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季淑凤;朱慧;何晓葳

关键词:老年,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对17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老年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吞咽训练计划,进行针对性吞咽训练,观察护理前后的效果.结果 经过4周康复护理,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提高(P<0.01).结论 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可改善吞咽功能,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通心络对脑梗死大鼠的脑缺血耐受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Bcl-2、Bax蛋白对脑缺血耐受的作用及通心络的干预作用.方法 检测不同时程通心络组、全脑缺血-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组及单纯局灶脑缺血组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 通心络组的神经行为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少,脑缺血半暗带的Bcl-2蛋白表达增高而Bax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减少.结论 通心络增加脑缺血半暗带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强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

    作者:罗方;吴锦晖;罗祖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尿酸血症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高尿酸血症患者饮食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8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严格进行饮食治疗者119例(30.7%),未控制饮食或控制饮食不合格者269例(69.3%).饮食治疗控制依从性与患者的家族史、病情、职业、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大众媒体的宣传程度、家庭支持水平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高尿酸血症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对高尿酸血症饮食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偏低;病情越重,接受健康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支持程度越高、大众媒体宣传程度越大和对生活满意程度越高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越好.

    作者:盖淑香;王晓青;陈红;尹丹卫;高丽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康复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很高,而且还有由南向北逐渐递增的特点,黑龙江省发病率居全国首位.大约6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躯体上的残疾和精神上的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负担.

    作者:高敏;吕政;李胜活;张春梅;陈惠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膀胱过度活动症及其研究进展

    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CS)新定义,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 被分为储尿期、排尿期和排尿后症状.储尿期症状是指膀胱储尿期所产生的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急迫性尿失禁等.

    作者:廖利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等职业教育传统康复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

    目前尚无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规范标准,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传统康复类课程教学现状,讨论该专业传统康复类课程建设与改革.

    作者:倪刚;陈庆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后的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在直立体位下的血压的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常发生在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中,影响患者的训练和康复.但到目前为止,其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就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原因;典型症状、诊断和测量;治疗和预防进行综述.

    作者:王一吉;周红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立体动态干扰电并McKenzie疗法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真空抽吸立体动态干扰电与McKenzie疗法结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均采用SD5101型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组合并应用McKenzie疗法.治疗前后均采用腰痛疗效分级量表评分.随访10个月,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天数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间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节段与多节段疗效两组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内疗效与病程均成负相关(观察组:r=-0.72;对照组:r=-0.64).两组总体相关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天数比对照组缩短(P<0.05),复发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结论 真空抽吸立体动态干扰电与McKenzie疗法结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纵亚;倪朝民;陈丽娜;徐琳峰;杨加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老年性原发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40例,给予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治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对照组40例,只给予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结果 干预组患者SAS、SDS标准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治疗后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作者:李素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癌症患者抑郁状态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癌症患者与抑郁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对81例癌症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评定量表(EPQ)、防御方式问卷(DSQ)、生活事件量表(LE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定,6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行SCL-90、EPQ、DSQ评定.结果 并发症重的癌症患者HAMD得分要高于无并发症及并发症轻者;癌症抑郁组SCL-90总分、总均分、躯体化分、强迫状态分、抑郁分、焦虑分、其他分显著高于非抑郁组与对照组;癌症抑郁组EPQ的N因子分与非抑郁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负性生活事件多,强度大.结论 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负性生活事件、癌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心理防御机制使用不当与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和持续有关.

    作者:徐静波;冯昕;刘振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回顾了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20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基本经验,针对当前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突出矛盾,结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作者:程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对17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老年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吞咽训练计划,进行针对性吞咽训练,观察护理前后的效果.结果 经过4周康复护理,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提高(P<0.01).结论 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可改善吞咽功能,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作者:季淑凤;朱慧;何晓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颅脑损伤所致半侧空间忽略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颅脑损伤后半侧空间忽略的发病率及其与损伤部位的关系,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方法 对196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视空间忽略检测.结果 半侧空间忽略的发生率为41.33%;顶叶损伤发生率高,其次是颞顶枕交界区、颞叶、基底节;Albert测试敏感,其次为Shenckenberg测验、字母、图形删除试验、图形临摹画图、画钟试验及字体抄写试验.额叶损伤的患者对Albert测试敏感,颞、顶叶或颞顶枕交界区损伤的患者对Shenckenberg测试敏感.结论 颅脑损伤后半侧空间忽略的发病率较高,应根据颅脑损伤部位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作者:何静杰;张小年;胡雪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康复

    目的 探讨康复综合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81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观察组)96例和对照组85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另外采用良肢位摆放、空气波压力治疗、冷水热水交并浸泡、运动想像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偏瘫侧肩痛、关节活动度、水肿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综合治疗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赵长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两种标准化的握力测试方式对健康青年握力测试结果的影响

    目的 比较美国手部疗法协会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所推荐两种标准化的握力测试方式对健康青年握力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Dynamometer G100型握力器,用两种方法分别测量32名右利手健康青年左手和右手的握力,各测试3次,取平均值.结果 采用美国手部疗法协会标准测试方式所测得的左、右手的握力小于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测试的左、右手的握力(P<0.05).结论 两种标准化测试方式有显著差异.建议临床研究握力需统一测试方式,并建议采用美国手部疗法协会推荐的测试方式.

    作者:焦伟国;瓮长水;朱才兴;刘立明;成忠实;王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在动态运动负荷下对协同收缩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 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肌电值(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 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组MP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MPF、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能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而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作者:谭炎全;蔡奇芳;林奕;戴慧寒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氯硝西泮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氯硝西泮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15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给予氯硝西泮、丙戊酸钠、托吡酯.观察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为75.16%,随着时间的延长疗效进入平稳期;对各种发作类型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氯硝西泮治疗难治性癫痫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胡萌;刘欣友;李臻;张中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的主要症状之一.尽管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在机理上没有认识彻底,临床评价和治疗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近年来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作者:公维军;张通;孙新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对交通事故智残者亲属的影响

    目的 了解交通事故智残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交通事故智残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交通事故智残者家属的SCL-90的9个因子分均高于常模(P<0.01),其心身反应水平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客观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 05或P<0.01).结论 交通事故智残者家属存在有较多的心理问题,其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

    作者:虞华;朱先文;齐永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脱细胞生物支架材料的研究

    目的 探索利用生物酶类联合消化法制备猪颈总动脉脱细胞基质材料的方法,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提供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方法 利用胰酶和核酸酶连续消化法脱除成年猪颈总动脉的细胞成分;通过组织学染色和定量DNA分析,检测细胞及细胞碎片的去除情况;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支架材料的空间结构和细胞去除情况.结果 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制备的猪颈总动脉脱细胞支架材料不含有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成分没有明显的改变,保留了脱细胞前动脉的空间结构;DNA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材料的DNA含量小于0.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的内表面完全去除了内皮细胞成分,显示出良好的三维空间结构. 结论 利用胰酶和核酸酶连续生物酶消化法制备的猪颈总动脉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中细胞成分去除完全,细胞外基质的空间结构保持良好,制备的支架材料符合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对生物支架材料的基本要求.

    作者:刘国锋;杨大平;郭铁芳;郝晨光;聂春磊;何志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期间脑外伤康复期患者外周血CD34+ 细胞和白细胞的变化.方法 接受高压氧治疗的脑外伤康复期患者11例,在高压氧治疗前、治疗期第1、2、3、4、5周,分别计数外周血CD34+细胞、白细胞,正常人11名作为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外伤康复期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在高压氧治疗第1、3周无明显变化,第2、5周上升(P<0.05);治疗组内比较,治疗第1、3周与第5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白细胞计数处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结论 高压氧治疗对以CD34+标识的骨髓源干细胞有动员作用,可能通过动员CD34+细胞,参与脑外伤康复期的神经功能修复.

    作者:于强;袁志诚;陆培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