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观察

张家涌;张扬;赵晓文;张彦芳;李良;鲍圣德

关键词:脑梗死, 去骨瓣减压术, 治疗, 康复
摘要:目的 总结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时机、疗效,确定手术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因病情进行性加重,早期行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存活,其中4例经过康复,Barthel指数在60分以上.1例高龄患者死于肺部感染.结论 去骨瓣减压是抢救进行性加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手段,并有益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截瘫后脊髓兴奋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利用重物撞击法制备成年SD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8周后脊髓损伤磁刺激组给予0.5 Hz阈上强度经颅定位磁刺激,每天500个脉冲,共4周.另设脊髓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不同时点行后肢F波检测,观察F与M波幅比值;免疫组化法观察5-羟色胺(5-HT)在脊髓损伤区头尾端的变化情况.结果 脊髓损伤后8周F波幅增高,M波幅恒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M波幅比值明显升高(P<0.01);磁刺激后,F/M波幅比值降低,与脊髓损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脊髓损伤8周时,损伤头、尾端 5-HT密度明显降低(P<0.01);磁刺激后,损伤头、尾端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降低慢性下胸段脊髓不全损伤大鼠脊髓兴奋性,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残存5-HT能下行传导束增加递质分泌,改善脊髓上位中枢对脊髓损伤尾端的控制有关.

    作者:张新;李建军;霍小林;戴红;潘立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康复医学论文中常见的问题

    康复医学论文中存在课题设计缺乏科学性、数据不准确、论文题目不切合实际、出现不合理的人格化、行文缺乏统一性或一致性等问题,需要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认真对待.

    作者:孙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视频密度阶差评价心肌微灌注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视频密度阶差(VDS)评价冠脉造影时心肌微灌注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计算58例冠脉造影者的VDS和校正的TIMI帧计数(CTFC).结果 58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其VDS为(22.5±5.8),根据该数据计算心肌正常灌注者VDS的95%可信区间为(20.2,24.7);其CTFC为(21.1±4.5);VDS与CTFC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VDS定量评价心肌微灌注具有可行性,当VDS<20时,存在心肌微灌注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杨霞;刘宏斌;杜洛山;盖鲁粤;王立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是临床上的难题.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损伤后断端缺损的桥接修复和提高神经的再生速度,但实际上功能的恢复更取决于再生轴索能否精确地长入原先支配的靶器官.因此,充分理解神经趋化性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在治疗中运用神经再生趋化性理论,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理论及其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冠军;卢世璧;孙明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总结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时机、疗效,确定手术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因病情进行性加重,早期行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存活,其中4例经过康复,Barthel指数在60分以上.1例高龄患者死于肺部感染.结论 去骨瓣减压是抢救进行性加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手段,并有益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家涌;张扬;赵晓文;张彦芳;李良;鲍圣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注射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注射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封闭组及针刀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注射针刀使针刺针刀药相结合,对照组用局部封闭注射药物治疗,针刺针刀组用电针或小针刀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封闭组及针刺针刀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6.7%.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封闭组及针刺针刀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注射针刀将针刀药物结合为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高、复发率低、安全、痛苦小,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东雁;贺天喜;李金钧;赵娟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被动运动对家兔周围神经挤压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研究被动运动对周围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的方法观察被动运动对周围神经挤压伤后早期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与夹板固定组进行比较.结果 康复组神经传导速度比夹板组快(P<0.05), 潜伏期缩短(P<0.05).康复组的髓鞘厚度、单位面积的有髓纤维数目、再生轴突直径均比夹板组大(P<0.05).康复组小腿三头肌湿重比夹板组大(P<0.01).结论 被动运动能促进胫神经挤压伤后早期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立宁;王兴林;刘子洋;魏正茂;郭义柱;郑一琼;张效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发病后6 h内完成核磁弥散成像(DWI)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DWI异常表现分为6型,核磁检查前及发病24 h后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月后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 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组间,基线NIHSS评分、梗死体积、病变侧颈内或大脑中动脉的闭塞情况及临床结局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同临床症状、血管状况及临床结局都存在密切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作者:廖晓凌;王伊龙;王拥军;薛静;高培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自杀的神经生物因素研究进展

    自杀不是疾病,是心理、社会和神经生物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着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因素.本文分析和归类了诱发自杀的神经生物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王艾娟;郑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AD)是一种交感神经反应异常的状态,通常发生于胸6及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由交感神经系统对有害刺激的过度反应而产生.因该症状可产生致命并发症,如癫痫、呼吸暂停、心肌梗死,颅内高压和脑出血,故AD的诊治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复习文献,主要就AD的发病率、发病机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简要叙述.

    作者:卫波;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认知的因素

    目的 调查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 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影响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发病时间、疾病造成运动障碍程度、偏瘫侧对疾病认知影响不大.结论 康复指导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有区别地采取针对性对策.

    作者:陈晓雯;闫晓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气郁结证患者正电子发射脑功能成像研究

    目的 利用正电子发射成像( PET)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肝气郁结证在特定脑区功能的改变.方法 将10例肝气郁结证患者(肝郁组)和2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成像扫描,应用SPM图像分析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获得肝气郁结证引起的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区域.结果 肝郁组葡萄糖利用率减低脑区(P<0.001)有右侧顶叶(中央后回,BA1/2)、颞叶(颞中回,BA37)、额叶(额中回,BA9/10).葡萄糖利用率增高的脑区(P<0.001)有右侧额叶(额上回、额下回,BA22/28/44)、右侧扣带回、双侧中脑、小脑.结论 肝气郁结证可引起特定脑区的功能改变.

    作者:刘子旺;王玉来;尹岭;单保慈;王爱成;赵永烈;滕晶;秦绍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紫外线并特定电磁波治疗压疮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紫外线并特定电磁波治疗压疮的意义.方法 80例105块压疮随机分为紫外线并特定电磁波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压疮的愈合时间.结果 紫外线并特定电磁波治疗组5 d内愈合为94.1%,而常规治疗组为40.5%(P<0.001).结论 紫外线并特定电磁波治疗压疮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李晓瑛;王兴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运动性疲劳及消除

    疲劳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但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和调整,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分析疲劳,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使人体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储备,非常必要.

    作者:齐雷涛;牛泽亮;丁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抗郁Ⅲ号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自拟方抗郁Ⅲ号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抗郁Ⅲ号,对照组加用路优泰片,治疗56 d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和MESS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论 抗郁Ⅲ号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伟民;赵彦青;吴玉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氯胺酮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众多研究显示,氯胺酮对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氯胺酮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细胞凋亡;与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结合,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及钙离子内流;抑制炎性因子生成和蛋白激酶表达等几个方面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衣玉胜;殷积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血管新生、神经发生和神经保护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发生和神经营养因子,不仅能促进血管新生,还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发挥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缺血性脑损伤诱导VEGF及其受体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减少梗死体积;并通过IP3K/Akt/NF-κB和MAPK/ERK信号途径介导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减少凋亡,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改善神经功能.但由于VEGF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在缺血早期可能加重脑水肿.

    作者:姚瑞芹;李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混合性热休克蛋白/肽疫苗与白细胞介素-12联合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产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肿瘤组织来源混合热休克蛋白(mHSPs)/肽疫苗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作用及其抗肿瘤免疫效应,为应用其治疗人类恶性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技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电泳技术、Western blot检测方法、T淋巴细胞的诱导及体外扩增、乳酸脱氢酶法等,测定肿瘤多肽复合物诱导活化小鼠体内CTL杀伤效应.结果 mHSPS免疫组和mHSPs+Cy+IL-12免疫组体外诱生的CTL反应活性均比对照组的CTL活性有所升高,尤其mHSPs+Cy+IL-12免疫组升高明显,且随效靶比的上升而上升;与正常小鼠(CD4+46%、CD8+18%)比较,对照组、mHSPs免疫组及mHSPs+Cy+IL-12免疫组小鼠CD4+亚群的比例分别为38%、46%、54% .CD8+亚群的比例分别为26%、22%、16%.结论 混合热休克蛋白/肽可诱发强大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当与IL-12、低剂量Cy者联合应用后免疫功能增强为明显.

    作者:宋舸;袁玫;崔雪梅;眭翔;赵斌;卢世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重心偏移对功能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时重心的偏移对其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站立时重心的偏移情况分为重心偏向健侧组(即非瘫痪侧组,简称健侧组)和重心偏向患侧组(即瘫痪侧组,简称患侧组),对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进行评测.结果 健侧组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患侧组;健侧组住院时间比患侧组显著缩短(P<0.001).结论 患者站立时重心的偏移与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相关,可作为功能恢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刘翠华;张盘德;彭小文;皮周凯;杨杰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低频振动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 了解低频振动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骨能力及其OPG基因、RANK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10周龄雌性SD大鼠BMSCs,随机分为静止培养对照组和振动组,振动组于培养的第11天开始接受振动干预7 d;振动结束后对两组BMSCs的增殖、碱性磷酸酶(ALP)、钙化结节及OPG mRNA、RANKL mRNA进行检测.结果 振动组BMSCs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ALP活性、钙化结节无明显改变.振动组BMSCs OPG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RANKL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低频振动可促进BMSCs的增殖,可能与其促进OPG基因表达上调有关;但未发现能使BMSCs成骨能力出现明显改变.

    作者:叶超群;纪树荣;杨键;潘立冬;王子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