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新;宋伟;余永飞;裴丽萍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血小板参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78例,对照人群85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RDW及血小板的相关参数.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和对照组的RDW、PLT、PDW及MPV结果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DW、PLT、PDW及MP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402、0.710、0.647,当RDW诊断佳截点值12.45时,特异性为0.859,灵敏性为0.714,阴性预测值为0.768,阳性预测值为0.820.结论 RDW和血小板参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建国;陶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糖化血清白蛋白(GA)在糖尿病(DM)患者临床检测期间发挥的作用,验证其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诊的25例DM患者(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参与体检的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空腹血糖、动态血糖均值以及糖尿定量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值、糖化血清蛋白值、空腹血糖值、动态血糖均值以及糖尿定量均显著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结果对DM患者诊治方案的编制起到导向作用,在DM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具有普及与应用价值.
作者:孙建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分析当前农村老年人对主要致盲性眼病知晓情况.方法 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051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是了解调查对象对高血压、糖尿病和白内障致盲知晓率情况.结果 农村老年人调查对象对高血压、糖尿病和白内障致盲知晓率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农村老年人调查对象对高血压、糖尿病和白内障致盲知晓率分别为31.97%、37.01%和86.96%,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今后农村老年人低视力和盲的防治工作中,要将防治工作重点由白内障转向高血压、糖尿病上.
作者:章立新;宋伟;余永飞;裴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疾病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顾者接受针对性降负荷干预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对该类人群负荷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取以往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疾病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顾者100例,随机分组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减压干预;研究组实施针对性降负荷干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对临床减压干预模式的满意度、在干预前后负荷评分的改善幅度.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对临床减压干预模式的满意度达到94.0%,高于对照组的8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前后负荷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疾病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顾者接受针对性降负荷干预,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其负荷程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同时,提高满意度.
作者:傅煜;胡国庆;郭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妇科门诊加强宫颈疾病防治的具体措施及成效.方法 选择宫颈疾病患者100例,均为我院妇科门诊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管理(对照组,n=50)与依据病情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及科学、合理的健康宣教等管理(观察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观察组所选择的宫颈疾病患者痊愈率为68%,明显高于对照组4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身治疗、阴道塞药、阴道冲洗、物理治疗等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临床收治的宫颈疾病患者,依据病情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并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可提高治愈率,增强知识知晓率,降低复发风险,对维护整体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作者:黄华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临床医疗的发展,检验科的管理要求日渐繁琐且规范,它包含了质量、环境、设备、耗材、信息、数据、人员、临床沟通等多方面.本文针对性地对基层中医医院检验科的安全管理提出一些实用性的策略,以期帮助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实现安全生产.
作者:邓小芳;夏寅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原发肿瘤或其转移病灶经被动脱落(shedding)、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等方式逸入外周循环所形成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和循环肿瘤微栓子(circulating tumour microemboli,CTM)与肿瘤的发生、早期转移、病情进展及预后休戚相关.业已证实,对CTCs进行临床检测,掌握各类肿瘤实时动态,有助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其疗效、预后的评估,是罹患肿瘤患者实施个体化诊疗、精准医疗的试金石.本文就该技术概况、研究进展、利弊权衡和前景展望做粗浅综述.
作者:余坤;周永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30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每例患者的尿液标本分成均等的2份,全自动组运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检测,而显微镜组则运用显微镜进行检测.本次研究检测工作均由同一位主管检验师完成,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取得的WBC、类酵母菌、RBC、EC、CAST、结晶及等指标的阳性符合率.结果两种方法对类酵母菌及结晶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RBC、WBC、EC及CAST检出率显著高于显微镜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具有操作简便、敏感度高及准确率好等优势,检测视野广阔,是显微镜检测视野的10倍左右,用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具有突出的高效性及准确性.
作者:蔡德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医院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旨在提升医院护理服务质量,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几率.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护理不安全事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参考组和综合组.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综合组采用改进后的护理方式,探讨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例数,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身体舒适程度和身体恢复情况等.结果 综合组患者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2例,综合组患者满意程度为82.05%,身体舒适程度为82.05%,身体恢复情况为84.61%;参考组患者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8例,患者满意程度为43.58%,身体舒适程度为23.07%,身体恢复情况为25.64%.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医院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改进,执行规章制度标准,落实护理人员责任,显著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促使患者更快更好恢复,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小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在乳腺癌体外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进一步提高精确放射治疗的摆位精度.方法 将接受体外放射治疗的64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应用乳腺托架固定体位;B组应用乳腺托架+真空垫固定体位.所有患者均在直线加速器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下拍摄正、侧位射野验证片,与CT模拟定位图像重建的数字化重建图像(DRR)进行比较,得出摆位位移数据.比较各组摆位误差的不同.结果 两组各方向摆位误差如下:左右(X轴):(1.309±1.273)mm和(1.261±0.014)mm(P<0.05):头脚(Y轴):(1.926±1.816)mm和(1.636±0.930)mm(P<0.05);腹背(Z轴):(1.896±1.239)mm和(1.962±1.163)mm(P>0.05).结论 在定期的EPID验证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应用乳腺托架+真空垫的固定技术在左右(X轴)及头脚(Y轴)方向上优于单纯乳腺托架,而腹背(Z轴)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何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针对医疗单位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隐患进行分析以及探讨,并结合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全面降低医院内部可能出现内部感染的可能性,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通过检验科室内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以及相关意识,并且全面提升其个人专业能力以及素养,让工作人员将防护意识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并改善生物安全问题,全面强化医院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采用全方位的监督方法,将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消毒处理.对于生物科室内出现的感染情况有着很大的改善.通过对生物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采取提升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安全基础建设、实时监控废物处理情况等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生物安全感染事故的发生.
作者:林善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吸毒人群的丙型肝炎(抗-HCV阳性率)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吸毒人群传播丙肝的危险性,为预防和控制吸毒人群传播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96例吸毒人员和456例普通人群的血清丙肝抗体(抗-HCV).结果 吸毒组血清抗-HVC阳性率为64.5%(320/496),对照组血清抗-HCV阳性率为0.65%(3/456),吸毒人员丙肝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共用注射器具吸毒者HCV阳性率(88.3%)显著高于不共用注射器具吸毒者(27.0%).结论 吸毒人群是丙肝病毒的重要携带者和传染源,是丙肝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管理和干预,防止丙肝在该组人群之间的传播.
作者:王华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常规性的血液检查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手段在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中诊断的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的100例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性全血的检查,而研究组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性全血检查联合全血CRP的检查,比较两组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对照组中一共检查出32例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其准确率为64%,而研究组中一共检查出48例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其准确率为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性的血液检查联合全血CRP检查的诊断手段,能够提高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的准确率.
作者:唐永华;胡新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探讨血浆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浆BNP、CRP和HCY,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在血浆BNP、CRP和HCY水平方面,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检测血浆BNP、CRP和HCY水平,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黄俊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7年5月-9月来我院就诊的9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治疗、后检测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53例患者为发热患者和咽喉炎患者,治疗后均获得满意疗效.治疗前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为(27.62±5.53)mg/L,治疗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为(7.69±1.14)mg/L,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86,P<0.05).结论 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在机体发生感染时明显上升,可用于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和评估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红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人体组织主要靠血糖供应能量,因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合成葡萄糖,且贮存的糖原极少,因此,低血糖可引起明显脑功能紊乱.若长期、严重的低血糖未及时纠正,会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
作者:高利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细菌定量计数结合尿沉渣白细胞检测与尿细菌培养诊断尿路感染的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118例尿路感染患者,选取时间2015年10月1日-2017年2月10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尿细菌培养,观察组患者采用细菌定量计数结合尿沉渣白细胞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检出结果.结果 观察组尿路感染患者检出率为93.2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定量计数结合尿沉渣白细胞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绍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种类变化,了解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34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取尿样进行细菌培养后开展药敏试验.结果 泌尿系统感染菌种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8.81%)、克雷伯杆菌(19.4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70%)三种,其大耐药性分别为氨苄西林(90.38%)、氨苄西林(96.15%)、复方新诺明(84.62%).结论 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杆菌这两种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比例也有所增多.且各类致病菌均会对抗生素产生一定耐药性,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时需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
作者:郭璞;孔祥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以细菌的耐药机制为着点,对五种常见广泛耐药菌的基础抗菌药物治疗作如下探讨.
作者:鲁千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患者共254例,将其按照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进行随机分组,用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测,其中斑块组186例,对照组68例,同时检测254例患者空腹的SdLDL-C、Hcy水平,并比较斑块组与正常组SdLDL-C、Hcy水平的差异性.结果 斑块组SdLDL-C(P=0.001)、Hcy(P=0.00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分析显示,SdLDL-C(P=0.001)、Hcy(P=0.001),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水平SdLDL-C和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建议临床将这两大因素作为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内容.
作者:陈社安;张文斌;马婉珍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