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8F-FDG 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

殷艳海;李诗运;戴儒奇

关键词: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 诊断, 准确度, 特异性
摘要:目的: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18F- FDG)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结果。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127例,包括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55例。将18F-FDG PET/CT检测结果记为观察组,而常规CT检查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及准确度。结果:恶性腹腔积液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18F-FDG PET/CT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性为91.34%、92.73%、90.28%,均显著高于常规CT的69.29%、67.27%、70.83%(均P <0.05)。在对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统计对比得出结核组受累腹膜SUVmax、腹腔积液SUVmax以及腹腔积液T/NT水平低于恶性组,而腹腔积液CT值高于恶性组。结核组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组,结核组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为74.19±11.42、57.93±10.21、65.16±11.26、62.42±11.03,均显著高于恶性组的68.83±10.79、51.22±9.41、59.73±10.44、56.73±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对恶性腹腔积液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8F-FDG PET/CT阅片分析应密切结合腹腔积液SUV,以进一步提高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效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在寻常型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MTT法检测Treg细胞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结果:PV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百分率降低(P <0.01);PV患者血清IL-1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 <0.01),血清TGF-β1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 <0.01)。结论:PV患者Treg细胞的功能缺陷及分泌IL-10的降低可能参与PV的发病机制。

    作者:江从军;李烁;朱静;谢芳;金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斑块稳定性及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15例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60例,单纯糖尿病组55例)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90例颈动脉有斑块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各类斑块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分析斑块稳定性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发生率较对照组高(86.67% vs.69.09%,P <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中以软斑多见,对照组中以混合斑多见;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软斑达峰时间、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高;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可量化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何雁;李小晶;彭红艳;李蕾;张玲;曾金凤;王丹;沈伶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在新生儿胸腔镜先天性膈疝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在新生儿胸腔镜先天性膈疝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在胸腔镜下行先天性膈疝修补术的新生儿40例分为D组和S组。其中D组为单腔气管导管行支气管插管组;S组为单腔气管导管行主气管插管组,术中由术者用器械对术侧肺压迫使之萎陷以实施单肺通气。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单肺通气(OLV)期间均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吸入气氧浓度(FiO2)为100%,吸气和呼气比值为1∶1~1.5,PEEP 3~5 cmH2O,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频率(30~50次/min)和控制压力(15~30 cmH2O)水平;分别在OLV前(T0)、OLV 10 min(T1)、OLV 30 min(T2)、OLV 60 min(T3)及术毕恢复双肺通气后(T4)记录呼吸频率(RR)、吸气峰压(PIP)、PEEP,测动脉血气值,并记录各时点的HR、MAP值,同时观察临床指标。结果:D组pH、PaO2在T1时较S组低,而PaCO2、PIP在T1时较S 组高;HR在T1、T2、T3较S组低, MAP在T1、T2、T3较S组高;术中气胸压力, D 组较 S 组低( P <0.05);临床指标上D组手术时间较S组低,而两组在气管插管成功时间、术后气胸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在恰当的插管技巧、合理的通气管理情况下可以安全的应用于新生儿胸腔镜先天性膈疝手术中,而且可以提供更为理想的术野和稳定的循环。

    作者:章征兵;万彩云;许凯;唐芳;罗春芳;冯应辉;李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8F-FDG 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

    目的: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18F- FDG)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结果。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127例,包括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55例。将18F-FDG PET/CT检测结果记为观察组,而常规CT检查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及准确度。结果:恶性腹腔积液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18F-FDG PET/CT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性为91.34%、92.73%、90.28%,均显著高于常规CT的69.29%、67.27%、70.83%(均P <0.05)。在对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统计对比得出结核组受累腹膜SUVmax、腹腔积液SUVmax以及腹腔积液T/NT水平低于恶性组,而腹腔积液CT值高于恶性组。结核组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组,结核组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为74.19±11.42、57.93±10.21、65.16±11.26、62.42±11.03,均显著高于恶性组的68.83±10.79、51.22±9.41、59.73±10.44、56.73±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对恶性腹腔积液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8F-FDG PET/CT阅片分析应密切结合腹腔积液SUV,以进一步提高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效率。

    作者:殷艳海;李诗运;戴儒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016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按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止血方法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止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EST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270例),分析影响EST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止血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类型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出血组患者的结石病史、结石数量和结石直径均明显大于未出血组患者(P <0.05)。另外,出血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出血组患者(P <0.05),30例术后出血患者中,21例即刻出血(小量出血)患者均接受内镜治疗并止血成功,除1例患者治疗后3d再次出血,行止血夹后停止出血;9例迟发性出血患者中内镜治疗成功6例,放射介入或外科治疗成功3例。术后随访3个月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EST术后出血可能与结石病史、结石数量和结石直径以及PT、PLT和Hb水平有关,需根据出血类型、出血程度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

    作者:张群雄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和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可出现免疫因子和血清炎症因子等相关因子的变化,分析COPD 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可为其炎症反应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为COPD组,另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分析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血清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均降低,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则均升高;与急性加重期比较,COPD组稳定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则均降低(P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相关(P <0.05)。结论:COPD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而血清GDF-15水平升高,且均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可反映其炎症和病情严重程度,为其治疗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郭庆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CONSORT声明)中关于讨论部分的对照条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系统治疗的58例LDH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方法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腰腿痛情况,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PELD组患者手术时间(82.81±13.35)min、术中出血量(29.38±5.62)mL、住院时间(7.97±2.52) d,术后3 d VAS评分(3.00±1.18)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1.29±0.99)分,术后VAS评分与术前[(8.07±1.12)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6.20%。结论:PELD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作者:杨五洲;曹奇;杨铁军;唐国军;黄新云;陈小明;陈亮元;颜学亮;唐晓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白细胞介素-4调控糖代谢相关基因LDH-A诱导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殖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4( IL-4)对前列腺癌细胞糖代谢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IL-4处理前列腺癌细胞 PC3,利用 RT-qPCR、Western Blot、细胞增殖实验( CCK-8)以及乳酸测定实验,观察 IL-4对乳酸脱氢酶A(LDH-A)的变化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过IL-4处理的前列腺癌细胞PC3,LDH-A的mRNA表达量(P <0.05)、蛋白表达量(P <0.05)明显升高,并促进PC3细胞的增殖(P <0.01)和乳酸产生(P <0.01)。结论:IL-4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糖代谢,上调糖代谢相关基因LDH-A的表达,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蔡志煅;陈果;付欣;叶剑恒;李博伟;江敏耀;钟惟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祝贺《实用医学杂志》继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妊娠期糖尿病胎盘组织hsa-miR95-5p、hsa-miR-548am-5p和hsa-miR-1246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胎盘组织微小RNA(miRNA)的表达,探讨miRNA在GD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GDM妇女和正常孕妇分娩后的胎盘组织,采用测序及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miRNA,利用数据库对miRNA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GDM胎盘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的有47种miRNA表达升高,5种表达降低。 qRT-PCR检测发现GDM组的hsa-miR-548am-5p、hsa-miR-95-5p明显升高(P <0.05);而hsa-miR-1246表达明显降低(P <0.05),与测序结果一致。部分miRNA靶基因可对PI3K等靶点发挥调节作用。结论:GDM发生时胎盘组织miRNA表达异常,多种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多个关键靶点参与GDM的发病。

    作者:李伟;胡宝春;龚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槲皮素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酸碱度(pH)、IL-6、IL-1β、TNF-α、JAK2、STAT3、p-JAK2、p-STAT3表达以及肺组织病理变化和干/湿比(D/W)。结果:槲皮素能明显减轻肺组织病理改变,降低PaCO2,RR,IL-6、IL-1β、TNF-α、p- JAK2和p-STAT3表达,增加PaO2,pH和D/W,但对JAK2和STAT3表达无影响。结论:槲皮素组预处理可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而改善气体交换功能,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作者:汤海波;杨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下调叉头框转录因子C1对鼻咽癌5-8F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C1(FOXC1)对鼻咽癌5-8F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OXC1在永生化人鼻咽部细胞株NP69、鼻咽癌低转移潜能细胞株6-10B、鼻咽癌高转移潜能细胞株5-8F中的表达;应用siRNA干扰FOXC1在鼻咽癌5-8F细胞株中的表达,观察其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OXC1蛋白水平在细胞株NP69、细胞株6-10B及细胞株5-8F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4、0.72±0.06及1.0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5-8F细胞株中FOXC1表达下调后划痕实验显示其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显示其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P<0.05),且5-8F细胞株中Fibronectin和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FOXC1可能通过改变Fibronectin、Vimentin的表达调节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FOXC1可能成为分子治疗鼻咽癌的靶点。

    作者:陈柏林;易世江;刘鹏;欧阳磊;雷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穿刺针辅助输尿管软镜处理肾下盏特殊位置结石的有效性

    目的:探讨穿刺针辅助组合式输尿管软镜处理特殊位置的肾下盏结石的有效性。方法:46例单侧肾下盏结石患者,全麻,取患侧抬高30°斜截石位,输尿管软镜找到肾下盏结石,因结石位置特殊普通方法不能碎石,采用经B超引导穿刺针经皮精确穿刺肾下盏结石的方法,用穿刺针尖将肾盏内结石顶起移动,予以碎石。术后留置5 F的双J管4~5周,导尿管2~3 d。术后2 d复查KUB,了解结石粉碎、排出情况及双J管位置。结果:46例患者中,结石寻及率为93.5%(43/46),碎石成功率为91.3%(42/46),其他手术方法碎石4例。手术时间25~70 min,平均55 min,无感染性休克、输尿管穿孔及撕脱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1.2) d。4~5周后复查KUB及尿常规,拔除双J管。46例结石排尽(包含其他手术方法碎石),无结石残留。结论:B超引穿刺针经皮精确穿刺肾下盏结石,穿刺针尖将肾盏内结石顶起移动再予碎石的方法,碎石有效,安全可靠。

    作者:杨文增;周可义;赵春利;周洪月;安丰;张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生物钟核受体与昼夜节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 NRs)作为一类配体依赖型转录因子超家族,大多数成员受经典的配体激素调节,与相应配体及众多共调节因子相互作用后,导致转录的激活。另外,有部分成员被称为孤儿核受体,因为其在调节基因表达时不需要配体参与,或暂未发现相应配体。它们通常具有脂溶性激素受体的特征,能直接进入胞核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生物钟核受体存在节律波动,不论是配体依赖型核受体还是孤儿核受体均对机体各种生理病理活动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生物钟可以通过调节NRs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多种代谢通路。本文阐述Rev-Erbα、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等NRs与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广东地区过敏疾病患者常见变应原sIgE和tIgE分布规律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的种类、分布特征、变应原反应强度及sIgE和tIgE的分布规律。方法:对2009-2014年间就诊的7144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样本进行常见15种变应原sIgE和tIgE的结果分析。结果:sIgE检测出阳性率62.4%,tIgE检测出阳性率54.6%。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高为屋尘螨,食物组阳性率高为牛奶。除了屋尘螨和粉尘螨,其他吸入性和食物性变应原IgE均是轻度过敏。年龄组分析显示变应原的致敏高峰:屋尘螨和粉尘螨致敏高峰分布于10~12岁;牛奶致敏高峰分布于3岁以下;鸡蛋致敏高峰分布于4~6岁。随着致敏的变应原数目增加,受试者血清tIgE水平及其阳性率均呈增长趋势。结论:屋尘螨、粉尘螨、牛奶、鸡蛋为广东地区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致敏原。研究不同年龄段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特征,有助于过敏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作者:郑佩燕;黄惠敏;韦妮莉;罗文婷;孙宝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牙半切除术联合固定修复保留患牙36例

    牙根折裂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根据折裂的部位,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牙半切除术联合固定修复治疗牙根折裂,取得了一定疗效。

    作者:陈虹;徒珂欣;田卓;来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钙化与慢性肾疾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性肾疾病(CKD)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552例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患者,男388例,女164例,年龄26~87岁,运用简化的Modified Diet in Renal Disease (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根据美国国立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的分期将患者分为5组肾功能组:eGFR正常组,CKDⅡ期组,CKDⅢ期组,CKDⅣ期组,CKDⅤ期组,Spearman线性回归分析不同CKD组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程度CKD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呈正相关(r=0.280, P <0.001),对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矫正后仍呈正相关(r =0.225,P <0.001)。结论:CKD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肾功能损害越严重,提示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的可能性更大,累及的范围更广。

    作者:王诚明;成官迅;端木一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344例女性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人工流产调查

    目的:提出更适合产后女性的避孕服务模式,弥补流产后关爱项目(PAC)对其宣教滞后的不足,以从根源减少产后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尤其是产后1年内。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来我院行人工流产的所有产后1年内女性的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占同期人工流产的10.76%,占产后女性人工流产的19.98%,其中81.50%为高危流产;此次意外妊娠,未避孕者占56.10%,其中64.25%认为哺乳期或月经未规律时性生活少不会怀孕。绝大多数女性表示分娩医院没有对其进行系统避孕宣教并认为医院有必要进行。(2)年龄、职业、户籍、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男方避孕态度,人流史均是产后1年内人流相关因素,男方避孕态度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医院应在女性孕期、分娩住院及产后复查的整个过程中均进行避孕宣教,产后1年内的避孕应作为宣教重点。此避孕服务模式将女性避孕宣教提前至孕产期接触医院期间,可大大减少产后意外妊娠人流,与PAC相辅相成,可全面提高我国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作者:杨玉培;刘玉玲;郭沛沛;王文泽;芦红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