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肌无力患者基于临床分型的围术期准备

秦雪梅;鲁卫华;金孝岠;姜小敢;吴敬医;王箴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 MGFA分型, 胆碱酯酶抑制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 呼吸支持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围术期准备方法,以减少围术期肌无力危象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我院确诊为MG患者行胸骨正中切口胸腺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MGFA分型分为A组(I型)和B组(Ⅱa型及其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使用吡啶斯的明和强的松的治疗剂量、围术期用药方案及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5例患者在术毕2h内成功拔管,拔管率为72.58%;17例术后呼吸恢复不佳需呼吸支持,其中2例发生肺部感染,4例发生肌无力危象,术后呼吸支持率为27.42%.B组术后呼吸支持率高于A组(P<0.05);B组吡啶斯的明和激素的剂量均高于A组(P<0.05);呼吸支持组激素用量高于非呼吸支持组,联合激素组术后呼吸支持率高于单用吡啶斯的明组(P<0.05).结论:MG患者术后呼吸支持率与MGFA分型有关,围手术期应根据不同临床分型,合理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尽可能用小的药物剂量将临床分型降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加用丹参酮ⅡA治疗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探讨丹参酮ⅡA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加用丹参酮ⅡA的实验组及单独内科常规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入院时及发病后2、7、14 d检测患者血清中IL-6及MMP-9的含量变化,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脑出血患者其两者表达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对比其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脑出血患者在2d时血清MMP-9和IL-6水平均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水平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在7、14 d血清MMP-9和IL-6下降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维持较高水平.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丹参酮ⅡA治疗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和MMP-9含量较未加用丹参酮ⅡA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显著降低,前者临床疗效也优于后者.

    作者:向飞;邓民强;汪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美式脊椎矫正枪与传统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颈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此型约占颈椎病40%,也是治疗为有利的时机[1].传统推拿治疗颈椎病,效率低,劳动强度大[2].近年来我科引进智能美式脊椎矫正枪技术替代传统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杰华;区大明;冼晓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酒精中毒所致铁粒幼细胞性贫血1例

    患者男,80岁,因“头昏、乏力、纳差3年余”入院.患者3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昏迷、乏力、纳差,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等不适,多次就诊于当地县人民医院,血常规提示贫血,未予治疗.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我院.患者有嗜酒史60余年,每日饮白酒半斤至八两不等.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及类似病史发生.体查:T:36.5℃,R:20次/min,P:76次/min,BP:12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体查未见阳性体征.腹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痛.

    作者:陈月英;梁敏;宋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艰难梭菌在腹泻患者中感染情况的调查

    目的:通过检测腹泻患者粪便中的艰难梭菌A&B毒素(CDAB),了解某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7-12月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37份.首先筛查常见的腹泻病原菌——沙门菌,再检测CDAB,然后再对CDAB阳性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利用改良的方法进行厌氧培养.结果:排除7例检出沙门菌的标本,对剩余的130例粪便标本利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CDAB,共检出8例阳性,阳性率为6.15%.按科室分布分析,2例来自消化科,2例血液科,2例来自儿科门诊,1例来自肾内科,1例来自器官移植科.按年龄段分布分析,3例来自儿童,3例中青年,2例老年人.厌氧培养结果显示8例毒素阳性的标本中有6例培养出艰难梭菌,2例未检测到艰难梭菌.结论:艰难梭菌感染易感人群正在发生变化,酶联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AB素简单、快速,适合对腹泻患者进行艰难梭菌感染的筛查.

    作者:王瑞莲;林丽娟;付亮;方艳平;姜长宏;江凌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RF与抗-CCP抗体浓度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类风湿因子(RF)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浓度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2例分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检查的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6例为对照A组,健康体检合格者72例为对照组B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并对比三组患者血清中RF与抗-CCP抗体浓度.结果:观察组血清RF含量[(57.69±22.13)U/mL]、血清RF阳性率(82.7%)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而对照A组和对照B纽的血清FR含量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观察组抗-CCP抗体浓度[(21.89±10.67)RU/mL]、阳性率(66.39%)均显著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基层医疗条件较差的环境下,血清中RF和抗-CCP抗体浓度测定可用于RA疾病的临床诊断,如将RF与抗-CCR抗体指标联合检测就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作者:张杨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主要表现为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异常性疼痛(allodynia)[1].相关研究[2]显示,一般人群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高达8.0%,据此估计,我国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数量已超过9 000万.神经病理性疼痛不仅造成了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也增加了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必要时辅以微创治疗或神经调控治疗.作为从中药中提取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及治疗作用的组分,中药有效成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防治方面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3].本文就近年来采用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李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并高血压患者脂联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1].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高血压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年的研究证明,脂联素(adiponectin,APN)作为炎性因子参与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能量代谢等病理生理过程.本文主要通过检测ACS并高血压患者血清EH脂联素水平,探讨APN在ACS并EH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栾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补肺通络方不同时期给药对内毒素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补肺通络方不同时期给药对内毒素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内毒素腹腔注射制备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单纯模型组(A组)造模后当日起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即刻给药组(B组)当日起给予补肺通络治疗,延迟给药组(C组)第11天起给予补肺通络治疗.第28天处死所有小鼠,HE染色观察肺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肺纤维化程度.结果:肺损伤评分A组(0.82±0.14)与B组(0.49±0.14)(P<0.01)和C组(0.34±0.08)(P<0.01)比较,B组与C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纤维化评分C组(14.25±2.25)低于A组(18.44±2.65)(P< 0.01)和B组(17.71±3.25) (P< 0.05),A组和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肺通络疗法对内毒素小鼠肺纤维化具有明确治疗作用,但应避免在急性炎症阶段给药.

    作者:贾先红;吴瑕;吕俊秀;任玉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胃癌治疗前诊断的价值以及显像结果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怀疑为胃癌的81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通过阅片和半定量分析图像,以手术或经胃镜活检病理及临床随访(>6个月)为确诊依据,评价PET/CT显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81例患者中,胃癌51例,胃良性病变30例.18F-FDG PET/C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1%、83.3%和90.1%.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82.4%.21例患者存在腹腔及其他部位转移,PET/CT显像的灵敏度为61.9%(13/21).8例(15.7%,8/51)胃癌患者显像后更改了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PET/CT对胃癌治疗前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左卫;王全师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带状疱疹并发直肠溃疡1例

    患者男,42岁,主因左侧小腹、臀部疼痛7d于2014年4月15日入院.既往乙肝病毒携带病史10年.患者于7d前无诱因出现左侧小腹疼痛,坠胀不适,大便稀软,量不多,每日2~3次,无黏液及脓性分泌物、无肉眼血便,伴左侧臀髋部疼痛.无里急后重,无发热,小便正常.于2014年4月14日门诊查粪便常规:稀便,白细胞大量,红细胞少量.大便细菌涂片: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未见,肠镜:直肠黏膜溃疡,炎性病变.病理:直肠炎性病变,腺体增生簇集,杯状细胞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偶见中性粒细胞.

    作者:李卫民;李泊宁;杨广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儿童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1例

    患儿男,7岁,以间断性头晕、颈枕部疼痛4d入我院小儿内科.入院时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可见白色分泌物;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白细胞15.39×109/L,中性粒细胞8.87×109/L;C反应蛋白147.69 mg/L;抗链球菌溶血素“O”221.6IU/mL.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脑电图可见较多4~7次/s棘波.入院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并予抗炎等治疗.患者头痛症状未见好转,行头颅CT检查见右颞顶枕叶交界区一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3.6 mm×2.7 mm×4.0 mm,边界欠清,其内团片状高密度影,考虑瘤卒中.

    作者:羊飞龙;许伍环;夏祥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改良式EGDT组,n=57)和对照组(传统EGDT组,n=59),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别测定液体复苏前(T0)及治疗后24 h(T1)、48 h(T2)及72 h(T3)血cTnI、BNP、AST、ALT、TBA、BUN及Cr水平.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和治疗前APACHEⅡ评分及其他监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1、T2、T3时点的血cTnI、BNP水平和T2、T3时点的血AST、ALT、TBA、Cr及BU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EGDT能更显著地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cTnI、BNP、AST、ALT、TBA、Cr及BUN水平,对心肌、肝脏及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远超;喻莉;武晓灵;龙鼎;杨军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小抑菌浓度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重症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

    目的:分析发生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重症患者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为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 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三年来ICU重症患者送检血培养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共216例,其中经治疗后165例患者存活,51例患者死亡.检出排名前四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杆菌.其中亚胺培南的小抑菌浓度(MIC)值为2 mg/L和4 mg/L的病死率有差异(病死率分别为17.4%与79.3%,P< 0.01).结论: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小抑菌浓度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患者的转归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温庆辉;高元妹;黎凤英;万德胜;郭志勤;罗润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病院内真菌感染特征及高危药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分析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院内真菌感染特征及相关药物因素,为制定其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CBM、CNKI、PubMed及Embase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按照NOS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Meta分析提取数据.结果:纳入10个研究,1 289例患者,真菌感染505例.纳入3个研究,596例患者,患者死亡构成比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04);纳入5个研究,770例患者,使用三代头孢及碳青霉烯类的患者构成比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4和2.05);纳入8个研究,1 217例患者,联合使用2种或3种抗生素的患者构成比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36和21.40).纳入7个研究,914例患者,抗生素与激素的平均使用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9.23和5.43).结论:院内真菌感染为COPD患者的重要死亡因素,使用三代头孢、碳青霉烯及2种以上抗生素,抗生素及激素使用时间均为重要高危因素.

    作者:黄榜江;肖政;汪成琼;楚亚林;胡世芸;张啟鹏;邱隆敏;余昌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啶减轻老年患者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止血带反应

    在行全膝表面置换手术中,需要良好的止血带效果.因上止血带和松止血带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1].右美托咪定作为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因其具有镇静、抗焦虑、镇痛以及减弱应激反应等多种效用,并且不引起呼吸抑制[2],近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研究[3]表明围术期用于右美托咪啶可以减轻手术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本研究旨在评估右美托咪啶在老年患者行全膝表面置换术中阻止止血带反应的效果.

    作者:全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糖尿病母儿血糖改变引起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糖尿病母儿血糖改变和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NICU住院的糖尿病母儿60例,其中35例为低血糖患儿组,25例为血糖监测正常患儿组,收集同年度血糖正常母亲所生的生理性黄疸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三组患儿心肌酶学变化.结果:糖尿病母儿心肌酶显著高于生理性黄疸患儿,非低血糖患儿心肌酶升高明显,而低血糖患儿心肌酶升高为明显,三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01).结论:糖尿病母儿发生心肌损害的程度与血糖密切相关.

    作者:曹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实践及探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的174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7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简易Fugl-Meyer(FMA)积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ADL评分及FMA评分比较,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1%,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能加快康复、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作者:徐伟光;殷利明;钟德泉;赵展;王文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十一酸睾酮联合血府逐瘀片治疗中老年男性MS合并ED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睾酮联合血府逐瘀片治疗中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M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86例MS伴ED患者随机分为十一酸睾酮胶丸联合血府逐瘀片研究组(n=45)和十一酸睾酮胶丸组(n=41),6个月后比较组内和组间治疗前后ⅡEF-5评分、性激素(TT、TSI、FT、E2、E2/TT、SHBG)、糖脂代谢指标(TG、HDL、LDL、FBG、FIns、HOMA-IR)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对血尿常规、PSA、IPPS、肝肾功能的影响作用.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与十一酸睾酮组ⅡEF-5评分、TF、FT、TSI、SHBG、HDL、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G、LDL、FBG、FIns、HOMA-IR、E2、E2/TT不同程度降低(P< 0.001或P<0.05),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十一酸睾酮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 0.001).结论:睾酮联合血府逐瘀片治疗MS合并ED能明显改善患者雄激素水平,能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勃起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未见明显的补充睾酮治疗的副作用,为MS伴ED患者带来新方法.

    作者:蒋毅;易正金;王勇;梁华;王平;曾祥文;张蜀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PAR-2基因沉默对食管癌EC109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影响

    目的:研究PAR-2基因沉默对食管癌EC109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运用MTT及流式细胞术法检测shRNA-PAR-2 EC109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shRNA-PAR-2 EC109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shRNA-PAR-2 EC109细胞增殖低于正常对照组,24、48、72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5.92%、24.89%、32.2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转染试剂组和阴性质粒转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hRNA-PAR-2 EC109细胞发生S期阻滞,转染24、48、72h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2.79±4.06)%、(26.54±1.37)%和(33.45±2.4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侵袭实验中,shRNA-PAR-2 EC109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为19.6±2.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迁移实验中,shRNA-PAR-2 EC109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为24.2±2.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hRNA-PAR-2 EC109细胞的增殖减慢,侵袭及迁移能力降低.

    作者:陈金梅;谢立群;邓全军;郑艳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对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鉴别诊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在糖尿病肾病(DN)和非糖尿病肾病(NDRD)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DN、33例NDRD和3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住院患者的病程、平均24 h尿蛋白含量、尿红细胞计数、尿红细胞形态和穿刺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组间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DN组、NDRD组平均病程为(15±4.3)年和(8±3.1)年(P< 0.01);DN组24 h平均尿蛋白含量为(1.03±0.91)g,显著低于NDRD组[(1.74±0.92)g,P<0.01]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组[(1.56±0.96)g,P< 0.05];DN组病理分型以Ⅱa和Ⅱb期为主,占46.7%,NDRD组以IgA肾病(37.1%)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见(22.2%),慢性肾小球肾炎组以膜性肾病为常见(46.3%);DN组血尿患者百分比[25.6%(14/43)]、平均尿红细胞计数[(29±22)/μL]均显著低于NDRD组[63.6%(29/33),(223±104)/μL]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组[66.7%(32/36),(245±121)/μL,P< 0.01];DN组血尿患者中非均一性血尿百分比和棘形红细胞血尿比例分别为14.3%和21.4%,显著低于NDRD组(79.3%,86.2%)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组(81.2%,75.0%,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短于10年,合并大量蛋白尿,且出现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或棘形红细胞性血尿,应倾向诊断NDRD,需进一步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作者:王建成;史振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