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琴;刘宴伟;刘剑英
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4年10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116例,其中发现19例供肾为多支动脉,并成功进行了肾移植手术。现对供肾多支动脉的处理及临床效果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赵奇;廖贵益;唐亮;赵飞;钟金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氧化-抗氧化失衡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谷胱甘肽(GSH)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酶(γ-GCS )是GSH 合成的限速酶,对 GSH 生成的速度和量具有调控作用[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作为一种 C-C 趋化因子对各种炎症细胞有特异的趋化和激活作用[2]。本研究通过观察COPD患者诱导痰上清液γ-GCS 和 MIP-1α蛋白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 MIP-lα、γ-GCS 在 COPD 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武玉荣;李国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在不同透析液葡萄糖暴露量下的水平,探明血AOPP水平是否与腹膜透析液葡萄糖暴露程度相关。方法:对192例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透析液葡萄糖暴露量将患者分为高糖暴露组和低糖暴露组。检测所有患者空腹血清AOPP和C反应蛋白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结果:高糖暴露组的血清AOPP水平显著高于低糖暴露组[(78.7±15.6)mmol/L vs (71.7±14.8)mmol/L, P =0.003]。高糖暴露组患者血C反应蛋白[4.6(3.0~11.4)mg/L vs 3.0(2.2~5.3)mg/L, P <0.001]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53.6% vs 35.8%, P =0.014)均显著高于低糖暴露组。经多因素校正后,血清AOPP水平与透析液葡萄糖暴露量(β=0.157, P =0.031)和透析时长(β=0.164, P =0.043)独立相关。结论: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血清AOPP水平与透析液葡萄糖暴露程度相关,减少葡萄糖暴露度可能降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作者:杨小兵;郭东风;倪娓娓;蒋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初始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联合与 LAM、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基因B/C型HBeAg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招募182例符合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中治疗标准的基因 B/C 型 HBeAg (+)慢乙肝初始治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 LAM 和 ADV 联合、LAM 或ETV单药治疗48周,观察疗效。结果:基线水平无差异的3组患者分别经过3种方案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生化学应答率(12周P <0.01,24周P <0.01,48周P <0.01)、HBeAg 血清学应答率(12周P <0.01,24周P <0.05,48周P <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率(12周 P <0.05,24周 P <0.05,48周 P <0.05)均高于 LAM组。联合治疗组在生化学应答方面较ETV组存在一定优势。结论: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是我国以B/C型基因为主的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优良策略。
作者:刘怀鄂;游晶;陈红英;范晶华;刘华;张茹薏;饶少锋;马思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患者男,40岁,因“腰痛4年,加重3个月,发热10 d ,皮肤黄染7 d”于2013年10月7日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腰痛,查腰椎 CT 未见异常,间断应用抗生素及止痛药,效果不佳,3个月前腰痛加剧,10 d 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7 d 前出现皮肤黄染,于外院查肝功异常,以“黄疸待查”收入院。病程中无午后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外伤、输血史。入院后查肝功:ALT 213 U/L , AST 94 U/L,GGT 377 U/L,TBIL 91.4μmol/L,DBIL 69.3μmol/L,腹部 B超:肝内脂肪偏多;HCV Ab (+),HCV RNA 1.49×106 copies/mL,基因型1b。
作者:马臻;孙美艳;鲍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胸腺病变合并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和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的表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对4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伴有MG的胸腺病变患者(MG组),30例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患者(OND组)及26例健康对照组(NC组)中AchR-Ab和MuSK-Ab进行检测。结果:MG组患者血清AchR-Ab和MuSK-Ab阳性率高于其他两组,晚发型MG 患者 MuSK-Ab 阳性率高于早发型,女性患者 AchR-Ab 和 MuSK-Ab 阳性率高于男性患者(P <0.05);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MGT)患者AchR-Ab阳性率高于胸腺增生(MGH)及胸腺囊肿(MGC)患者(P <0.05);MG患者MuSK-Ab阳性率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P <0.05);在MGT组中,MuSK-Ab 阳性率与组织学分型之间有相关性(P <0.05)。结论:AchR-Ab和MuSK-Ab的检测有助于MG的诊断及鉴别,MuSK-Ab多见于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和MGT中恶性程度较高的组织类型中,具体的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海龙;张习文;郑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在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48周后停用,完成治疗后随访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定期检测血清HBsAg 及HBV DN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根据血清HBV DNA 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病毒学持续应答组、无应答组及复发组。在治疗第12、24及48周,持续应答组与复发组相比,血清HBV DNA 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且均明显低于无应答组;而在治疗第12、24及48周,持续应答组血清HBsAg 定量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复发组,复发组与无应答组差异无显著性。在治疗第12周,血清HBsAg 水平下降幅度≥1 log10 IU/mL 对预测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94%、95%及94%;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治疗第12周血清HBsAg 水平下降幅度≥1 log10 IU/mL 对预测患者病毒学持续应答的价值,得出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结论:血清HBV DNA 水平的变化不能有效预测治疗结束后患者能否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但血清HBsAg 定量检测可作为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疗效的理想指标。
作者:杨阳;杨龙;蒋雪花;陈志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脂蛋白(a)[Lp(a)]与冠脉左主干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冠脉造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64例。根据LP(a)水平将入选的病例分为两组,Lp(a)正常组(≤300 mg/L)(n =171)以及Lp(a)升高组(>300 mg/L)(n =93)。对比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多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发生率,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左主干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Lp(a)升高组与Lp(a)正常组相比,有更高的三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Lp(a)与左主干病变的发生呈独立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Lp(a)水平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高Lp(a)水平患者有更高的左主干病变发生率。
作者:尚东丽;刘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一综合医院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2013年期间10574例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前后5年的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前5年组相比,近5年组感染人数明显增多,男性较女性多(Z=5.132,P =0.000),青年患者比例下降,而中、老年患者比例均增加(Z =18.630,P =0.000),退休和无业人员患者增多(Z =17.044,P =0.000),艾滋病和隐性梅毒患者比例均上升,而淋病的比例下降(Z =24.386,P =0.000)。结论:近10年来综合医院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均增加,人口学特征变化明显,应加强安全性行为的教育,以控制这些性病的传染和流行。
作者:杨晓燕;梁彩倩;邢帮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小儿门诊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小儿门诊静脉输液的共11.04万人次小儿存在安全隐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小儿门诊输液安全隐患依次为:沟通欠缺、查对减少、固定不妥、液体外渗、药物配伍禁忌。自2009年起制定了护理对策后,差错率、投诉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通过制定护理对策,加强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护理安全管理与教育,有效控制及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和投诉率,提高了小儿门诊输液的护理质量。
作者:王晓琴;刘宴伟;刘剑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特异性拮抗剂APETx2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上ASIC3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NC组)、应激模型组(WIRS组)及APETx2处理组(AT组,腹腔内注射APETx225μg/kg)。采用浸水束缚应激(WIRS)法复制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于应激6 h 后留取标本测定胃液 pH 值;HE 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法测定DRG神经元上ASIC3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WIRS组胃pH值明显降低(P <0.05),胃黏膜损伤程度严重,DRG 神经元上 ASIC3表达明显上调(P <0.05);与 WIRS 组比较,AT组胃液pH值明显升高(P <0.05),胃黏膜损伤程度减轻,DRG神经元上ASIC3表达明显减少(P <0.05)。结论:浸水束缚应激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DRG神经元上ASIC3被激活,与胃液pH下降、胃黏膜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APETx2可特异性拮抗ASIC3表达,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可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徐少群;屠伟峰;郄文斌;温君琳;周红艳;蒋群;赵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定及分析脑梗死后患者的认知及记忆障碍的特点。方法:应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定73例脑梗死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即刻记忆、计算、延迟回忆、命名、复述、听理解、阅读、书写、视空间功能;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评定记忆功能,包括即刻学习记忆、短时延迟回忆及长时延迟回忆,将脑梗死患者评分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总体认知评分及记忆总分、词语即刻学习记忆、短时延迟回忆、长时延迟回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及记忆功能明显下降,且即刻记忆和近记忆力均存在明显障碍,与Alzheimer病患者的记忆障碍的特点类似。
作者:杨轶楠;刘洪雁;苏玉萍;张春艳;徐文玉;李阔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FS)检测脾脏硬度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12月我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1例纳入本项研究。使用FS测量脾脏及肝脏弹性值,同时进行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评价其对 EV 及其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脾脏 FS 值为(40.64±25.45)kPa,肝脏 FS 值为(20.76±13.21)kPa,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呈正相关(r =0.402,P <0.001)。无EV患者的脾脏FS值较伴轻度以及中-重度EV患者的显著下降(均P <0.05),且轻度EV组较中-重度EV组的显著下降(P <0.05)。脾脏FS值预测EV的AUROC为0.86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3.2%,预测中-重度EV 的 AUROC 为0.924,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91.3%,均较肝脏 FS 值明显升高。结论:脾脏FS值可作为预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EV及其程度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施海燕;许敏;邓浩辉;陈铿;高洪波;张舒眉;廖宝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BV-DNA、ALT的关系。方法:收集101例慢性HBV感染者(病例组)和25例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流式细胞微球技术检测血清 IL-21蛋白水平,并用 real-time PCR 法检测 IL-21及 IL-21受体(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病例组分为免疫耐受期组(25例)、免疫清除期组(25例)、低复制期组(26例)及再活动期组(25例)。(2)病例组血清IL-21蛋白及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01);免疫清除期组及再活动期组血清 IL-21蛋白及 mRN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免疫耐受期组及低复制期组(P <0.001);低复制期组血清IL-21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01)及免疫耐受组(P =0.036)。(3) IL-21R mRNA水平在各组间没有差异。(4)血清IL-21蛋白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 =-0.472,P =0.001)。(5)血清IL-21蛋白与ALT水平无关(r =0.024,P =0.868)。结论: IL-2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表达上调,且与免疫活动有关,可能是机体控制HBV复制的机制之一。
作者:姚佳燕;晁康;李敏睿;吴艳琴;叶俊钊;钟碧慧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与病毒复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例非肝病对照者肝组织中ICAM-1、HBcAg表达的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cAg阳性者ICA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9.4%,明显高于HBcAg阴性者42.1%(P<0.01);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损伤的程度的加重,ICA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1)。结论:ICAM-1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损伤机制;ICAM-1可反映肝炎活动及肝组织损害程度。
作者:袁淑芳;张跃新;沙尼亚·尼亚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HBV特异性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将109例HBV DNA阳性、HBeAg阳性和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HBV DNA水平分为2组,甲组52例,HBV DNA 2~4 log10拷贝/mL,乙组57例,HBV DNA 5~7 log10拷贝/mL,比较2组患者的 HBV 特异性 CTL表面PD-1表达、HBV特异性CTL水平和肝功能的差异。结果:甲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低于乙组(t =11.101,P <0.01),HBV特异性CTL 水平高于乙组(t =24.424,P <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于乙组(t =2.652,P <0.01),血清白蛋白高于乙组(t =2.347,P <0.05)。Child-pugh分级,甲组C级低于乙组(χ2=4.262,P <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高者,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水平高,因此, HBV 特异性 CTL 水平低,进一步导致 HBV DNA 水平升高,导致肝功能损害较重, HBV DNA 水平低者, HBV 特异性 CTL 表面 PD-1表达水平低, HBV 特异性 CTL 水平高,预示抗病毒疗效相对较好。
作者:王栋;顾锡炳;朱银芳;戴亚萍;汤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脑肠肽对肾间质纤维化及肾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盐水或脑肠肽治疗组,模型组+盐水或脑肠肽治疗组。对模型组大鼠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动物模型。术后7 d和14 d分批处死大鼠,留取梗阻侧肾组织行Masson染色以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化分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磷酸化的 Smad3(p-Smad3)的水平蛋白表达,用 realtime-PCR(RT-PCR)法检测α-SMA、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用TUNEL染色法标记凋亡肾脏细胞。结果:脑肠肽通过减少胶原产生,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和减少α-SMA 蛋白表达改善肾脏纤维化。同时,脑肠肽通过阻断 TGF-β1/Smad3信号通路,抑制肌成纤维细胞聚集。另外,脑肠肽改善UUO诱导肾小管细胞凋亡。结论:脑肠肽可以减少UUO诱导的肾脏纤维化、改善肾细胞凋亡,有望成为治疗梗阻性肾病肾脏纤维化的药物。
作者:孙光曦;范理佩;石向华;李民;赵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3D 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和多层次连续打印技术的一种新兴应用技术,其原理是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 实体。该技术可以制作任意复杂几何形状的实体,极大地降低了结构复杂产品的制造难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具有成型精度高、重复性好、可实现产业化生产等传统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在医学领域,起初由于打印材料的限制,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打印无生物活性的人工关节和假体。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满足3D 打印的材料也由金属、塑料、陶瓷等单一固体粉材发展到液体、凝胶、细胞等混合材料[1],3D 打印技术迈向了生物活性打印时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振化;王桂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中国株的1.3倍基因组长度的感染性克隆质粒,观察质粒在人肝癌细胞株Huh7中的表达,建立中国株HBV体外研究细胞模型。方法: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通过重叠延伸 PCR 技术(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SOE-PCR)构建HBV 1.3倍基因组长度的感染性克隆质粒 pHBV1.3(C),将感染性克隆 pHBV1.3(C)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uh7,采用Western Blot、ELISA及Real-time PCR 检测病毒复制及表达情况以及该感染性克隆对临床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的敏感性。结果:构建了中国株HBV 感染性克隆pHBV1.3(C)质粒,该质粒能在肝癌细胞株中进行有效复制、转录和表达。阿德福韦能在体外抑制该HBV感染性克隆的复制。结论:构建的中国株HBV 1.3倍基因组感染性克隆在体外具有高水平复制能力,其转染细胞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 HBV 体外感染模型。
作者:陆仁飞;吴月平;孙伟;鲍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探讨维生素D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SLE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40例健康体检人员及4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作为健康对照和疾病对照。运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5-OH-D 水平。结果:(1)活动期SLE组25-OH-D水平低于稳定期SLE组和健康对照组(P <0.05),而稳定期SLE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期RA组25-OH-D水平与活动期SL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5)。(2)SLE 患者25-OH-D 水平与 SLEDAI 评分(r =-0.45,P <0.01)及24小时尿蛋白(r =-0.32,P <0.05)呈负相关,与补体C3、C4无关。结论:SLE 患者25-OH-D 水平降低,25-OH-D 水平降低与SLE 病情活动及肾损害有相关性。
作者:卢勤燕;蔡小燕;林小军;唐莼;叶静华;李伟念;何志翔;李欣颖;张荣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