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飞;邓民强;汪逵
患儿男,7岁,以间断性头晕、颈枕部疼痛4d入我院小儿内科.入院时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可见白色分泌物;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白细胞15.39×109/L,中性粒细胞8.87×109/L;C反应蛋白147.69 mg/L;抗链球菌溶血素“O”221.6IU/mL.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脑电图可见较多4~7次/s棘波.入院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并予抗炎等治疗.患者头痛症状未见好转,行头颅CT检查见右颞顶枕叶交界区一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3.6 mm×2.7 mm×4.0 mm,边界欠清,其内团片状高密度影,考虑瘤卒中.
作者:羊飞龙;许伍环;夏祥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多数学者[1-2]报道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高压氧治疗(HBOT)疗效显著,并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多数患者病情危重同时伴有无自主呼吸、肺部感染、多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胃肠道出血、癫痫发作等并发症,并且由于高压氧舱内环境的特殊性,如何保证安全有效地进行HBOT非常重要.现对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医护陪舱治疗的138例危重患者的情况和在HBOT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分析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宏隽;翁其彪;陈雪林;王晓雯;张晓菁;尹娜;陈玲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熊果酸对大鼠静脉桥再狭窄过程中内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熊果酸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30只,体重300 ~ 3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大鼠均以右侧颈外静脉作为自体移植静脉,以Cuff套管法为吻合方法,将右侧颈外静脉移植至右侧颈总动脉.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予以熊果酸30 mg/(kg·d)灌胃,对照组不予熊果酸干预.术后第1、2、4周分3次取材,每次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每条静脉标本随机选取不同位置的切片共10张,5张用于PCNA染色,5张用于TUNEL检测.计算增殖细胞指数和凋亡细胞指数.将两组数据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在相对应时间内膜细胞的增殖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相对应时间内膜的凋亡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0mg/(kg·d)的熊果酸在静脉桥再狭窄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抑制内膜细胞增殖和诱导内膜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刘盛华;王武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MRI分型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0例,按分型标准进行TOAST分型及MRI分型,比较不同亚型间入院时和发病1个月后的NIHSS评分及好转率.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相关性分析,调整年龄、高血压病史、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因素后,TOAST分型与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显著相关(wals=39.402,P<0.001),但加入MRI分型调整后,TOAST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消失(wals=8.124,P=0.087),而MRI分型与预后显著相关(wals=56.487,P<0.001).结论:TOAST分型及MRI分型对急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MRI分型的预测作用优于TOAST分型,且两种分型联合使用并不提高预测效果.
作者:张江;麻春玲;王大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导向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40例肝癌肺转移患者对肺部病灶行微波消融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3例,女7例,中位年龄45.5岁.对77个(平均每人1.9个)肺转移灶一共进行了53次微波消融治疗.术后1、3、6个月复查胸部CT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消融后1个月胸部CT复查显示,肿瘤的完全消融率达100%.后一次随访时间为2014年10月20日,24例患者仍然健在,16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中位随访时间为12.1个月(7.3~16.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8.7个月(95% CI 21.5~36.1),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2%、52.3%、29.1%.无进展生存期为5.8个月(95% CI 3.2~8.5),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1.5%和6.3%.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胸痛(6/40),其次是气胸(3/40).结论:CT导向下的微波消融治疗肝癌肺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宋泽;李虹;齐翰;万超;张亮;范卫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改良性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在传统电休克基础上经过技术改良,利用现代麻醉技术,使患者在镇静和肌肉完全松弛状态下应用多参数监测技术进行电休克治疗.临床上常用依托咪酯、琥珀胆碱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但其安全有效剂量尚无规范的用药指南.本实验使用不同剂量的依托咪酯复合琥珀胆碱进行麻醉诱导,探求依托咪酯在MECT中理想有效的安全剂量.
作者:欧益金;张春平;邓丽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主要表现为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异常性疼痛(allodynia)[1].相关研究[2]显示,一般人群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高达8.0%,据此估计,我国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数量已超过9 000万.神经病理性疼痛不仅造成了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也增加了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必要时辅以微创治疗或神经调控治疗.作为从中药中提取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及治疗作用的组分,中药有效成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防治方面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3].本文就近年来采用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李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胃癌治疗前诊断的价值以及显像结果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怀疑为胃癌的81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通过阅片和半定量分析图像,以手术或经胃镜活检病理及临床随访(>6个月)为确诊依据,评价PET/CT显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81例患者中,胃癌51例,胃良性病变30例.18F-FDG PET/C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1%、83.3%和90.1%.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82.4%.21例患者存在腹腔及其他部位转移,PET/CT显像的灵敏度为61.9%(13/21).8例(15.7%,8/51)胃癌患者显像后更改了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PET/CT对胃癌治疗前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左卫;王全师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与辅酶Q10(CoQ10)联合干预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PD)模型鼠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MPP+黑质内注射建立PD大鼠模型.将制作成功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组、CoQ10组和联合给药组.对比各组行为学、TH、OX-42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结果、线粒体酶复合体Ⅰ (Complex Ⅰ)活性.结果:雷公藤内酯与CoQ10均可部分减轻MPP+诱导的PD模型鼠行为学缺陷,联合给药效果优于单一用药.TH阳性神经元数量联合给药组比雷公藤内酯组(P<0.01)及CoQ10组(P<0.01)显著增多.雷公藤内酯组及联合给药组CX3CR1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低(P<0.01).CoQ10组及联合给药组可使Complex Ⅰ的活性增高(P<0.01).结论:CX3CR1抑制剂与线粒体Complex I增强剂联合给药较单一给药对MPP+ PD大鼠模型具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高俊鹏;周子懿;向军;陈依萍;罗恩丽;蔡定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麻醉诱导期使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舒芬太尼诱发呛咳的抑制作用.方法:105例全麻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被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实验组1(D1组)和实验组2(D2组)在麻醉诱导期分别接受生理盐水、0.25 μg/kg右美托咪定和0.5 μg/kg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输注完毕后3组患者均给予0.3 μg/kg舒芬太尼静脉注射.记录注射芬太尼后1 min内呛咳的发生情况和强度;记录各组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到气管插管后1 min期间的BP和HR.结果:3组呛咳发生率分别为27.0%、8.3%和6.2%.与对照组相比,D1组和D2组的呛咳总发生率和中、重度呛咳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D1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P> 0.05),但D2组的心动过缓发生率较对照纽增多(P<0.05).结论:麻醉诱导期静脉注射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抑制舒芬太尼诱发呛咳,使气管插管更平稳.
作者:吴启胜;杨开花;黄品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7-2013年百色市终止抗病毒治疗的201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2.65∶1,平均年龄(43.35±14.05)岁,以壮族、初中以下文化、农民及农民工、已婚/同居为主,感染途径主要为异性性途径传播.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个月的累积生存率为0.77、0.64、0.52.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前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100个/mm3组(A组)、100 ~ 200个/mm3组(B组)和>200个/mm3组(C组)的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相对于C组患者的死亡危险度分别为4.587(95%CI:2.389 ~ 8.809)和2.501(95%CI:1.308 ~ 4.78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治疗终止时是否有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终止治疗前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其中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死亡危险度为2.846(95%CI:1.257 ~ 6.443),患者终止治疗时出现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死亡危险度为2.765 (95%CI:1.446~5.285).结论:终止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应加强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及依从性支持服务,及时处置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减少停药及治疗失访的发生,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坚;梁旭;农慧桃;谭兰芬;覃彩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AR-2基因沉默对食管癌EC109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运用MTT及流式细胞术法检测shRNA-PAR-2 EC109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shRNA-PAR-2 EC109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shRNA-PAR-2 EC109细胞增殖低于正常对照组,24、48、72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5.92%、24.89%、32.2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转染试剂组和阴性质粒转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hRNA-PAR-2 EC109细胞发生S期阻滞,转染24、48、72h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2.79±4.06)%、(26.54±1.37)%和(33.45±2.4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侵袭实验中,shRNA-PAR-2 EC109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为19.6±2.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迁移实验中,shRNA-PAR-2 EC109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为24.2±2.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hRNA-PAR-2 EC109细胞的增殖减慢,侵袭及迁移能力降低.
作者:陈金梅;谢立群;邓全军;郑艳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中期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方法和临床功能的评分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的33例DLS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1.1)年.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失衡及矢状面失衡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出现3例腰部轴性疼痛加重,4例轻度下肢麻木.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是治疗冠状面Cobb角>30°、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的DLS的有效方法,其中期疗效较好.
作者:桑亮;夏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以肺小动脉重构、肺血管阻力增加,终导致右心室衰竭直至死亡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存[1].我国2007年首次公布的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后参考2009年欧洲、美国更新后的肺动脉高压和肺高压指南或专家共识及自身特色于2010年对我国关于肺动脉高压和肺高压的指南文件进行了修订和更新[2],将PAH重新定义为: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Hg.PAH的研究虽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清楚.目前对肺PAH形成的分子信号机制研究主要包括:炎症因子信号通路、氧化应激信号通路、一氧化氮信号通路等[3],本文将对其中一氧化氮相关信号通路中主要信号分子在PA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杨永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照组(H2组)、内毒素损伤组(LPS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治疗组(LPS+H2组),1或2h后检测肺湿干重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组的湿干重比显著增加(P<0.01),TNF-α mRNA表达量持续增加(P< 0.01),IL-10mRNA表达量在2h时才增加(P<0.05).与LPS组同一时间相比,LPS+H2组湿干重比降低(P<0.05),TNF-α mRNA表达量先降低(P<0.01),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IL-10 mRNA表达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LPS诱导的ALI早期,腹腔注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能够抑制促炎因子的早期表达,从而减轻内毒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作者:毛蕾蕾;罗燮;罗自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1月入住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ICU科98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MEWS及APACHEⅡ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对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效力,通过Spearman检验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分别与ICU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MEWS与APACHEⅡ评分具有相关性(rp=0.266,P=0.008),APACHEⅡ评分对急诊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有预测价值(95%CI:0.656 ~ 0.875,P=0.000),而MEWS则对患者住院死亡预测不足(95%CI:0.497 ~ 0.787,P=0.061).存活者的ICU住院时间与APACHEⅡ评分(rp=0.273,P=0.014)及MEWS评分(rp=0.383,P=0.000)都具有相关性.结论:MEWS尚不足以作为急诊脓毒症患者病情的预测工具.
作者:杨时鸿;郑杰超;仉玮;杨瑞玲;庞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围术期准备方法,以减少围术期肌无力危象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我院确诊为MG患者行胸骨正中切口胸腺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MGFA分型分为A组(I型)和B组(Ⅱa型及其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使用吡啶斯的明和强的松的治疗剂量、围术期用药方案及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5例患者在术毕2h内成功拔管,拔管率为72.58%;17例术后呼吸恢复不佳需呼吸支持,其中2例发生肺部感染,4例发生肌无力危象,术后呼吸支持率为27.42%.B组术后呼吸支持率高于A组(P<0.05);B组吡啶斯的明和激素的剂量均高于A组(P<0.05);呼吸支持组激素用量高于非呼吸支持组,联合激素组术后呼吸支持率高于单用吡啶斯的明组(P<0.05).结论:MG患者术后呼吸支持率与MGFA分型有关,围手术期应根据不同临床分型,合理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尽可能用小的药物剂量将临床分型降低.
作者:秦雪梅;鲁卫华;金孝岠;姜小敢;吴敬医;王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发生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重症患者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为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 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三年来ICU重症患者送检血培养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共216例,其中经治疗后165例患者存活,51例患者死亡.检出排名前四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杆菌.其中亚胺培南的小抑菌浓度(MIC)值为2 mg/L和4 mg/L的病死率有差异(病死率分别为17.4%与79.3%,P< 0.01).结论: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小抑菌浓度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患者的转归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温庆辉;高元妹;黎凤英;万德胜;郭志勤;罗润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在行全膝表面置换手术中,需要良好的止血带效果.因上止血带和松止血带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1].右美托咪定作为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因其具有镇静、抗焦虑、镇痛以及减弱应激反应等多种效用,并且不引起呼吸抑制[2],近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研究[3]表明围术期用于右美托咪啶可以减轻手术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本研究旨在评估右美托咪啶在老年患者行全膝表面置换术中阻止止血带反应的效果.
作者:全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补肺通络方不同时期给药对内毒素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内毒素腹腔注射制备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单纯模型组(A组)造模后当日起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即刻给药组(B组)当日起给予补肺通络治疗,延迟给药组(C组)第11天起给予补肺通络治疗.第28天处死所有小鼠,HE染色观察肺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肺纤维化程度.结果:肺损伤评分A组(0.82±0.14)与B组(0.49±0.14)(P<0.01)和C组(0.34±0.08)(P<0.01)比较,B组与C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纤维化评分C组(14.25±2.25)低于A组(18.44±2.65)(P< 0.01)和B组(17.71±3.25) (P< 0.05),A组和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肺通络疗法对内毒素小鼠肺纤维化具有明确治疗作用,但应避免在急性炎症阶段给药.
作者:贾先红;吴瑕;吕俊秀;任玉乐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