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

刘匆聪;镇万新;刘俊良;林二虎;彭松林;刘泳之

关键词:脊柱骨折, 腰椎, 椎弓根固定, 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经伤椎固定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具市售新鲜家猪L1~5脊柱标本。每具标本均设有完整、4钉固定和6钉固定状态。先进行完整状态下的稳定性测试,再采用预损伤结合逐级撞击法制造L3椎体骨折模型,钉棒固定标本后,再次进行稳定性测试。得到脊柱标本在屈伸、侧屈、旋转运动方向加载状态下的运动范围( ROM)。比较3种状态下脊柱标本ROM的差异。结果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除了在旋转运动方向与完整状态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屈伸和侧屈运动方向均小于完整状态(P<0.05)。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均小于4钉固定状态( P<0.01);然而,在侧屈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与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相比,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侧屈运动方向,两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
广东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发病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0—2010年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协作医院收集并追踪到的569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0—2010年子宫内膜癌平均发病年龄相对平稳,未见明显上升和下降趋势。(2)随着年龄增大,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出现特殊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G3、深肌层浸润等的发生率增大。(3)≤40岁、41~45岁、46~50岁、51~55岁、56~60岁、61~65岁、>65岁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8%、98.0%、94.7%、91.4%、91.3%、86.3%、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4.7%、95.9%、91.9%、87.3%、87.6%、83.0%、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50岁( P<0.05)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病未见明显年轻化趋势。年龄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老年患者的预后比年轻患者差。

    作者:杨晓辉;李小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郭亚东;焦力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慢性心理应激对人卵巢癌移植瘤中 Prdx1和Prdx3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心理应激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裸鼠随机分成应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两组均皮下注射SKOV3细胞建立荷人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应激组裸鼠采用束缚应激法进行应激,构建荷人卵巢癌裸鼠慢性心理应激模型;而对照组整个实验中不接受应激。观察两组移植瘤的生长状况;采用蛋白组学方法筛选、鉴定、验证应激组与对照组移植瘤之间的差异蛋白;分析典型差异表达蛋白与肿瘤生长的可能联系。结果应激组裸鼠的移植瘤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终瘤重(1.717±0.571) 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83±0.286)g(P<0.05);两组移植瘤中存在数百种差异表达蛋白,有20个蛋白质斑点变化超过2倍,其中Prdx1和Prdx3蛋白在应激组中表达上调极其明显( P<0.05)。结论慢性心理应激可能是通过Prdx1激活NF-κB通路促进卵巢癌的进展,Prdx1和Prdx3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靶点。

    作者:高军;朱虹;高国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血管手术麻醉管理中食管超声监测的应用及意义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心脏病患者168例,在麻醉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连续检查,监测手术过程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77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患者中,16例室间隔缺损在术中食管超声引导下行小切口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1例患儿在麻醉后手术前纠正误诊;45例瓣膜置换患者中,13例联合瓣膜病变患者参照食管超声结果终确定手术方案,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三维食管超声及时发现卡瓣;1例拟行带瓣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术患者结合手术前食管超声结果改变术式;1例肝癌合并上腔静脉取癌栓患者在食管超声指引下非体外循环完成手术。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用于心脏外科围术期监测,可及时发现围术期手术相关问题、指引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赵高峰;徐少群;陈研生;石永勇;招伟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脂联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与血浆脂联素水平( APN)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按IMT分别为高血压内膜正常组、高血压内膜增厚组,另收集门诊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糖( FBG)、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PN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组间比较,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血浆LDL-C、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DL-C、TC水平在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G、HDL-C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内膜增厚组APN低于高血压内膜正常组[(2.36±0.27) vs (3.28±0.25) mmol/L,P<0.01)]及对照组[(2.36±0.27)vs(4.25±0.22) mmol/L,P<0.01)];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低于对照组( 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IMT与APN ( r=-0.232, P=0.028)呈负相关;与LDL-C ( r=0.207, P=0.036)呈正相关;与HDL-C、TC、TG、FBG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APN水平降低, IMT与APN水平呈负相关, IMT增厚与低APN血症可能都与高血压的发展有关。

    作者:艾高山;冯岚;何成毓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迈之灵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弱精症患者的效果

    目的:评价迈之灵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弱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泌尿外科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伴弱精症的患者160例,年龄18~45岁,将患者按电脑随机纳入观察组或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接受口服常规药物+迈之灵片0.3 g/次,2次/d,对照组接受口服常规药物。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前列腺按摩液( EPS)中白细胞( WBC)数量、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 NIH-CPSI)以及常规精子检查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EPS中的WBC水平、NIH-CPSI评分的细项(疼痛、排尿、生活质量)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两组EPS中的WBC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但是观察组较对照组的下降程度更显著。两组患者的NIH-CPSI评分也在治疗后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后,NIH-CPSI评分无论在疼痛、排尿、生活质量还是总分上,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对照组要在治疗2个月后,才能达到和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的类似作用。治疗前,两组患者精液量、精液浓度、精子活率以及前向运动精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精液量均没有显著增加,而精液浓度、精子活率以及前向运动精子率在治疗后均呈增加趋势,以前向运动精子率为明显,并且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后,即可观察到精子活率以及前向运动精子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2个月后,精子的改善程度更大,而对照组需要在治疗延续到2个月后才能发现精子情况的改善,并且改善程度不如同样是治疗2个月后的观察组。结论迈之灵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弱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熊少兵;汪菁;高吴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广东医学》协办单位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肠道L细胞株胰高血糖素肽-1分泌水平及L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尿病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对肠道L细胞株GLUTag细胞凋亡及胰高血糖素肽-1( GLP-1)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200μg/mL AGEs分别作用GLUTag细胞0、12、24、48 h,采用AnnexinⅤ-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ELISA检测GLUTag细胞GLP-1分泌水平。实验分5组:空白对照组不加入干预因素,仅培养于DMEM低糖培养基中;BSA对照组培养于加入BSA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AGEs 100μg/mL组培养于100μg/mL AGEs浓度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AGEs 200μg/mL组培养于200μg/mL AGEs浓度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AGEs 300μg/mL组培养于300μg/mL AGEs浓度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分别作用细胞24 h。采用AnnexinⅤ-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ELISA检测GLUTag细胞GLP-1分泌水平。结果各组细胞经药物干预24 h后,100、200、300μg/mL AGEs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BSA对照组( P=0.000);且300μg/mL AGEs组的细胞凋亡率高(P<0.05),100、200、300μg/mL AGEs组的细胞分泌GLP-1浓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BSA对照组(P=0.000),且300μg/mL AGEs组低(P<0.05)。200μg/mL AGEs作用12、24、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BSA对照组(P=0.000),且作用48 h组凋亡率高(P=0.000);200μg/mL AGEs作用12、24、48 h后的细胞分泌GLP-1浓度均显著低于BSA对照组(P=0.000);且作用48 h低(P<0.05)。结论肠道L细胞株GLUTag细胞的凋亡在相同作用时间下随着AGEs的浓度升高而增多,且在相同剂量下随着AGEs的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多。 AGEs可呈剂量、时间依赖性诱导肠道L细胞凋亡,并显著降低L细胞分泌GLP-1的能力。

    作者:李静;张振;姜新魁;陈立波;陈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

    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经伤椎固定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具市售新鲜家猪L1~5脊柱标本。每具标本均设有完整、4钉固定和6钉固定状态。先进行完整状态下的稳定性测试,再采用预损伤结合逐级撞击法制造L3椎体骨折模型,钉棒固定标本后,再次进行稳定性测试。得到脊柱标本在屈伸、侧屈、旋转运动方向加载状态下的运动范围( ROM)。比较3种状态下脊柱标本ROM的差异。结果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除了在旋转运动方向与完整状态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屈伸和侧屈运动方向均小于完整状态(P<0.05)。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均小于4钉固定状态( P<0.01);然而,在侧屈运动方向,6钉固定状态与4钉固定状态脊柱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屈伸和旋转运动方向,经伤椎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相比,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侧屈运动方向,两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

    作者:刘匆聪;镇万新;刘俊良;林二虎;彭松林;刘泳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社区人群耳垂皱褶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目的:对社区居民耳垂皱褶征和冠心病史进行调查,评估两者之间联系和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免费健康普查的社区居民556名,对有无冠心病病史和耳垂皱褶征进行诊断,采用礸2检验和t检验分析冠心病和耳垂皱褶的特异性。结果男性居民耳垂皱褶征阳性和冠心病筛出率均比女性居民高(35.6%vs 25.7%,礸2=6.298,P<0.05;28.0%vs 18.7%,礸2=6.528,P<0.05);且高年龄组比低年龄组高( P<0.05)。确诊冠心病的居民耳垂皱褶征阳性筛出率比无冠心病的居民高(55.9%vs 22.4%,礸2=26.77,P<0.05)。结论中老年社区居民中,耳垂皱褶征阳性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相关性,耳垂皱褶征可以作为冠心病早期筛查参考的一种简单的体征。

    作者:王敬峰;李传翔;宋伏虎;黄海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严格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眼屈光的影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3个月内屈光改变,比较初发糖尿病患者和非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差异,并同时观察眼部屈光相关生物测量指标变化以及屈光变化的相关分析。方法对空腹血糖>11.1 mmol/L或随机血糖>13 mmol/L的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强化治疗前、治疗后血糖达标和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及眼部生物指标测量:眼A超、角膜中央厚度、自动验光仪验光。结果血糖下降达标时,屈光趋向远视改变,第3个月远视趋向减少(左右眼比较P=0.000)。血糖达标时初发糖尿病患者较非初发患者屈光漂移幅度大,初发患者左右眼分别漂移+1.15D、+1.04D,非初发患者左右眼分别为+0.33D、+0.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P=0.03,左眼P=0.017),第3个月屈光基本恢复到初始水平(左右眼P>0.05)。屈光改变与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右眼Spearman相关系数r=0.412(P=0.029),左眼r=0.439(P=0.02)。强化治疗3个月内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达标时,屈光趋向远视改变,第3个月远视回退。初发患者的远视漂移较非初发患者幅度大。远视漂移与基线HbA1C呈正相关,与眼部生物测量指标无关。

    作者:卢彦;严励;于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检测对胶质瘤患者的意义

    目的:探讨胶质瘤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及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等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组)、41例脑膜瘤患者(脑膜瘤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ATⅢ活性、Fib、D-D、FDP含量进行测定,并探究其与胶质瘤不同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血浆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且高于脑膜瘤组(P<0.05),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膜瘤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肿瘤分级程度的加重,Fib、D-D、FDP水平也随之升高,高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患者Fib、D-D、FDP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患者( P<0.05)。而ATⅢ活性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患者血浆中Fib、D-D、FDP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高水平的Fib、D-D、FDP可预示患者胶质瘤恶性程度高。 Fib、D-D、FDP的检测有利于对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了解预后。

    作者:王艳兰;左灿;卿之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草酸降解酶预防治疗草酸钙结石症的研究进展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临床治愈后复发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草酸钙是泌尿系结石的主要成分,导致草酸钙结石症的重要原因是人体内缺乏降解草酸的代谢途径。近年来,研究酶法降解草酸预防治疗草酸钙结石症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酶法降解草酸预防治疗草酸钙结石症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探索制备防治草酸钙结石症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贺俊斌;林日辉;龙寒;梁宇薇;陈阳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检查卵黄囊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意义

    目的:评估超声下扫描卵黄囊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检测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中的价值。方法筛选254例妊娠12周以下的孕妇,分为3组:正常妊娠组;诊断为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的保胎成功组;诊断为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的难免流产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各组患者超声测量的卵黄囊显示率,同时分析血清CRP水平。结果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保胎成功者共112例,行积极治疗保胎不成功者共42例。保胎成功组和正常孕妇组的卵黄囊可视率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对于卵黄囊显示率和血清CRP水平,难免流产组与其他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妊娠组和保胎成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的敏感度(85.7%)和符合率(89.6%)高, CRP联合卵黄囊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的特异度(96.4%)高。结论超声下扫描卵黄囊联合血清CRP的检测对于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有重要价值。

    作者:翁毅;刘雪青;陈惠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miR -7对乳腺癌细胞骨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miR-7抑制乳腺癌细胞骨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转染含miR-7基因序列的GFP表达质粒进入MDA-MB-231乳腺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效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3K、AKT-2、CXCR-4和MMP-9的蛋白表达量,Transwell体系检测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建立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病理检查分析骨转移情况;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分析miR-7潜在治疗靶点。结果荧光显示含GFP/miR-7基因的质粒被高效转入乳腺癌细胞,转染后癌细胞PI3K、AKT-2和CXCR-4的蛋白量均有明显降低( P<0.05, P<0.01),MMP-9无明显变化(P>0.05);体内外模型均显示miR-7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远位转移;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分析显示PI3K是miR-7的潜在沉默靶点之一。结论 miR-7可能通过靶向沉默PI3K/AKT-2通路途径间接影响CXCR-4/SDF-1轴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骨转移。

    作者:崔立群;王晓蕊;姜忠敏;张明;杨志成;陈金刚;马睿;盛凤;刘晓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PET/CT 在鼻咽癌诊治中的价值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由于其病变部位的隐蔽性以及其特殊的生物学行为,使得影像学检查在鼻咽癌诊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功能影像技术PET/CT的临床运用,更是弥补了CT、MRI等传统影像检查的不足。 PET/CT是生物功能影像与解剖形态影像的优化组合,对确定鼻咽癌原发灶的范围、发现远处转移、治疗靶区的勾画、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对PET/CT在鼻咽癌中的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陈卓;许新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早期营养干预预防高风险婴儿过敏症状的效果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干预措施对过敏高风险婴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影响,为过敏初级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筛查出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的过敏高风险婴儿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40例采用纯母乳喂养6个月、不能母乳喂养时适度水解蛋白配方作为唯一代乳品、6月龄内不引入任何半固体及固体食物等营养干预措施,控制婴儿6月龄内牛奶蛋白等食物抗原的暴露;非干预组62例正常喂养。观察追踪婴儿过敏性症状包括湿疹、鼻结膜敏感、喘息、肠胃不适等和食物过敏的发生情况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食物抗原特异性IgE(sIgE)。结果观察至6月龄时,干预组湿疹累计发生率27.5%(11/40),低于非干预组的48.4%(3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413,P=0.036);干预组鼻结膜敏感累计发生率2.5%(1/40),低于非干预组的17.7%(1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5.441,P=0.020);干预组无喘息、肠胃不适症状发生,非干预组喘息发生4例,肠胃不适症状发生5例。干预组食物sIgE阳性检出率5.0%(2/40),低于非干预组的21.0%(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942,P=0.026)。两组婴儿6月龄生长发育指标及血红蛋白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过敏症状发生的婴儿母亲孕期海鱼摄入高频度、坚果摄入高频度、家中豢养小动物的比例高于无过敏症状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3.898,P=0.048;礸2=4.692,P=0.030;礸2=6.060,P=0.014);有呼吸道过敏症状的婴儿被动吸烟比例高于无症状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7.178,P=0.007)。结论母乳喂养、低抗原配方奶喂养、6月龄内不引入任何半固体及固体食物等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可以降低6月龄内婴儿过敏症状的发生率,可结合环境管理对高风险婴儿进行过敏的初级预防。

    作者:吴红媛;伍丹;张筱佼;胡利清;尹保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PB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Allo-PBSCT的SAA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同胞HLA相合供者移植8例,亲缘单倍体供者移植4例,非血缘移植4例;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氟达拉滨或环磷酰胺+白消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预防方案联合应用环孢素+短程甲氨蝶呤±酶酚酸酯;输注单个核细胞(MNC)(5.3~69.5)×108· kg-1,中位数为7.5×108· kg-1,CD34+细胞(0.47~16.1)×106· kg-1,中位数为5.8×106· kg-1。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7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2例患者发生慢性GVHD。无移植物排斥。移植后随访1~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14例患者生存,移植相关死亡2例。预期5年总体生存率为(83±11)%。结论 Allo-PBSCT治疗SAA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聂大年;张伟明;李益清;尹松梅;马丽萍;谢双锋;王秀菊;吴裕丹;肖洁;刘红云;王婕妤;范美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与激素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的肾脏病理类型分布及与激素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82例成人PNS的病理类型及激素治疗效果。结果982例PNS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6.0±15.9)岁,男女比例1.68∶1;PNS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为:轻微病变( MCD)、膜性肾病( MN)、局灶节段硬化症( FSGS)。其中激素敏感型患者病理类型依次为MCD、MN、系膜增生性肾病,激素抵抗型患者病理类型依次为FSGS、MN、MCD等。不同性别间激素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MCD是14~23岁、24~33岁、34~43岁这3个年龄段是PNS患者常见的病理类型;MN在>34岁各年龄段所占比例较高。结论成人PNS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MCD多对激素敏感,而FSGS多对激素抵抗。

    作者:陈春梅;夏运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个体化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脑动静脉畸形( AVM)破裂出血的个体化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4例脑AVM破裂出血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和疗效,其中25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8例行分次分期血管内栓塞治疗,11例行联合治疗(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或伽马刀治疗)。结果25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中, AVM全切除21例,4例AVM大部分切除(均为直接手术者);28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完全栓塞病变8例,大部分栓塞15例,部分栓塞5例;11例联合治疗患者中,一期血肿清除并AVM部分切除+二期血管内完全栓塞治疗3例;血管内栓塞后显微手术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联合伽马刀治疗3例AVM病灶消除均在80%以上。出院GOS评分:5分30例,4分17例,3分11例,2分3例,1分3例。结论脑AVM破裂出血后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AVM破裂出血合并大量血肿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并视术中情况切除AVM可获得良好预后,小型AVM破裂出血合并血肿开颅血肿清除+AVM全切除可获得根治,大型AVM破裂出血量不多可分次分期栓塞治疗,联合外科手术切除及伽马刀治疗降低再出血风险。

    作者:赖湘;叶敏;张文波;黄进兴;梁明礼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