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草酸降解酶预防治疗草酸钙结石症的研究进展

贺俊斌;林日辉;龙寒;梁宇薇;陈阳阳

关键词:
摘要: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临床治愈后复发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草酸钙是泌尿系结石的主要成分,导致草酸钙结石症的重要原因是人体内缺乏降解草酸的代谢途径。近年来,研究酶法降解草酸预防治疗草酸钙结石症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酶法降解草酸预防治疗草酸钙结石症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探索制备防治草酸钙结石症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广东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损害合并糖代谢紊乱患者胰岛相关抗体及白细胞介素-6的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肝损害合并糖代谢紊乱和相关抗体及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甲亢性肝功能损害患者148例,其中合并糖代谢紊乱者61例( A组),无糖代谢紊乱者87例( B组),比较两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胰岛素抗体( IAA)、胰岛细胞抗体( 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A)、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 IA-2A)、白细胞介素-6( IL-6)等指标,评估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指标( HOMA-B),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IAA和IC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IL-6水平、GADA和IA-2A阳性率、HOMA-IR高于B组,HOMA-B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L-6和GADA、HOMA-IR呈正相关,和HOMA-B呈负相关。结论甲亢肝损害合并糖代谢紊乱存在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且和机体免疫紊乱产生的胰岛相关抗体和IL-6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卢亚敏;李天沛;陈芳;刘光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CD147N-糖基化与肿瘤的关系

    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主要方式之一。多种生物分子参与并影响蛋白质糖基化过程。糖基化与肿瘤的黏附力、侵蚀性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1982年首度从肿瘤细胞上分离纯化出CD147,它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Ⅰ型跨膜糖蛋白[1]。 CD147在多种细胞上均有表达,但在肿瘤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多并高度糖基化[2]。研究证实,CD147参与肿瘤转移和化学耐药等过程[3-4]。 CD147作为一种黏附分子,介导肿瘤相关分子与整合素[3]、单羧酸转运蛋白( 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MCTs)[4]、亲环素[5]、小窝蛋白1[6]和E选择素[7]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发展。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异常糖基变化是肿瘤的显著特征之一,并与肿瘤细胞的黏附、侵蚀和转移密切相关[8]。 CD147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其异常糖基化在肿瘤细胞间普遍存在,此外,N -糖基化修饰是CD147糖基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此,本文就CD147 N-糖基化与肿瘤发展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符策岗;贺露姣;赵红卫;刘扬;陈海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动态增强 MRI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软骨下骨微灌注

    目的:通过动态增强MRI技术观察不同退变程度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负重位点软骨下骨的微灌注情况。方法选取诊断符合膝骨关节炎的患者35例,Kellgren-Lawrence分级( K-L评分)Ⅲ~Ⅳ级的20例归为中重度骨关节炎组,K-L评分Ⅰ~Ⅱ级的15例归为轻度骨关节炎组;同时选取健康人15例归为健康组。所有研究对象接受3.0T MRI扫描仪检查,获取矢状位动态增强图像。在矢状位上分别于内外侧股骨远端、胫骨平台取4个相近规格的软骨下骨矩形兴趣区域,测量内容包括:兴趣区基础信号强度、强化率、大斜率。结果3组基础信号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骨关节炎组比较,中重度骨关节炎组内侧股骨远端大斜率,内侧胫骨平台强化率、大斜率,外侧胫骨平台大斜率均显著增大( P<0.05);与健康组比较,中重度骨关节炎组内侧股骨远端、内侧胫骨平台强化率、大斜率及外侧胫骨平台大斜率均显著增大( P<0.05)。结论随着骨关节炎程度的加重,膝关节软骨下骨表现为更高的微灌注状态,以机械载荷高的内侧股骨远端、胫骨平台更为明显,表现为强化率、大斜率显著增大。

    作者:郭达;潘建科;黄伟康;曹学伟;陈嘉怡;马振蔚;刘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子痫前期患者产后 chemerin 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 PE)患者产后血浆chemerin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42例重度PE患者根据产后血压节律分为杓型组(n=11)和非杓型组(n=31),选择同期正常分娩后的妇女20例作为对照组。对患者产后7 d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免疫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产妇血浆中chemerin、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非杓型组和杓型组产后chemeri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5);非杓型组chemerin水平的升高较杓型组更为显著。杓型组和非杓型组血浆chemerin水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结论 PE孕妇产后血浆chemerin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PE患者产后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子。

    作者:吕莉娟;牛建民;温济英;余凡;雷琼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miR -7对乳腺癌细胞骨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miR-7抑制乳腺癌细胞骨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转染含miR-7基因序列的GFP表达质粒进入MDA-MB-231乳腺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效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3K、AKT-2、CXCR-4和MMP-9的蛋白表达量,Transwell体系检测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建立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病理检查分析骨转移情况;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分析miR-7潜在治疗靶点。结果荧光显示含GFP/miR-7基因的质粒被高效转入乳腺癌细胞,转染后癌细胞PI3K、AKT-2和CXCR-4的蛋白量均有明显降低( P<0.05, P<0.01),MMP-9无明显变化(P>0.05);体内外模型均显示miR-7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远位转移;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分析显示PI3K是miR-7的潜在沉默靶点之一。结论 miR-7可能通过靶向沉默PI3K/AKT-2通路途径间接影响CXCR-4/SDF-1轴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骨转移。

    作者:崔立群;王晓蕊;姜忠敏;张明;杨志成;陈金刚;马睿;盛凤;刘晓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联合检测血清 IMD、FGF23及 CysC 对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叶素(IMD)、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及胱抑素C(CysC)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EH患者60例,依据其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EH肾功能正常组( A组)和EH伴肾功能代偿组( B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受试者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同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1) A组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三者水平高于A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EH患者其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随血压升高而递增,其中高血压2级组高于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3级组高于高血压1级组及2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IMD、FGF23及CysC水平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566,-0.569,-0.653;P<0.001),进一步以Ccr为应变量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D、FGF23、CysC、Scr、尿微量白蛋白是Ccr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56,1.078,1.150,1.040,1.143;P<0.05)。结论 EH患者血清IMD、FGF23、CysC水平与血压及Ccr密切相关,联合检测IMD、FGF23及CysC为评估EH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程度提供新的血清学依据,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静;徐彤彤;余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汽化吸入全氟化碳两种干预模式对急性肺损伤兔呼吸和氧合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汽化吸入全氟化碳(PFC)两种干预模式对油酸型急性肺损伤(ALI)实验兔模型呼吸和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成Pre组、Post组、C组3组( n=6)。动物麻醉后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Pre组先予PFC 2 mL/(kg· h)汽化吸入60 min,再建立油酸型ALI模型,后机械通气;Post组先机械通气60 min,再建ALI模型,成功时汽化吸入2 mL/( kg· h) PFC 60 min,后机械通气至实验结束;C组先机械通气60 min,再建立ALI模型,后机械通气。各组实验全程予以同参数机械通气210 min。于麻醉平稳30 min(基础值, T0)、机械通气(Post组和C组)60 min/PFC预处理(Pre组)60 min(T1),ALI第30(T2)、60(T3)、90(T4)及120分钟(T5)各时点记录气道峰压、动脉血气、动脉血乳酸(ABL)浓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测定值。结果Pre组自ALI开始后各时点的PIP均低于Post组和C组(P<0.05),其中Post组亦显著低于C组(P<0.05);自T2后,Pre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而Post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组在各时点的PaCO2与Post组和C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点的Pre组与C组和Post组相比,ABL浓度显著降低(P<0.05),其中Post组亦低于C组(P<0.05);但同时点3组间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气道吸入2 mL/(kg· h)PFC 60 min的两种干预模式中,预处理更好地改善油酸导致的ALI实验兔呼吸功能及氧合状况。

    作者:喻文强;连祥基;徐昊;赵子良;王家镜;余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检查卵黄囊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意义

    目的:评估超声下扫描卵黄囊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检测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中的价值。方法筛选254例妊娠12周以下的孕妇,分为3组:正常妊娠组;诊断为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的保胎成功组;诊断为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的难免流产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各组患者超声测量的卵黄囊显示率,同时分析血清CRP水平。结果先兆流产并行积极治疗保胎成功者共112例,行积极治疗保胎不成功者共42例。保胎成功组和正常孕妇组的卵黄囊可视率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对于卵黄囊显示率和血清CRP水平,难免流产组与其他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妊娠组和保胎成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的敏感度(85.7%)和符合率(89.6%)高, CRP联合卵黄囊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的特异度(96.4%)高。结论超声下扫描卵黄囊联合血清CRP的检测对于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有重要价值。

    作者:翁毅;刘雪青;陈惠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早期营养干预预防高风险婴儿过敏症状的效果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干预措施对过敏高风险婴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影响,为过敏初级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筛查出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的过敏高风险婴儿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40例采用纯母乳喂养6个月、不能母乳喂养时适度水解蛋白配方作为唯一代乳品、6月龄内不引入任何半固体及固体食物等营养干预措施,控制婴儿6月龄内牛奶蛋白等食物抗原的暴露;非干预组62例正常喂养。观察追踪婴儿过敏性症状包括湿疹、鼻结膜敏感、喘息、肠胃不适等和食物过敏的发生情况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食物抗原特异性IgE(sIgE)。结果观察至6月龄时,干预组湿疹累计发生率27.5%(11/40),低于非干预组的48.4%(3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413,P=0.036);干预组鼻结膜敏感累计发生率2.5%(1/40),低于非干预组的17.7%(1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5.441,P=0.020);干预组无喘息、肠胃不适症状发生,非干预组喘息发生4例,肠胃不适症状发生5例。干预组食物sIgE阳性检出率5.0%(2/40),低于非干预组的21.0%(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942,P=0.026)。两组婴儿6月龄生长发育指标及血红蛋白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过敏症状发生的婴儿母亲孕期海鱼摄入高频度、坚果摄入高频度、家中豢养小动物的比例高于无过敏症状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3.898,P=0.048;礸2=4.692,P=0.030;礸2=6.060,P=0.014);有呼吸道过敏症状的婴儿被动吸烟比例高于无症状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7.178,P=0.007)。结论母乳喂养、低抗原配方奶喂养、6月龄内不引入任何半固体及固体食物等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可以降低6月龄内婴儿过敏症状的发生率,可结合环境管理对高风险婴儿进行过敏的初级预防。

    作者:吴红媛;伍丹;张筱佼;胡利清;尹保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肠道L细胞株胰高血糖素肽-1分泌水平及L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尿病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对肠道L细胞株GLUTag细胞凋亡及胰高血糖素肽-1( GLP-1)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200μg/mL AGEs分别作用GLUTag细胞0、12、24、48 h,采用AnnexinⅤ-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ELISA检测GLUTag细胞GLP-1分泌水平。实验分5组:空白对照组不加入干预因素,仅培养于DMEM低糖培养基中;BSA对照组培养于加入BSA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AGEs 100μg/mL组培养于100μg/mL AGEs浓度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AGEs 200μg/mL组培养于200μg/mL AGEs浓度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AGEs 300μg/mL组培养于300μg/mL AGEs浓度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分别作用细胞24 h。采用AnnexinⅤ-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ELISA检测GLUTag细胞GLP-1分泌水平。结果各组细胞经药物干预24 h后,100、200、300μg/mL AGEs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BSA对照组( P=0.000);且300μg/mL AGEs组的细胞凋亡率高(P<0.05),100、200、300μg/mL AGEs组的细胞分泌GLP-1浓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BSA对照组(P=0.000),且300μg/mL AGEs组低(P<0.05)。200μg/mL AGEs作用12、24、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BSA对照组(P=0.000),且作用48 h组凋亡率高(P=0.000);200μg/mL AGEs作用12、24、48 h后的细胞分泌GLP-1浓度均显著低于BSA对照组(P=0.000);且作用48 h低(P<0.05)。结论肠道L细胞株GLUTag细胞的凋亡在相同作用时间下随着AGEs的浓度升高而增多,且在相同剂量下随着AGEs的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多。 AGEs可呈剂量、时间依赖性诱导肠道L细胞凋亡,并显著降低L细胞分泌GLP-1的能力。

    作者:李静;张振;姜新魁;陈立波;陈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m iR -7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 IDC-NOS)中miR-7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分子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2例IDC-NOS病例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病例的石蜡标本和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Ki67和c-erbB-2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Her2基因扩增;qRT-PCR检测miR-7表达。结果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肿瘤细胞增殖是IDC-NOS的独立预后因子(P<0.05,P<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者和Her2基因扩增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5,P<0.01)。 miR-7在IDC-NOS中表达较正常乳腺组织低(P<0.01),与淋巴结转移率呈负相关(r=-0.450);miR-7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预后呈显著负相关( r=-0.236、-0.215、-0.368),且miR-7高表达较低表达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P<0.01)。结论 miR-7表达与IDC-NOS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其潜在的预后指标。

    作者:彭娟;谭学贤;熊中堂;熊汉真;刘少颜;杨嶽鑫;李汝琪;江庆萍;郭琳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三氧化二砷对炎性乳腺癌 SUM190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 O3)体外对炎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炎性乳腺癌SUM190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As2 O3培养液,培养液浓度分别为2、4、8、16μmol/L,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时点As2 O3对炎性乳腺癌SUM190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TUNEL法检测不同时点细胞凋亡指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点细胞周期动力学,运用杂交和ELISA技术检测不同时相点SUM19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人炎性乳腺癌SUM190细胞的生长均能被不同浓度的As2 O3抑制,且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实验组不同浓度的As2 O3作用于炎性乳腺癌SUM190细胞72、96 h,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大(P<0.05),G1/S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而SUM190细胞端粒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As2O3体外具有一定的抗炎性乳腺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s2 O3降低SUM190细胞端粒酶活性,改变细胞周期并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徐旭东;张万义;罗智勇;沈汉斌;吴亚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与激素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的肾脏病理类型分布及与激素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82例成人PNS的病理类型及激素治疗效果。结果982例PNS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6.0±15.9)岁,男女比例1.68∶1;PNS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为:轻微病变( MCD)、膜性肾病( MN)、局灶节段硬化症( FSGS)。其中激素敏感型患者病理类型依次为MCD、MN、系膜增生性肾病,激素抵抗型患者病理类型依次为FSGS、MN、MCD等。不同性别间激素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MCD是14~23岁、24~33岁、34~43岁这3个年龄段是PNS患者常见的病理类型;MN在>34岁各年龄段所占比例较高。结论成人PNS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MCD多对激素敏感,而FSGS多对激素抵抗。

    作者:陈春梅;夏运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拉米夫定预防化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致病毒耐药效果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药情况及耐药相关肝炎活动。方法收集住院接受化疗并使用拉米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患者72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化疗前及化疗计划完成后定期检测HBV DNA及肝功能情况。患者均按照NCCN指南进行化疗,抗病毒治疗方案为口服拉米夫定0.1 g/d,主要终点为病毒突破及乙型肝炎病毒再活动(病毒突破导致肝炎活动)。分析拉米夫定耐药率及耐药相关肝炎活动。结果入组的72例患者化疗前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HBV DNA阳性46例。拉米夫定使用41.4(5.4~217)周。化疗前HBV DNA定量阳性的患者中,达到病毒完全应答30例(65.2%),出现病毒突破8例(11.1%)。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活动3例,并且1例患者死于肝炎活动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另外5例长期随访,未见肝炎活动。结论肿瘤患者中拉米夫定仍有一定的耐药率,需严密监测病毒载量并及时处理病毒耐药。

    作者:李星;江岚;邢艳芳;林曲;董敏;吴祥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防治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分析88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中再破裂28例,总结分析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大小(微小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形状(有不规则分叶或有凸起)、术中载瘤动脉痉挛( 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与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颈大小、手术时机、手术中使用球囊或支架没有明显关系(P>0.05)。破裂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应重视可能引起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破裂发生后采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展;舒航;卓礼霞;贺龙双;张威;殷利明;钟德泉;王文涛;徐伟光;马亚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肾上腺皮质腺癌39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癌( AC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ACC患者( ACC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资料,并随机调取同期39例肾上腺腺瘤( ACA)患者( ACA组)临床资料作对照。结果 ACC组肿瘤大径(11.66±4.21)cm;Weiss评分:3~5分13例,>5分26例。 ACA组肿瘤大径(2.34±1.27)cm;Weiss评分:<3分37例,3~5分2例,>5分0例。 ACC组34例行肿瘤完整切除,5例仅行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术后1周内死亡2例;口服舒尼替尼治疗2例;随访32例,随访时间1~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45.7%和32.7%。 ACA组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33例,失访6例,随访时间2~176个月,均健在。结论 ACC分期晚,预后差,与ACA鉴别较困难,肿瘤大小应作为良恶性鉴别指标之一,根治性切除术后易复发转移,可尝试舒尼替尼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作者:张发明;林浩;潘金成;庄锦涛;陈旭;黄斌;王道虎;丘少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个体化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脑动静脉畸形( AVM)破裂出血的个体化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4例脑AVM破裂出血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和疗效,其中25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8例行分次分期血管内栓塞治疗,11例行联合治疗(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或伽马刀治疗)。结果25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中, AVM全切除21例,4例AVM大部分切除(均为直接手术者);28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完全栓塞病变8例,大部分栓塞15例,部分栓塞5例;11例联合治疗患者中,一期血肿清除并AVM部分切除+二期血管内完全栓塞治疗3例;血管内栓塞后显微手术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联合伽马刀治疗3例AVM病灶消除均在80%以上。出院GOS评分:5分30例,4分17例,3分11例,2分3例,1分3例。结论脑AVM破裂出血后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AVM破裂出血合并大量血肿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并视术中情况切除AVM可获得良好预后,小型AVM破裂出血合并血肿开颅血肿清除+AVM全切除可获得根治,大型AVM破裂出血量不多可分次分期栓塞治疗,联合外科手术切除及伽马刀治疗降低再出血风险。

    作者:赖湘;叶敏;张文波;黄进兴;梁明礼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类型冠脉斑块作用的比较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类型冠脉斑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的41例患者,每例患者分析一处非钙化冠脉斑块。依据斑块脂质成分比例分为脂质斑块组(23例)和纤维斑块组(18例)。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后斑块脂质比例、血管重构系数、小管腔直径、斑块长度和斑块体积。结果脂质斑块组基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纤维斑块组( P<0.05)。脂质斑块组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较基线有明显下降(P<0.01),脂质斑块组治疗后斑块脂质比例较基线减少6.56%(P<0.01),血管重构系数较基线下降了6.53%( P<0.05)。纤维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斑块脂质比例和血管重构系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脂质斑块组在影像学上显示了他汀稳定斑块性质的效应,说明他汀对不同类型斑块的作用存在差异。

    作者:周逸;陈曼华;杨锴;何琴;陈刚;黄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病毒1型嵌合基因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构建和鉴定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登革病毒1型( DV1)/JEV prME嵌合基因。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登革病毒和乙脑病毒嵌合的prME嵌合基因,重叠PCR法鉴定;在质粒载体pcDNA3.1(+)的基础上,构建表达pcDV1/JEV prME的重组质粒载体,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登革/乙脑prME嵌合质粒转染至BHK-21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rME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DNA测序结果证实pcDV1/JEV prME重组质粒完全正确,成功构建的登革/乙脑嵌合质粒在BHK-21细胞中能够表达prME蛋白。结论通过一系列的鉴定手段,可以认定本实验中构建的登革/乙脑嵌合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中顺利表达。

    作者:邱萍英;王会敏;何柯新;徐鹏;林裕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郭亚东;焦力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