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CONSORT声明)中关于讨论部分的对照条目

关键词:临床试验研究, 声明, 讨论部分
摘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内胆管结石病治疗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病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治疗后常出现结石残留、复发和胆道狭窄,导致胆管炎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之一,治疗原则是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解除梗阻、矫正狭窄、通畅引流和预留通道治疗复发。近年来,介入、内镜和微创等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由胆道外科、消化内科和介入影像医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根据患者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和病情,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新的趋势。

    作者:刘子旭;曹迁;凌晓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版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关于文献类型与载体标志代码的规定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辛伐他汀对脓毒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uPA/PAI-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脓毒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uPA/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辛伐他汀组,记录整个过程中左心室压力的变化。注射内毒素90 min后,从下腔静脉收集全血,并分离出中性粒细胞,以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结果:注入内毒素后,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力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心率均显著降低。而辛伐他汀则可以阻止LVSP、+dp/dtmax和心率的下降,但不影响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内毒素可引起中性粒细胞uPA含量的显著下降和PAI-1含量的上升,而辛伐他汀可减弱内毒素对中性粒细胞的上述影响。结论:辛伐他汀对于内毒素诱导的脓毒性休克的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可以调控中性粒细胞uPA和PAI-1的表达。

    作者:武晓灵;喻莉;龙鼎;达兴文;明章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CONSORT声明)中关于讨论部分的对照条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牙半切除术联合固定修复保留患牙36例

    牙根折裂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根据折裂的部位,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牙半切除术联合固定修复治疗牙根折裂,取得了一定疗效。

    作者:陈虹;徒珂欣;田卓;来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斑块稳定性及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15例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60例,单纯糖尿病组55例)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90例颈动脉有斑块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各类斑块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分析斑块稳定性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发生率较对照组高(86.67% vs.69.09%,P <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中以软斑多见,对照组中以混合斑多见;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软斑达峰时间、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高;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可量化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何雁;李小晶;彭红艳;李蕾;张玲;曾金凤;王丹;沈伶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调节受损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IGF-1、IGFBP-3的水平

    目的:检测糖调节受损(IGR)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等指标,旨在探讨IGF-1、IGFBP-3等指标与前列腺体积(P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50岁的BPH患者109例,根据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56例、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4例及糖耐量减低(IGT)组39例;测量各组人群常规生化指标、前列腺增生指标以及血清IGF-1、IGFBP-3浓度等。结果:3组患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IGF-1、IGFBP-3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3组患者PV、前列腺特异抗原、生活质量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IFG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NGT组(P′<0.017)和IGT组(P′<0.017);IGT组2 h血糖、2 h胰岛素高于NGT组(P′<0.017)及IFG组(P′<0.01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V与FINS呈正相关,与IGF-1、IGFBP-3无关。结论: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是IGR合并BPH患者前列腺增生进展的危险因素,血清IGF-1、IGFBP-3与BPH无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阐明IGF-1、IGFBP-3在BPH的作用。

    作者:王兆鹏;李军;王淼;何杰;刘敏;王义围;周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纤支镜引导下的经皮气管切开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比较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皮气管切开(FBPDT)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评价FBPDT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将253例患者随机分为PDT组(n =127)与FBPDT组(n =12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DT组和FBPDT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7.62±2.14)min和(6.98±3.45)min,皮下气肿分别为5例和1例,气管食管瘘分别为1例和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6.7%和95.4%,导丝弯折率分别为35.4%和1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DT组术后渗血>48 h 7例, FBPDT组1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FBPDT与PDT相比(同为微创手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重症患者。

    作者:曹利军;张频捷;杨翔;郑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各33例),尼可地尔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尼可地尔4 mg静脉注射,以8 mg/h速度持续静脉输注24 h,再通过测定8-异构前列腺素F2α(8-epi-PGF2α)尿排泄率来评价两组患者体内活性氧类物质(ROS)的生成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和临床心脏事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8-epi-PGF2α尿排泄率在PCI术后升高了2倍,但尼可地尔组没有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尼可地尔组患者PCI术后即刻及第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心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尼可地尔组患者住院期间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能够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心功能及临床预后,而抑制ROS的生成是其可能的潜在机制。

    作者:黄正新;王先宝;刘映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早期手法复位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

    目的:评价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主观性BPPV患者31例,同期治疗的1∶1配比31例典型的BPPV患者进行比较。根据病情选择采用Epley或Semont法(主要用于壶腹嵴顶BPPV)复位或翻滚法等复位;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治疗当天、第2天、1周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受性情况。结果:典型BPPV组和主观性BPPV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首次发病情况分别占22例(71.0%)、13例(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第1天治愈率分别为74.2%、61.3%,有效率分别为87.1%、77.4%,主观性BPPV组较典型BPPV组治愈率、有效率均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治愈率分别为77.4%、67.7%,有效率分别为90.3%、87.1%,主观性BPPV组较典型BPPV组治愈率、有效率均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1周时,治愈率分别为87.1%、80.6%,有效率分别为93.5%、90.3%,两组治愈率、有效率接近,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复位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观性BPPV患者需要早期治疗,手法复位对其治疗同样有效。

    作者:王崇;王建明;扬威;宋磊;陈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静脉动脉化再植的血运监测特点

    对断指远端动脉表现为毁损、管径过细或狭窄,常规无法再植,静脉动脉化为其提供了成功的再植思路[1-5]。传统的临床血运监测四大指标包括颜色、温度、皮肤张力和毛细血管回流,是判断再植术中、术后血运的主要依据,对指导再植成功有重要意义。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笔者对13例18指进行静脉动脉化再植,总结其临床血运监测指标的特异性及其变化规律,为静脉动脉化再植血运处理提供经验。

    作者:钱永明;张平;朱春平;肖锦春;王迅;周友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CONSORT声明)中关于文题、摘要、前言、其他信息的对照条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在寻常型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MTT法检测Treg细胞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结果:PV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百分率降低(P <0.01);PV患者血清IL-1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 <0.01),血清TGF-β1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 <0.01)。结论:PV患者Treg细胞的功能缺陷及分泌IL-10的降低可能参与PV的发病机制。

    作者:江从军;李烁;朱静;谢芳;金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预警模型的构建

    目的: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人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新喋呤(Npt)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疑似ACS患者9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术中据斑块形态分为稳定斑块(Ⅰ型斑块、Ⅲ型斑块),易损斑块(Ⅱ型斑块);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测定血清SAA、PLGF、sCD40L、Npt及血脂水平,记录基线资料。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变量,探索易损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SAA、PLGF、sCD40L、Npt均为发生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61、1.88、1.96和1.79。结论:对胸痛患者进行SAA、PLGF、sCD40L及Npt生化标志物检测,对于预测冠脉易损斑块、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永辉;王亚莎;方涛;牟鑫煜;邢晓春;张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食管腺癌组织中碳酸酐酶Ⅸ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碳酸酐酶Ⅸ(CA Ⅸ)在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检测45例食管腺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食管组织中CA Ⅸ的阳性表达及其CAⅨmRNA的相对表达量情况。结果:CA Ⅸ蛋白在食管腺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6.7%(30/45),24.4%(11/45),4.4%(2/45),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45, P =0.001)。食管腺癌组织中CA Ⅸ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 =0.001),与性别年龄无关(P =0.664)。 RT-PCR结果显示CA Ⅸ基因在食管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分别为0.217±0.017,0.436±0.03,0.544±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4,P =0.001)。结论:CA Ⅸ蛋白可能促使食管腺癌的发生,检测CA Ⅸ有助于食管腺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作者:王恒;张清勇;吉庆春;崔新征;吉文仲;辛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016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按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8F-FDG 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

    目的: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18F- FDG)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结果。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127例,包括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55例。将18F-FDG PET/CT检测结果记为观察组,而常规CT检查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及准确度。结果:恶性腹腔积液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18F-FDG PET/CT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性为91.34%、92.73%、90.28%,均显著高于常规CT的69.29%、67.27%、70.83%(均P <0.05)。在对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统计对比得出结核组受累腹膜SUVmax、腹腔积液SUVmax以及腹腔积液T/NT水平低于恶性组,而腹腔积液CT值高于恶性组。结核组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组,结核组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为74.19±11.42、57.93±10.21、65.16±11.26、62.42±11.03,均显著高于恶性组的68.83±10.79、51.22±9.41、59.73±10.44、56.73±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对恶性腹腔积液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8F-FDG PET/CT阅片分析应密切结合腹腔积液SUV,以进一步提高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效率。

    作者:殷艳海;李诗运;戴儒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左眼双视盘1例

    患者男,66岁,因”双眼视力差多年,加重2年”来我院就诊。查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裸眼视力双眼指数,矫正视力右眼(-16.00-4.50×83°)0.06,左眼(-13.50-3.50×80°)0.02。眼球转动正常,眼睑闭合正常;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双眼晶状体混浊,右眼C2N2P1,左眼 C2N2P2(LOCSII 分级法);玻璃体混浊,PVD;双眼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后巩膜葡萄肿,左眼视盘边界欠清,盘周可见大片萎缩弧,黄斑光反射不清,距视盘颞侧约3.5PD方向可见类视盘影像,较正常偏小,盘径约3/4PD,呈灰白色,可见不规则漏斗状凹陷,无明显筛板结构,上方及下方可见完整的血管走行,纤细,与主视盘发出的血管交汇融合,走行紊乱,错杂(图1)。眼 B 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PVD,后巩膜葡萄肿。双眼视神经MR示双眼球变形,左侧视神经迂曲,左球后近颞侧见细线样稍低信号,另见脑干、右枕叶片状长T1长T2信号,考虑左眼副视神经可疑,脑干、右枕叶脑梗死,部分软化(图2)。 FFA:臂-视网膜循环时间约11’,A-V 充盈时间约10’,视网膜萎缩变薄,视网膜血管迂曲,走行错杂。静脉早期,黄斑颞侧可见约3/4PD 大小的圆形稍低荧光区域,血管从上下颞鼻侧4个方向向外爬行,晚期该圆形区域荧光逐渐减弱,无明显渗漏但与主视盘血供关系显示不清,因患者屈光间质欠清,屈光度数高,后巩膜葡萄肿影响对焦,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层面收集2个视盘血供改变信息。 OCT示黄斑颞侧可见类视盘凹陷样改变,该表面可见细线样膜覆盖,可疑内界膜。主视盘形态无特殊变化(图3)。视野:左眼生理盲点扩大,右眼残存颞侧视岛。诊断:左眼双视盘,双眼高度近视,双眼白内障。

    作者:万敏婕;梁亮;吴平;陈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病原菌特征及易感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革兰阴性(G-)杆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和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全部重症加强监护病房(ICU)内G-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比较血培养G-杆菌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相关参数,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易感因素。结果:两年间ICU内发生血培养为G-杆菌148株,主要包括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单因素分析显示,G-杆菌血流感染时患者年龄大,患冠心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比例明显增加,血培养前住院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率及入院前静脉抗生素使用率明显增加,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抗生素暴露为ICU内G-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易感因素。结论:冠心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及抗生素暴露是ICU患者发生G-杆菌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

    作者:邓医宇;申凤彩;林琼瑜;陈朦朦;孙诚;曾红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的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甲钴胺片。分别检测两组CRP、Hcy和血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7和14 d后观察组CRP、Hcy、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其组内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治疗后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可降低脑梗死患者CRP、Hcy和血脂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关晖勇;黄眧海;陈愉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