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君
对于强迫症,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随着生活压力的变大,许多人都罹患了这种心理疾病.据有关资料统计,强迫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3%.许多名人都有强迫症,如:霍华德·休斯,贝克汉姆等.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强迫症“八年抗战”的经历,希望对广大强迫症病友有所帮助.
作者:王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有一天,在法国留学的朋友去一家叫做“Cest la vie”的咖啡馆里喝咖啡,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家店里咖啡的价格,取决于顾客对服务生的礼貌程度.如果你说“来杯咖啡”,收费就是7欧元;你若说“请给我一杯咖啡”,价钱就是4.25欧元;如果你说“你好,请给我一杯咖啡好吗”,或者给陌生人一个拥抱的话,咖啡的价格就是1.4欧元.
作者:姚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老辈人那里,匠,是一种标准,一门过硬的技术或谋生手艺.生活,离不了匠.瓦匠、石匠、木匠、花匠、剃头匠,铁匠、杂匠、裁缝、秤匠、修锅匠、补碗匠、弹花匠……我觉得,匠和匠人,更像一缕古风.平淡无奇的生活里,忽然来了一个手艺人,种种奇巧、古怪的细作,像一个明朗但有着硬壳的谜语,引发快意.
作者:米丽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全面放开“二孩”,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养育孩子的重担将不可避免地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隔代教育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今,许多老人都带孙子,一方面,帮助子女减少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的晚年有了弄孙情趣.可是,如何带好孙子是有学问的,特别在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大心愿的今天,老年人是否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优良的家庭环境呢?
作者:吴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上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第一次见到小雨的时候,他衣着有些凌乱,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低着头,双手不停地来回搓,表情显得很不情愿,也很拘谨,对周围的环境非常警惕.我问他话,他回答的声音很小,夹杂着不耐烦,我常规性问了他几个问题,他就开始吼,称自己只是难受,心情不好,根本没有病.见其情绪激动,我选择倾听,在我的安慰下,他才慢慢说出事情的原委.
作者:李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每天上班下班,朝九晚五,那种平淡生活”,她说,这是她一直想要的生活,但是如今,她人却在了这里.此刻的梅子就这样安静地坐在那里,乖巧而讨喜.她是90后,家中除了她这个孩子外,还有一个比她小3岁的弟弟.在梅子的世界中,爸爸从来只是一个空洞的称谓,梅子说:“我早就不记得他长什么样了,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干什么的.”为了养活梅子,妈妈在梅子满月后将她托付给了外婆,自己外出到福建打工,两三年才回来看梅子一次.4岁时,外婆举家搬迁去安徽,又把她托付给了奶奶,直到8岁,外公才把她接到了安徽.在那年,她和小她3岁的弟弟第一次见面,也是在那年她得知,爸爸在弟弟出生的当年因为抢劫判刑14年.
作者:夭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吃过晚饭,我催着女儿快去做作业.女儿虽然点了头,却转身从书包里拿出一摞试卷放到了我面前,然后叹着气说:“妈妈,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有好多好多东西都来不及看,怎么办?还有,下个礼拜就要先考副科,要背的东西太多,时间不够用啊,真怕考不好,怎么办啊……
作者:管洪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近,网络上热传一组照片,题目是《那些年,在农村吃过的好酒菜》,我看着那些熟悉的画面,不禁泪眼迷离.想起多年前那些农村整酒的日子里洋溢的温暖与幸福,心中便涌起无限的温柔,感慨万千.那是物质匮乏的时代,缺衣少穿,但无论谁家有“红事”或是“白事”,那一定是全村大的一件事儿.一家有事,几乎是全村出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大家都义务来帮忙.当然,整酒现场虽然人多手杂,但忙而不乱.所有人员都有详细的分工,有负责煮饭的,有负责招呼客人的,有负责倒茶的,有负责洗菜配菜的,有负责采购物品的,还有负责借东西的.
作者:高新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31 岁的小王是一家IT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原是做软件技术开发的,由于业务精,能力强,一年前被提升至管理层.升职后,小王技术问题不在话下,唯一苦恼的是当众发言出现紧张、口吃、声音颤抖等现象.前段时间,一个解决方案成功交付,领导让小王在庆功会上发言,向客户展示成果.为此,他对着镜子演习多次,还找来妻子当观众.本已胸有成竹,可到了台上他心跳加速,出汗,忘词语塞,大脑一片空白.后,照着稿磕磕巴巴地读完.他为自己糟糕的表现感到羞愧、自责.
作者:李万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围绕新春的话题中,在“逼婚”、“买房之余,2016年又增加一个新的内容——“二孩”从“啥时候要”到“为什么生”,答案无外乎以下几种:1 可以陪伴和帮衬老大.一个孩子多孤单啊,生俩就有伴了.生二孩相当于自带“同伴模式”,从小练习社交.2可以减轻养老压力.在养老金不足、养老院短缺、房子不够住、城镇生存压力大的现状下,多生一个就意味着年老的时候多一个人照顾.
作者:张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3月19日,“3.21”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发布暨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北京中国科协会堂启动.2016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是“美好睡眠放飞梦想”.来自全国的睡眠专家、企业家、新闻媒体近百人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专家指出,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过程.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后,通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睡眠还可以帮助人们修复脑细胞、恢复和加强记忆功能,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高效的睡眠效率,才能保证人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2016年1月3日,古城西安还沉浸在欢度新年的气氛中,一件令无数人感动的故事悄悄在这里演绎——收废品老人不小心划伤私家车,而女车主拒收赔偿金.消息在各大网站迅速传播.至此,大家记住了两个朴实的名字,朱明月、杨智全,两个用诚信和善良写出的名字.
作者:侯美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小莉和峰的婚姻曾是朋友羡慕、认可的爱情典范.然而,温馨浪漫的婚礼似乎在昨天刚刚举行完,众人还没有从喜悦的场景中走出的时候,却惊讶地听说两人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峰提出了离婚.在父母的劝说下,峰和小莉接受了咨询.两人先后走进来的时候,像是带来了一幅流动的画卷:男生高大帅气,女生柔美可爱.看起来很般配的两人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将婚姻带入了死胡同?在初的几分钟里,小莉一直以泪洗面,峰则锁眉不语,没有人想到要说些什么,或是从哪里说起.终于,在沉默了将近5分钟后,峰率先开口,讲出了他对现有婚姻状况的无奈.
作者:马东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清明是一个哀伤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人们常常想起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亲人,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亲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常常肝肠寸断.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这种感情的真实写照.清明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日子,细雨蒙蒙,草长莺飞,许多人尤其是青年男女喜欢在扫墓之后一起去踏青、折柳、野餐、放风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说的就是清明的这些习俗.其中的核心是对先人的怀念和祭奠,这也是清明节成为我们的八大传统节日之一的重要的原因.
作者:史欣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年少的时候,时常听年长的一些人感叹,走着走着就把自己弄丢了.对此,我甚为不解.那时,我尚在明净的校园、图书馆的书架前流连,天地净明,时光悠长.而光阴就像一个旋转的光轮,我们都躲不过时光劫.年少,成了一个令人怀念的名词,它的无忧无惧、净明无邪如澄澈的溪流,而今,喧嚣和聒噪的世界里再也无缘听到溪流的清澈声.红尘里渐走渐深,也与初的那个自己渐行渐远.弄丢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当年的梦想,洁净柔润的心.
作者:耿艳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十年前,我进入了这家公司,跟我一起入职的还有于洋、黄胜.那时,我们都没有文凭,应聘的是基层岗位.上班要熬更守夜,不仅工作时间长,条件也非常艰苦.于洋提议,自学一个文凭,将来找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办公室朝九晚五,时间固定,上班有空调,冬暖夏凉.黄胜听了,两眼放光,他看上了一个办公室里新来的女同事.因为职位的差距,他不敢跟她说话,担心被看不起.我们三个一拍即合,去了卖自考书的书店,买了教材.
作者:张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总是有人说,别人是因为有钱才幸福,有好工作才幸福,有好伴侣才幸福.如果我换了一份工作就会快乐,换了一个伴侣就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虚荣心人人都有,但是,如果虚荣心太强,就很难体验到快乐,那些满足虚荣之后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因为不加控制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虚荣心太强,影响了某些人的生活,该怎么样调整自己呢?1 分清虚荣与自尊.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我们总免不了和他人有意无意地相比,自尊心会让我们在弱势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正确认识自己.不愿意承认弱点,反而用炫耀、夸夸其谈来掩饰自己则是虚荣心的表现.
作者:韩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公司的通讯员小李被抽调到市里帮忙,一时半会回不来,领导找到我说,试着写写网讯报道,如果可以,以后这项工作就交给你了.言外之意,如果行的话,我便有可能被调到人秘科.这自然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可是,我对网讯报道一点儿不感兴趣,确切地说,是不会写.眼看着到手的鸭子又飞走了,真让人难受.
作者:化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多年没见面的一位老同学,一见面就大声惊呼道:“是你呀,我一直记得你呢,上小学四年级那年你给班上的一个女生写情书,被老师知道了,还在班上作了检查呢!”我听了一愣,已是人到中年的我正和妻子走在一起,听了这句话,脸立刻红了,我有些尴尬地说道:“我早就忘了,没想到你还记得这么清楚.”那人更加喜形于色地说道:“我当然记得啦!那个女孩子叫范小丽,扎着两根小辫子,一笑还有两个小酒窝儿!”那人边说还边比画着.妻子拽了拽我的衣袖,示意我赶紧走开.
作者:李良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精神疾患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之一,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也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自2013年《精神卫生法》实施以后,国家对精神病患者的财政支持力度空前加大.本刊邀请到自1999年起参与起草国家精神卫生立法的唐宏宇教授,谈谈《精神卫生法》实施3周年来的感受.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工作方式有哪些改变?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的“自愿原则”,其影响远远超出精神科层面,并深入到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以及伦理和人权层面.社会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歧视和不尊重,违背患者意愿而强迫其住院治疗不仅是行为,而且成了观念,从根子上讲,缘自伦理和人权意识的淡薄.人们往往把精神病人视为“异类”,不当“人”对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