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

冯晓燕;陈良敬;李竞宇;王杰

关键词:骨质疏松,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骨微结构
摘要: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试验组.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脂肪组织,其余两组切除双侧卵巢.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1 mL/(100 g·d)的生理盐水灌胃,试验组给予ω-3 PUFA 150 mg/(kg·d).干预1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和雌激素水平.分离右侧整段股骨应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和骨微结构.结果:雌二醇在3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模型组水平低,而假手术组水平高.试验组松质骨骨密度、BV/TV、Tb.Th和Tb.N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Tb.Sp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试验组皮质骨骨密度、BV/TV和Cr.Th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孔隙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ω-3 PUFA对去卵巢大鼠的骨微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乌司他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炎症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疗效、炎症因子及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UTI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UT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合指数、生命体征、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ICU内死亡率.结果:治疗7d后,UTI组患者的生命体征(RF、HR、MAP)、炎症因子(TNF-α、IL-6、IL-8、PCT、CRP、WBC)、肝功能(AST、ALT)、肾功能(BUN、Cr)及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氧合指数(PaO2/FiO2)及细胞免疫(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1).UTI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UTI组患者的ICU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用于ARDS能更有效地改善氧代谢和生命体征,改善肝肾功能,降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降低ICU内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UTI清除体内炎症因子和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徐彦立;王明强;胡振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加味四物汤水提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骨髓细胞动员、定植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味四物汤水提物(mSW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动员及定植的影响.方法:结扎昆明种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AMI模型;DAPI胫骨骨髓腔注射标记骨髓细胞,灌胃给予mSWT,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比例;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骨髓细胞在AMI区的定植和微小血管密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60 mg/kg mSWT治疗后,mSWT治疗组外周血中EPCs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 0.05);AMI小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梗死区炎性细胞浸润较少,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减轻,存活的心肌组织较多,明显可见较多的DAPI标记骨髓来源细胞在AMI区域定植、存活,且新生毛细血管增多.结论:mSWT能明显提高AMI小鼠外周血EPCs细胞比例,改善AMI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其作用可能与动员骨髓细胞趋化至AMI区域定植,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王钰莹;魏英;雷江红;余丽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大鼠VEGF、SDF-1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梗死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00~ 250 g的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的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随机法将大鼠随机分成NGF治疗组、溶剂对照组及NGF+PI3K拮抗剂组,每组12只.所有大鼠分别于造模后第4和7天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梗死后第4天时血清VEGF及SDF-1的水平.结果:在脑梗死后第4和7天时,与溶剂对照组及NGF+PI3K拮抗剂组大鼠比较,NGF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较低(均P<0.05).脑梗死后第4天时,NGF治疗组大鼠的血清VEGF及SDF-1水平均高于溶剂对照组、NGF+PI3K拮抗剂组(P<0.05).结论:NGF治疗可改善成年大鼠脑梗死缺损的神经功能,并促进脑梗死大鼠血清VEGF及SDF-1的表达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上述作用的调控.

    作者:李小强;凌莉;李楚翘;马文斌;尹义臣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姜黄素对脂多糖诱导肺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及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脂多糖诱导肺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及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用脂多糖及不同浓度姜黄素刺激后测定细胞活性;测定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20 μmol/L的姜黄素处理后加入10μg/mL的脂多糖刺激,提取细胞核蛋白及膜蛋白,检测核转录因子kappa B和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5~30 μmol/L的姜黄素及10 μg/mL脂多糖对细胞活性无影响(P>0.05);5 ~ 30 μmol/L的姜黄素抑制脂多糖诱导的TNF-α和IL-6的产生(P<0.05),其中20μmol/L与30μmol/L姜黄素的抑制作用为明显,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0 μmol/L的姜黄素显著降低细胞核内磷酸化核转录因子kappa B p65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上调细胞内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姜黄素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以及核转录因子kappa B活化,上调负调控分子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孙慧男;陈旭昕;韩志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作用

    目的:探索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的作用.方法:将1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组(急性期组)、脑梗死亚急性期治疗组(亚急性期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安慰剂组则为常规治疗+1 mL生理盐水(安慰剂),急性期组为常规治疗+1mL(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入院后第1~3天),亚急性期组为常规治疗+1 mL(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入院后第4~6天),各组分别于治疗后的第7天行血常规及血沉检查,于治疗后的第1及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及修改后的Rankin量表对受试对象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急性期组的血沉较亚急性期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明显减慢,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亚急性期组与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根据Barthel指数及修改后的Rankin量表评定结果,急性期组的神经功能较亚急性期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亚急性期组与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急性期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杨直堂;苏进营;王静;刘志军;张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维持化疗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维持治疗与未维持治疗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探讨不同的维持治疗方法对生存时间的影响,为个体化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收集83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分为维持组与未维持组,计算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同时将维持治疗组分为单药维持化疗组,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治疗组及EGFR-TKIs治疗组,计算进展及生存时间.结果:维持组平均PFS为12.80个月,平均OS为20.36个月;未维持组平均PFS为3.03个月,平均OS为12.06个月,维持组PFS及OS比未维持组长(P<0.05);单药维持化疗组,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组及EGFR-TKIs组平均PFS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OS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GFR-TKIs组,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组及单药维持化疗组(P<0.05).维持治疗中近期疗效不影响远期疗效.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维持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疗效、延长进展及生存时间,且获益于靶向药物的加入.

    作者:潘莹;龚五星;梁翠微;杜均祥;彭东旭;谢云;郑礼平;张楠;黄思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CT脑灌注表现及其临床相关性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行CT脑灌注检查,选择核磁共振DWI证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34例,包括皮层分水岭脑梗死(CWSI)15例,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CT脑灌注显示18例在分水岭梗死区周围出现异常低灌注,与对侧比较脑血流量(CBF)减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延迟,脑血容量(CBV)无变化.有异常低灌注组有10例于入院第1周病情出现恶化,无异常低灌注组仅有2例,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6.88,P<0.01).IWSI组有13例患者出现异常低灌注,CWSI组有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P<0.05).IWSI组有7例预后不良,CWSI组只有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结论:低灌注是IWSI重要的诱发因素且与预后有关,IWSI较CSWI预后差.

    作者:欧鸿儒;吴巧彬;陈晓华;贾红明;简坚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同绒毛膜性质双胎妊娠临床特征比较及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质双胎的临床特征及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高危因素.方法:将460例双胎妊娠病例分为单绒毛膜组和双绒毛膜组,对两组相关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1)单绒毛膜双胎组和双绒毛膜双胎组在产妇年龄、受孕方式、分娩方式上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2)两组病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及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发生几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3)两组病例的新生儿体重(大、小)、新生儿转科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4)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重为危险因素.结论:(1)胎盘的“绒毛膜性质”对孕产妇的妊娠过程及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2)“单绒毛膜性”是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高危因素,即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主要病因可能来源于胎盘,其应为一种“胎盘源性疾病”.

    作者:陈洁;潘石蕾;钟梅;余艳红;蒋思佳;陈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间充质干细胞对皮肤创面的改善作用

    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研究针对大面积烧伤的新的治疗方法,提高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具有很实际的意义.创面愈合是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炎症、新组织形成和重建三个阶段以及不同的组织和渗透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不恰当的烧伤创面的治疗伴随着自由基调节受损,肉芽生长缓慢,血管新生及胶原沉积减慢,创面愈合差,而且感染对创面植皮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且由于严重的休克和感染,烧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作者:马诗雨;王欣;李晓庆;刘文军;曾跃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ATF5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AGS细胞药敏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ATF5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AGS细胞药敏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脂质体载体转染技术转染ATF5 pcDNA3.1质粒、ATF5 siRNA空质粒,构建ATF5蛋白高、中、低表达水平的AGS细胞组.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GS细胞中ATF5蛋白表达水平,MTT实验检测AGS细胞对紫杉醇、顺铂药物敏感性,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探讨AGS细胞集落形成差异,分析ATF5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AGS细胞药敏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TF5蛋白过表达组AGS细胞在紫杉醇、顺铂影响后存活率较对照组高,均P< 0.05,ICso值较对照组也明显升高,均P=0.00;而低表达组存活率较对照组低,均P<0.05,IC50值较对照组也明显降低,P顺=0.00,P紫=0.002.过表达组细胞在药物影响后克隆形成数较对照组高,而低表达组克隆形成集落较对照组低,均P< 0.05.结论:ATF5蛋白的过表达能降低胃癌AGS细胞对紫杉醇、顺铂的药物敏感性,而ATF5蛋白的低表达则能增加胃癌AGS细胞对紫杉醇、顺铂的药物敏感性,提示胃癌AGS细胞药敏水平可能与ATF5蛋白表达水平相关.

    作者:刘洁;赵亚刚;朱鸿武;李立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神经肽Y与营养状态和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神经肽Y(NPY)与营养状态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通过队列研究方法,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脑脊液和血清NPY水平与营养状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NPY水平对CKD患者营养状态的诊断能力;采用生存分析法研究血清NPY水平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血清NPY水平与IL-6、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脑脊液NPY水平与eGFR、血清前白蛋白、MAMC及能量摄入量呈正相关(P<0.05);脑脊液NPY评价营养状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9%、58.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PY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HR=1.801 5,CI:1.050 9~3.088 1).结论:CKD患者脑脊液NPY水平和营养状态相关,高血清NPY水平可能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谢丹丹;吕佩佳;陈杰彬;汪晓娟;李成杰;魏连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直视两针法”技术在PPH手术中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直视两针法”等技术改进对PPH手术操作过程及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行PPH术的683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进行“直视两针法”等技术改进,对照组按照标准手术操作流程操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标本宽度、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观察组350例,手术时间平均(12.2±4.0) min,术中出血量(4.95±2.82) mL,标本宽度(2.61±0.32)cm,术后出血行止血手术2例,术后痔区水肿或血栓5例;对照组333例,手术时间平均(17.2±3.6) min,术中出血量(7.55±3.94) mL,标本宽度(1.18±0.56) cm,术后出血行止血手术5例,术后痔区水肿或血栓14例,术后感染1例,直肠狭窄1例,直肠阴道瘘1例.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切除宽度、深度适宜,术后严重并发症少见.结论:“直视两针法”等技术改进,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简便、安全、有效.

    作者:李英茹;张中兴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2013-2014年珠海市某三甲医院ICU医院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ICU医院感染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ICU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调查ICU患者1 225例,发生医院感染182例,医院感染率为14.86%;ICU病原学标本送检率95.22%;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真菌,分别占69.16%、18.22%、12.62%;感染部位中呼吸道、血液、泌尿道,分别占70.43%、11.30%、4.78%.结论:我院ICU医院感染率与同地区、同级别的医院持平,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符合国家标准,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

    作者:钟瑶;陆芳芳;罗玉英;由天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检测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意义

    目的:探究缺氧诱导因子-lα及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选取EICU的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存活时间是否超过28 d,将入选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21例(存活>28d)与死亡组19例(存活≤28 d).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入组时血浆中HIF-1α水平,并检测入组时(0 h),入组后6h、12h和24 h动脉血乳酸水平,统计分析血HIF-1α水平、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3±12.8)岁;28 d病死率为47.5%;APACHE Ⅱ评分(23.7±4.83),动脉血乳酸水平(5.88±2.73) mmol/L.死亡组及存活组血浆中HIF-lα水平及血乳酸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均< 0.05),且死亡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死亡组6h、12h及24 h乳酸清除率均低于生存组(P<0.01),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乳酸及HIF-lα水平呈正相关(r=0.868,P< 0.01).血乳酸及HIF-lα水平与患者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04,P<0.01)和(r=0.811,P<0.01).结论HIF-lα及血乳酸,乳酸清除率与脓毒性休克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其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作者:胡雪珍;孙来芳;张素勤;孔万权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Wnt-1和FZD-1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Wnt-1和FZD-1在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耐药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1例SCLC患者,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Wnt-1和FZD-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SCL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化疗耐药组中Wnt-1和FZD-1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均P< 0.05).Wnt-1与FZD-1表达呈正相关(r=0.186,P<0.05).FZD-1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P=0.008),但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无关(均P>0.05).Wnt-1表达水平则与患者的病理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均P> 0.05).Wnt-1和FZD-1高表达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均密切相关(均P< 0.05).结论Wnt-1与FZD-1在SCLC患者中呈高表达,并与临床特征和耐药性相关,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预测化疗耐药的指标.

    作者:李丽霞;苏文媚;袁亚连;陈敏;吕权超;吴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CYP2C9和CYP4F2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CYP2C9和CYP4F2)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患者136例,将患者分为4组:CYP2C9野生型组(CYP2C9*1*1)、CYP2C9突变型组(CYP2C9*3)、CYP4F2 rs2108622野生型组(CC)、CYP4F2 rs2108622突变型组(CT或TT),用TaqMan MGB探针法,检测CYP2C9* 3位点和CYP4F2 rs2108622位点基因型.记录一般资料,华法林初始剂量和基础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测定结果,并进行随访;记录初始服用华法林到INR首次达标的时间、华法林达标总用量和平均每日用量.结果:CYP2C9*1*1患者比CYP2C9*3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长、INR首次达标时所需的华法林总量、日均剂量大(P<0.05).CYP2C9和CYP4F2rs2108622基因均变异的患者INR首次达标需要的平均时间短,且INR首次达标时所服用的华法林总剂量和平均日用量少,与2个基因均无变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只有CYP2C9基因变异患者相比,INR首次达标的平均时间缩短,达标时华法林总用量减少(P<0.05).结论:CYP2C9和CYP4F2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华法林维持剂量重要的遗传因素,患者用药前进行CYP2C9和CYP4F2基因型检查,预测华法林用药剂量,可减少抗凝过量的发生,缩短剂量调整的时间.

    作者:马建新;董兵;马建慧;李胜萍;刘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尿液中趋化因子IP-10水平在兔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中的指导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尿液中IP-10在ATG治疗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时剂量及疗程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肾移植术后病理确诊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的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IP-10组(n=20)和Scr组(n=20),测定此时两组患者尿IP-10和Scr水平,之后给予ATG治疗,并分别将IP-10和Scr水平变化作为ATG剂量调整依据及停药标准,观察IP-10组和Scr组ATG疗程、人均日剂量、人均总剂量、严重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3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再发生率、1年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平均用药时间IP-10组(5.35±1.93)d,Scr组(6.70±1.75)d;人均ATG日剂量IP-10组(2.50±0.57) mg/(kg·d),Scr组(2.77±0.74) mg/(kg·d);人均ATG总剂量IP-10组(13.40±6.59) mg/kg,Scr组(18.25±7.35) mg/kg.三项指标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严重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再发生率以及1年内感染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IP-10检测法能够有效、可靠指导肾移植术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患者ATG使用,降低ATG治疗费用.

    作者:刘相端;曲青山;梁韶峰;蒋欣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试验组.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脂肪组织,其余两组切除双侧卵巢.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1 mL/(100 g·d)的生理盐水灌胃,试验组给予ω-3 PUFA 150 mg/(kg·d).干预1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和雌激素水平.分离右侧整段股骨应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和骨微结构.结果:雌二醇在3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模型组水平低,而假手术组水平高.试验组松质骨骨密度、BV/TV、Tb.Th和Tb.N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Tb.Sp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试验组皮质骨骨密度、BV/TV和Cr.Th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孔隙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ω-3 PUFA对去卵巢大鼠的骨微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冯晓燕;陈良敬;李竞宇;王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小剂量氨氯地平对低温恶化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目前心衰的发病率继续增长,好多心衰患者终发展成顽固难治性心衰,需要血液透析滤过技术渡过难关,但生活质量非常差[1].治疗心衰的医疗成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高的,尤其是心衰恶化到需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阶段,虽然效果显著,但成本极高[2],临床上心衰患者病情变化极容易受到天气因素影响,所以有学者提出了低温恶化心衰概念[3],而我中心之前的研究[4],也发现对射血分数下降心衰患者进行有效的温控,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同时也保证了治疗的效果.

    作者:张化勇;肖明;李洪远;常方圆;马娜娜;刘跃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通过磁共振波谱技术(MRS)以及神经心理学量表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rTMS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筛查,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评定,MRS对病变区的神经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OTCA、FAB评分以及MRS检测神经代谢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LOTCA、FAB评分分别为(87.10±3.16)分和(11.97±0.48)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MRS量化指标NAA/Cr、Cho/Cr分别为(1.64±0.08)、(1.17±0.07),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LOTCA、FAB量表评分以及MRS测定的NAA/Cr、Cho/Cr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OTCA、FAB量表评分以及MRS测定的NAA/Cr、Cho/Cr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改善患者执行功能是通过影响脑内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代谢产物来实现的,MRS可从分子水平显示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作者:周婷;巩尊科;王世雁;王密;汪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