采用腹腔多次注射STZ可以成功构建巴马小型猪1型糖尿病模型,为人类糖尿病研究提供了良好工具。

    作者:邹迪莎;于健;叶瑶;黄漓莉;杨帆;胡璟;刘晓玲;莫如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社区人群耳垂皱褶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目的:对社区居民耳垂皱褶征和冠心病史进行调查,评估两者之间联系和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免费健康普查的社区居民556名,对有无冠心病病史和耳垂皱褶征进行诊断,采用礸2检验和t检验分析冠心病和耳垂皱褶的特异性。结果男性居民耳垂皱褶征阳性和冠心病筛出率均比女性居民高(35.6%vs 25.7%,礸2=6.298,P<0.05;28.0%vs 18.7%,礸2=6.528,P<0.05);且高年龄组比低年龄组高( P<0.05)。确诊冠心病的居民耳垂皱褶征阳性筛出率比无冠心病的居民高(55.9%vs 22.4%,礸2=26.77,P<0.05)。结论中老年社区居民中,耳垂皱褶征阳性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相关性,耳垂皱褶征可以作为冠心病早期筛查参考的一种简单的体征。

    作者:王敬峰;李传翔;宋伏虎;黄海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持续低水平hCG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例

    患者,女,29岁,孕5产2,因产后hCG持续低水平阳性5月余于2014年2月7日入院。患者曾人工流产2次后于2007年行剖宫产1次,2012年因部分性葡萄胎在我院治疗痊愈后出院,2013年再次足月剖宫产分娩一健康婴儿。因仍在葡萄胎随访期,遂于产后复查hCG,产后5月余复查血hCG波动在100~500 mIU/mL之间,因此收入院治疗。患者入院时一般状况可,无贫血貌,无咳嗽咳痰,无阴道流血等不适。体格检查:血压100/69 mmHg,脉搏86次/min,腹软无压痛及无反跳痛。妇科检查:外阴及阴道未见异常,子宫无增大,双侧附件未扪及包块。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10 g/L,白细胞5.35×109· L-1。血β-HCG 499.95 mIU/mL,孕酮0.4 ng/mL;凝血、常规生化、电解质及肝功能未见异常。 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7 mm,中段内膜欠光整,宫内未见典型孕囊。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血流信号。胸片提示:右中肺见一约14 mm大小致密、边缘光滑小结节。 PET/CT检查示:右肺尖少量纤维增值灶,左肺上叶尖后段及右肺中叶内侧段胸膜下多发结节灶。盆腔平扫及增强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邱迪;刘嘉;李瑞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肾上腺皮质腺癌39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癌( AC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ACC患者( ACC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资料,并随机调取同期39例肾上腺腺瘤( ACA)患者( ACA组)临床资料作对照。结果 ACC组肿瘤大径(11.66±4.21)cm;Weiss评分:3~5分13例,>5分26例。 ACA组肿瘤大径(2.34±1.27)cm;Weiss评分:<3分37例,3~5分2例,>5分0例。 ACC组34例行肿瘤完整切除,5例仅行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术后1周内死亡2例;口服舒尼替尼治疗2例;随访32例,随访时间1~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45.7%和32.7%。 ACA组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33例,失访6例,随访时间2~176个月,均健在。结论 ACC分期晚,预后差,与ACA鉴别较困难,肿瘤大小应作为良恶性鉴别指标之一,根治性切除术后易复发转移,可尝试舒尼替尼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作者:张发明;林浩;潘金成;庄锦涛;陈旭;黄斌;王道虎;丘少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