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曾利华

关键词:
摘要:时近年关,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掌灯时分,小山村的这一片大地就成了白茫茫的雪海.六爷步出家门,立在雪中,熟练地从烟袋里捣出一撮旱烟丝,再拿一张小小的长方形白纸将旱烟丝卷成喇叭状,然后吐出舌头,用唾液将卷纸接口处贴紧.不到20秒,一支卷烟就被六爷拿捏好.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认知行为:拓宽视野,寻找另一种可能

    A一天,小李胸口不适,似有异样的感觉,且伴有心悸,几分钟后消失.当时他没有重视,但3天后再次出现这种感觉时,他突然联想到不久前一个同事突发心肌梗塞,便担心起来,并出现了濒死感.他急忙叫同事送自己去了急诊室,经过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均没有发现异常,医生认为可能是疲劳所致,建议他好好休息.但从此,小李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各种异常体验,总觉得自己会得心脏病,会突然像同事那样发生意外.他害怕出门,希望家人一直陪伴.

    作者:张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精神分析:温柔地触摸你

    如果你学过精神分析,就会想,这个母亲无法本能地作出及时的反应,可能是她年幼时没有从自己母亲那里获得过这种反应.再进一步讲,正是因为外婆在当年做母亲时同样没有这样的反应,所以,当上外婆之后,她补偿性地亲近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这样的互动模式:有困难,找外婆!

    作者:施琪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穿越时空”去旅行

    今年春节,我陪母亲一起去看望她的老姐姐.开门的一刹那,竟有些不敢相认,5年未见,已过花甲之年的姨妈不仅容颜未见衰老,反而满面红光,愈加显得年轻朝气.吃完饭,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我打趣道:“妈,您看人家,活脱脱一个‘天山童姥’,越活越年轻了.再看看您,满脸的皱纹,现在你们姐俩再一起出门,谁能看出你们是姐俩啊?”

    作者:王世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

    亚历克斯·明斯基曾经是美国反恐部队的一名军人,他在阿富汗的路边执行任务时不幸被一枚炮弹夺去了一条腿.年仅26岁的他因此获得了一枚紫心勋章,但却永远失去了健全的身体.他拖着伤残的身体离开了战场,成为一名退役士兵.虽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可是,望着自己伤残的腿,他却怎么也无法振作起来,他不知道今后的漫漫人生之路该怎样走下去?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看到路人充满同情怜悯的目光.

    作者:胡春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厨房里的约会

    谁也没有料到,第一次约会,竟然在厨房里.大学毕业的时候,雪青非要嫁给张然.令人奇怪的是,父母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嫌弃张然是农村户口,来自小县城,吃饭穿衣都带着咸菜的味道,父母只是跟雪青讲,你不是和他一个人结婚,你想拥有他,注定要接受他的全家人.

    作者:大爱无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成功老龄化”三问

    “老年是人生的必然阶段,犹如自然界中的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人,不论贫贱富贵,都摆脱不了这条道路.环视身边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却各有不同:有人长期都能保持基本健康,生活自理,能参与社会,老有所乐;有人却疾病缠身、身体虚弱,甚至终日卧床.

    作者:李清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善”养身心

    如今的人,说起“善”字,多少总带有点不以为然.可在我们小时候,多数人并非如此.那会儿,流行学雷锋,做善事.尽管带着点人学亦学的味道,但日行一善,总能让人格外快乐.后来,年岁渐长,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浸得久了,渐渐把“善”字挤到了心灵深处,不见天日.

    作者:郭华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别让愤怒要了命

    A张先生是一家单位的领导,那一阵子,因为棘手难缠的事情,大动肝火,他跟上级拍桌子,朝属下大喊大叫,对家里人摔东西瞪眼……一天,他正在办公室打电话,话筒忽然从手中滑了下来,紧接着,人就摔倒在地,昏迷不醒.同事赶快将他送进医院,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那一年,他50岁.

    作者:邹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素年锦时

    有人说,旧时光如同窗棂上雕刻的花纹,慢慢褪色却异常迷离.过去的时光如同一位蒙上面纱的仙子,隔了光阴的路再望过去,觉得好美.我常常也是这样,活在当下,却深陷在回忆的泥潭里.在旧岁月里流连,返回后,沾染一身的伤感.不免责备自己,那么好的年华,怎么不知道珍惜呀!即使在当时恨得咬牙切齿,不堪忍受,现在却觉得好.

    作者:卿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家庭视角:没有谁是完全独立的

    妈妈:“我女儿经常说她胃胀,不愿意吃饭,看了好多医院都没用,怎么办呢?”咨询师:“和谁一起吃饭时,她吃得多一些呢?”妈妈:“很奇怪,跟我和他爸吃饭时她吃得很少,但是和其他人,比如同学、亲戚一起时,她吃得还稍微多一些”爸爸:“其实,和我或她妈妈单独在一起吃饭都还可以,但只要我们两个人同时都在,她就不行了”咨询师:“这听上去很特别如果是那样,你们夫妻俩在一起时,是什么让她决定不吃饭呢?难道你们就是她的胃胀吗?”女儿:“他俩在一起时气氛很压抑,让人很不舒服,没胃口吃饭”咨询师:“能多告诉我一些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作者:刘亮;赵旭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深情桃花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对汪伦的理解让人喟叹.秋高气爽的周末,我倾慕着李白的诗情来到桃花潭.景区内石板路的两侧,满是低矮的桑树林.虽是仲秋,可桑叶仍旧是鲜绿色,让人不由得想起李白的诗句: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作者:王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花香蝶自来

    几天前,当我坐在办公桌前忙碌的时候,手机响了起来.我按下了接听键,对方是一个声音浑厚的男子:“老师,您还记得我吗?几年前,我曾向您倾诉过自己的烦恼,是您点拨了我,让我从狭小的个人圈子里走了出来,走到了阳光下,现在的我很快乐,拥有很多朋友,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作者:张燕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老师,我想退学

    新学期开学,又一批新生踏入了大学的校门,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人群,有的人适应良好,有的人却会出现适应障碍.小莉曾是这样一位对大学生活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希望可以通过她的故事,帮到有相同困扰的新生.小莉人长得清秀,打扮也还算入时.来到咨询室,她看起来有些拘谨,坐下来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想退学.”

    作者:邓美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我希望男友和她“有一腿”

    夏日的一个午后,女孩小贾带着一脸无助和茫然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工作室.这是一个说不上很漂亮但长相较清秀、身材苗条的姑娘.在上午的电话预约中,我已经感受到了她深深的焦躁和迷茫.我给小贾倒了一杯水,请她落座之后,向她讲了心理咨询的设置,并明确告之咨询师会遵守保密原则,小贾搓着手心点点头,向我道出了心中的困惑.

    作者:吴立秀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打工不走寻常路

    外甥陈波考取了一所“985”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暑假期间,陈波主动要求去他爸所在的公司当搬运工,一是为了挣学费,二是想锻炼心智、提高体能,体会父辈工作的艰辛.姐夫没有专业技能,但有一副结实身板,进城打工瞄准了搬运工这个行当,一千就是八年.虽然搬运工相对挣得多,但也特别费体力.陈波这样做,是不是意欲子承父业呢?

    作者:刘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栋长」是个老党员

    自从女儿转入那所重点小学后,为方便孩子接送,我和小妹换了房.她家位于老城区一幢旧宿舍楼里,安顿好后,小妹专门嘱咐我:“对门老罗头有些怪,特爱管闲事,好别惹他.”时间一久,邻居告诉我,这老头确实有点“怪”:他老伴走得早,之后就一直独过.退休金不高,却默默地为两个贫困学生助学,还时常把在国外的儿子寄来的外汇捐给社会上的慈善机构.

    作者:刘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在美得时候爱你

    十年前的爱情,羞涩无力,他们在那个懵懂的年龄里糊涂地爱在一块儿,婚后才知道,他根本不是自己的理想伴侣,他龌龊,凌乱不堪,没有男子汉气质,手无缚鸡之力,于是乎,她选择了史无前例的狂奔,不着边际地漫想,折磨自己,怨苍天不公,怨怀“爱”不遇.

    作者:古保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病老太学舞练就一身轻

    前几天,县老干部大学搞活动,当我面色红润、步履轻松、精神饱满地出现在老友面前时,大伙一时惊呆了:这还是那个有名的“病篓子”吗?我年轻时在生产队里挨了不少累:夏天下河起塘泥,冬天刨冰起黑土,春天钻垄沟播种,秋天上山摘果子,重活、脏活没少干,落下了一身病.进入晚年后,由于日子过得舒心,体重又严重“超标”,所以,我的身上“冒”出很多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高血压、冠心病……家里堆满了药罐子,一年四季离不开药,老姐妹们都称我为“病篓子”!病魔缠身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曾有一年冬天,呼吸困难、腿脚浮肿的我甚至动了“吃安眠药”的念头.

    作者:刘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轻咨询”是如何进行的?

    我们从10多年组织员工心理服务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心理咨询师常常被要求在有限的次数中(通常为1次)有效地帮助到求助者.在我们不断摸索和尝试后,提出了“轻咨询”这一全新的咨询模式,它顺应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准确地抓住社会大众的诉求.

    作者:阳光易德心理科学研究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走出“处女情结”,这条路还有多远

    处女情结,这真的是一个足够久远的老生常谈,以至于当我真的想说点什么的时候,都觉得很多概念曾被无数次的一提再提过.有过批判,有过揭露,而它与现代潮流和理念的相悖,就注定成为足够被讨伐的理由了.但可惜的是,讨伐批判永远替代不了现实的结果,抱有如此观念的人,并没有真的减少多少,也没能发自内心地放下它,只是由公然的秉持观念走向了隐藏.真的伤害的,仍然是处于矛盾情感中的彼此.

    作者:刘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