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秀茹;王春亮;王颖;陈静;王红杰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公众健康的大威胁,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但是迄今为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病因及病理生理过程还未完全阐明。
作者:郭雨龙;刘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糖尿病(diabetes, DM)是一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基因参与,迄今为止仍不明了。传统的DM机制认为,遗传和基因突变导致了DM的发生。但是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实,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表观遗传学)在DM 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表观遗传学属于遗传学的重要领域,指在不改变DNA遗传物质碱基序列的前提下,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实现代间遗传的现象。甲基化是其中为重要的一种修饰方式,在基因型与表型之间起联接作用。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甲基化修饰改变能够影响胰腺β细胞的发育、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分泌量,因而被认为是DM 发病的可能机制之一。本文拟对DM中可能的表观遗传修饰甲基化机制做一总结。
作者:侯拉梅;刘敏;段畅;李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指因盆底支持力量的减弱引起的盆腔器官位置的下降,主要表现为阴道前、后壁,子宫、膀胱及直肠等的脱垂或膨出。虽然POP并不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危险,但该病及其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一直以来,众多的研究者致力于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然而至今尚无一种学说可以完全解释该病的发病机制。当前普遍认为POP是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本文从POP 的流行病学特点、易感基因研究及其方法学进展三个方面对近年来 POP 分子及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冷冰洁;周全;佐满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成人原发性IgA肾病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3例IgA 肾病肾穿刺活检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146(CD146)的表达情况,并按照不同性别收集发病年龄、24 h 尿蛋白、肌酐、尿酸、血清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IgA、免疫球蛋白 M (IgM)、免疫球蛋白 G (IgG)、补体3(C3)、补体4(C4)等临床指标。结果: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发病年龄、24 h 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IgA、IgG、C3、C4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性患者的肌酐和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t =-3.31, P <0.01; t =-5.48, P <0.01)。而男性患者的IgM水平明显低于女性(t =2.79, P <0.01);免疫组化的定性结果显示CD146在肾小管上皮的阳性表达率,男性显著低于女性(P <0.05),而 CD146在肾小球系膜上的阳性表达率,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不同性别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差异的多样性,提示我们在临床中需要去考虑性别因素在原发性IgA肾病中的影响。
作者:易韦;谢欣;褚明亮;沈和德;查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确定粪便球杆比对评估UC患者菌群失调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01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ayo 评分分为缓解期、活动期轻、中、重度4组,回顾粪便球杆比、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3、C4)检测结果,根据粪便球杆比对菌群失调分度,分析病情活动度、肠道菌群失调、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结果:随疾病活动度升高,菌群失调加重(Spearman相关系数=0.295,P <0.05),血清IgM下降,C3升高,C4在轻中度活动组显著升高。菌群失调程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相关,随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血清IgM、IgA 下降,C3上升(P <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与 UC 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且与机体体液免疫紊乱有关,通过检测粪便球杆比、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对 UC 患者病情判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艳;李俊霞;王化虹;刘新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19+B 细胞CD95与CD38的表达水平,研究HBV感染过程中CD95、CD38在B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募集慢性HBV感染者60例,根据血清HBV病毒载量,分为高病毒载量组、低病毒载量组,另取13例健康志愿者血液作为健康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HBV感染者中CD19+B细胞CD38、CD9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指标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感染者CD19+B 细胞CD95表达水平、CD95与CD38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 <0.01),相关性分析表明慢性 HBV 感染者外周血 B 细胞频率与 B 细胞 CD95、CD38的表达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P >0.05)。结论: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CD19+B细胞可能通过表达CD95或共表达CD95、CD38参与了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
作者:彭丽珊;冷静;刘显;杨洋;王登嵘;梁亮;肖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改良Jaslow 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我科收治的3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改良Jaslow 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 治疗。以VAS 评分、ODI指数、JOA评分、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椎间隙高度变化评估融合器沉降。 Suk植骨融合标准评估融合情况。结果:术后34例症状均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VAS、ODI指数,较术前降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按JOA改善率评定疗效,优28例,良6例,优良率100%。按Suk植骨融合标准,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率100%。结论:改良Jaslow技术联合单枚大号Z-cage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满意。
作者:唐浩;高啸;蒋允昌;邓斌;黄凯;冯虎;赵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认为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但近年临床资料显示,晚发型重症肌无力(late-onset myasthenia gravis,LOMG)的发病呈增高趋势[1]。老年患者同时伴发其他疾病的几率要高,很多人不能耐受长期使用激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的长期应用,现收集18例使用硫唑嘌呤治疗的 LOMG患者,总结如下。
作者:李平;李双英;张巧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高压合并心包积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2009-2011年108例合并肺高压的MHD患者(其中61例伴有心包积液),随访2年,采用生存曲线分析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新发心血管事件)。结果:患者平均初始透析年龄为(60.2±14.1)岁,男性占55.6%,平均肺动脉压力为(53.0±15.4)mmHg。12.0%为重度肺高压,2例(1.9%)为中至大量心包积液。随访2年,心包积液组和无心包积液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新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4.4% vs.21.3%、23.0% vs.12.8%和54.1% vs.42.6%(均P >0.05)。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Log Rank P =0.129)、心血管死亡(P =0.148)和新发心血管事件(P =0.131)方面均无差异。结论:与不伴心包积液的患者相比,合并心包积液的肺高压患者并不增加MHD患者终点事件。
作者:李志莲;梁馨苓;陈源汉;李锐钊;徐丽霞;董伟;黎思嘉;冯仲林;史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流感病毒对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流感病毒H3N2感染A549细胞,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内CTHRC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细胞上清和流感患者血清中 CTHRC1的水平,统计学分析其差异。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感染 H3N2的A549细胞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流感患者血清中 CTHRC1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 <0.05)。结论:流感病毒能够促进CTHRC1的合成和分泌。
作者:宋惠;徐凤霞;张盼;陈飒利;刘兴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肾脏维持正常的重吸收功能依赖于充足的血供,肾脏缺血、肾毒性药物等均可引起缺血性肾损伤。肾脏缺血后,即刻出现细胞代谢和功能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加重。缺血早期的损伤是可逆的,再灌注后机体会自行修复损伤。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近端小管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细胞骨架改变、腺嘌呤核苷酸代谢障碍、细胞内钙离子稳态的改变、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的联系丢失、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等,终会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阻塞肾小管。再灌注虽然对肾功能恢复而言是必须的,然而由于肾脏缺乏侧支循环,突然恢复血供却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对肾脏造成远期损害。这些不良反应是多因素的,目前大多研究认为,内质网应激、过多的活性氧分子产生以及炎症因子是主要原因。
作者:任冰霜;雷艳;黄梁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报告结局的关联因素,为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报告结局测定量表(QLICD-SLE V2.0),对143例住院患者进行测定并记录其客观指标。采用 t 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医疗形式对生命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差异有影响(P <0.05);除特异模块外,家庭经济状况对生命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差异有影响(P <0.05);不同职业状况在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领域得分有差异(P <0.05);不同文化程度在社会功能领域得分及量表总分有差异(P <0.05)。多因素分析: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文化程度、激素停药情况及 SLEDIA 评分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0.440。结论:医疗形式、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SLEDIA评分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报告结局的关联因素。发展经济、缓解症状及降低治疗副作用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命质量/患者报告结局。
作者:陈铭扬;张传猛;万崇华;王贯虹;吕昭萍;谢彤;冼君定;谭健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吸入全麻乳腺癌根治围术期免疫保护作用,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合理麻醉用药。方法:比较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全麻(实验)组和单纯七氟烷全麻(对照)组,在麻醉前30 min、切皮后、术毕、术后24 h,术后72 h不同时点血清皮质醇(cor)、IL-6、IL-8、TNF-α浓度。结果:实验组麻醉剂用量较对照组降低。麻醉前30 min各指标浓度没有差异,麻醉后各指标浓度均上升,每个时间点实验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全麻乳腺癌根治围术期免疫有保护作用。对乳腺癌根治术推荐联合使用麻醉用药。
作者:徐勇民;傅艳师;郑艳萍;陈琳;杨新明;周艳;陈俊;王万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SL)对于晚期卵巢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上皮性卵巢癌ⅢC期患者188例。所有患者均直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铂类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分为SL组和非SL组(USL组),分析其预后。结果:SL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均高于USL组(36个月 vs.17个月,P =0.022;58个月vs.52个月,P =0.041)。单因素分析提示SL、满意减灭是独立预后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仅提示满意减灭是独立预后因素。对于143例术中探查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提示SL(P =0.040)、满意减灭(P =0.014)均为独立预后因素;SL组死亡风险是USL组的0.566倍。结论:满意的减灭术有助于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对术中未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患者,SL仍然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顾海风;黄绮丹;涂画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 HPS )是由多种潜在病因引起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产生细胞因子风暴所导致的危及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状态。 HPS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 HPS 具有明确的基因缺陷;继发性HPS 有多种病因引起,而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 disease , AID )相关的 HPS称为自身免疫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autoimmune disease-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 AAHS )。本研究分析15例 AAHS 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作者:陈战瑞;赵铖;刘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sCOPD)病情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sCOPD患者10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查体者8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肺功能检查记录 FEV1%pre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sTREM-1;对sCOPD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与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结果:sCOPD组血清sTRE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13.2±31.5) pg/mL vs.(83.8±17.9) pg/mL, P=0.000]。 sCOPD患者血清sTREM-1水平与CAT评分呈正相关(r=0.507, P=0.000),与PaO2、FEV1%pred呈显著负相关(r=-0.439, P =0.000;r =-0.560, P =0.000)。结论:血清sTREM-1具有评估sCOPD患者严重程度的潜在价值。
作者:吴娟;沙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恶性及部分重症非恶性血液病重要乃至唯一的手段。同胞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ISD-HSCT)为佳选择,但同胞间HLA匹配概率仅约25%,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大,HLA全相合的同胞供者严重匮乏,替代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正成为重要移植方式。以往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是重要的替代供者移植,但仍不足50%的患者能够找到合适供者,而且部分高危、复发、重症患者没有充足的时间查找供者。可喜的是经过30余年的努力探索,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的疗效获得长足进步,已成为重要的替代供者移植方式之一,现介绍其发展现状并作如下相关评述。
作者:王顺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损伤分子-1(KIM-1)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时机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脓毒症且并发AKI的患者,确诊后24 h内收集患者尿液标本,统一用ELISA法分别检测尿KIM-1水平,同时收集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白细胞等临床指标。根据患者在之后住院期间是否需要接受CRRT,分为脓毒症CRRT组和脓毒症非CRRT组,对2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尿液KIM-1浓度在评价脓毒症AKI患者需CRRT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总共收集62例脓毒症AKI患者,男性占62.9%,年龄21~86岁,平均(63.2±15.1)岁。27例患者后接受CRRT治疗,确诊AKI后的24 h 内,2组患者 Scr、BUN、血白细胞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脓毒症CRRT组尿KIM-1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非CRRT组(P <0.05)。尿液 KIM-1在预测脓毒症 AKI 患者需 CRRT 治疗的 ROC 曲线下面积是0.826(95%CI:0.775~0.898,P <0.01)。结论:尿液KIM-1在脓毒症AKI患者选择CRRT治疗时机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有助于早期介入CRRT治疗。
作者:金献冠;徐建国;杨燕阳;李钰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