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BsAg定量检测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

杨阳;杨龙;蒋雪花;陈志勇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乙肝表面抗原, 干扰素, 定量检测, 预测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在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48周后停用,完成治疗后随访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定期检测血清HBsAg 及HBV DN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根据血清HBV DNA 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病毒学持续应答组、无应答组及复发组。在治疗第12、24及48周,持续应答组与复发组相比,血清HBV DNA 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且均明显低于无应答组;而在治疗第12、24及48周,持续应答组血清HBsAg 定量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复发组,复发组与无应答组差异无显著性。在治疗第12周,血清HBsAg 水平下降幅度≥1 log10 IU/mL 对预测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94%、95%及94%;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治疗第12周血清HBsAg 水平下降幅度≥1 log10 IU/mL 对预测患者病毒学持续应答的价值,得出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结论:血清HBV DNA 水平的变化不能有效预测治疗结束后患者能否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但血清HBsAg 定量检测可作为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疗效的理想指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上腺切除幼鼠癫痫易感性及海马CRH 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肾上腺切除幼鼠癫痫易感性及对海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 P10幼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肾上腺切除组、假手术组。手术次日腹腔注射NMDA 7 mg/kg 诱发抽搐,评价发作潜伏期(min)及程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海马CRH mRNA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潜伏期、评分为(43.65±2.96)min、4.40±0.60,肾上腺切除组为(35.05±2.35)min、5.56±0.76,假手术组为(42.60±1.90)min、4.55±0.76。肾上腺切除组与其他2组比较,潜伏期、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F =73.73, P <0.05;F =15.52, P <0.05),3组幼鼠海马CRH mRNA阳性表达率为20%、55%、15%,与其他2组相比,肾上腺切除组海马CRH mRNA增加具有显著意义(χ2=9.048,P <0.05)。结论:肾上腺切除幼鼠潜伏期缩短、评分增加,海马CRH mRNA提高,提示肾上腺切除幼鼠对致痫剂NMDA敏感性增高。

    作者:王雅洁;邹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妊娠晚期合并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麻醉处理1例

    患者女,30岁,70 kg,孕33周G1P0合并银屑病、上呼吸道感染,因右下腹疼痛3d急诊入院。入院后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HR 115次/min ,血常规:WBC 15.26×109/L,超声提示:右下腹异常肠管回声,考虑急性阑尾炎,既往有房早,临床诊断为妊娠晚期并发急性阑尾炎,拟急诊行阑尾切除术。入手术室后心电监护:BP 135/78 mmHg, HR 117次/min,SPO298%,吸氧2 L/min ,开放外周静脉,患者左侧卧位选择T12~ L1行硬膜外麻醉,穿刺顺利,置管3.5 cm,给予2%利多卡因4 mL 实验剂量,观察5 min 后无不良反应,再分次追加2%利多卡因共15 mL,15 min后再次测麻醉平面 T8~ S5手术开始,切皮后打开腹膜探查时患者诉疼痛,静脉注射氯胺酮40 mg ,患者入睡,再次探查患者体动明显,给予50 mg 丙泊酚静脉注射后无体动,行手术操作。

    作者:傅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躁动患者脱机过程中镇静效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躁动患者脱机过程中实施浅镇静的效应。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治疗躁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组(A组)先微量持续泵入丙泊酚0.3~3 mg/(kg·h),脱机前24 h,改右美托咪定维持剂量0.2~1μg/(kg·h),若24 h 未脱机成功,泵至脱机前停用。丙泊酚持续泵入组(C组):持续泵入丙泊酚0.3~3 mg/(kg·h),若24 h未脱机成功,泵至脱机前停用。所有患者监测至脱机后60 min,每4小时进行一次镇静评分,调整剂量使患者RASS评分控制在-2~1分。分别记录脱机前24 h(T1)、脱机前12 h(T2)、脱机拔管时(T3)、脱机后30 min(T4)、脱机后60 min(T5),药物对HR、MAP、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ICU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两组均达到ICU患者所需镇静效果,A组较C组循环波动少、拔管所需时间、ICU置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患者谵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浅镇静,镇静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呼吸抑制,不良反应低。

    作者:鹿兴;李军;徐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APETx2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酸敏感离子通道3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特异性拮抗剂APETx2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上ASIC3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NC组)、应激模型组(WIRS组)及APETx2处理组(AT组,腹腔内注射APETx225μg/kg)。采用浸水束缚应激(WIRS)法复制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于应激6 h 后留取标本测定胃液 pH 值;HE 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法测定DRG神经元上ASIC3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WIRS组胃pH值明显降低(P <0.05),胃黏膜损伤程度严重,DRG 神经元上 ASIC3表达明显上调(P <0.05);与 WIRS 组比较,AT组胃液pH值明显升高(P <0.05),胃黏膜损伤程度减轻,DRG神经元上ASIC3表达明显减少(P <0.05)。结论:浸水束缚应激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DRG神经元上ASIC3被激活,与胃液pH下降、胃黏膜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APETx2可特异性拮抗ASIC3表达,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可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徐少群;屠伟峰;郄文斌;温君琳;周红艳;蒋群;赵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移植肾多支动脉19例的处理及临床效果分析

    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4年10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116例,其中发现19例供肾为多支动脉,并成功进行了肾移植手术。现对供肾多支动脉的处理及临床效果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赵奇;廖贵益;唐亮;赵飞;钟金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与透析液葡萄糖暴露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了解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在不同透析液葡萄糖暴露量下的水平,探明血AOPP水平是否与腹膜透析液葡萄糖暴露程度相关。方法:对192例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透析液葡萄糖暴露量将患者分为高糖暴露组和低糖暴露组。检测所有患者空腹血清AOPP和C反应蛋白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结果:高糖暴露组的血清AOPP水平显著高于低糖暴露组[(78.7±15.6)mmol/L vs (71.7±14.8)mmol/L, P =0.003]。高糖暴露组患者血C反应蛋白[4.6(3.0~11.4)mg/L vs 3.0(2.2~5.3)mg/L, P <0.001]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53.6% vs 35.8%, P =0.014)均显著高于低糖暴露组。经多因素校正后,血清AOPP水平与透析液葡萄糖暴露量(β=0.157, P =0.031)和透析时长(β=0.164, P =0.043)独立相关。结论: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血清AOPP水平与透析液葡萄糖暴露程度相关,减少葡萄糖暴露度可能降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作者:杨小兵;郭东风;倪娓娓;蒋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超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超高龄(≥80岁)患者下肢骨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治疗ASAⅡ~Ⅲ级年龄>80岁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和硬膜外麻醉组(CEA组),以MGS评分前6项指标为衡量标准,分析比较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和愈后情况。结果: CEA组术后出现发热(>38℃)、血白细胞>15×109/L、肺部X线、咳脓性痰、痰培养阳性及临床诊断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G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CEA组确诊肺部感染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G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更加有利于超高龄患者骨科下肢手术术后的呼吸功能恢复,可有效地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作者:张远;解雅英;于建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HBsAg定量检测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在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48周后停用,完成治疗后随访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定期检测血清HBsAg 及HBV DN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根据血清HBV DNA 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病毒学持续应答组、无应答组及复发组。在治疗第12、24及48周,持续应答组与复发组相比,血清HBV DNA 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且均明显低于无应答组;而在治疗第12、24及48周,持续应答组血清HBsAg 定量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复发组,复发组与无应答组差异无显著性。在治疗第12周,血清HBsAg 水平下降幅度≥1 log10 IU/mL 对预测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94%、95%及94%;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治疗第12周血清HBsAg 水平下降幅度≥1 log10 IU/mL 对预测患者病毒学持续应答的价值,得出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结论:血清HBV DNA 水平的变化不能有效预测治疗结束后患者能否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但血清HBsAg 定量检测可作为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疗效的理想指标。

    作者:杨阳;杨龙;蒋雪花;陈志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他达拉非联合α受体阻滞剂对改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大尿流率的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他达拉非2.5 mg和5 mg分别联合α受体阻滞剂每日给药对改善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大尿流率(Qmax)疗效是否相同。方法:150例BPH 所致下尿路梗阻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日口服他达拉非2.5 mg和α受体阻滞剂1次,对照组每日口服他达拉非5 mg和α受体阻滞剂1次,共12周,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后第4、8、12周Qmax。结果:对照组Qmax先于观察组得到改善,但12周后两组改善的基线数据均基本接近正常(P<0.05)。结论:他达拉非2.5 mg和5 mg分别联合α受体阻滞剂均可改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Qmax,但更大剂量联合效果并不更优,同时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冯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D 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和多层次连续打印技术的一种新兴应用技术,其原理是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 实体。该技术可以制作任意复杂几何形状的实体,极大地降低了结构复杂产品的制造难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具有成型精度高、重复性好、可实现产业化生产等传统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在医学领域,起初由于打印材料的限制,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打印无生物活性的人工关节和假体。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满足3D 打印的材料也由金属、塑料、陶瓷等单一固体粉材发展到液体、凝胶、细胞等混合材料[1],3D 打印技术迈向了生物活性打印时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振化;王桂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关于官方网站地址、汇款等信息的严正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国株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在Huh7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中国株的1.3倍基因组长度的感染性克隆质粒,观察质粒在人肝癌细胞株Huh7中的表达,建立中国株HBV体外研究细胞模型。方法: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通过重叠延伸 PCR 技术(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SOE-PCR)构建HBV 1.3倍基因组长度的感染性克隆质粒 pHBV1.3(C),将感染性克隆 pHBV1.3(C)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uh7,采用Western Blot、ELISA及Real-time PCR 检测病毒复制及表达情况以及该感染性克隆对临床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的敏感性。结果:构建了中国株HBV 感染性克隆pHBV1.3(C)质粒,该质粒能在肝癌细胞株中进行有效复制、转录和表达。阿德福韦能在体外抑制该HBV感染性克隆的复制。结论:构建的中国株HBV 1.3倍基因组感染性克隆在体外具有高水平复制能力,其转染细胞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 HBV 体外感染模型。

    作者:陆仁飞;吴月平;孙伟;鲍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肠肽改善梗阻性肾病中肾脏纤维化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脑肠肽对肾间质纤维化及肾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盐水或脑肠肽治疗组,模型组+盐水或脑肠肽治疗组。对模型组大鼠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动物模型。术后7 d和14 d分批处死大鼠,留取梗阻侧肾组织行Masson染色以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化分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磷酸化的 Smad3(p-Smad3)的水平蛋白表达,用 realtime-PCR(RT-PCR)法检测α-SMA、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用TUNEL染色法标记凋亡肾脏细胞。结果:脑肠肽通过减少胶原产生,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和减少α-SMA 蛋白表达改善肾脏纤维化。同时,脑肠肽通过阻断 TGF-β1/Smad3信号通路,抑制肌成纤维细胞聚集。另外,脑肠肽改善UUO诱导肾小管细胞凋亡。结论:脑肠肽可以减少UUO诱导的肾脏纤维化、改善肾细胞凋亡,有望成为治疗梗阻性肾病肾脏纤维化的药物。

    作者:孙光曦;范理佩;石向华;李民;赵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尿毒清颗粒对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宣钢职工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 =37)常规血液透析2~3次/周及基础治疗,并给予尿毒清颗粒5.0,3次/d和10.0 qnd;对照组(n =37)常规血液透析2~3次/周及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12个月测定血清Ca2+、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Ca2+、P、iPTH、hs-CRP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P、iPTH、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尿毒清颗粒对透析患者具有降低甲状旁腺激素和改善微炎症状态的作用。

    作者:杨旭东;刘千红;李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探讨维生素D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SLE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40例健康体检人员及4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作为健康对照和疾病对照。运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5-OH-D 水平。结果:(1)活动期SLE组25-OH-D水平低于稳定期SLE组和健康对照组(P <0.05),而稳定期SLE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期RA组25-OH-D水平与活动期SL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5)。(2)SLE 患者25-OH-D 水平与 SLEDAI 评分(r =-0.45,P <0.01)及24小时尿蛋白(r =-0.32,P <0.05)呈负相关,与补体C3、C4无关。结论:SLE 患者25-OH-D 水平降低,25-OH-D 水平降低与SLE 病情活动及肾损害有相关性。

    作者:卢勤燕;蔡小燕;林小军;唐莼;叶静华;李伟念;何志翔;李欣颖;张荣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某综合医院近10年来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一综合医院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2013年期间10574例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前后5年的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前5年组相比,近5年组感染人数明显增多,男性较女性多(Z=5.132,P =0.000),青年患者比例下降,而中、老年患者比例均增加(Z =18.630,P =0.000),退休和无业人员患者增多(Z =17.044,P =0.000),艾滋病和隐性梅毒患者比例均上升,而淋病的比例下降(Z =24.386,P =0.000)。结论:近10年来综合医院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均增加,人口学特征变化明显,应加强安全性行为的教育,以控制这些性病的传染和流行。

    作者:杨晓燕;梁彩倩;邢帮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TKA术后医生指导下患者自主化康复训练与CPM机训练的早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医生指导下患者自主化康复训练与膝关节功能训练器(CPM)机康复训练早期疗效,探讨较好的功能恢复方法。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TKA手术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医生指导下患者自主化康复训练;B 组为CPM机训练。两组患者术后第1、2、4周进行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及膝关节周径比较,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SPSS19.0软件)。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周。 A组在ROM、HSS均优于B组,P值分别为0.032、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膝关节周径方面比较P 值为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在TKA后的早期康复训练中都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医生指导下患者主动行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训练在膝关节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更具有优势,可以有效预防膝关节粘连及改善膝关节活动度。

    作者:黄勇;王鑫灵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新型结核DNA疫苗p846的构建及免疫保护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新型结核DNA疫苗p846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和抵抗结核杆菌卡介苗(BCG)攻击的能力。方法: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结核三抗原Rv3615c、Mtb10.4和Rv2660c融合的真核表达质粒p846。选择6~8周龄 BALB/c 小鼠,随机分成4组:p846疫苗组、pcDNA3.1组、PBS 组及 BCG 组,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分别于0、2、4、6周进行免疫,BCG 组在0周皮下免疫1次。末次免疫2周后,分别用 BrdU、ELISPOT 和FCM法检测细胞免疫效应,4周后用结核菌BCG滴鼻方式进行攻击,6周后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评估。结果:与PBS组和空载体pcDNA3.1组相比,p846疫苗可有效促进结核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增殖并显著增加脾脏IFN-γ+T 细胞的数量,且肺组织炎症反应较较轻,其保护效果与 BCG 相当。结论:新型结核 DNA 疫苗p846免疫小鼠能引起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有效抵抗结核杆菌BCG的感染。

    作者:苏楠;孔红梅;王佳佳;黄建安;熊思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小儿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小儿门诊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小儿门诊静脉输液的共11.04万人次小儿存在安全隐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小儿门诊输液安全隐患依次为:沟通欠缺、查对减少、固定不妥、液体外渗、药物配伍禁忌。自2009年起制定了护理对策后,差错率、投诉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通过制定护理对策,加强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护理安全管理与教育,有效控制及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和投诉率,提高了小儿门诊输液的护理质量。

    作者:王晓琴;刘宴伟;刘剑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对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规律,构建含多个健康状态的Markov模型,以替比夫定单药方案作基准,估计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效果和医疗费用,并进行增量分析。结果:使用恩替卡韦方案使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35.95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2.94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9279.27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225.77元。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获得了长于恩替卡韦方案的36.11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3.08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8863.62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115.41元,低于恩替卡韦方案的15225.77元。结论: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相比恩替卡韦方案具有略优的成本效果,可以作为临床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较优选择。

    作者:叶晓光;欧阳仁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