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口专科小组在患者术中压疮管理中的作用

马海萍;章小庆;郭婷;方亮

关键词:术中压疮, 伤口专科小组, 护理, 预防, 管理
摘要:目的:评价院内伤口专科小组干预对患者术中压疮管理的作用。方法回顾比较院内伤口专科小组术中压疮管理前后,手术室护士对压疮知识的知晓率、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率和正确率,以及术中压疮发生率。结果伤口专科小组干预后,手术室护士压疮理论知识考试合格率由58.23%上升至94.11%(χ2=29.63, P<0.001),新型敷料粘贴合格率由56.96%上升至95.29%(χ2=33.80, P<0.001),对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率由56.38%上升至93.35%(χ2=5828.07, P<0.001),压疮风险评估正确率由56.23%上升至96.78%(χ2=4674.89, P<0.001);术中急性压疮发生率由1.5‰降至0.22‰(χ2=17.59, P<0.001)。结论伤口专科小组的干预强化了手术室护士对压疮风险评估意识,术中预防压疮措施到位,能有效地降低术中压疮发生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抽动障碍患儿自我意识及少儿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患儿自我意识与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3~9月,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及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对65例抽动障碍患儿及71例正常儿童进行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抽动障碍组PHCSS评分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t<1.624, P>0.05)。抽动障碍组ISLQ的学校生活、自我认识、认知成分评分低于正常组(t>2.051, P<0.05)。抽动障碍组除PHCSS行为与ISLQ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认知成分, PHCSS智力与学校情况与ISLQ家庭生活、同伴交往、生活环境,PHCSS躯体外貌与属性与ISLQ家庭生活、生活环境,PHCSS焦虑与ISLQ家庭生活、同伴交往、认知成分,PHCSS合群与ISLQ同伴交往,PHCSS总分与ISLQ家庭生活、生活环境不相关外,其余各项均有相关性(P<0.05)。回归分析显示,抽动障碍患儿PHCSS中合群评分是影响ISLQ总体满意度的主要危险因素(β=0.301, P<0.05)。结论抽动障碍患儿生活质量部分下降。自我意识一定程度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早干预。

    作者:解金娜;项紫霓;谭歆;匡桂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性瘫痪青少年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瘫青少年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脑瘫青少年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FES组(n=10)。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FES组加用基于人体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FES主被动康复踏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0 d和30 d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价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 d后,两组FMA及BBS、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F时间>223.749, P<0.001),FES组高于对照组(t>2.706, P<0.05)。结论 FES治疗能提高脑瘫青少年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平衡功能。

    作者:姜艳;刘月芬;王艳波;曹宝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形机器人孤独症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

    目的:开发基于人形机器人技术,针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结构化康复课程。方法通过对机器人软件编程、课程结构化分层完成康复课程开发,并应用于3名孤独症儿童。结果和结论开发出基于人形机器人技术,针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结构化康复课程。3名儿童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保持关注,偶有情绪行为异常。

    作者:陈东帆;于新宇;李睿强;沈奕杨;汪学敏;雷俊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伤口专科小组在患者术中压疮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院内伤口专科小组干预对患者术中压疮管理的作用。方法回顾比较院内伤口专科小组术中压疮管理前后,手术室护士对压疮知识的知晓率、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率和正确率,以及术中压疮发生率。结果伤口专科小组干预后,手术室护士压疮理论知识考试合格率由58.23%上升至94.11%(χ2=29.63, P<0.001),新型敷料粘贴合格率由56.96%上升至95.29%(χ2=33.80, P<0.001),对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率由56.38%上升至93.35%(χ2=5828.07, P<0.001),压疮风险评估正确率由56.23%上升至96.78%(χ2=4674.89, P<0.001);术中急性压疮发生率由1.5‰降至0.22‰(χ2=17.59, P<0.001)。结论伤口专科小组的干预强化了手术室护士对压疮风险评估意识,术中预防压疮措施到位,能有效地降低术中压疮发生率。

    作者:马海萍;章小庆;郭婷;方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11月,39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13)、白贴组(白贴+康复,n=13)和空白组(康复,n=13)。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间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内效贴组MAS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治疗8周后,肌内效贴组MAS、FAM及MBI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应用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杨雅敬;朱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非侵袭性MRI技术,能够识别脑微观结构改变,特别是神经纤维束的变化。DTI在脑卒中预后评估、动物实验和康复疗效评估等方面均有应用。

    作者:高蓓瑶;白玉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手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健康相关需求的质性研究

    目的:调查帕金森病手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健康相关需求。方法2014年3~12月,对12名帕金森病手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和结论根据访谈资料提炼出4个主题:疾病相关知识、康复护理技术、经济支持、家庭支持。医护人员可为其提供针对性的知识技术指导。

    作者:曹冰莹;那建华;龚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Ski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究ski在大鼠正常及损伤后脊髓中的表达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6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损伤组(n=30),各组设1周、2周、4周、8周、12周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用Allen法制备T10打击损伤模型。损伤后1 d、3 d、1周、2周、4周、8周、12周行BBB后肢功能评分;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各组取3只大鼠行HE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病理变化及空洞形成;另3只大鼠行ski免疫荧光染色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损伤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损伤后1周、2周,脊髓主要以坏死为主;4周时空洞完全形成,空洞周围有致密瘢痕组织;8周、12周空洞及瘢痕无明显变化,但损伤中心及附近脊髓明显变细。ski在正常脊髓中表达较低,损伤后ski表达逐渐增高,8周时达到高峰,12周时有所降低;ski在正常及损伤后12周脊髓中主要分布于白质;损伤后2周、4周和8周时灰质中出现明确ski表达。在损伤中心,ski在空洞周围密集表达。结论 ski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它可能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并调控其活化、增生以及胶质瘢痕形成。

    作者:周开升;朱彦东;赵鑫;郭永强;寇江力;汪静;李森;龙在云;伍亚民;张海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项联合功能、解剖、影像,能实时、动态、无创评价脑功能的成像技术。fMRI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及感觉功能康复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应用。

    作者:钟吉咪;闻万顺;程瑞动;叶祥明;徐守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及语言功能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流功能及语言功能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EBSCO、Elsvier、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综合评估其结果。结果共筛选出6篇符合标准的原始研究,其中2篇研究PECS对社交功能及语言功能的效果,2篇研究对社交功能的效果,2篇研究对语言功能的效果;4篇认为PECS对于社交功能有促进作用,3篇提示PECS对于语言功能有提高,1篇提示PECS对于语言功能无促进作用。结论 PECS对社交功能有积极作用,尤其有助于需求表达的提高;对词汇数量的增加及语言沟通功能也有促进作用;PECS的训练效果可能与受试者的功能特征有关。

    作者:周子琦;程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1月,31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14),治疗组采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测量静态跌倒风险指数(SFI)、姿势稳定极限性(LOS)、动态跌倒风险指数评价(DFI)。随访患者治疗结束后6周内跌倒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BBS、TUGT、SFI、LOS、DFI和MBI成绩均提高(P<0.05),治疗组BBS评分(t=2.095)、TUGT时间(t=-2.091)、DFI (t=-2.182),LOS评分(t=2.202)、MBI评分(t=3.036)均优于对照组(P<0.05);BBS和MBI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99, P<0.001)。随访期间,治疗组平均跌倒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可以促进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

    作者:林志诚;陈阿贞;江一静;陈登钟;叶晓倩;游咏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无接触技术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时使用的佳导尿方法。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法,观察组使用无接触式间歇导尿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掌握导尿方法的学习次数、导尿管污染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掌握间歇导尿方法学习次数更少(Z=-4.400, P<0.001),尿管污染率(χ2=5.880, P=0.015)和尿路感染发生率(χ2=4.043, P=0.044)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无接触式清洁间歇导尿法更有利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路管理。

    作者:邓水娟;周君桂;刘瑜;何任红;钱大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执行功能对脑卒中后运动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执行功能是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执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涉及运动学习、姿势控制等。执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与涉及多个脑区的脑功能网络有关。

    作者:邹淑怡;温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磷酸二酯酶4及其亚型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n=8)、模型组(n=8)、电针组(n=8)、氟西汀组(n=8),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的方式建立抑郁模型。开野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磷酸二酯酶4(PDE4)A、PDE4D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开野试验水平运动次数和垂直运动次数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01),电针组和氟西汀组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01)。PDE4A、PDE4D mRNA表达,电针组比模型组显著减少(P<0.001)。结论抑制PDE4A、PDE4D表达可能是电针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景泉凯;赛音朝克图;姚海江;吕威;奥村悠斗;杨利娟;刘俊彤;李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n=20)、低强度组(n=20)和对照组(n=20)。三组均给予常规康复,高强度组rTMS每天2次,低强度组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每次10 min,共10 d。治疗前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高强度组患侧MEPs波幅,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FMA、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高强度组明显优于低强度组(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可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多次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李冰洁;李芳;张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广西康复医学科现状调查

    目的: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康复医学发展现况。方法2015年3~7月,采用广西康复医学科人力资源统计表和广西康复医学科专科情况调查表,以电子邮件方式,通过各地市卫计委,调查全区县、乡综合医院,康复专科医院,中医医院287家。结果全区共有康复医学医疗机构125家,医护治人员2146人;平均每床配备0.20名治疗师;康复医师与治疗师人数比为1∶0.725;医师职称高、中、初级比为1∶1.92∶3.14,治疗师职称高、中、初级比为1∶8∶63,护士职称高、中、初级比为1∶5.6∶18.9;91.3%康复医学科集中在三级医院;能开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康复、认知康复、心理治疗和康复工程等工作。结论全区康复医学科机构、人力、服务能力比2009年有所提高,但存在康复医学科医疗机构分布不合理、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

    作者:雷迈;杨建荣;谭威;胡才友;江文宇;林卫;覃莉珍;杨清程;吴旻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运动疗法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线粒体功能来增加心肌细胞活性。对于心血管危险因素来说,运动训练促进脂蛋白活性,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改善胰岛素受体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减少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内皮功能来降低血压。对于呼吸系统,有氧运动可改善呼吸肌功能状态,从而减轻呼吸困难。运动训练可促进免疫因子活化并增加新陈代谢,从而增加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阻运动训练可改善线粒体功能及促进纤维类型转换,从而改善骨骼肌系统功能。

    作者:贾丽晔;郭琪;王鹏程;邱实;范昊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台湾地区辅助器具服务

    台湾建有医保、荣军、劳动就业、教育、体育、卫生福利等六个行政体系为残疾人提供辅具服务;建立了辅具的服务网络、补助目录、补助标准和评估制度。

    作者:方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呼吸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2014年,80例偏瘫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呼吸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3.938, P<0.001)。结论早期呼吸肌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作者:苏国栋;刘惠林;黄梦洁;樊祥德;樊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单跪立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跪立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2016年2月,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单跪立位躯干强化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评定(FMA)及Sheikh躯干控制积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BBS评分、下肢FMA评分和Sheikh躯干控制积分均较治疗前提高(t>1.756, 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1.827, P<0.05)。结论单跪立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

    作者:王海波;李建军;倪波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