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PCT、CRP和IL-6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价值

丁爽;蒋清清;马萍

关键词:细菌性血流感染,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和IL-6对细菌性血流感染(BSI)早期诊断的价值,为辅助临床诊断BSI提供较快捷的检测指标。方法:分析2015年1-6月间疑为BSI的住院患者296例,均为入院后首次送检血培养并同时检测PCT、CRP和IL-6。按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比较两组中PCT、CRP和IL-6的水平变化,并绘制ROC 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将三者联合检测与诊断价值较高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107例患者的血培养为阳性,189例患者的血培养为阴性。血培养阳性组患者的PCT、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秩和检验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IL-6的AUC为0.808,大于PCT(AUC =0.721)和CRP(AUC =0.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CT、CRP 和 IL-6诊断细菌性 BSI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6%和75.2%,96.8%和82.9%,78.8%和16.8%,三者联合检测后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7.2%,90.1%,87.4%,100.0%,与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作为排除标准,3项指标均为阴性时,特异度高达100%。结论:联合检测PCT、CRP及IL-6可为临床早期预测细菌性BSI提供更便捷、可靠的诊断指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111例,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 BALP、ALP 及 i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Vitamin D (25-OH),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较透析患者与保守治疗患者的差异。结果:BALP与ALP、i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 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686、0.443、0.405、0.399、0.309,P <0.05);BALP与Vitamin D (25-OH)无相关性(P >0.05)。透析患者血清BALP、ALP、i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 均高于保守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透析患者血清Vitamin D (25-OH)与保守治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ALP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有意义,是评估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非创伤性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赵黎;金娟;龚建光;何强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胃肠手术患者胃管不同处理策略对术后并发症风险及胃肠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胃肠手术患者胃管不同处理策略对术后并发症风险及胃肠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48例胃肠手术患者抽签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37例,所有患者均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实施围术期处理,A组不常规留置胃管,B组常规留置胃管并于全麻气管导管拔管前5min拔除,C组常规留置胃管并于麻醉完全清醒后6h拔除,D组常规留置胃管并于麻醉完全清醒后12h拔除。比较4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以放射免疫法检测4组不同时间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L)、胰高血糖素(GLU)表达情况,对4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组记录并比较。结果:4组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A组显著较短(P<0.05);4组术前、术后1dVIP、MTL、GL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A组VIP低于另外3组,随拔管时间延长,VIP呈上升趋势。术后3、7dMTL水平随拔管时间延长呈现递减趋势,A组水平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GLU水平随拔管时间延长呈现递增趋势,A组水平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咽部不适以A组显著较低,与另3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其他不适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手术不留置胃管可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受益,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留置胃管的患者应尽可能缩短置管时间,从而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术后安全性。

    作者:樊晓静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评估

    目的:评估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33例TIA患者的临床及颈动脉超声资料。根据ABCD2评分及超声结果将所有病例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TIA后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133例TIA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35例,占26.3%。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7.1%、25.0%、40.0%,其中低危组与中危组及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斑块组及颈动脉狭窄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9.5%、7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BCD2评分≥4分患者中,颈动脉超声异常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8.4%,高于颈动脉超声正常组(15.6%)(P <0.05)。结论:ABCD2评分是预测 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简单、有效的工具,将ABCD2评分联合劲动脉超声能提高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作者:顾言;陈建荣;成静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外周血单核细胞F-肌动蛋白α亚基作为鼻咽癌标志物的探索

    目的:对比 F-肌动蛋白α亚基(CAPZA1)在不同家族史的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以探究外周血单核细胞CAPZA1是否可以作为鼻咽癌潜在标记物。方法:选取鼻咽癌高癌家系癌气虚体质患者(观察一组)9例、散发鼻咽癌气虚体质患者(观察二组)9例、健康人(对照组)9例。应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PZA1在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情况。结果: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对照组 RT-PCR 的2-△△Ct值分别是0.78±0.11、0.77±0.14、0.99±0.28,各组单核细胞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对照组Western blot的OD值分别为0.68±0.09、0.92±0.09、1.30±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一组低于观察二组。结论:CAPZA1低表达可能是高癌家系鼻咽癌高发的其中一个原因,外周血单核细胞CAPZA1可作为鼻咽癌的其中一种生物标志物。

    作者:陈舒华;张华宋;张继平;刘丹;陈艳琼;刘湘;胡学锋;黄泽棋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利拉鲁肽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肾脏NF-κB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肾组织NF-κB、TNF-α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高脂组(H)、利拉鲁肽干预低剂量组[Li-1:100μg/(kg·d)]、利拉鲁肽干预高剂量组[Li-2:200μg/(kg·d)]。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免疫比浊法测定24 h 尿微量白蛋白,用Elisa 法测定血清NF-κB、TNF-α及IL-6蛋白的浓度,用RT-PCR法测定肾组织NF-κB、TNF-α及IL-6 mRNA 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血清及肾组织 NF-κB、TNF-α及 IL-6表达均明显升高(P <0.05),电镜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突融合;利拉鲁肽高剂量干预可明显减轻这些变化。结论:利拉鲁肽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肾脏NF-κB、TNF-α和IL-6的表达,可能参与肾功能改善。

    作者:吴晓静;胡桂才;高宇;吴明昊;刘剑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对脊柱转移瘤疼痛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评估患者放疗前后疼痛缓解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同时监测放射性损伤。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疼痛缓解率为87.5%,疼痛缓解伴随强阿片类止痛药使用量下降(P<0.05);平均起效时间为放疗后4.25 d。放疗前后疼痛 NRS 评分分别为(6.21±1.41)和(1.96±1.33)分(P <0.01)。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放疗后Frankle分级得到改善。放疗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能有效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及脊髓神经功能,放射性损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作者:陈芳;苏晓明;任晔;单改仙;戴卓捷;崔迪;王宗烨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引起,呈全球性分布。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别引起人类罹患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包虫病是世界上致命性的人畜共患疾病之一。既往,我国颁布了一些包虫病的防治措施,但由于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不同,实施难度较大。在该疾病的高发区接种疫苗被认为是保护居民免受包虫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近20年,为了能更有效地控制包虫病,在研制针对该种疾病的疫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尤其近5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更加深入,该方面的进展更是突飞猛进。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基因重组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微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克隆和修饰等复杂程序构建的一种新型疫苗[2-4],对基因工程疫苗的开拓研究已成为当前疫苗领域的一个热点[5],本文就近年新研究发现的几种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刘文静;冀林华;崔森;马婕;李占全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CK-18 M30水平测定的意义

    目的: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细胞角蛋白片段(CK-18 M30)的水平,探讨其表达与NASH 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3例健康对照者、24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患者、21例NASH 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所有对象的 CK-18 M30及丙氨酸转氨(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胺转肽酶(GGT)并对所有NAFL、NASH 患者行肝组织活检,对活检组织行 NAFLD 活动度积分(NAS),统计分析上述指标组间的差异,Pearson 相关分析 NASH 患者血清 CK-18 M30与 NAS 及血清中 ALT、AST、GGT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NAFL组、NASH组血清中CK-18 M30的含量分别是(96.5572±41.2268)U/L、(104.3217±45.1673)U/L、(263.1255±61.5781)U/L,NASH 组血清中 CK-18 M30较健康对照组、NAFL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SH患者血清CK-18 M30与NAS及血清ALT成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6015、0.4206。结论:NASH 患者血清中的CK-18 M30明显增高,检测血清 CK-18 M30的含量对NASH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齐凤祥;江勇;张颖;宓余强;徐亮;宋国栋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胸部MRI精确勾画靶区对肺癌治疗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胸部MRI精确勾画靶区对于治疗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4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疗前选择胸部CT扫描和MRI扫描,积极进行肿瘤靶区的勾画,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CT与MRI的扫描定位,CT难以鉴别肺癌造成的气肺组织病变,MRI成像显示肿瘤部分均呈高信号,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界限变得比较清晰。同时CT确诊为边界区分20例,而MRI确诊为边界区分25例;CT确诊为淋巴结转移36例,MRI确诊为淋巴结转移40例,为此CT与MRI肿瘤靶区的边界区分与淋巴结转移诊断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和肺不张是CT与MRI肿瘤靶区勾画差异的影响因素(P <0.05),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不张为主要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相对于CT,肺癌放疗过程中胸部MRI精确勾画靶区能提高靶区定位的精确性,有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避免肺不张的影响,确保放疗的精确性。

    作者:弋振营;徐志巧;李宁;高岭;张燕;田永魏;宋智波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5-氮杂-2'-脱氧胞苷对宫颈癌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

    目的:探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对宫颈癌细胞p16和MGMT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用5-Aza-dC 处理4种宫颈癌细胞(HeLa、SiHa、C33A 和 CaSki)后,MSP 检测抑癌基因 P16和 MGMT的甲基化变化,并用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P16和 MGMT 的表达情况,同时用 MTT 和 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P16和MGMT在4种宫颈癌细胞中均存在甲基化。用5-Aza-dC处理细胞后,甲基化程度均被逆转。5-Aza-dC抑制P16和MGMT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5-Aza-dC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结论:P16和MGMT虽在宫颈癌细胞中存在甲基化,但其表达程度仍然较高,推测P16和MGMT的表达调控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5-Aza-dC能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5-Aza-dC虽然可以使宫颈癌细胞中P16和MGMT的甲基化程度得到逆转,但对P16和MGMT的表达却是抑制的,尚需更多实验验证并发掘其原因及机制。

    作者:陈观娣;范格英;游可理;钱德英;岑坚敏;舒焰红;李志刚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PFNA和THA治疗高海拔地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高海拔地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47例采用PFNA及52例采用TH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且随访超过1年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比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 X 线摄片次数、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结果:PFNA组显性出血量低于 THA 组,而PFNA 组的隐性出血量高于 THA 组,且 THA 组在住院时间、术中 X 线摄片次数、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均优于PFNA组(P <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THA是治疗高海拔地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良好方法,效果显著优于PFNA内固定术。

    作者:单中书;仇志学;唐炜东;沈晓钟;黎娜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左侧胸腔巨大肿物切除术麻醉苏醒期急性肺水肿1例

    患者男,20岁,1.65 m,51 kg,ASA 2级,诊断“左侧胸腔占位”,拟行左侧胸腔内肿物切除术。患者自诉发现左侧胸壁凸起约1年,2个月前自觉左侧胸壁疼痛呼吸困难,逐渐影响活动睡眠,近1个月呼吸困难加重并干咳,无法胜任日常活动。CT示左侧胸腔6 cm ×10 cm 肿物,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左侧肺完全性萎陷,左肺感染。查体患者呼吸浅快,左侧无法闻及呼吸音,右侧呼吸音清,心率120次/min。白蛋白29 g/L,血红蛋白5.9 g/L,备红细胞悬液2 U ,血浆400 mL。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监测有创动脉压,以咪达唑仑4 mg ,舒芬太尼25μg ,顺苯磺阿曲库铵12 mg,依托咪酯20 mg诱导,顺利置入35号双腔气管导管,深度在30 cm时听诊双肺判断导管位置良好,纤支镜定位导管位置佳。顺利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手术开始后20 min 剥离肿物过程中突然急剧出血,估计总量约1280 mL ,血压急剧下降,心率130~140次/min。以间羟胺1 mg/次静注,并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5~0.1μg/(kg·min)维持血压,同时紧急要求取红细胞悬液以及血浆。因血制品库存紧张,红细胞悬液和血浆未能及时送达,考虑患者血容量严重不足,给予明胶扩容。术者成功切除肿物,随之引流出全部胸腔积液并嘱扩张患侧肺,术中可见左肺扩张完全。手术结束前70 min 开始输注红细胞悬液2 U。手术结束前20 min 患者血压下降,加大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至0.2μg/(kg· ;min ),血压波动大,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约500 mL ,呼吸频率为18~20次/min ,听诊左肺有少许湿啰音,吸引出淡黄色液体,予以手动膨肺。术毕转平卧位,患者睁眼,可点头回应问题,呼吸潮气量及频率大致同前,但明显不耐管,欲自行拔除导管。尝试拔管观察,患者血压90~100/50~60 mmHg,心率120~130次/min,SPO2为92%~97%,患者烦躁挣扎,观察10 min后送入PACU。手术历时4.5 h,术中共补充聚明胶肽2000 mL ,乳酸林格液1000 mL ,醋酸林格液1000 mL ,连同抗生素共200 mL ,总入量约为4200 mL。入PACU 15 min后,患者明显呼吸困难,SPO2开始下降,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听诊闻及双肺湿性啰音,以左侧显著,心率140~150次/min,怀疑患者发生肺水肿。患者 SPO2继续下降至<60%,紧急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PEEP 4 cmH2O,丙泊酚6 mg/(kg·h)静注,吗啡5 mg,地塞米松20 mg,速尿20 mg,5%白蛋白100 mL,氨茶碱250 mg,5%碳酸氢钠缓慢静滴,肾上腺素0.1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测中心静脉压19 mmHg ,再次给予速尿20 mg ,吗啡5 mg。气管导管中吸出大量白色泡沫样痰,予以70%酒精去泡。 SPO2100%。逐渐减小肾上腺素泵速为0.08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为0.05μg/(kg·min),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CVP 10 mmHg,尿量共800 mL。2 h 后减小镇静药,患者清醒可迅速回答问题,带管回重症监护病房。术后2d 随访患者已拔管,各项生命体征正常,转普通病房。

    作者:许静红;邓镇生;肖亮灿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血清PCT、CRP和IL-6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和IL-6对细菌性血流感染(BSI)早期诊断的价值,为辅助临床诊断BSI提供较快捷的检测指标。方法:分析2015年1-6月间疑为BSI的住院患者296例,均为入院后首次送检血培养并同时检测PCT、CRP和IL-6。按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比较两组中PCT、CRP和IL-6的水平变化,并绘制ROC 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将三者联合检测与诊断价值较高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107例患者的血培养为阳性,189例患者的血培养为阴性。血培养阳性组患者的PCT、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秩和检验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IL-6的AUC为0.808,大于PCT(AUC =0.721)和CRP(AUC =0.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CT、CRP 和 IL-6诊断细菌性 BSI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6%和75.2%,96.8%和82.9%,78.8%和16.8%,三者联合检测后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7.2%,90.1%,87.4%,100.0%,与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作为排除标准,3项指标均为阴性时,特异度高达100%。结论:联合检测PCT、CRP及IL-6可为临床早期预测细菌性BSI提供更便捷、可靠的诊断指标。

    作者:丁爽;蒋清清;马萍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早期无创呼吸支持结合暂时性气管插管PS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INSURE联合nCPAP或BiPAP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出生,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给予INSURE治疗的早产儿120例。2013年1月前入选的早产儿初始呼吸策略为 INSURE+nCPAP ,其后为 INSURE+nCPAP/BiPAP。按疗效分为INSURE失败组和INSURE成功组。对所有入选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NSURE成功组为86例(71.67%),失败组为34例(28.33%)。失败组在胎龄、出生体重、经阴道分娩、产前激素应用、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rterial/alveolar oxygen tension ratio,a/APO2)均低于成功组(P <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则明显高于成功组(P <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OR =2.41、95%CI =0.98~8.45),出生体重<1500 g(OR =2.38、95%CI =0.55~11.51),PaCO2>7 kPa(OR =5.35、95%CI =2.08~11.01),a/APO2<0.44(OR =2.83、95%CI =1.24~6.48)均是 INSURE 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NSURE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PaCO2>7 kPa及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0.44。

    作者:赵小朋;吕回;陆琰;张庭艳;沈婷;孙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试验组)和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术后下床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记录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大小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床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3、6个月试验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9、12个月两组基本接近。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早期功能恢复更快,并发症少,但创伤稍大。股骨近端髓内钉后期疗效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基本相似,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出血少也可作为选择方案。

    作者:张松;张涛;杨建文;安敏;唐本森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一站式复合手术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总结一站式复合手术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站式复合手术室完成的44例S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Fisher分级Ⅲ级11例,Ⅳ级33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动脉瘤位置及形态等多因素进行术前紧急评估,选择急诊栓塞后再手术或急诊开颅夹闭方案,随访时间6~12个月,按照 GOS及mRS评分标准对手术后3个月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GOS评分1~3分13例,4~5分31例。mRS评分0~2分30例,3~6分14例。本组临床资料预后良好率70.5%,病死率11.4%。结论:一站式复合手术在SASAH中的应用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魏入廷;杨华;向欣;徐学友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N-乙酰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骨肉瘤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N-乙酰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骨肉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取骨肉瘤患者血清标本,采用PCR-RFLP检测NAT2基因的多态性,只观察M1、M2、M33个突变基因,观察NAT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慢乙酰化和快速乙酰化基因型在群体之间的分布,分析 NAT2基因多态性和骨肉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共纳入126例骨肉瘤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119例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中,NAT2基因型出现的频率(纯合野生型WT/WT,杂合突变体WT/MX,纯合突变体 Mx/MX)分别为30.95%、50.79%、18.25%;在实验组分别为47.06%、46.22%、6.72%。两组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NAT2快速乙酰化基因型者患骨肉瘤的风险是慢乙酰化基因型者的1.782倍(P <0.05)。与快速乙酰化基因型骨肉瘤患者相比,慢速乙酰化基因型患者的肿瘤体积较小(P =0.008),肿瘤分化程度较低(P =0.011),更不易发生远处转移(P =0.001)。结论:NAT2基因多态性的快速乙酰化基因型可能是骨肉瘤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张黎;姜姗;刘淼;李慧娟;干银弟;徐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高危孕妇572例妊娠中期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指征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及羊膜腔穿刺术的安全性,为产前遗传咨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572例具备产前诊断指征的高危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及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羊水细胞培养一次性成功率为99.83%;在572例培养成功的羊水细胞中,异常核型20例,异常率为3.50%,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7例,占85%,染色体结构异常3例,占15%。以高龄为产前诊断指征的299例孕妇中,异常核型7例,异常率为2.34%;在273例非高龄孕妇中,异常核型13例,异常率为4.76%。结论:(1)唐氏或无创DNA筛查高危、高龄、超声异常及不良孕产史者有必要进一步行产前诊断。(2)羊水细胞核型分析是一种相对安全性高,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其对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蕊;曾爱群;杜晶春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HBP与CD64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与 CD64表达水平,了解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12月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197例,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AECOPD)223例,根据标本中下呼吸道细菌浓度>107 cfu/mL 作为细菌感染导致 AECOPD 的诊断标准,将 AECOPD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118例)和非细菌感染组(115例),及265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各组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CD64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并换算成 CD64指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HBP,同时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计数(WBC),评价 HBP 与 CD64对AECOPD 的诊断价值。结果:AECOPD 患者治疗前CD64指数、HBP、CRP、WBC及PCT水平均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AECOPD 患者细菌感染组治疗前 HBP、CD64、CRP、WBC及PCT水平都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组治疗后HBP、CD64、CRP、WBC 及 PCT 水平明显下降,与非细菌感染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64取截断值为4.0时,CD64诊断AECOD 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86.2%。 HBP取截断值为49 ng/mL,诊断AECOD 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87.3%,特异度为92.3%,可作为检测细菌性感染AECOPD的敏感指标。结论:HBP、CD64在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组治疗前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及对照组,但在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HBP与CD64诊断AECOD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HBP与CD64指数可以作为急性期COPD患者辅助诊断的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贺端明;江雁琼;张春云;伍慧研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一磷酸鞘氨醇信号通路在肠癌中研究进展

    据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中国男、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分别为16.9/10万和11.6/10万,死亡率高达9.0/10万、6.1/10万[1],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现居第5位[2]。高脂饮食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增加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然而潜在机制尚不清楚。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等磷脂代谢产物的代谢紊乱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肿瘤关系密切,在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严君君;周希乔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