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碗米的恩情,一袋米的仇人

刘庆明

关键词:
摘要:那天和老同学散步,谈到做人问题,他说一位好友在QQ上传给他一则关于做人的小故事.A和B是邻居.这年天大旱,地里颗粒无收.A家中无存粮,孩子饿得慌,向B借米.B虽然也因干旱没收成,但家中还有存粮,于是,B给了A一碗大米,后没再给,因为自己也需要粮食度日.第二年,A粮食喜获丰收,A向B多次报恩,送去粮食和棉布.只要B家有困难,A就出手相助,两家情谊连连.困难中一碗米的救助,让A永记B的好.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有一种勤勉叫失职

    周末朋友小聚,已荣升为副校长的师范同学阿梅告诉我,单位里新近发生了一桩糗事:在开学初的干部任免大会上,工作勤奋、吃苦耐劳的王副主任,却在后的领导测评环节未通过,依然担任副职;而业绩不如他、工龄未满十年的教导干事大张,则被火线提拔为正职,并全票通过.见我面露疑惑,阿梅一五一十地向我描述了两人平素的工作情况.

    作者:李玉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足球场上的点球大战

    足球场上流传这么一句话:比赛常规时间90分钟靠的是实力,30分钟加时赛靠的是运气,点球大战靠的就是心理了.点球大战是能考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有许多著名的足球运动员都曾经跌倒在这个地方,如:意大利的罗伯特巴乔,英国的贝克汉姆等.点球大战是指足球比赛中,在比赛必须决出胜负的前提下(例如世界杯的8强淘汰赛),双方在经过上下半场共计90分钟、外加全场30分钟的加时赛的激战后,仍未决出胜负的情况下,采取的以互射点球决定胜负的残酷方法.点球大战不仅仅是双方技术的对抗,更是双方心理层面的较量.

    作者:王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利用暑假,21天养成好习惯

    关于21天效应如果你想将一个好的行为养成一个习惯,至少需要多久呢?答案是21天!21天这个养成好习惯的时间段,也被大家称为“21天效应”.“21天效应”的理论基础先来源于一位医学博士,他发现,对于截肢患者来说,手术后的头21天中,他们往往不适应已经失去的身体部分,经常仍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而21天后,他们就不会无意识地再去“使用”它了,他们已经习惯了截肢后的状态.

    作者:李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角落

    我们把所有不愿意展览的,都堆在那里,把它们藏在阳光之外.即使有丝丝缕缕的阳光进来,也只照亮外面的一层,许多深埋的,如处永夜.角落似乎是我们刻意给遗忘留出的位置,它跟在我们身后,我们却连目光都不愿意给它.有时候走得累了,不经意地回首,便一不小心扎进角落里.然后会发现许多东西.没有了初的心情,时光洗去了太多曾经的种种,那些在心里不见天日的,却仿佛化作了点点星光,闪烁着另一种美好.然后,我们休息够了,收回目光,收回心绪,转回身继续上路.于是,角落依然是角落,依然继续被遗忘着.

    作者:包利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辅导孩子有技巧

    当孩子步入小学后,家长身上的担子渐渐重起来,辅导孩子学习成了家长每天的必修课.在低年级阶段,家长有效的辅导,可使孩子轻松快乐,学习稳步上进.而粗暴武断的辅导,则会使孩子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学习每况愈下.因此,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家长朋友应尽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先扬后抑.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的作业本上出现了×,就气急败坏地数落训斥,让孩子的心情很不愉快,结果孩子在学习时,总是心不在焉,屡屡出错,效果极为不佳.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先表扬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再指出孩子的不足.

    作者:刘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花盆里的青苹果

    周末,带儿子去郊外游玩.路过一片果树林,儿子顿时精神倍增.他一边在树林里跑,一边问:“妈妈,这是什么树?”“我也不认得.”正要走近,看叶子间是否藏有果实,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青苹果!”我把目光转向儿子,看见他手里捧着个乒乓球大小的青苹果,激动得小脸都涨红了.我有些生气地说:“苹果还没熟呢,你怎么把它摘下来了呢?”儿子说:“地上捡的.”说完,就又低头寻找起青苹果.

    作者:化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令人心烦的“高血压”

    前阵子,一位朋友屡屡在微信上向我抱怨他的血压高,睡不好.这位朋友是退伍军人,身体素质很好.退伍之后,一直在一座小城的某机关部门工作,已有十来年了.平时工作清闲,生活压力不大,还经常锻炼身体,体型保持得相当好,每次体检都没有查出什么毛病.三个多月前,他喜得二胎儿子,心情总体来讲还不错.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也比较健康,爱好就是喝茶和钓鱼,偶尔参加聚会时会饮酒;以前抽烟,大约每天一包,虽然他自己一直担心吸烟对身体有危害,家人也都对吸二手烟很反感,但他一直没有下决心戒烟.

    作者:张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同桌的你

    昨晚我梦到他了.他是我的同桌,也是我第一个喜欢上的男生.梦里,我一边和后排的女孩说话,一边偷偷看他.而他呢,将头埋进臂弯里,眼含笑意,正温柔地看着我.梦境很唯美,也让人感动,我醒来后,心仍沉浸在那种甜蜜中,很久很久不愿起床……他比我大,相貌英俊,性情温和,文采斐然,是整个年级有名的才子,许多女孩子喜欢他,我是其中之一.她们都羡慕我和他同桌,但我无法“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太腼腆,太胆小,别说和他说话了,就是他抬眼看我—下,我的心马上如含羞草般合了起来,垂首低眉,满面通红.

    作者:付小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改日再约”,原来是职场试金石

    刚工作那几年,我的工作没什么起色,所在公司是一家大型传媒推广公司,我是这台庞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微不足道.三年前,微信公众号流行,公司开始做这方面的业务.我做平面设计有些功底,领导便把我派去做公众号的页面设计.一个小小的公众号,每天不多的页面,我的工作非常清闲.可公众号的推广却如同攻克堡垒,领导只好加大人力投入,于是,我也加入了公众号的地推工作.所谓地推,就是线下推广.

    作者:王月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女汉子的婚恋沉浮

    网络曾将人类戏分为三种:男人、女人和女汉子.尤其是女汉子,很不幸地成了“桃花终结者”而引发众目侧之.尽管女汉子在职场中叱咤风云令人叹服、在人际交往中豪情万丈令人敬佩、在家庭中顶天立地令人臣服,也尽管现在很多男性已经不介意女性偏男性化的行为,但在婚恋上,相当大一部分男性还是对女汉子很难产生异性般的缠绵恋情,即使有幸结缘也常是硝烟弥漫.

    作者:姚扶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一碗米的恩情,一袋米的仇人

    那天和老同学散步,谈到做人问题,他说一位好友在QQ上传给他一则关于做人的小故事.A和B是邻居.这年天大旱,地里颗粒无收.A家中无存粮,孩子饿得慌,向B借米.B虽然也因干旱没收成,但家中还有存粮,于是,B给了A一碗大米,后没再给,因为自己也需要粮食度日.第二年,A粮食喜获丰收,A向B多次报恩,送去粮食和棉布.只要B家有困难,A就出手相助,两家情谊连连.困难中一碗米的救助,让A永记B的好.

    作者:刘庆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请摘下你的有色眼镜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或看事.老K就是这样的人.“那个女孩我看着面熟,她以前好像是某餐馆打工的服务员,怎么几年不见,摇身一变就成了某公司业务经理?有房子,有小车,没准儿她从事相关业务时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这是显而易见的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戴有色眼镜看人,一成不变地看人,对事或人总是想当然、定位在先的习惯思维,自然是不足取的.

    作者:程应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得了糖尿病,这些想法要不得

    小王近觉得和父亲沟通很困难:父亲近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建议他用药,但他坚持不同意,认为自己只要少吃一点、多运动就可以了,没必要用药物.可是事与愿违,父亲的血糖并没有就此降下来,相反,人更加消瘦了.小王劝父亲用药,可父亲干脆连医院也不肯去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被确诊的病人往往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或需要终身服药,并且还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

    作者:蔡亦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楼下的陪伴

    这是个农历大年初二的晚上,我到附近的便利店买了两罐汽水,边喝边往家走.走到自家小区楼下的时候,看到一个垂头丧气的男人坐在路边,不停地拨打着电话.电话没有接通,他无力地把手机放回口袋,把头深深地埋在两臂间.他的相貌看起来40岁左右,身上西装革履的,在灯光的映射下,尽显出孤独与落寞.

    作者:苏晓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把“挚友”留住

    在过往20多年的生命中,我常被“挚友”的问题困扰.我曾一直觉得友谊深厚的朋友是不会轻易分开的,但现实却一次次地打击我——很多之前还不错的朋友终都因毕业、出国定居等各种理由分开了.大学时期,我好不容易交到一个认定为一辈子不分开的朋友,但是后来因为一些矛盾,也断了往来.这段失败的友情让我很是难过了一阵子.后来我发现,周围的很多同学也都是我这样.也许表面上看起来有不少朋友,也曾在某一时段有过可以交心的挚友,但那些珍贵的友谊都随着时间流逝了.

    作者:李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人国历险记

    张某,女,27岁,某公司职员.有一次去朋友家吃完饭回来,觉得浑身无力,以为自己只是吃得不太舒服,就躺下睡了.迷迷糊糊睡到半夜,张某耳边似乎听见了争吵声.她睁开眼睛一看,吓了一跳,天花板上吊灯的吊坠居然慢慢摇动着,茶杯也在半空飘着.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看错了,可仔细一听,就是它们在吵,声音也越来越清晰.

    作者:李易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蜡烛包”式养育危害多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3岁亮亮的“远行”却是要打引号的.每天早上送亮亮进入幼儿园,妈妈都久久不肯离去,因为亮亮刚刚入园不久,暂时没有适应新生活,见到老师会哭,妈妈心疼不已,每次都急忙上前哄亮亮.即使被丈夫拉出幼儿园大门,她还是不放心,贴着墙壁、竖着耳朵听里面的动静.母亲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如果家长不反思自己爱的限度和方式,“任性地爱”,很可能造成养育中“限制有余,放手不足”的现象,其中典型的当数“蜡烛包”式的养育.

    作者:许圣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那颗金桂

    不觉间,我又想到了那棵金桂.金桂在一条老街上,老街在古镇安丰.我们一行人去拜谒古镇.看过了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建筑鲍氏大楼;看过了照墙、瓦当和雕花的木格窗;看过了一口据说是唐时留下的古井.然后,我们走上老街古旧的石板路,看两边的房.房有些是翻新的,有些正在整修中,还有些以本来面目存在着,明代的,或清代的,木门木窗都呈炭褐色,仿佛火烤过似的——老街的确很老了.

    作者:丁立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准妈妈:妊娠期糖尿病不可怕

    1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指怀孕前没有,而怀孕后才发生的糖尿病,它是由于妊娠期一系列生理变化造成糖代谢异常而引起的.在我国,该病在孕妇中的发生率为1%~5%.近年,随着女性妊娠年龄的推迟,妊娠期糖尿病有明显增高的趋势.那么,为什么孕前不是糖尿病,怀孕后就变成糖尿病患者了呢?这是由于从孕24-28周开始,胎盘分泌的孕激素、雌激素、胎盘泌乳素等会明显增加,这些激素都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并且在孕32-34周时,胰岛素抵抗会明显增强,所以,这两个时间段是发现妊娠糖尿病非常重要的时期.

    作者:陈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你的另一份责任

    那一年,我18岁,家庭的贫困让我无法再继续求学,便到省城去打工.坐了半天的火车,终于到达了这个陌生的城市,无助的我忐忑地下了车,不知道去哪里.刚走出车站不远,我便看到有人招工,便径直走了过去.招工的人看了一下我的身份证,又简单地问了一下情况,便领着我来到市郊一个小加工点,我便在这里落下了脚.

    作者:程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