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龙;谢鹏;王江;郑宏
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约占46.2%,近7年来占我院所有病理类型的40%,临床上能自行缓解的患者有14%~56%,但还有20%~40%的患者疗效差终进入终末期肾病。为寻求一种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小、费用低的药物,本研究通过雷公藤多甙和环磷酰胺对比治疗膜性肾病,以期对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润秀;曹春瑜;汤显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巴氏消毒、储存时间及解冻方式对捐赠母乳宏量营养素和能量的影响,为母乳库捐赠母乳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3例捐赠母乳样本,在巴氏消毒前后分析营养成分;将消毒后的每份样本平均分为9份,于-20℃冷冻储存30、60、90 d 时各取3份,分别用室温条件、4℃冷藏条件、37℃水浴快速解冻3种方式将母乳解冻后,测定营养成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巴氏消毒后母乳中脂肪含量及能量均有所降低(P <0.05),随储存时间延长,捐赠母乳脂肪、蛋白质和能量显著下降(P <0.01),整个过程(巴氏消毒+冷冻90 d)分别下降36.6%、32.6%和22.6%。不同解冻方式对母乳蛋白质的影响较大,冷藏解冻时母乳蛋白质的含量高(P <0.01)。结论:捐赠母乳在经过巴氏消毒、冷冻保存后,营养成分明显衰减,在将捐赠乳喂养早产儿前应考虑到这种变化,宜尽早使用;冷冻的捐赠乳使用前好选择4℃冷藏解冻的方式。
作者:陈慧敏;肖妮蓉;刘喜红;孙静;吴锦晖;萧敏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VIM在肠道病毒71型(EV71)侵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中的作用,为阐明EV71感染神经系统机制提供方向。方法:采用CRISPR技术敲除VIM,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EV71在对照和敲除的细胞中吸附、复制和释放的差异。结果:4℃吸附实验证实VIM敲除细胞EV71病毒的吸附量比对照细胞少40%;EV71感染HBMEC 48 h后,VIM敲除细胞EV71病毒核酸量是对照细胞的1/12。细胞培养液上清 EV71病毒核酸量检测结果表明,VIM 敲除的细胞比对照细胞少1.4倍。结论:敲除 VIM 后, EV71吸附细胞能力降低,在细胞内的复制和释放也减少。VIM可能作为HBMEC表面的EV71受体,并影响EV71在细胞中的复制和释放。
作者:钟艳云;张宝;何明亮;曹宇娟;吴娴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确定粪便球杆比对评估UC患者菌群失调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01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ayo 评分分为缓解期、活动期轻、中、重度4组,回顾粪便球杆比、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3、C4)检测结果,根据粪便球杆比对菌群失调分度,分析病情活动度、肠道菌群失调、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结果:随疾病活动度升高,菌群失调加重(Spearman相关系数=0.295,P <0.05),血清IgM下降,C3升高,C4在轻中度活动组显著升高。菌群失调程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相关,随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血清IgM、IgA 下降,C3上升(P <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与 UC 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且与机体体液免疫紊乱有关,通过检测粪便球杆比、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对 UC 患者病情判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艳;李俊霞;王化虹;刘新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抵抗素对肝细胞株HepG2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讨抵抗素致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50 ng/mL抵抗素作用HepG2肝细胞24 h ,利用siRNA技术抑制HepG2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2亚基表达,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葡萄糖代谢的相关基因AMPKα2、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 Western blot检测AMPK磷酸化水平,液体闪烁技术检测肝细胞糖原的生成。结果:在基础及胰岛素刺激状态下,抵抗素降低肝细胞 AMPKα2、Glut2 mRNA 的表达及 AMPK 磷酸化水平(P <0.05),肝糖原合成减少(P <0.05),而G6Pase、PEPCK mRNA的表达增加(P <0.05)。结论:抵抗素可通过AMPK途径影响葡萄糖代谢,使糖异生增加,而肝糖原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肝糖输出增多。
作者:罗招凡;李芳萍;程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小鼠的脾脏巨噬细胞表型、分泌功能及相对数量变化,以探究牙周炎对脾脏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22只22周龄小鼠随机分为真性结扎组( P10d 组)和假性结扎对照组( C 组),各11只牙周结扎10 d后处死。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及其M1、M2表型的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脾脏中巨噬细胞相关抗炎型细胞因子IL-1β,抑炎型细胞因子IL-10促炎型 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与C组相比,牙周炎组的M1型巨噬细胞占脾成熟巨噬细胞比例下降,M1/M2比例显著下降,M1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1β mRNA表达水平下降。结论:慢性牙周炎能下调M1型巨噬细胞比例,使巨噬细胞表型M1/M2比例下降,促炎因子IL-1β mRNA表达水平下降。
作者:徐怡馨;章锦才;轩东英;余挺;王向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19+B 细胞CD95与CD38的表达水平,研究HBV感染过程中CD95、CD38在B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募集慢性HBV感染者60例,根据血清HBV病毒载量,分为高病毒载量组、低病毒载量组,另取13例健康志愿者血液作为健康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HBV感染者中CD19+B细胞CD38、CD9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指标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感染者CD19+B 细胞CD95表达水平、CD95与CD38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 <0.01),相关性分析表明慢性 HBV 感染者外周血 B 细胞频率与 B 细胞 CD95、CD38的表达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P >0.05)。结论: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CD19+B细胞可能通过表达CD95或共表达CD95、CD38参与了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
作者:彭丽珊;冷静;刘显;杨洋;王登嵘;梁亮;肖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长安医院2008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22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以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 Cox 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估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2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中,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8.30%、12.30%和4.80%,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原发灶是否手术、首诊骨转移、骨转移灶数目、初诊时分期、骨转移时ALP水平、转移时长是影响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是否手术、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腺癌骨转移多见,原发灶是否手术、骨转移灶数、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影响肺癌骨转移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叶骉飞;郑平菊;张妮;巫姜;万伟;代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流感病毒对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流感病毒H3N2感染A549细胞,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内CTHRC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细胞上清和流感患者血清中 CTHRC1的水平,统计学分析其差异。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感染 H3N2的A549细胞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流感患者血清中 CTHRC1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 <0.05)。结论:流感病毒能够促进CTHRC1的合成和分泌。
作者:宋惠;徐凤霞;张盼;陈飒利;刘兴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35岁女性不孕不育患者血清基础卵泡刺激素/基础黄体生成素(FSH/LH)比值及年龄因素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IVF或ICSI治疗患者的679个新鲜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和FSH/LH比值,分为A、B、C 3组, A 组:年龄35~37岁(A1亚组:FSH/LH≥2, n =229; A2亚组:FSH/LH <2, n =160);B 组:年龄38~40岁(B1亚组:FSH/LH≥2, n =117; B2亚组:FSH/LH <2, n =60);C 组:年龄>40岁(C1亚组:FSH/LH≥2, n =92; C2亚组:FSH/LH <2, n =21)。比较各组的基础激素水平、窦卵泡数(AFC)、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A1、B1、C1组FSH水平分别高于A2、B2、C2组(均P <0.05);A1、B1、C1组LH 水平、获卵总数均分别低于A2、B2、C2组(均P <0.05);A1、B1组IVF/ICSI 2PN 率均分别低于A2、B2组(均P <0.05);获卵总数、IVF/ICSI优质胚胎数、2PN率随年龄的增加均明显降低,即A、B、C 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 B、C 组 IVF/ICSI 优质胚胎率明显低于 A 组(P <0.05)。 B、C 组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A 组(P <0.05)。结论:≥35岁女性不孕不育患者,当FSH/LH≥2时并伴随年龄的增长,IVF-ET治疗中患者获卵数、优质胚胎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38岁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并不随着获卵数、胚胎质量的显著降低而明显下降。
作者:丁杨;向菁菁;吴慧华;王馥新;丁洁;李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R)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致 ApoE-/-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5周龄雄性 ApoE-/-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普通、高蛋氨酸、高蛋氨酸加叶酸饮食,C57BL/6J 雄鼠12只,普通饮食,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小鼠血清 Hcy、ALT和AST 变化,Hcy(100μmol/L)及100 Hcy + F (100μmol/L Hcy +叶酸)干预肝细胞后,检测肝组织和细胞内 CFTR mRNA 和蛋白水平,分析 CFTR 激动剂(VX-770)与抑制剂[CFTR(inh)-17]干预细胞后对CFTR 表达及 ALT 和 AST 含量的影响。结果:模型组 ApoE-/-鼠血清 Hcy、ALT 和 AST 显著升高, CFTR表达下降(P <0.05),而治疗组可拮抗 Hcy、ALT、AST、CFTR 的改变(P <0.05);Hcy (100μmol/L)引起肝细胞 CFTR 表达降低而 ALT 和 AST 升高(P <0.05),叶酸对这一改变起缓解作用。 VX-770和 CFTR (inh)-17干预后可改变肝细胞内ALT 和AST 含量。结论: CFTR 通过调控 ALT 和 AST 抑制 HHcy 致肝细胞损伤过程。
作者:焦运;杨安宁;孙岳;孔繁琪;杨晓玲;张鸣号;金少举;姜怡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复杂跟腱缺损的效果。方法: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复杂跟腱缺损12例。统计手术前后踝关节动度、AOFAS评分、SF36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一期愈合8例,皮瓣表皮坏死2例,皮瓣远端坏死1例,感染复发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1年踝关节跖屈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1年踝关节背伸略低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1年AOFAS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儿童复杂跟腱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王季;蔡锦方;王建超;李宗玉;曹学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为 HBV 感染的高发区,其中慢性HBV 感染者约9300万,而2000万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若未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展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 Th17和Treg 细胞来源于相同的幼稚 T 细胞,分别起着促炎和抗炎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HB 的发展和转归与Th17/Treg 的失衡有关,本文就Th17/Treg 的相互关系及其与CHB治疗前后的作用作一综述和展望。
作者:涂琛;游晶;娄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血液灌流(HP)联合常规血透(HD)的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伴长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动态观察,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清瘦素(Lep)水平。方法:选择 MHD 伴长期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入组,HD 组45例,血透串联血灌(HD + HP)组45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4、8、12周的ET-1、Lep 水平及24 h动态血压。结果:3组患者血清ET-1、Lep检出量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治疗前HD和HD + HP两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HD + HP组和治疗12周HD组分别与治疗12周 HD + HP 组、对照组比较,ET-1、Lep 均在较高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12周HD + HP组与对照组比较,ET-1及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ep 及收缩压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P联合HD的复合血液净化方式,在应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能够把MHD伴长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作者:梁韶峰;曲青山;邢利;沈蓓莉;蔡文利;蒋欣;王凯;王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患者男,65岁,因“吸入性肺炎、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于2015年12月1日入住ICU。既往有鼻咽癌、放疗病史。入室后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液体治疗及维护内环境稳定等处理。呼吸机参数:SIMV 模式,F14次/min,PC 16 cmH2O, PS 16 cmH2O, PEEP 5 cmH2O,FiO245%。
作者:黄道政;黄振飞;庞静;施莹;林森;梁伟杏;王首红;吴岩;覃铁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单纯鼻腔扩容术及鼻腔扩容术联合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H-UPPP )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的疗效。方法:经多导睡眠监测( PSG )确诊为OSAHS 并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成功随访38例,其中轻度7例、中度13例、重度18例。所有患者经电子鼻咽喉镜和上气道三维重建技术确定为 I、II 型双平面阻塞。一期行鼻腔扩容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 Ep worth 嗜睡量表( ESS )评分及PSG 检查。其中28例二期行H-UPPP 手术,术后6个月再次复查以上指标。结果:一期术后随访治愈8例、显效1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2.7%,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LSaO2)、鼾声指数及 ESS 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全部患者打鼾、憋气、头痛及嗜睡等主观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二期术后治愈13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 AHI、LSaO2、鼾声指数及ESS 评分与一期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纯行鼻腔扩容术对阻塞平面主要位于鼻腔及鼻咽平面的轻度及部分中度 OSAHS 患者效果良好,可免去二期咽部手术;鼻腔扩容联合 H-UPPP 手术对存在鼻腔、咽腔双平面阻塞的中、重度 OSAHS 患者效果良好。应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佳;尹金淑;彭洪;谢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损伤分子-1(KIM-1)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时机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脓毒症且并发AKI的患者,确诊后24 h内收集患者尿液标本,统一用ELISA法分别检测尿KIM-1水平,同时收集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白细胞等临床指标。根据患者在之后住院期间是否需要接受CRRT,分为脓毒症CRRT组和脓毒症非CRRT组,对2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尿液KIM-1浓度在评价脓毒症AKI患者需CRRT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总共收集62例脓毒症AKI患者,男性占62.9%,年龄21~86岁,平均(63.2±15.1)岁。27例患者后接受CRRT治疗,确诊AKI后的24 h 内,2组患者 Scr、BUN、血白细胞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脓毒症CRRT组尿KIM-1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非CRRT组(P <0.05)。尿液 KIM-1在预测脓毒症 AKI 患者需 CRRT 治疗的 ROC 曲线下面积是0.826(95%CI:0.775~0.898,P <0.01)。结论:尿液KIM-1在脓毒症AKI患者选择CRRT治疗时机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有助于早期介入CRRT治疗。
作者:金献冠;徐建国;杨燕阳;李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糖尿病(diabetes, DM)是一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基因参与,迄今为止仍不明了。传统的DM机制认为,遗传和基因突变导致了DM的发生。但是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实,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表观遗传学)在DM 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表观遗传学属于遗传学的重要领域,指在不改变DNA遗传物质碱基序列的前提下,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实现代间遗传的现象。甲基化是其中为重要的一种修饰方式,在基因型与表型之间起联接作用。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甲基化修饰改变能够影响胰腺β细胞的发育、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分泌量,因而被认为是DM 发病的可能机制之一。本文拟对DM中可能的表观遗传修饰甲基化机制做一总结。
作者:侯拉梅;刘敏;段畅;李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导致的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就诊,行阴道超声检查的480例有剖宫产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发现存在切口憩室,则测量并记录其深度、长度、宽度及憩室前方残存肌层厚度,描述憩室的形状,经三维处理计算憩室容积大小,同时在整个系统回顾中对患者阴道出血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结果:480例患者中,118例发现有切口憩室声像,70例呈三角形,33例呈半圆形,15例其他形状,其中56例伴有子宫异常出血与憩室的容积及深度明显相关,同时月经量 PBAC 评分值高者,伴有子宫异常出血的概率越大,而出血与憩室的形状、长度、宽度无相关;憩室体积 OR 值(OR =15.809)大,是判断子宫切口憩室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因素。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能方便、快捷、准确地诊断由切口憩室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对指导临床用药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晓艳;张玲;张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 DCS )策略在严重电烧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严重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分为两组。 DCS 组对电弧烧伤的深Ⅱ度创面一期磨削痂、移植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Ⅲ~Ⅳ度电接触烧伤创切痂后留置 VSD 敷料,二期再行植皮或皮瓣修复。一期手术组则急诊行清创、切削痂、植皮或皮瓣封闭创面。比较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致残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DCS 组手术时间、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一期手术组明显降低,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无差异。结论:应用 DCS 策略可降低严重电烧伤患者并发症、优化治疗效果。
作者:郭志谦;雷磊;李金虎;高优;孙肇晟;许建允;陈旭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