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害怕打针,可能另有隐情

邢全超

关键词:
摘要: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害怕打针的经历,特别是小孩子更是如此.但是,如果面对打针害怕到浑身抽搐、满头大汗,甚至提到打针就开始流泪哭泣,这个时候就可能需要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医生求助了.害怕打针的女孩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坐在我的对面,她的名字叫昭昭,旁边是她的妈妈张女士.昭昭虽然身体安静地坐在那里,但是眼睛却一刻不停地四处打量着这个陌生的房间.当看到摆在架子上的毛绒玩具时,昭昭的眼光多停留了一会.然后,她快速地把注意力转回到妈妈身上.妈妈回头看了女孩一眼,继续跟我讲述孩子遇到的问题.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相见不欢

    第九章(接上期)那天李欢喜也在,米兰看看钱慧美一直阴郁的脸色,知道该来的终究会来.洗手间到厨房和客厅有一个拐角,米兰知道此时李欢喜看不到母女两人的对峙,所以她迅速地扭转身,进了洗手间,并将毛巾放入盆里,打开水笼头,试图用“哗哗”的水声,将她和钱慧美之间即将发生的世界大战给压下去.

    作者:安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既往不咎——送出宽恕的礼物

    海明威在小说《世界之窗》里,讲了这样一则趣闻:在马德里有很多叫‘帕科’的男孩.有一天一个父亲在当地的报纸刊登了一则启事说:“帕科,星期二中午到蒙塔尼亚饭店来见我.往事一概不咎——爸爸.”结果,应召而来的青年竞有八百人之多,后只得召来一中队的骑警才把他们赶散.

    作者:张逸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树欲静而风不止——浅谈撤药综合征

    急诊室的夜晚往往是不宁静的,尤其是季节更换的初秋.前来就诊的人群里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患者是一个体形瘦小的女生,叫小许,陪同来就诊的是她的男友,看起来都是斯斯文文,但表情显得十分紧张不安.询问后得知小许近期因工作压力大,两个月前刚在我院诊断为抑郁状态,门诊医师给其开具了相应的抗抑郁药物,她也按照医生的指导规律服药,再配合户外运动等,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但小许因担心长期用药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且认为自己情绪已较前有所好转,便不愿再服用药物,因此在原定复诊的昨天并没有前来就诊,并自行暂停了所有的用药,不料今天下午开始她便感觉到全身不适,且感到紧张、坐立不安、头晕,晚上也无法入睡,她担心自己又犯病了,心情也开始走下坡,男友发现后非常担心,便带她到急诊来就诊.

    作者:胡晨;朱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复盘“双11”“剁手”背后的真相

    一年又一年,又是“双11”,又是人们开开心心透支信用卡的时候了.生而为人大的幸运就是“你永远不用担心自己太有钱!”一—总有时间和地方,能让人痛痛快快地秒变“穷光蛋”!懂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购物是一种可以点亮多巴胺回路的东西,所以,买回来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把钱花出去了,心里就痛快得很.话说回来,“买买买”虽然一时爽,但如果成了购物欲的奴隶,以至于在“发薪日”前几天一直靠“吃土”维持生计,这日子过得未免艰难.况且,有一种操作,叫做“剁手”,就是买完了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后悔情绪,从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攻击冲动.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精神障碍的中医治疗

    中医药对于精神障碍的认识和治疗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很多相关精神障碍的理论,如提出了“五神脏”的概念,以及“狂”“躁”“襜语”等很多相关的疾病,为神志病的中医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匮要略》记载了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的“脏躁”“梅核气”,创立的相应方剂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沿用至今;《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记载了很多治疗神志的穴位.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精神障碍的中医治疗.

    作者:刘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害怕打针,可能另有隐情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害怕打针的经历,特别是小孩子更是如此.但是,如果面对打针害怕到浑身抽搐、满头大汗,甚至提到打针就开始流泪哭泣,这个时候就可能需要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医生求助了.害怕打针的女孩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坐在我的对面,她的名字叫昭昭,旁边是她的妈妈张女士.昭昭虽然身体安静地坐在那里,但是眼睛却一刻不停地四处打量着这个陌生的房间.当看到摆在架子上的毛绒玩具时,昭昭的眼光多停留了一会.然后,她快速地把注意力转回到妈妈身上.妈妈回头看了女孩一眼,继续跟我讲述孩子遇到的问题.

    作者:邢全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小睡有秘诀

    十多年前,就有专家呼吁要让员工在工作日的下午小睡一会儿,精力更充沛,提高工作效率.很多企业实行了小睡制度,专门开辟一个睡觉的地方,员工可以半躺着,把头遮起来,在不受打扰的状态下小睡一会儿.但是,小睡一会儿,可能毁掉一天!员工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醒过来之后昏昏沉沉,不如不睡,没有效率!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孩子的精神分裂症”能治好吗?

    Q您好:我的儿子是个初二的学生,一个月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现在住院治疗,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难过.我们不明白孩子怎么就得了这个病,就通过网络、书报等各种形式查询相关知识,可是越看越害怕,觉得可能是我和他妈妈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生病,担心孩子再也恢复不到以前了,很自责.我们每天来医院,就在病房外面等着,就想多跟主治医师聊聊孩子的病情,但是时间有限,我们就想通过心理咨询多了解些知识,您说孩子能好吗?出院后我们该怎么照顾他昵?

    作者:杨祥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唤醒心中的小狮子——一个压力调节案例的咨询片段与解析

    童话里的世界不讲逻辑,睡美人睡了一百年,却还活着;神话里的故事也很奇特,唐僧带着孙猴子、猪八戒和沙和尚上路了,遇见各种妖魔鬼怪……但人的心灵深处却能懂得这些故事,甚至津津乐道.因为心灵的语言,也不大跟随逻辑,这就是为什么懂得了很多道理,不一定过得好人生,而懂得了情绪情感的人,更容易有好的关系与好的人生.

    作者:徐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丧子后婚姻危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建议

    据统计,在美国有近46%的夫妻在失去孩子后会经历婚姻危机.但婚姻危机并不一定会导致离婚,它很大程度取决于哀伤父母如何应对这些危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离婚将是一个不幸的结果,并导致严重的第二次伤害.而对那些失去唯一孩子的失独父母来说,他们的婚姻会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就此主题展开讨论.

    作者:刘新宪;王建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莫名失语为哪般?

    16岁的冉冉突然不会说话了.冉冉的系领导先找到的我,与辅导员一起简要介绍了冉冉的情况:前一天冉冉宿舍的一位舍友在阳台走来走去(据说这位舍友前两天曾扬言要跳楼自杀),冉冉自感受到了惊吓,一直默默哭泣,到了今天一直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先是不起床,后被同宿舍的同学拉着到了教室,然后就在那里不动了,下节课该换教室了也不离开,只低头在那里时不时抹抹眼泪,任谁与其交流也不应答,毫无反应.同学与辅导员急得上火,上报系领导后找到了我.带着这简短的信息,我去到了中午时分已经空旷下来的教室,冉冉坐在后排角落的座位上,低头撕扯着纸巾,面前的桌子上堆着一堆已成纸屑状的纸巾.

    作者:马东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李孟潮:无中生有的母婴关系与原生家庭

    近年来,有关原生家庭、“父母皆祸害”的争论愈演愈烈.这些争论,除去一些商业炒作的成分外,归根究底还是精神分析和科学心理学之争.本书作者丹尼尔·斯特恩就是一位试图整合精神分析和科学心理学的先驱.在介绍斯特恩本人以及对他的著作进行评价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精神分析和科学心理学的区别.这也是目前很多争论的根源.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守望——助推心灵成长的正能量

    与往年一样,新学年开学,又有一批初中毕业生千里迢迢从南疆来到我校学习.作为一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师,我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因此在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们上完我任教的思想政治学科“开学第一课”后,我向他们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作业——“当你第一次见到我这位任课老师,想对我说的话是什么?”

    作者:蒋文委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电影《功夫》中的心理原型

    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动作喜剧类电影《功夫》,几乎横扫了当年港台地区所有的电影奖项.影片讲述了一个街头混混变成一代武术家,一个本性善良的黑帮流氓改邪归正的故事.宣传海报中的棒棒糖和斧头,代表了周星驰讲的梦想和现实.

    作者:史天舒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睡懒觉”真能解乏吗?

    周末补觉——忙碌了整整一周的上班族们,几乎都会这样选择.但是,我们却发现,明明起得很晚,但一天却没有精神,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大脑不想睡懒觉周末醒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已经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得到了足够的休整,准备好继续工作了.但你还是一直给它下达睡觉的指令,大脑就只能用浅睡眠的方式来执行命令.所以,就算是睡着了,但也是浅睡眠!不停做梦,大脑还是处于活跃状态,醒来的时候肯定会觉得累,依然很困!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DBT专家眼中的强迫症

    辩证行为治疗(DBT)由美国华盛顿大学Marsha Linehan教授创立,早用于治疗高风险自杀和边缘人格障碍,目前也应用于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DBT可以帮助患者调控情绪以及相关的认知行为模式,降低冲动和应激反应.

    作者:柳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计划与执行的落差

    2018年就快结束了,一年又没有了,这一年我都做了些什么?看看年终小结上的报告,感觉与年度计划相差甚远,很多事项还都没有完结,计划好的事情怎么都还没有开始呢?是我计划不合理,给自己过高的要求了?还是我过于贪玩,插入了其他不是计划内的事情?又或者是我的执行能力有问题?年底没有完成计划的滋味真不好受!

    作者:庄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当“无处话凄凉”的孤独感袭来

    “有人故意偷东西为去监狱养老”这是一则日本的新闻标题,近年来,日本老年人的犯罪率持续增加,这一现象的背后,除了生活窘迫,还有一个沉重心酸的原因:孤独感.中国也已然步入老龄社会,“保温杯泡枸杞的养生之道”固然重要,而真正的老有所乐却远没那么简单,比如孤独感,就是一大阻碍.

    作者:丁晓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说不出的苦,无处可逃

    Q老师您好!我容易心急,生活中也开心不起来,容易发火,想到很多事不顺我就会想哭,就算事情已经过了,我还会有一两天都开心不起来,也不想出去和朋友一起活动,我怕自己说什么都会得罪朋友,也不敢说太多的话,包括家里人,现在因为事业上没有起色,我就会想着去挣钱,可我根本没出路,让我很烦恼,过去,老公家亲戚不待见我,有时候我想起总是会伤心,想拼命去做好,想起婆婆在外面说我坏话,我久久忘不掉而想发火,因为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总是想到,后我给身边的朋友带来的总是负能量,朋友,姐妹,一说我脾气不好,我就会很不开心,我就不想跟外界联系了,就想一个人,我怕一出门,一说话就会得罪人,我就想让自己能静下心来.

    作者:庄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黄芪——神奇的强心剂

    每年盛夏时节,站在大太阳底下总有种气短和心慌.眼前的一切叠影重重,世界打着晃,汗水瞬间就能迅速从毛孔中渗漏出体外,整个人很快变成一条干涸的小溪,水流加快,伴随着心跳的咚咚声,像一条老狗一般步履缓慢地寻找树荫.

    作者:吕若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