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毅;高鸿;殷永强;徐世元
患儿男,7岁,以间断性头晕、颈枕部疼痛4d入我院小儿内科.入院时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可见白色分泌物;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白细胞15.39×109/L,中性粒细胞8.87×109/L;C反应蛋白147.69 mg/L;抗链球菌溶血素“O”221.6IU/mL.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脑电图可见较多4~7次/s棘波.入院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并予抗炎等治疗.患者头痛症状未见好转,行头颅CT检查见右颞顶枕叶交界区一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3.6 mm×2.7 mm×4.0 mm,边界欠清,其内团片状高密度影,考虑瘤卒中.
作者:羊飞龙;许伍环;夏祥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类风湿因子(RF)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浓度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2例分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检查的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6例为对照A组,健康体检合格者72例为对照组B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并对比三组患者血清中RF与抗-CCP抗体浓度.结果:观察组血清RF含量[(57.69±22.13)U/mL]、血清RF阳性率(82.7%)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而对照A组和对照B纽的血清FR含量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观察组抗-CCP抗体浓度[(21.89±10.67)RU/mL]、阳性率(66.39%)均显著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基层医疗条件较差的环境下,血清中RF和抗-CCP抗体浓度测定可用于RA疾病的临床诊断,如将RF与抗-CCR抗体指标联合检测就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作者:张杨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脓毒症所致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共98例脓毒症患者纳入研究,收治后6h内检测并计算UACR、氧合指数(OI);通过PiCCO系统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比较EVLWI正常组与增高组PVPI、OI、UACR的差异,是否需机械通气患者EVLWI、PVPI、UACR的差异.分析UACR与EVLWI、PVPI、OI的相关性.结果:EVLWI增高组PVPI、UACR高于正常组,OI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CR与EVLWI、PVPI正相关,与OI负相关(P<0.05).需机械通气患者的EVLWI、PVPI、UACR高于非机械通气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部分脓毒症患者,UACR可预测脓毒症所致肺水肿的形成,可尝试用于评估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作者:江皓波;劳美铃;马明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和总体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12月间187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手术组95例,开放手术组92例,比较两组手术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总生存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淋巴结清扫个数方面无明显差别;微创手术组术后第1、2天疼痛明显减轻(POD1:3.1±0.8 vs 3.9±0.9,P=0.03;POD2:2.7±0.6vs 3.5±0.5,P=0.018),术后3d胸管引流总量减少(410±160vs 710±208,P=0.01)、胸管留置时间缩短(5.2±1.5 vs 7.5±1.0,P=0.028)、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减少(22.5%vs 51%,P=0.01).随访6~ 48个月,微创手术组总生存率略优于开放手术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0%vs 75.6%,P>0.05).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术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前者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达到同样淋巴结清扫效果,有效减轻术后疼痛、胸管留置时间、胸管引流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获益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方忠民;蓝斌;杨彦龙;李锐雄;王沐廷;朱天翔;陈恕;马陈声;邱旭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以肺小动脉重构、肺血管阻力增加,终导致右心室衰竭直至死亡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存[1].我国2007年首次公布的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后参考2009年欧洲、美国更新后的肺动脉高压和肺高压指南或专家共识及自身特色于2010年对我国关于肺动脉高压和肺高压的指南文件进行了修订和更新[2],将PAH重新定义为: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Hg.PAH的研究虽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清楚.目前对肺PAH形成的分子信号机制研究主要包括:炎症因子信号通路、氧化应激信号通路、一氧化氮信号通路等[3],本文将对其中一氧化氮相关信号通路中主要信号分子在PA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杨永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探讨适用于PCOS中医分型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将553例PCOS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A组192例(脾虚痰湿型),B组140例(痰瘀互结型),C组154例(肾虚肝都型),D组67例(肾虚血瘀型).再根据是否有痰湿表现将553例患者分为痰湿型332例(痰湿组)和非痰湿型221例(非痰湿组).分别采集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HC),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pR)及腰身比(WHtR).结果:(1)BMI:痰湿组高于非痰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BMI(25.92±4.60)高.(2)WC及HC:痰湿组高于非痰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WC值(85.99±11.64)高,B组HC值(101.02±10.30)高.(3)WHpR:A组(0.87±0.82)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WHtR: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WC、HC及WHpR可作为PCOS中医分型的参考依据,同时BMI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防治痰湿型PCOS的首要人体测量学指标.
作者:乔世聪;侯丽辉;王鑫;孙淼;李妍;徐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男,72岁,主因“会阴部疼痛、排尿困难1个月余”于2013年9月28日入院.患者1个月余前出现会阴部隐痛,夜间及久坐、站立时疼痛明显,可放射至双侧腹股沟及大腿内侧,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及腹泻、黑便.患者同时逐渐出现排尿困难症状,尿线细、尿滴沥,伴尿频、尿急,排尿间隔约30 min,夜尿约5~7次/晚.无肉眼血尿,无血精、逆行射精.有乏力症状,无腰痛、发热、盗汗、消瘦症状.
作者:彭伟彬;王志勇;李俊鹏;于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补肺通络方不同时期给药对内毒素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内毒素腹腔注射制备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单纯模型组(A组)造模后当日起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即刻给药组(B组)当日起给予补肺通络治疗,延迟给药组(C组)第11天起给予补肺通络治疗.第28天处死所有小鼠,HE染色观察肺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肺纤维化程度.结果:肺损伤评分A组(0.82±0.14)与B组(0.49±0.14)(P<0.01)和C组(0.34±0.08)(P<0.01)比较,B组与C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纤维化评分C组(14.25±2.25)低于A组(18.44±2.65)(P< 0.01)和B组(17.71±3.25) (P< 0.05),A组和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肺通络疗法对内毒素小鼠肺纤维化具有明确治疗作用,但应避免在急性炎症阶段给药.
作者:贾先红;吴瑕;吕俊秀;任玉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多数学者[1-2]报道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高压氧治疗(HBOT)疗效显著,并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多数患者病情危重同时伴有无自主呼吸、肺部感染、多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胃肠道出血、癫痫发作等并发症,并且由于高压氧舱内环境的特殊性,如何保证安全有效地进行HBOT非常重要.现对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医护陪舱治疗的138例危重患者的情况和在HBOT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分析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宏隽;翁其彪;陈雪林;王晓雯;张晓菁;尹娜;陈玲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加用丹参酮ⅡA治疗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探讨丹参酮ⅡA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加用丹参酮ⅡA的实验组及单独内科常规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入院时及发病后2、7、14 d检测患者血清中IL-6及MMP-9的含量变化,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脑出血患者其两者表达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对比其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脑出血患者在2d时血清MMP-9和IL-6水平均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水平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在7、14 d血清MMP-9和IL-6下降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维持较高水平.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丹参酮ⅡA治疗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和MMP-9含量较未加用丹参酮ⅡA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显著降低,前者临床疗效也优于后者.
作者:向飞;邓民强;汪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脊髓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在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个月龄,体重180 ~ 220 g,采用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注射STZ后48 h血糖>16.7 mmol/L的大鼠作为糖尿病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糖尿病大鼠分为糖尿病组(D组)和甘珀酸治疗组(G组),每组8只,另取8只同月龄的雄性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C组).G组于注射STZ后28 d鞘内注射缝隙连接阻滞剂甘珀酸25 μg,1次/d,连续7d;而D组大鼠则鞘内注射相同容量的甘珀酸溶剂.分别于注射STZ前(T1)、注射STZ后7、14、21、28、35 d时(T2~ T6)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PWT).于T6时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组织检测Cx43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D组、G组T4~T6时PWT降低(P<0.05),T6时脊髓Cx43的表达增加(P<0.05);与D组比较,G组T1~T5时PWT无显著变化(P>0.05),T6时PWT升高(P<0.05),脊髓Cx4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脊髓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可能参与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
作者:赵伟成;李晓芸;张文璇;廖美娟;杨承祥;罗刚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中期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方法和临床功能的评分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的33例DLS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1.1)年.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失衡及矢状面失衡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出现3例腰部轴性疼痛加重,4例轻度下肢麻木.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是治疗冠状面Cobb角>30°、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的DLS的有效方法,其中期疗效较好.
作者:桑亮;夏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预注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手术全麻苏醒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甲状腺瘤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麻醉前3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DEX)1 μg/kg,15 min注射完;C组泵注生理盐水.两组均静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持续泵注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维持,记录两组麻醉前(T1)、手术结束(T2)、气管导管拔管(T3)及气管导管拔管后30 min (T4) MAP、HR.并留T1~T4时静脉血,检测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T2、T3、T4时D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PRA、ANG-Ⅱ和ALD降低(P<0.05).结论:预注右美托咪定能减轻甲状腺手术全麻苏醒期应激反应,抑制RAAS过度分泌,有利于循环系统的稳定.
作者:何绮霞;卢燕;顾晓霞;张良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持续的气流受限,这种气流受限通常进行性加重,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反应有关.吸烟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更深刻理解吸烟与COPD的相关性,现将香烟烟雾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川;刘建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提高临床治疗肺结核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2月住院痰液细菌培养阳性,证实存在下呼吸道感染,且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225例,对其痰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肺结核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以G-菌为主,G-菌则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亦以G-菌为主,占88.8%,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均为G-菌.CAP组G+菌感染高于HAP组.(3)头孢曲松两组耐药率相似,其余各药耐药率CAP组明显低于HAP组(P<0.05).结论:肺结核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感染情况,可针对性选择抗生素.
作者:程武;谭守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弱精子症体外精子质量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弱精子症患者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阴性对照组(NC组)和白藜芦醇组(Res组).C组采用quinn's 1020培养液,NC组采用0.1% DMSO,Res组选用白藜芦醇,分别与弱精子症患者精液共同孵育30min.观察白藜芦醇对精子的运动功能、精浆锌及顶体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干预后,30 μmol/L时精子活力达到高.共孵育30 min后,Res组顶体酶活性较C组和NC组明显增高(P< 0.05);Res组精浆锌含量大于C组(P<0.05),而精浆硬弹性蛋白酶含量虽有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子核完整性与精子畸形率存在正相关性,精浆硬弹性蛋白酶与精子核完整性、精浆锌含量存在负相关性.结论:30 μmol/L白藜芦醇干预30 min可通过改善精子活力、精浆锌含量、精浆硬弹性蛋白酶以及精子顶体酶活性,改善精子质量,这一作用可能与自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王振强;李强;武学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某院2013年第4季度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暴发感染的原因,并总结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CARB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抗菌药物累计敏感性及使用情况分析.结果:CRAB感染患者存在高龄、住院时间长、基础疾病多、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入住ICU以及多重感染等多种高危因素.33.33%的工作人员手卫生超标.CRAB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发现CRAB前患者100%用过广谱抗菌药物,70%用量不足;发现CRAB后主要治疗用药100.00%用量不足.结论:CARB感染暴发可能原因:(1)患者存在多种高危因素;(2)CRAB可能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3)广谱抗菌药物用量不足,可能诱导CRAB.
作者:谢奕丹;杨秀琼;游海敏;吴雪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导向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40例肝癌肺转移患者对肺部病灶行微波消融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3例,女7例,中位年龄45.5岁.对77个(平均每人1.9个)肺转移灶一共进行了53次微波消融治疗.术后1、3、6个月复查胸部CT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消融后1个月胸部CT复查显示,肿瘤的完全消融率达100%.后一次随访时间为2014年10月20日,24例患者仍然健在,16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中位随访时间为12.1个月(7.3~16.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8.7个月(95% CI 21.5~36.1),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2%、52.3%、29.1%.无进展生存期为5.8个月(95% CI 3.2~8.5),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1.5%和6.3%.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胸痛(6/40),其次是气胸(3/40).结论:CT导向下的微波消融治疗肝癌肺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宋泽;李虹;齐翰;万超;张亮;范卫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男性健康自愿者窦房结功能的影响,监测给药过程中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探讨自主神经均衡性改变在右美托咪定致心动过缓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交叉对照设计.健康男性志愿者11例,受试者先进入右美托咪定1.0 μg/kg负荷量,持续泵注量0.5 μg/(kg·h)(Ⅰ组)进行试验观察,在Ⅰ组发生低心率< 40次/min不进入下一剂量组的试验观察,8例受试者进入1.5 μg/kg负荷量,持续泵注量0.75 μg/(kg·h)(Ⅱ组)进行试验观察.于Dex静脉泵注前、Dex静脉泵注后(30±5)min经食管左心房调搏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结总恢复时间(TRT);于Dex静脉泵注前(T0)、Dex静脉泵注后15 ~ 20 min(T1)、Dex静脉泵注后45 ~ 50 min(T2)通过数字化心电工作站监测给药过程中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及频域指标(LFnorm、HFnorm、LF/HF)变化.结果:(1)窦房结功能指标:泵注Dex前后比较两组R-R间期、SNRT、TRT均显著延长(P<0.01),Ⅱ组CSNRT也显著延长(P<0.01);Ⅱ组泵药后(30±5)min SNRT、CSNRT、TRT较Ⅰ组显著延长(P<0.01);(2)心率变异性指标:与T0比较,两组T1时点SDNN增加(P<0.05);两组T1、T2时点RMSSD、PNN50均显著增加(P<0.01);Ⅰ组T1、T2时点和Ⅱ组T1时点LFnorm降低,HFnorm升高,LF/HF均降低(P<0.05).结论:临床推荐剂量的右美托咪定抑制窦房结的功能,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窦房结抑制作用更显著,自主神经失衡在右美托咪定致心动过缓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钟毅;高鸿;殷永强;徐世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改良式EGDT组,n=57)和对照组(传统EGDT组,n=59),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别测定液体复苏前(T0)及治疗后24 h(T1)、48 h(T2)及72 h(T3)血cTnI、BNP、AST、ALT、TBA、BUN及Cr水平.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和治疗前APACHEⅡ评分及其他监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1、T2、T3时点的血cTnI、BNP水平和T2、T3时点的血AST、ALT、TBA、Cr及BU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EGDT能更显著地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cTnI、BNP、AST、ALT、TBA、Cr及BUN水平,对心肌、肝脏及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远超;喻莉;武晓灵;龙鼎;杨军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