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耿华英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 手术室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研究人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常规管理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人性化管理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管理。结果人性化管理组在HAMA评分、患者满意度方面与常规管理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后者。结论人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减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死亡率及残疾率均低于对照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残疾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桂保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对肿瘤性肠梗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肿瘤性肠梗患者40例,对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在肠梗塞病因的诊查过程中,相比于传统的X线和B超检查,CT检查的检出率明显要高。术后肿瘤切除病死率为7.5%,并发症发生率为17.5%。结论在肿瘤性肠梗诊查方面,CT检查效果更好,但手术方式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史剑峰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结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和护理,探究合理用药对老年糖尿病人病情控制的影响,并总结合理用药经验。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老年糖尿病病住院患者70例进行跟踪分析,其中采用护理用药和进行常规护理的各35例。对护理用药组实施合理用药监测,常规护理组实行一般护理。在患者出院十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用药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出院十周后,护理用药组患者在用药效果、患者用药满意度上均优于常规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患者治疗满意度。

    作者:姜伟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手术室护理体会

    目的:探析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手术室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对比组患者行日常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日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恢复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孙洋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护理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护理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我院从2014年1月全面实行护理层级管理的效果,通过护理质量评价、满意度调查表的方式对实施前后护理效果、护士、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层级管理实施后病房管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优秀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由实施前的76%和50%提高到91%和8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层级管理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促进护士和患者满意度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尹双双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临床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情况、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优化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殷丽花;贺宗婷;陆文杰;沈怡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2月治疗的4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奥氮平治疗,始剂量10 mg/d,逐步过渡到20~4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始剂量200 mg/d,逐步过渡到800~1200 mg/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6周、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痊愈13例,占65.0%,显著进步4例,占20.0%,好转2例,占10.0%,无效1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痊愈8例,占40.0%,显著进步5例,占25.0%,好转3例,占15.0%,无效4例,占20.0%,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小组,值得推广。

    作者:张慧芳;李志刚;郭艳平;宁彩红;刘秋丽;刘爱红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管理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存在的护理风险,探讨降低风险的管理措施。方法对ICU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系统的专业培训,强化其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并考核。比较干预前后的护理质量(基本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患者满意度)和护理风险发生率(医疗差错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医疗差错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ICU科室加强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可提高护理业务水平,降低护理风险,减少医疗差错、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靳晶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切除术用于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切除术用于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普外科急性胆囊炎患者245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23例和对照组各12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采取腹腔镜下大部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的时间显著延长,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切除术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创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胃肠功能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文杰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医学摄影在临床中的应用

    摄影是记录病人局部畸形或缺欠的照片,能表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情况,医学摄影能形象地反映出术前的畸形与缺欠、异常的部位、形态、范围和程度,力求准确、逼真反应全貌[1]。医学照相在美容外科非常重要,可以用来协助拟订手术计划、手术设计及术后疗效对比,说明手术疗效,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珍贵资料[2]。

    作者:吴铮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品质管理圈活动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产妇80例,根据PDCA循环法,实施护理措施,观察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产妇对护理工作的各项指标评价和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后产妇对护理人员生活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和护理整体等各项工作指标评价均明显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活动后100%明显高于活动前7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使护理人员各项工作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上升。

    作者:王美银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目的:回顾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进行介入封堵术患者12例,回顾手术过程以及总结术前、术后、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患者12例的手术都顺利进行,术后没有发生并发症与不良反应;通过0.5~1.5年心电图、X胸片等随访检查,全部患者都无残余分流,封堵装置的位置形态保持良好,疗效显著。结论介入封堵术是治疗PDA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护理是顺利进行手术以及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许娟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宫颈癌筛查方法及筛查起始年龄控制条件探讨

    目的:探究宫颈癌筛查方法及其筛查起始年龄。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妇科接受宫颈癌检查的例患者21000为研究对象,其中仅有2722例病人接受宫颈癌病变筛查,回顾性分析资料。结果共检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66人,其中浸润癌、原位癌及CN分为14人、6人、46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中,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31~65岁。结论应重视宫颈癌的筛查工作,依据患者的实际年龄选取合适的筛查方法,有利于提高宫颈癌筛查率。

    作者:郭瑞丽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优质护理应用于小儿肺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用于小儿肺炎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患者106例,将其随机分为优质组和常规组,各53例,常规组使用一般的常规护理,优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优质组总满意度为92.5%,总有效率为98.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5%和8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用于儿科肺炎护理中,能够增加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也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施晓燕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手指关节内骨折多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和优缺点分析

    目的:分析手指关节内骨折的多种固定方法以及疗效、优缺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手指关节内骨折患者26例,临床上采用微型螺钉以及张力带钢丝、克氏针夹扣法对于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治疗,观察三种固定方式在患者病症治疗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疗效。结果26例患者的28处手指关节内骨折部位经固定治疗后全部愈合,其中愈合情况优秀的骨折部位有24处,愈合情况良好的骨折部位4处,并且患者的手指关节功能恢复也比较好。结论手指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应以骨折的精确复位及周围韧带保护修复为主,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是保证手指关节内骨折疗效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家晨;白建礼;付强;乔孟勇;金学;解志宏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在医院质量控制中的优势和作用

    目的:分析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在医院质量控制中的优势和作用。方法通过对比集中调配和传统配液各工作环节以及质量把控的严格程度,体现集中配液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结果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在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方面有很大优势。结论积极开展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保障医院静脉用药安全合理。

    作者:刘剑;亢泽坤;张媛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肺癌放疗的护理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肺癌放疗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放疗患者106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放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知,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癌放疗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放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肺癌放疗患者的疗效。

    作者:田峰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分析高龄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选择2013年05月~2015年05月在我院进行非心脏手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麻醉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后给予呼吸支持17例,循环不稳定30例,中枢神经功能障碍15例。全部患者术后镇痛效果非常理想,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术前必须了解高龄心脏病患者各项脏器的代偿能力及病变程度,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及管理,尽可能减小手术麻醉风险,保证麻醉期患者的安全。

    作者:阿尔祖古丽·图尔荪尼亚孜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成人腹腔镜补片疝修补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成人腹腔镜补片疝修补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专项护理组,各32例,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方法下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专项护理组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较专项护理组相比满意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专项护理不仅可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的同时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建雄 刊期: 2015年第33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对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6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后怀疑存在CRBSI的危重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入组当天检测血清PCT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计数,同时留取血培养和导管培养,依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各指标水平是否存在差异,计算PCT、CRP、WBC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PCT、CRP、WBC均有统计学意义,而P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均高于CRP、白细胞计数的相应指标。结论 PCT在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优于传统的炎症指标,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价值。

    作者:林华;郑瑞强;吴晓燕;於江泉;邵俊;王海霞 刊期: 2015年第33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