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燕;郑泽宇;许乙凯
目的: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人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新喋呤(Npt)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疑似ACS患者9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术中据斑块形态分为稳定斑块(Ⅰ型斑块、Ⅲ型斑块),易损斑块(Ⅱ型斑块);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测定血清SAA、PLGF、sCD40L、Npt及血脂水平,记录基线资料。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变量,探索易损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SAA、PLGF、sCD40L、Npt均为发生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61、1.88、1.96和1.79。结论:对胸痛患者进行SAA、PLGF、sCD40L及Npt生化标志物检测,对于预测冠脉易损斑块、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永辉;王亚莎;方涛;牟鑫煜;邢晓春;张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早期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的微小RNA(miRNAs)表达谱,找出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s并研究其对EC109增殖的影响。方法: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检测3对早期食管鳞癌和对应正常食管组织中miRNAs表达谱并进行分析,qRT-PCR法在另38对样本中对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s进一步验证;将验证确定的miR-221、miR-222和miR-29a的模拟物(mimics)分别转染至食管鳞癌细胞EC109中, CCK8法研究高表达各miRNAs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微阵列技术共筛出53个与早期食管鳞癌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32个表达上调,21个表达下调;qRT-PCR法证实早期食管鳞癌中miR-29a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5),而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显著升高(P <0.05)。在EC109中高表达miR-29a可抑制细胞增殖(P <0.05),而高表达miR-221和miR-222均能促细胞增殖(P <0.05)。结论:早期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间存在miRNAs的表达差异,这些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的新靶点。
作者:郝志鹏;唐朗;王鹏;邓豫;蔡奕欣;张霓;李维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对断指远端动脉表现为毁损、管径过细或狭窄,常规无法再植,静脉动脉化为其提供了成功的再植思路[1-5]。传统的临床血运监测四大指标包括颜色、温度、皮肤张力和毛细血管回流,是判断再植术中、术后血运的主要依据,对指导再植成功有重要意义。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笔者对13例18指进行静脉动脉化再植,总结其临床血运监测指标的特异性及其变化规律,为静脉动脉化再植血运处理提供经验。
作者:钱永明;张平;朱春平;肖锦春;王迅;周友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膜性肾病(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之一。其病理表现以肾小球基底膜外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IC)形成伴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性增厚为特点。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约占80%,另有20%是由感染、肿瘤、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称继发性膜性肾病(SMN)。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MN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鼠Heymann肾炎模型制备成功开始,先后发现了中性肽链内切酶(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醛糖还原酶(A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α-烯醇化酶及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等靶抗原。诸多文献均提出致病靶抗原、循环抗体、补体激活等在IMN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可能的机制为IgG与肾小球足细胞和(或)基底膜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激活补体,导致滤过屏障受损引起蛋白尿等症状[1],现将其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张晓婷;刘东伟;刘章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止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EST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270例),分析影响EST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止血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类型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出血组患者的结石病史、结石数量和结石直径均明显大于未出血组患者(P <0.05)。另外,出血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出血组患者(P <0.05),30例术后出血患者中,21例即刻出血(小量出血)患者均接受内镜治疗并止血成功,除1例患者治疗后3d再次出血,行止血夹后停止出血;9例迟发性出血患者中内镜治疗成功6例,放射介入或外科治疗成功3例。术后随访3个月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EST术后出血可能与结石病史、结石数量和结石直径以及PT、PLT和Hb水平有关,需根据出血类型、出血程度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
作者:张群雄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管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单个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分组单盲法将患者分为超前镇痛管理治疗组(帕瑞昔布组)和安慰剂治疗组(安慰剂组),以VAS评分法记录患者疼痛情况。分别用帕瑞昔布和安慰剂在患者入手术室前30 min静脉推注,记录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高值为准。同时记录穿刺前及手术结束患者转为平卧位回到病房后共2个时点时,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评定患者对手术前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于手术后48 h内观察记录患者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评定患者对手术前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穿刺前及手术结束患者转为平卧位回病房后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比较帕瑞昔布组均优于安慰剂组。结论:术前常规疼痛护理干预加静脉推注帕瑞昔布可发挥超前镇痛效应,能减轻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降低疼痛评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了患者住院的满意度。
作者:胡杏平;彭苑妮;张庆霞;何春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NF-κB信号通路关键调控因子NF-κB(P65)和IL-8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致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配对的胃癌和癌旁组织各42例,慢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组织各25例。分别通过病理组织学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各组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65和IL-8 mRNA在各组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H.pylori阳性组胃组织中P65和IL-8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P <0.05),而且在H.pylori阳性组胃组织中,P65和IL-8 mRNA 的表达水平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癌演变过程中呈递增趋势,胃癌组显著高于癌旁、慢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组(均P<0.05),且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H.pylori慢性感染上调NF-κB信号通路P65和IL-8的表达,这可能是H.pylori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参与胃癌发生发展机制之一。
作者:李彦;马欢;李媛;侯中英;战淑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系统治疗的58例LDH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方法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腰腿痛情况,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PELD组患者手术时间(82.81±13.35)min、术中出血量(29.38±5.62)mL、住院时间(7.97±2.52) d,术后3 d VAS评分(3.00±1.18)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1.29±0.99)分,术后VAS评分与术前[(8.07±1.12)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6.20%。结论:PELD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作者:杨五洲;曹奇;杨铁军;唐国军;黄新云;陈小明;陈亮元;颜学亮;唐晓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可出现免疫因子和血清炎症因子等相关因子的变化,分析COPD 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可为其炎症反应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为COPD组,另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分析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血清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均降低,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则均升高;与急性加重期比较,COPD组稳定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则均降低(P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相关(P <0.05)。结论:COPD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而血清GDF-15水平升高,且均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可反映其炎症和病情严重程度,为其治疗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郭庆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4( IL-4)对前列腺癌细胞糖代谢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IL-4处理前列腺癌细胞 PC3,利用 RT-qPCR、Western Blot、细胞增殖实验( CCK-8)以及乳酸测定实验,观察 IL-4对乳酸脱氢酶A(LDH-A)的变化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过IL-4处理的前列腺癌细胞PC3,LDH-A的mRNA表达量(P <0.05)、蛋白表达量(P <0.05)明显升高,并促进PC3细胞的增殖(P <0.01)和乳酸产生(P <0.01)。结论:IL-4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糖代谢,上调糖代谢相关基因LDH-A的表达,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蔡志煅;陈果;付欣;叶剑恒;李博伟;江敏耀;钟惟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晕厥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短暂的大脑低灌注而引起的意识丧失,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临床症状,其具有发作迅速、持续时间短暂、一过性和自行恢复的特点。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占晕厥病因的绝大部分[1-2],虽然这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疾病,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繁多,涉及多个学科,且其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具有较高致伤、致残甚至致死风险,令临床医生产生颇多困扰。本综述旨在为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的临床工作整理并提供一些诊疗思路。
作者:方萍;陈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技术(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及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技术(traditional open thoracic lobectomy, TOS)在原发性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28例,其中VATS组60例,TOS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止疼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肿瘤学指标的差异。结果:VAT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疼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TOS组(P <0.05),淋巴结清除数目与TOS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 d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显著低于TOS组(P <0.001)。结论:VATS技术与TOS技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疼痛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陈宝钧;陈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质量正常的开滦研究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27979例无NAFLD且体质指数(BMI)<24 kg/m2的开滦集团员工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2007年度与2012-2013年度健康体检腰围变化将观察对象分为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比较4组NAFLD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变化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0.6%、15.3%、23.6%和31.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1.5%、15.7%、25.6%和31.7%,女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8.5%、14.5%、19.6%和31.2%。(2)影响NAFL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的发病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33和1.39,而降低组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男性与总人群结果一致,OR值分别为1.38和1.35,女性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围升高和持续高腰围可使体质量正常人群NAFLD的发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更为显著。
作者:王珊;朱国玲;王谦;佟博;张海玲;张艳敏;吴寿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银离子对卡介苗黏附硅胶管表面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普通硅胶管与镀银硅胶管在卡介苗菌液中培养30 d,每3 d测定菌液OD值,绘制生长曲线;依据卡介苗分裂周期,在分裂不同代数时取出硅胶管并洗脱,于固体培养基上接种观察和记录查看菌落数量,绘制黏附曲线;电镜观察培养30 d的硅胶管细菌黏附情况。结果:镀银硅胶管组每次采样测定的OD值和菌斑个数均少于普通硅胶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镜观察镀银硅胶管组卡介苗黏附数量也少于普通硅胶管组。结论:银离子可降低卡介苗菌株在硅胶管表面的黏附并且可抑制卡介苗的生长。
作者:赵永彬;王永;赵亚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减除白细胞治疗,治疗过程中动态调节白细胞分离界面、离心因子及白细胞采集泵流速,监测患者的心律、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防治低血钙反应,控制患者液体出、入量的相对平衡。结果:本研究对39例患者共进行了56次减除白细胞治疗,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33.63±27.41)min,运转血量(12268.77±1978.25)mL,采集患者白细胞悬液容量(922.89±213.26) mL,治疗结束时增、减液体容量与患者总血容量的比值为(8.37±5.08)%,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钙反应者8例次(14.29%)。结论: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单采治疗运行过程中体外循环血量少,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一般较轻,容易防治。但减除白细胞治疗运行持续时间长,运转血量大,操作者的经验与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
作者:刘兴玲;吴远军;吴勇;陈宝婵;李惠森;刘艳;吴月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指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机体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可导致全身多个重大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如急性肺损伤(ALI)、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过度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无疑成为了预防和治疗SIRS的“中心环节”[1-2]。LPS/TLR4信号通路作为SIRS炎性反应机制的代表,一直是SIRS研究的核心环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转录水平,而转录后水平调控研究知之甚少。可变剪接是真核细胞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参与了人类90%以上基因表达的调控,贯穿细胞生命活动代谢的各个环节,包括炎症、肿瘤等[3-5]。近年来,随着可变剪接对LPS/TLR4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越发受到重视,将指导我们探索防治SIRS新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为此进行综述。
作者:陈泉;唐丹;王德明;肖继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