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媛;伍丹;张筱佼;胡利清;尹保民
肺微瘤型类癌( pulmonary carcinoid tumourlets)属于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为原发性肺部肿瘤中较为罕见的疾病,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目前有关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确定,与之伴随的肺部炎症或纤维化病变可能是该瘤细胞旁分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可能与遗传或基因异常有关。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手术切除并结合病理检查可预防该病的进展。肺微瘤型类癌是肺神经内分泌细胞(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s,PNECs)不断增生突破气道黏膜上皮基膜而形成的纤维化结节(结节直径<5 mm)。按照2004年WHO肺和胸膜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diffuse idiopathic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 hyperplasia,DIPNECH)及微瘤型类癌定为类癌的癌前病变[1]。临床上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因此,本文就其研究现状、诊治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胡秋芳;杨小东;张桃琼;邓智霞;张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药情况及耐药相关肝炎活动。方法收集住院接受化疗并使用拉米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患者72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化疗前及化疗计划完成后定期检测HBV DNA及肝功能情况。患者均按照NCCN指南进行化疗,抗病毒治疗方案为口服拉米夫定0.1 g/d,主要终点为病毒突破及乙型肝炎病毒再活动(病毒突破导致肝炎活动)。分析拉米夫定耐药率及耐药相关肝炎活动。结果入组的72例患者化疗前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HBV DNA阳性46例。拉米夫定使用41.4(5.4~217)周。化疗前HBV DNA定量阳性的患者中,达到病毒完全应答30例(65.2%),出现病毒突破8例(11.1%)。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活动3例,并且1例患者死于肝炎活动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另外5例长期随访,未见肝炎活动。结论肿瘤患者中拉米夫定仍有一定的耐药率,需严密监测病毒载量并及时处理病毒耐药。
作者:李星;江岚;邢艳芳;林曲;董敏;吴祥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构建和鉴定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登革病毒1型( DV1)/JEV prME嵌合基因。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登革病毒和乙脑病毒嵌合的prME嵌合基因,重叠PCR法鉴定;在质粒载体pcDNA3.1(+)的基础上,构建表达pcDV1/JEV prME的重组质粒载体,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登革/乙脑prME嵌合质粒转染至BHK-21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rME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DNA测序结果证实pcDV1/JEV prME重组质粒完全正确,成功构建的登革/乙脑嵌合质粒在BHK-21细胞中能够表达prME蛋白。结论通过一系列的鉴定手段,可以认定本实验中构建的登革/乙脑嵌合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中顺利表达。
作者:邱萍英;王会敏;何柯新;徐鹏;林裕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脑动静脉畸形( AVM)破裂出血的个体化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4例脑AVM破裂出血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和疗效,其中25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8例行分次分期血管内栓塞治疗,11例行联合治疗(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或伽马刀治疗)。结果25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中, AVM全切除21例,4例AVM大部分切除(均为直接手术者);28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完全栓塞病变8例,大部分栓塞15例,部分栓塞5例;11例联合治疗患者中,一期血肿清除并AVM部分切除+二期血管内完全栓塞治疗3例;血管内栓塞后显微手术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联合伽马刀治疗3例AVM病灶消除均在80%以上。出院GOS评分:5分30例,4分17例,3分11例,2分3例,1分3例。结论脑AVM破裂出血后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AVM破裂出血合并大量血肿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并视术中情况切除AVM可获得良好预后,小型AVM破裂出血合并血肿开颅血肿清除+AVM全切除可获得根治,大型AVM破裂出血量不多可分次分期栓塞治疗,联合外科手术切除及伽马刀治疗降低再出血风险。
作者:赖湘;叶敏;张文波;黄进兴;梁明礼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与血浆脂联素水平( APN)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按IMT分别为高血压内膜正常组、高血压内膜增厚组,另收集门诊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糖( FBG)、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PN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组间比较,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血浆LDL-C、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DL-C、TC水平在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G、HDL-C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内膜增厚组APN低于高血压内膜正常组[(2.36±0.27) vs (3.28±0.25) mmol/L,P<0.01)]及对照组[(2.36±0.27)vs(4.25±0.22) mmol/L,P<0.01)];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低于对照组( 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IMT与APN ( r=-0.232, P=0.028)呈负相关;与LDL-C ( r=0.207, P=0.036)呈正相关;与HDL-C、TC、TG、FBG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APN水平降低, IMT与APN水平呈负相关, IMT增厚与低APN血症可能都与高血压的发展有关。
作者:艾高山;冯岚;何成毓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3个月内屈光改变,比较初发糖尿病患者和非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差异,并同时观察眼部屈光相关生物测量指标变化以及屈光变化的相关分析。方法对空腹血糖>11.1 mmol/L或随机血糖>13 mmol/L的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强化治疗前、治疗后血糖达标和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及眼部生物指标测量:眼A超、角膜中央厚度、自动验光仪验光。结果血糖下降达标时,屈光趋向远视改变,第3个月远视趋向减少(左右眼比较P=0.000)。血糖达标时初发糖尿病患者较非初发患者屈光漂移幅度大,初发患者左右眼分别漂移+1.15D、+1.04D,非初发患者左右眼分别为+0.33D、+0.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P=0.03,左眼P=0.017),第3个月屈光基本恢复到初始水平(左右眼P>0.05)。屈光改变与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右眼Spearman相关系数r=0.412(P=0.029),左眼r=0.439(P=0.02)。强化治疗3个月内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达标时,屈光趋向远视改变,第3个月远视回退。初发患者的远视漂移较非初发患者幅度大。远视漂移与基线HbA1C呈正相关,与眼部生物测量指标无关。
作者:卢彦;严励;于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胶质瘤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及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等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组)、41例脑膜瘤患者(脑膜瘤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ATⅢ活性、Fib、D-D、FDP含量进行测定,并探究其与胶质瘤不同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血浆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且高于脑膜瘤组(P<0.05),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膜瘤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肿瘤分级程度的加重,Fib、D-D、FDP水平也随之升高,高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患者Fib、D-D、FDP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患者( P<0.05)。而ATⅢ活性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患者血浆中Fib、D-D、FDP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高水平的Fib、D-D、FDP可预示患者胶质瘤恶性程度高。 Fib、D-D、FDP的检测有利于对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了解预后。
作者:王艳兰;左灿;卿之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特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后续的一系列级联反应,随之发生的心力衰竭、心脏破裂或恶性心律失常,则是临床上ACS患者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迅速确诊以便早期治疗,尽早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可极大地改善ACS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各种心血管指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标准,包括典型的胸痛病史、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及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酶学升高/降低的动态改变[1]。但并不是所有发生了心肌坏死的患者均有典型的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在ACS的早期诊断中就具有很大价值。1955年KARMEN等[2]报道坏死的心肌细胞可释放出谷草转氨酶,自此心肌损伤标志物在ACS 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肌肌钙蛋白因其对心肌损伤的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仍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且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尤为重要的是它可用于疑诊ACS患者的危险性分层,仍是AMI诊断的“金标准”。但根据心肌细胞坏死区域肌钙蛋白释放的动力学特点,它们在胸痛发作6h后方能检测到,而且除ACS外许多其他引起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情况下也可释放入血,引起血中浓度升高。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外一系列研究发现,与心肌缺血/坏死相关的另一指标--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ACS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综述其生理学特性、代谢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等。
作者:刘亚巍;衣志勇;蒋知新;洛佳坤;卢楠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EGR-1)在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卵巢组织20例、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60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GR-1在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恶性肿瘤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EGR-1的表达与临床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肿瘤中EGR-1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高于卵巢恶性肿瘤(均P<0.05),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肿瘤中EGR-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卵巢恶性肿瘤中EGR-1低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无关(P>0.05),但与手术病理分期、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3)卵巢恶性肿瘤患者EGR-1相对低表达者5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EGR-1相对高表达者(礸2=4.545,P<0.05)。结论 EGR-1在卵巢恶性肿瘤中表达下调,可能在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有望作为卵巢恶性肿瘤分级、分期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黄舒颖;卿城;朱元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 PE)患者产后血浆chemerin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42例重度PE患者根据产后血压节律分为杓型组(n=11)和非杓型组(n=31),选择同期正常分娩后的妇女20例作为对照组。对患者产后7 d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免疫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产妇血浆中chemerin、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非杓型组和杓型组产后chemeri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5);非杓型组chemerin水平的升高较杓型组更为显著。杓型组和非杓型组血浆chemerin水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结论 PE孕妇产后血浆chemerin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PE患者产后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子。
作者:吕莉娟;牛建民;温济英;余凡;雷琼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跟下脂肪垫厚度变化及术后发生跟痛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闭合性跟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8例,采用CT、X线测量跟骨骨折手术复位质量(根据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长、宽、高情况判断复位效果),采用超声测量手术前后及取内固定前跟下脂肪垫厚度,并采用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分。分析术后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长、宽、高的恢复对患者术后跟下脂肪垫厚度变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9~25个月的随访。入院后第2天患侧跟下脂肪垫厚度与健侧比较明显增厚(P<0.001)。跟骨长度或宽度恢复者术后跟垫恢复、AOFAS评分及优良率明显优于未恢复者,前者取内固定前跟垫厚度均与健侧跟垫厚度接近,且均明显薄于后者(P<0.05)。而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恢复者与未恢复者间术后跟垫厚度恢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中长、宽的恢复的好坏决定了跟下脂肪垫厚度增加的幅度,术后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的恢复对跟下脂肪垫的恢复影响不大,而跟下脂肪垫厚度增加又可导致术后跟痛症的发生。因此术中尽可能地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对术后跟垫厚度恢复及减少术后跟痛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远辉;陈滨;唐三元;孙锦平;杨辉;向阳;曾浪清;唐天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估超声下扫描卵黄囊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检测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中的价值。方法筛选254例妊娠12周以下的孕妇,分为3组:正常妊娠组;诊断为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的保胎成功组;诊断为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的难免流产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各组患者超声测量的卵黄囊显示率,同时分析血清CRP水平。结果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保胎成功者共112例,行积极治疗保胎不成功者共42例。保胎成功组和正常孕妇组的卵黄囊可视率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对于卵黄囊显示率和血清CRP水平,难免流产组与其他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妊娠组和保胎成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的敏感度(85.7%)和符合率(89.6%)高, CRP联合卵黄囊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的特异度(96.4%)高。结论超声下扫描卵黄囊联合血清CRP的检测对于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有重要价值。
作者:翁毅;刘雪青;陈惠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 IDC-NOS)中miR-7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分子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2例IDC-NOS病例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病例的石蜡标本和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Ki67和c-erbB-2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Her2基因扩增;qRT-PCR检测miR-7表达。结果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肿瘤细胞增殖是IDC-NOS的独立预后因子(P<0.05,P<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者和Her2基因扩增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5,P<0.01)。 miR-7在IDC-NOS中表达较正常乳腺组织低(P<0.01),与淋巴结转移率呈负相关(r=-0.450);miR-7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预后呈显著负相关( r=-0.236、-0.215、-0.368),且miR-7高表达较低表达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P<0.01)。结论 miR-7表达与IDC-NOS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其潜在的预后指标。
作者:彭娟;谭学贤;熊中堂;熊汉真;刘少颜;杨嶽鑫;李汝琪;江庆萍;郭琳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 O3)体外对炎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炎性乳腺癌SUM190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As2 O3培养液,培养液浓度分别为2、4、8、16μmol/L,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时点As2 O3对炎性乳腺癌SUM190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TUNEL法检测不同时点细胞凋亡指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点细胞周期动力学,运用杂交和ELISA技术检测不同时相点SUM19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人炎性乳腺癌SUM190细胞的生长均能被不同浓度的As2 O3抑制,且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实验组不同浓度的As2 O3作用于炎性乳腺癌SUM190细胞72、96 h,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大(P<0.05),G1/S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而SUM190细胞端粒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As2O3体外具有一定的抗炎性乳腺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s2 O3降低SUM190细胞端粒酶活性,改变细胞周期并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徐旭东;张万义;罗智勇;沈汉斌;吴亚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郭亚东;焦力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干预措施对过敏高风险婴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影响,为过敏初级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筛查出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的过敏高风险婴儿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40例采用纯母乳喂养6个月、不能母乳喂养时适度水解蛋白配方作为唯一代乳品、6月龄内不引入任何半固体及固体食物等营养干预措施,控制婴儿6月龄内牛奶蛋白等食物抗原的暴露;非干预组62例正常喂养。观察追踪婴儿过敏性症状包括湿疹、鼻结膜敏感、喘息、肠胃不适等和食物过敏的发生情况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食物抗原特异性IgE(sIgE)。结果观察至6月龄时,干预组湿疹累计发生率27.5%(11/40),低于非干预组的48.4%(3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413,P=0.036);干预组鼻结膜敏感累计发生率2.5%(1/40),低于非干预组的17.7%(1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5.441,P=0.020);干预组无喘息、肠胃不适症状发生,非干预组喘息发生4例,肠胃不适症状发生5例。干预组食物sIgE阳性检出率5.0%(2/40),低于非干预组的21.0%(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942,P=0.026)。两组婴儿6月龄生长发育指标及血红蛋白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过敏症状发生的婴儿母亲孕期海鱼摄入高频度、坚果摄入高频度、家中豢养小动物的比例高于无过敏症状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3.898,P=0.048;礸2=4.692,P=0.030;礸2=6.060,P=0.014);有呼吸道过敏症状的婴儿被动吸烟比例高于无症状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7.178,P=0.007)。结论母乳喂养、低抗原配方奶喂养、6月龄内不引入任何半固体及固体食物等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可以降低6月龄内婴儿过敏症状的发生率,可结合环境管理对高风险婴儿进行过敏的初级预防。
作者:吴红媛;伍丹;张筱佼;胡利清;尹保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KC抑制剂LY333531对阿霉素肾病小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阿霉素肾病模型,24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阿霉素肾病组和LY33353110 mg/( kg· d)灌胃治疗组,每组8只。阿霉素肾病组和LY333531治疗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10 mg/kg),建立小鼠阿霉素肾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阿霉素注射后第5天、出现蛋白尿时,LY333531治疗组予LY33353110 mg/( kg· d)灌胃,阿霉素肾病组和对照组予等量溶媒灌胃。2周时处死小鼠。处死前留取血尿标本检测尿蛋白、尿肌酐和血生化。观察肾脏病理,并检测肾组织和尿中丙二醛( MDA)含量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性。结果 LY333531可明显抑制阿霉素肾病小鼠尿蛋白排泄。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肾病组肾组织及尿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肾组织SOD、CAT、GSH-PX活性明显下降(P<0.05,P<0.01);与阿霉素肾病组比较,LY333531治疗组肾组织及尿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SOD、CAT、GSH-PX活性显著增高(P<0.05)。结论 LY333531对阿霉素肾病小鼠肾脏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肾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李嵘;罗惠民;张金黎;沈颖;周艳;陈飞;谢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患者,女,29岁,孕5产2,因产后hCG持续低水平阳性5月余于2014年2月7日入院。患者曾人工流产2次后于2007年行剖宫产1次,2012年因部分性葡萄胎在我院治疗痊愈后出院,2013年再次足月剖宫产分娩一健康婴儿。因仍在葡萄胎随访期,遂于产后复查hCG,产后5月余复查血hCG波动在100~500 mIU/mL之间,因此收入院治疗。患者入院时一般状况可,无贫血貌,无咳嗽咳痰,无阴道流血等不适。体格检查:血压100/69 mmHg,脉搏86次/min,腹软无压痛及无反跳痛。妇科检查:外阴及阴道未见异常,子宫无增大,双侧附件未扪及包块。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10 g/L,白细胞5.35×109· L-1。血β-HCG 499.95 mIU/mL,孕酮0.4 ng/mL;凝血、常规生化、电解质及肝功能未见异常。 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7 mm,中段内膜欠光整,宫内未见典型孕囊。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血流信号。胸片提示:右中肺见一约14 mm大小致密、边缘光滑小结节。 PET/CT检查示:右肺尖少量纤维增值灶,左肺上叶尖后段及右肺中叶内侧段胸膜下多发结节灶。盆腔平扫及增强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邱迪;刘嘉;李瑞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妇女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与自然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胎盘早剥、胎儿死亡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妊娠妇女624例,在孕早期检测TSH、FT3、FT4、TPOAb、TGAb,并持续跟踪随访观察其妊娠结局,记录有无自然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胎盘早剥、胎儿死亡等妊娠不良结局。结果(1)624例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共有104例(16.7%),居前两位是自然流产(33例)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7例)。(2)亚临床甲减组与甲功正常组比较,其总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自然流产率均升高( P<0.05)。(3) TPOAb和(或) TGAb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其总不良结局发生率、自然流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升高( P<0.05);甲功正常情况下,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其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也升高( P<0.05);亚临床甲减情况下,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其总不良结局发生率增高( P<0.05)。结论无论是在甲功正常情况下还是亚临床甲减情况下,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的情况相比妊娠不良结局增高。
作者:刘利华;徐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骶管内囊肿是一诊断容易、治疗较棘手的疾病,其引起的腰骶部、会阴部疼痛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近3年来国内外有关骶管内囊肿较为有突破性的临床治疗方式报道较少。目前,骶管内囊肿形成机制可分为先天发育性和创伤继发性,大多数学者更趋向先天发育性,而单向瓣膜样闸门机制是目前解释囊肿导致临床症状的好假说。在诊断措施上,首选MRI,在诊断分类、命名上,因为骶管内囊肿起源不明确,故较为混乱,诊断缺乏主动性。外科治疗是引起临床症状的骶管内囊肿的首选治疗措施;手术方式较多,目前主要是针对囊肿壁及交通孔开展的一系列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等。本文将围绕骶管内囊肿的发病机制、诊断、外科治疗、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
作者:王业辉;池雷霆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