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补肾方对心力衰竭大鼠Na+-K+ATP酶、Ca2+-Mg2+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研究

史文静;周华;戎靖枫;苑春元

关键词:补肾方, 血流动力学, Na+-K+ATP酶, Ca2+-Mg2+ATP酶, 琥珀酸脱氢酶, 心力衰竭, 大鼠
摘要:目的 研究补肾方对心力衰竭大鼠Na+-K+ATP 酶、Ca2+-Mg2+ ATP 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作用.方法 60 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曲美他嗪组、补肾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 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术后2 周开始灌胃,分别给予药物干预8 周.8 周后通过颈动脉插管记录大鼠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大速率(±LVdp/dtmax);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心力衰竭大鼠心肌Na+-K+ATP 酶、Ca2+-Mg2+ATP酶以及SDH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肌LVSP 和+LVdp/dtmax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而LVEDP 和-LVdp/dtmax明显升高(P<0.05);补肾方干预后,中、高剂量大鼠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以高剂量补肾方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明显.补肾方干预后,Na+-K+ATP 酶、Ca2+-Mg2+ATP 酶和SDH活力高于模型组,但低于假手术组,且随补肾方剂量增加,Na+-K+ATP酶、Ca2+-Mg2+ATP 酶和SDH活力逐渐增强.结论 补肾方可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可能与Na+-K+ATP 酶、Ca2+-Mg2+ATP 酶以及SDH活力增强相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椎间盘细胞外基质合成及软骨调节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椎间盘细胞基质合成能力以及血管生长抑制因子软骨调节素-1(ChM-1)表达的影响,为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生长因子.方法 取4 例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而于本院行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患者的椎间盘组织,分别进行髓核和纤维环细胞培养及表型鉴定.取传代细胞继续培养1 周后,向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0,0.1 ng/ml,1 ng/ml 和10 ng/ml),72 h 后收集细胞.采用Real-time RT-PCR 检测各组细胞中Aggrecan 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同时利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bFGF 对ChM-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bFGF 可明显抑制人椎间盘细胞外基质成分Aggrecan 和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P<0.05).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 方法均提示bFGF 可抑制ChM-1 的表达水平(P<0.05),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bFGF 在发挥分解代谢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潜在的促进血管生长作用.

    作者:李想;王以朋;洪毅;唐和虎;张军卫;白金柱;姜树东;王方永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基于表面肌电图的针刺缓解腓肠肌群疲劳的评价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图评价针刺缓解腓肠肌疲劳的效果.方法 20 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负重直立提踵,疲劳发生后对腓肠肌局部(承筋穴)针刺15 min(针刺组);4 周后进行第二次测试,疲劳发生后休息15 min(非针刺组).记录不同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和心率.结果 两组运动后腓肠肌表面肌电值与运动前相比升高(P<0.05),针刺组针刺后降低(P<0.05),休息组休息后升高(P<0.05).两组运动后心率明显升高(P<0.05),针刺/休息后较运动后减慢(P<0.05),降低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可以缓解肌肉疲劳.

    作者:邢方印;张莉;卢虎英;刘兰群;李茜;井明鑫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FTY720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Caspase-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FTY720 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Caspase-3 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雌性SD 大鼠200 只,随机分为5 组,每组40 只.A 组大鼠不打击脊髓,缝合切口后立即以0.3 ml 生理盐水灌胃.B、C、D、E 组大鼠制作Allen'sT9脊髓损伤模型.B组造模后立即以0.3 ml 生理盐水灌胃,C、D、E 组分别以FTY720 按1 mg/kg、3 mg/kg、5 mg/kg 生理盐水稀释至0.3 ml 灌胃.分别于术后6 h、12 h、24 h、48 h 和72 h 取损伤段脊髓超薄切片,行SP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aspase-3 表达及TUNEL 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相应时间点免疫组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比值.结果 A组各时间点几乎见不到Caspase-3 和细胞凋亡阳性表达.B、C、D、E 组均在伤后6 h 开始出现凋亡细胞表达,伤后24 h 达高峰,伤后48 h 开始减弱,伤后72 h 进一步减少.伤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表达均为B 组>C 组>D 组=E 组(P>0.05)>A 组(P<0.05).Caspase-3 表达与细胞凋亡同步.相关性检验显示B、C、D组中,FTY720 的剂量与Caspase-3 表达、细胞凋亡表达呈负相关(P<0.05).D组和E 组中,FTY720 剂量与上述指标不相关(P>0.05).结论 FTY720 可以显著减少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Caspase-3 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FTY720 的剂量与其减轻Caspase-3 表达和细胞凋亡效果之间存在一定量效关系.3 mg/kg 是FTY720 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适剂量.

    作者:杨梁;吕德成;郑连杰;王朝晖;张伟;李晓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对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抑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对111 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情绪,比较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和病情与HAMD评分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中,HAMD 评分≤7 分27 例(24.32%),8~17 分31 例(27.93%),≥18 分53 例(47.75%);HAMD 评分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有无经济赔偿以及受伤原因有关联(P<0.05),但与患者性别、婚姻状况、户籍地、损伤程度、病程和昏迷时间无关联(P>0.05);多元回归分析,仅经济状况(x1)、文化程度(x2)和经济赔偿(x3)3 个因子进入逐步回归方程:y=22.782-6.879x1+2.357x2+3.54x3 (F=75.609,P=0.000).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期普遍存在抑郁情绪,经济状况较差、文化程度较高、无经济赔偿患者,抑郁程度相对较重.

    作者:刘堂龙;秦天星;夏树剑;董力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脊髓损伤后大鼠行为学改变及早期腓肠肌的变化

    目的 探索脊髓损伤后大鼠行为学改变及早期腓肠肌变化.方法 108 只Wistar 大鼠,其中38 只为假手术组(n=38),其余制作脊髓切除模型,分为损伤组(n=38)和康复训练组(n=32).应用BBB 法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腓肠肌的变化.结果 康复训练组BBB 评分从术后3 周开始高于损伤组,但两组得分始终未超过10 分.Dystrophin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后损伤组和康复训练组腓肠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均减小,但康复训练组萎缩程度较轻.结论 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可出现一定的自发性恢复,康复训练有利于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能减缓后肢肌肉萎缩.

    作者:宋伟;蒲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人工和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视空间认知障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人工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视空间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3 例视空间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人工组(n=21)、计算机组(n=21)和综合组(n=21),人工组由专业的治疗师进行常规的认知训练,计算机组由专业治疗师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认知训练,综合组联合运用计算机和常规训练进行综合训练.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评定疗效.结果 训练后三组的LOTCA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01).训练后,三组在视知觉、空间知觉和动作运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组和人工组在视运动组织方面均明显优于计算机组(P<0.01).结论 人工训练和计算机训练能有效提高视空间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周惠嫦;张盘德;陈丽珊;崔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棍棒操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自编的棍棒操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 例脑卒中早期上肢处于Brunnstrom Ⅰ~Ⅲ级,同时未出现肩痛、手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棍棒操,30 d 为1 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 个疗程后肩痛的发生率、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 个疗程后观察组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D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编的棍棒操能降低脑卒中后患者肩痛的发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终提高患者ADL,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倪欢欢;胡永善;崔晓;黄德权;瞿佩玉;汪军;史骏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经颅磁刺激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 年7 月~2012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0 例,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按摩、头针、体针、穴位注射、理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3 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88 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 评分各能区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B、D、E能区及总分百分比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作者:张玉琼;丁建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Ramsay Hunt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Ramsay Hunt 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法 65 例患者按就诊单双日分为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就诊时给予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即时电针治疗,电针取穴采用阳白-旁阳白(阳白外侧1.5 寸)、承泣-瞳子髎、颊车-牵正、颧髎-地仓、迎香-上迎香5 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取穴完骨、阳白、颧髎、地仓.每治疗5 次休息2 d,10 次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比较治疗效果和3个月后神经痛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3.9%)明显高于对照组(71.9%)(P<0.01).3 个月后随访62 例,丢失3 例,随访率为95.4%.试验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6.3%)明显低于对照组(26.7%)(P<0.01).结论 电针结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RamsayHunt 综合征可提高疗效,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作者:黄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失写症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对失语患者失写症的分类、表现、各型失写症的大脑定位以及失写症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书写障碍不仅包括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失写症,也包括初级运动功能受损导致的机械性书写障碍,而失写症是由于后天获得性脑损害所引起的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国外对于失写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拼音语系,而汉语为藏汉语系,因此国外的研究方法不适宜被我们直接搬用.国内对于失写症的研究多为个案研究,且研究方法并不一致,对于汉语失写症的病理机制也无统一定论.

    作者:刘冉;李胜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康复治疗学本科生的神经内科教学探讨

    基于康复治疗师的培养目标,在治疗专业本科生神经内科教学中注重采用提问式教学,利用知识迁移理论,结合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在实习带教时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关注学科新进展,培养科研能力.

    作者:芦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引导式教育对高危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的疗效

    目的 观察引导式教育(CE)对高危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 98 例3~12 个月高危儿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CE 干预,每天2~3 h,每周5 d,于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后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作编制的儿童心理发育诊断量表(0~6 岁)进行发育商(DQ)测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经过6 个月的CE 干预,观察组DQ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CE 可有效促进高危儿在运动、认知、言语、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发育.

    作者:景玉珍;周青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小组教学在康复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小组教学在康复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在康复护理教学中,以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小组教学,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采取调查问卷、考试成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小组教学在康复护理教学中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调查问卷显示,小组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能力,同时小组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教学相长.结论 在康复护理教学中运用小组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许洪伟;姜志梅;孔祥颖;宋银萍;姜明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临床记忆量表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效度分析

    目的 对临床记忆量表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效度进行分析.方法 对60 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记忆量表及MMSE 测评.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记忆量表与MMSE 显著相关(r=0.608,P<0.001).无记忆障碍组临床记忆量表得分高于记忆障碍组(P<0.05).结论 临床记忆量表用于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记忆损害其标准效度及区分效度较好.

    作者:杨雅琴;程卫华;邢德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介入时机康复对脑出血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介入时机康复对脑出血患者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05 年6 月~2011 年6 月入住康复病房的108 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时收集每位患者病史,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因、发病时间、出血部位、入院时间、出院时间等),并根据康复介入时机分成:早期、中期、晚期和后遗症期康复组.出入院时评估患者手部Brunnstrom分级和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结果 早期和中期康复组康复治疗后手部Brunnstrom分级明显进步(P<0.01),晚期和后遗症期康复组疗效不明显(P>0.05);但4 组康复治疗后MBI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康复介入时机越早的组,手部Brunnstrom分级和MBI 评分增加值越大.结论 康复治疗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手功能和ADL 改善,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效果更明显.

    作者:陶峰;何嫱;张备;白玉龙;吴毅;胡永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药补肾方对心力衰竭大鼠Na+-K+ATP酶、Ca2+-Mg2+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补肾方对心力衰竭大鼠Na+-K+ATP 酶、Ca2+-Mg2+ ATP 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作用.方法 60 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曲美他嗪组、补肾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 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术后2 周开始灌胃,分别给予药物干预8 周.8 周后通过颈动脉插管记录大鼠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大速率(±LVdp/dtmax);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心力衰竭大鼠心肌Na+-K+ATP 酶、Ca2+-Mg2+ATP酶以及SDH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肌LVSP 和+LVdp/dtmax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而LVEDP 和-LVdp/dtmax明显升高(P<0.05);补肾方干预后,中、高剂量大鼠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以高剂量补肾方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明显.补肾方干预后,Na+-K+ATP 酶、Ca2+-Mg2+ATP 酶和SDH活力高于模型组,但低于假手术组,且随补肾方剂量增加,Na+-K+ATP酶、Ca2+-Mg2+ATP 酶和SDH活力逐渐增强.结论 补肾方可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可能与Na+-K+ATP 酶、Ca2+-Mg2+ATP 酶以及SDH活力增强相关.

    作者:史文静;周华;戎靖枫;苑春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应用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应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25 只分为假手术组(n=10)、单纯损伤组(n=5)和人工神经修复组(n=10).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5 mm,单纯损伤组暴露坐骨神经并切断,人工神经修复组以复合bFGF-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术后对实验动物的坐骨神经进行大体观察,对运动进行行为观察,以及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和靶肌肉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5 周,与单纯损伤组相比,人工神经修复组运动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人工神经修复组再生的坐骨神经已经通过bFGF-壳聚糖导管越过缺损并与远端相连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坐骨神经再生段可观察到神经微丝(NF)阳性和S-100 阳性纤维.应用Masson 染色方法,可观察到人工神经修复组腓肠肌去纤维化程度相对于单纯损伤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bFGF-壳聚糖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并使大鼠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王晓亮;杨朝阳;李晓光;张皑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信息动态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音乐疗法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上肢及手部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较少.音乐疗法是目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之一,本文对音乐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方法及机制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李晁金子;张通;刘丽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技术与方法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新技术、新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梁天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