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面中年危机:把握人生转折期

西英俊

关键词: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其中,中年期对应的是25岁至50岁.但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平均寿命的不断增加,目前认为中年期是从40岁开始到60岁或65岁结束.中年期是人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步入中年会突然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自身的相貌、体型等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心态也与年轻时大有不同.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摇摆的树枝,不摇摆的梦想

    那年高二,尽管我的学习成绩不错,但要考上大学还需加油努力.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有些厌倦,睁开眼是书,闭上眼也是书.如果每天可以上网打游戏、睡到自然醒是多么一件幸福的事情.一个同学初中毕业后没有读书,他学了一门技术,听说混得不错,他叫我不要读书了,到他那里去打工.对我来说,挣得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自由.我的心摇摆不定,想放弃读书,跟同学去打工.

    作者:张松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如何识别孩子的焦虑情绪

    成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经常可以意识到自己在焦虑,能明确表达出自己的焦虑.但是有时候成人不能意识到孩子也存在焦虑情绪,更不了解孩子的焦虑和成人的表达方式不同.

    作者:韩海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事业财务危机潜伏,人到中年何去何从

    老张今年43岁,本以为会一直在公司做到退休,没想到上周听到风声说公司近准备裁员.裁员对象很可能就是自己这样年纪较大的基层老员工.自从听说了这个消息,老张就再没睡好过了.想着父母去年开始身体也不如以前,孩子还在上大学,老婆领着一份死工资,还有房贷,老张不禁叹了好几口气.前天领导已经找过老张谈话了,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让老张提前做点准备.老张自己也去招聘网站上找了找,发现行业内很多工作要求的能力自己根本达不到,其他行业一些职位甚至都没听说过.老张内心越来越焦急.妻子看着老张近糟糕的状态,一直问老张发生什么事情了.老张也只是强打着精神说:没什么事隋,就是工作上压力有点大.

    作者:侯美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肠道也是情绪的“晴雨表”

    84岁的李大爷觉得今年真是“多事之秋”,动不动就发热、感冒、腹泻.10年前,李大爷确诊为直肠癌,手术非常成功.因为癌症属于极早期,也没有转移,所以连放化疗都不用做,此后每年复查肠镜都平安无事.可是李大爷近莫名其妙发热了一个月,查来查去后发现了个前列腺癌,医生综合考虑李大爷的情况,建议给予激素+根治性放疗(当然,这个事儿家人做了隐瞒,只是说前列腺长了个良性的瘤子,不需要手术).

    作者:郑迩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直面中年危机:把握人生转折期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其中,中年期对应的是25岁至50岁.但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平均寿命的不断增加,目前认为中年期是从40岁开始到60岁或65岁结束.中年期是人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步入中年会突然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自身的相貌、体型等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心态也与年轻时大有不同.

    作者:西英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原生家庭的靠近与离开

    小张是一名20岁的大一新生,从小父母离异,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过,由爷爷奶奶带大.半年前小张曾因为睡眠问题前来咨询,经过四次咨询后问题解决遂结束咨询.半年后小张因为和女朋友的关系再次前来咨询.小张的女朋友原是他的高中同学,两个人到大学后发展为恋人.小张说自己内心脆弱的时候会向女朋友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女朋友却不能接纳这样脆弱的自己,觉得他和高中时表现得完全不同.

    作者:罗小婧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世界睡眠日——规律作息,健康睡眠,让你晚上睡得香

    每一个早睡早起的人,都信奉“晚上不睡,早上报废”;而每一个晚睡晚起的人,却总认为睡得太早是浪费才华.“早睡养生党”和“夜猫党”形成了两大阵营,这种争议就好像甜成豆腐脑的矛盾一样难以调和.但其实,健康睡眠的关键要素被忽略了,那就是——作息规律.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如何高效就诊——精神科医生有话说

    我是一名普通的精神科医生.在日常门诊工作中,有时会听到患者抱怨医生问的问题太多,甚至有些啰嗦.而我们同事却在反映: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效对话.就从我们常见的场景说起吧.一个个抑郁症患者来到诊室,医生必然要问:您心情不好有多长时间了?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对话.患者:很长时间了.医生:能具体一些吗?是几个月?几年?患者:几年吧.医生:是两三年,还是八九年呢?

    作者:胡昌清;杨蕊;王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我要数二十个数字才能走出房门

    一个温暖的午后,我接待了这样一位来访者.他叫林智(化名),是刚刚在医院被确诊为强迫症,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做心理咨询的:事情是从半年前开始的,不知道具体哪一天,他的头脑就闪现了一些突如其来的念头.比如,也许今天出门就会被车撞;家人可能会突遭横祸;自己不能去看一些尖锐的物品,不然可能会被戳伤;煤气可能没有关严,会有煤气爆炸;等等.这都是一些令人极为恐惧的念头,只要在他的脑子里一冒出来,他的心就被揪起来了:恐慌,惧怕,惶惶不安.

    作者:刘昭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发散性思维技术讲解——思考各种可能性,消除猜忌心和不安

    时钟已经指向6:30,园园妈妈感到非常焦虑,到放学回家的时候,孩子没有回来,时间已经过去将近1小时了.园园平时都能在5:30左右回家,到5:30的时候,妈妈看看孩子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叫门,心里就有些不安,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就越发感到不安,在家里来回踱步,做饭的心思也没有了,忍不住给在办公室加班的老公打电话.她告诉老公说,孩子到现在还没有回家,都已经六点多还没有回来,是不是出事了,会不会是出车祸了,会不会是被人给拐走了.

    作者:郭召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友情价更高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走读.每天中午,住校的许多同学都到学校门口小吃铺里点菜吃饭,而我回家每顿都是土豆白菜.所以,小吃铺对我来说就是从来没有进过的饭店,那里都是好吃的.说实在的,那时候我的学习真是我骄傲的资本,几乎每次考试我都是班里第一名.

    作者:程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孩子总爱吸吮手指怎么办?

    Q老师您好!我的孩子今年已经10岁了,女孩,可她总是有事没事就爱吸吮手指头,上课时会有这种现象,在家写作业时也会这样,我每次看见了都会说她,可没过五分钟,手就又放到嘴里面了,眼看着手指头上的指甲都不长了,真是让人着急,这是不是一种病啊?作为妈妈我该怎么办呢?一位焦急的母亲

    作者:彭旭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乐者,心之动——体感音乐的作用

    音乐养生,在中医历史上早已有辉煌的成就.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将人们的欢乐、悲哀、忧郁、幽默、愤怒……种种情绪体现出来,其魅力抵达人们的心灵,拨动人的神经,让人在气流的律动中体验心灵洗礼.自唐宋以来,音乐空前繁荣,音乐的养生作用被人所知晓.深谙音乐之理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在诗篇中有很多关于音乐养生的诗句,曾有诗《好听琴》日:“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诗句强调了音乐对人的心理调节功能.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中记载:他曾因忧伤政事,形体消瘦,屡进药物无效.后来,孙道滋以“宫声数引”治愈了“幽忧之疾”,欧阳修深有感触地说:“用药不如用乐矣.”这可以算是我国历史上以音乐养生的典范事例.

    作者:陆勤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赖床20分钟,是否人生失去意义?

    假如,某天早上你赖床了20分钟,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会该干嘛干嘛,还是会久久沉浸在这件事情当中?你会觉得很无所谓,还是会非常自责和后悔?很多人告诉我,自己每天都会赖床,都已经成为习惯了,如果不提他都不会当成一回事.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小高就是其中的一员.

    作者:邢全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聚焦准妈妈的心理健康

    目前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容易遭受抑郁的折磨,其中包含诸多原因:例如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而近期科学家们把注意力进行了进一步的聚焦:怀孕妇女.两批科学家不约而同在2018年1月发表了与怀孕妇女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的研究.根据2018年1月发表在澳大利亚“Women and Birth”(妇女和生育)杂志上的文章,科学家们(Zhao Y,Munro-Kramer ML,Shi S,Wang J,Zhu X)对中国高危孕妇围产期的抑郁状况进行了研究和跟进,并发表了名为“中国高危孕妇围产期抑郁纵向研究”的相关论文(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inatal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high-risk pregnant women).

    作者:崔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出不去门”的王大爷

    王大爷第一次就诊,由其老伴搀扶着进门,不稳的步态,给我的第一想法是不是走错了门诊.坐下来询问病史,才知道王大爷近这三年一直在看病,奔走于各个医院的“内科”、“神经内科”.曾服用过很多药物,开始有效,但后来效果不明显.那是什么原因让王大爷花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奔走在各大医院呢?原来王大爷有个“隆病”,就是总觉得双腿无力,害怕摔倒,以至于现在不敢出门,在家也很少活动.

    作者:白云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房顺利运行

    2017年12月18日早8时,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房正式开区.根据心理疾病患者特点,病区管理模式不同于以往封闭病房管理,新病房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采用生物学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病房环境布置也很温馨.同时,临床心理病房也完整地配备了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病房主任由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专家西英俊主任担任,病房拥有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精神科医生5人,专职心理治疗师2人,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护理人员13人,全国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李占江教授、杨蕴萍教授、姜长青主任指导病房医疗工作.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犯罪心理分析》——洞察犯罪心理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犯罪心理.我在“请不要将孩子变成罪犯”一章中,介绍了罪犯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策略,以及罪犯如何在未成年时期慢慢成长为毫无责任感的个体,并终犯下罪行.接下来的章节介绍了成年罪犯的思维模式,以及这些思维模式如何变成习惯并致使他们不断地伤害他人.这里有一种危险的倾向——“医学学生的通病”:认为“我的丈夫做了这些事情,我的儿子也会做同样的事情.并且,我发现这些也适用于我自己”.如此,你会将一切视为犯罪.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让孩子自己“飞”

    自打儿子上了小学后,我像很多家长一样,每天都是接送他上下学,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儿子上一年级时,学校离家不远,出了小区拐过两条街就到了.可上三年级时,家里买了新房子,新家离学校很远,横跨着两个区,坐公交有18站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而且为了偿还房贷,我不得不出去工作,接送儿子时间上就有些手忙脚乱.让儿子转学就近上学吧,儿子就读的学校又是千金难进的重点校.权衡再三,我咬咬牙,遂放弃了转学的念头.我想,宁可自己吃苦受累掉几斤肉,也不能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

    作者:佟雨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二胎来袭,如何避免“同胞竞争”?

    目前我国正处在“二胎潮”的发展阶段,多子女家庭的比例将会大幅增加.但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施行已久,很多孩子难以适应从独生子女到非独生子女的身份转变,并在这个过程中凸显诸多心理问题.比如当年龄稍小的同胞出生后,很多大宝可能会经历一段情绪紊乱的适应过程,可若情绪紊乱的程度异常,如性情大变,采取极端手段博得父母关注等,就有可能演化为病理性的“同胞竞争障碍”.

    作者:丁晓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