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赵彦青;吴玉红
目的 总结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时机、疗效,确定手术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因病情进行性加重,早期行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存活,其中4例经过康复,Barthel指数在60分以上.1例高龄患者死于肺部感染.结论 去骨瓣减压是抢救进行性加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手段,并有益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家涌;张扬;赵晓文;张彦芳;李良;鲍圣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紫外线并特定电磁波治疗压疮的意义.方法 80例105块压疮随机分为紫外线并特定电磁波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压疮的愈合时间.结果 紫外线并特定电磁波治疗组5 d内愈合为94.1%,而常规治疗组为40.5%(P<0.001).结论 紫外线并特定电磁波治疗压疮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李晓瑛;王兴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时重心的偏移对其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站立时重心的偏移情况分为重心偏向健侧组(即非瘫痪侧组,简称健侧组)和重心偏向患侧组(即瘫痪侧组,简称患侧组),对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进行评测.结果 健侧组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患侧组;健侧组住院时间比患侧组显著缩短(P<0.001).结论 患者站立时重心的偏移与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相关,可作为功能恢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刘翠华;张盘德;彭小文;皮周凯;杨杰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低频振动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骨能力及其OPG基因、RANK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10周龄雌性SD大鼠BMSCs,随机分为静止培养对照组和振动组,振动组于培养的第11天开始接受振动干预7 d;振动结束后对两组BMSCs的增殖、碱性磷酸酶(ALP)、钙化结节及OPG mRNA、RANKL mRNA进行检测.结果 振动组BMSCs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ALP活性、钙化结节无明显改变.振动组BMSCs OPG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RANKL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低频振动可促进BMSCs的增殖,可能与其促进OPG基因表达上调有关;但未发现能使BMSCs成骨能力出现明显改变.
作者:叶超群;纪树荣;杨键;潘立冬;王子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发病后6 h内完成核磁弥散成像(DWI)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DWI异常表现分为6型,核磁检查前及发病24 h后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月后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 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组间,基线NIHSS评分、梗死体积、病变侧颈内或大脑中动脉的闭塞情况及临床结局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同临床症状、血管状况及临床结局都存在密切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作者:廖晓凌;王伊龙;王拥军;薛静;高培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致单侧视觉空间忽略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的脑损伤致单侧视觉空间忽略患者随机分成护理干预组和常规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护理.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二等分线段、数字划销、画钟试验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组治疗后显著优于常规组(P<0.001).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单侧视觉空间忽略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秦延京;潘钰;王海玲;何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自杀不是疾病,是心理、社会和神经生物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着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因素.本文分析和归类了诱发自杀的神经生物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王艾娟;郑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注射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封闭组及针刀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注射针刀使针刺针刀药相结合,对照组用局部封闭注射药物治疗,针刺针刀组用电针或小针刀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封闭组及针刺针刀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6.7%.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封闭组及针刺针刀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注射针刀将针刀药物结合为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高、复发率低、安全、痛苦小,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东雁;贺天喜;李金钧;赵娟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肿瘤组织来源混合热休克蛋白(mHSPs)/肽疫苗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作用及其抗肿瘤免疫效应,为应用其治疗人类恶性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技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电泳技术、Western blot检测方法、T淋巴细胞的诱导及体外扩增、乳酸脱氢酶法等,测定肿瘤多肽复合物诱导活化小鼠体内CTL杀伤效应.结果 mHSPS免疫组和mHSPs+Cy+IL-12免疫组体外诱生的CTL反应活性均比对照组的CTL活性有所升高,尤其mHSPs+Cy+IL-12免疫组升高明显,且随效靶比的上升而上升;与正常小鼠(CD4+46%、CD8+18%)比较,对照组、mHSPs免疫组及mHSPs+Cy+IL-12免疫组小鼠CD4+亚群的比例分别为38%、46%、54% .CD8+亚群的比例分别为26%、22%、16%.结论 混合热休克蛋白/肽可诱发强大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当与IL-12、低剂量Cy者联合应用后免疫功能增强为明显.
作者:宋舸;袁玫;崔雪梅;眭翔;赵斌;卢世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 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影响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发病时间、疾病造成运动障碍程度、偏瘫侧对疾病认知影响不大.结论 康复指导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有区别地采取针对性对策.
作者:陈晓雯;闫晓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解毒化瘀Ⅱ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Bcl-2、细胞色素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硫代乙酰胺(TAA)皮下注射复制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SPF级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Ⅱ方低、中、高剂量组,安宫牛黄丸组,乳果糖组;造模前3 d开始灌胃给药,共给药5.5 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Bcl-2表达及细胞色素C在肝线粒体和细胞质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线粒体内Bcl-2表达强度显著降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增强,在线粒体中的表达减弱;解毒化瘀Ⅱ方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内Bcl-2的表达,抑制细胞色素C从肝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解毒化瘀Ⅱ方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有可能是通过增强肝细胞线粒体Bcl-2表达,抑制肝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阻止细胞色素C释放到细胞质,抑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毛德文;邱华;农朝赞;刘洁;石清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降低对脑内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去卵巢大鼠脑内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调整作用.方法 选用成年Wistar雌性大鼠,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INT)、去卵巢组(OVX)和去卵巢针刺组(OVX+EA).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中雌二醇和睾酮的含量,采用RT-PCR方法获得大鼠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 mRNA的逆转录表达产物c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去卵巢组大鼠血中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 同时伴有睾酮升高,脑内ERα mRNA 的RT-PCR表达产物减少(P<0.01),ERβ mRNA的RT-PCR表达产物增加(P<0.01);与去卵巢组相比,去卵巢针刺组大鼠血中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睾酮水平下降(P<0.01), 脑内ERα m RNA的RT-PCR产物升高(P<0.01), ERβ mRNA的RT-PCR产物降低(P<0.01).结论 去卵巢大鼠血中雌激素水平降低,睾酮水平升高,脑内ERα和ERβ mRNA的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电针足三里穴对体内雌激素和睾酮水平及脑内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这可能是电针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伟;姜明春;尹岭;田淑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康复医学论文中存在课题设计缺乏科学性、数据不准确、论文题目不切合实际、出现不合理的人格化、行文缺乏统一性或一致性等问题,需要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认真对待.
作者:孙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疲劳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但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和调整,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分析疲劳,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使人体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储备,非常必要.
作者:齐雷涛;牛泽亮;丁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视频密度阶差(VDS)评价冠脉造影时心肌微灌注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计算58例冠脉造影者的VDS和校正的TIMI帧计数(CTFC).结果 58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其VDS为(22.5±5.8),根据该数据计算心肌正常灌注者VDS的95%可信区间为(20.2,24.7);其CTFC为(21.1±4.5);VDS与CTFC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VDS定量评价心肌微灌注具有可行性,当VDS<20时,存在心肌微灌注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杨霞;刘宏斌;杜洛山;盖鲁粤;王立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通透性及标记物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 取大鼠前额叶皮层和坐骨神经.用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转铁蛋白受体(OX-26)和内皮屏障抗原(EBA)的表达及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外渗.结果 电镜显示,血-脑屏障和血-神经屏障微血管均为紧密连接,但血-神经屏障吞饮小泡较血-脑屏障多(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神经屏障OX-26和EBA阴性表达,微血管周围可见微量纤维蛋白原外渗;血-脑屏障OX-26和EBA均强阳性表达,微血管周围未见纤维蛋白原外渗.结论 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内皮细胞虽然均为紧密连接,但两者在吞饮小泡数量、标记物表达及通透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作者:陈海波;陶沂;尹岭;丁素菊;刘式威;杜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学科[1],从事康复医学的工作者所学的知识面很广.我院康复医学中心通过多年的学生带教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傅建明;顾旭东;姚云海;陈蓝;万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老年痴呆患者新发生脑梗死所致谵妄的临床特征.方法 利用谵妄量表(DSS)、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40例老年痴呆患者新发生脑梗死所致谵妄及谵妄消失后进行测评.结果 谵妄发生时,DSS测评主要症状依次为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行为变化出现的速度、思维障碍、定向力障碍、对环境的错觉.谵妄消失时,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行为变化出现的速度两项恢复好;定向力障碍、对环境的错觉两项恢复差.谵妄发生时MMSE评分较低的依次为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时间定向、三步命令.谵妄消失时以语言能力恢复好,其中以三步命令改善幅度大;回忆能力恢复差,其次为注意力、计算力、时间定向力.结论 对痴呆合并谵妄临床特点分析,有利于对谵妄、痴呆的鉴别及诊断,提高对这两种认知功能障碍的理解.
作者:段新;麦以成;吴海珊;李耀东;卢嬿;马光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脑瘫合并视神经萎缩的发生率,及其与性别、年龄、脑瘫分型、脑瘫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872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瘫中合并视神经萎缩的占17.1%,脑瘫合并视神经萎缩发生率在性别、年龄、脑瘫分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窒息(OR=1.787)、早产(OR=2.074)是脑瘫合并视神经萎缩发生的高度危险因素.结论 视神经萎缩发生率较高,窒息、早产是脑瘫合并视神经萎缩发生的高度危险因素,对脑瘫患儿常规进行眼底检查很有必要.
作者:王跑球;周洪涛;张惠佳;胡继红;丁玉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发生和神经营养因子,不仅能促进血管新生,还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发挥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缺血性脑损伤诱导VEGF及其受体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减少梗死体积;并通过IP3K/Akt/NF-κB和MAPK/ERK信号途径介导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减少凋亡,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改善神经功能.但由于VEGF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在缺血早期可能加重脑水肿.
作者:姚瑞芹;李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