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碧翎;宋悦;魏然;黎云;范保维
心脏手术因为体外循环、低体温、术前抗凝药物的应用等原因,易发生术后凝血功能紊乱,导致严重的渗血或出血[1].大量出血后输注多种血液制品虽然能够改善凝血功能,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等并发症[2-3],所以在临床上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止血药物和方法.近年来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开始应用,但国内报道较少,现总结我中心应用rFⅦa治疗心血管外科术后出血的资料和经验,为临床医生止血提供新的选择.
作者:徐莉;王强;王东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Ⅰ(cTnⅠ)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6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发病后3h、24h及7d检测血清H-FABP和cTnⅠ浓度.败血症患儿依据心肌损害诊断标准分为心肌损害组和无心肌损害组,比较两组间H-FABP和cTnⅠ水平,计算H-FABP、cTnⅠ检测心肌损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心肌损害组在3h、24 h H-FABP浓度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1),7d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损害组在24h、7d时cTnⅠ血清浓度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1),3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4 h时H-FABP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nⅠ,7d时cTnⅠ的灵敏度高于H-FABP.结论:H-FABP与cTnⅠ可联合用于新生儿败血症合并心肌损害的动态检测.
作者:魏继红;杨小巍;柏金秀;姬静璐;孙东明;李少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是一个有着包括酗酒、糖皮质激素和麻醉药物的广泛使用、外伤以及特发性原因等在内并且其发病率不断提高的疾病[1-2].前述病因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的血液循环障碍,并且进而发展为骨细胞死亡和关节表面的塌陷及髋关节骨关节炎而对日常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研究深入到基因及蛋白水平[3-4].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材料科学、干细胞和基因工程等的迅猛发展给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围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和诊疗进展展开综述.
作者:田青松;周游;李新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的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C1772T、G1790A与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的易感性关系.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青海高原地区100例CMS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人群在HIF-1α基因C 1772T、G1790A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分析其与CMS易感性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中,HIF-1α基因C1772T、G1790A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HIF-1α基因C1772T位点检出CC、CT两种基因型,未见TT基因型,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HIF-1α基因G1790A位点检出GG、GA两种基因型,未见AA基因型,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单核苷酸多态性C 1772T、G1790A可能与CMS无关.
作者:熊辉霞;李占全;崔森;冀林华;李玉丽;李学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croRNA-375(miR-375)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对照组100例健康人血清的miR-37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NSCLC组血清miR-37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血清miR-375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905(95%CI:0.860~0.950).当血清miR-375临界值取0.995时,对NSCLC诊断的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78.0%.结论:血清miR-375可能作为一种新型NSCLC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和潜在的基因靶向治疗靶点.
作者:万梦智;曾清华;许飞;万训;杨建;涂友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输尿管囊肿是指由于输尿管口先天性狭窄或功能性挛缩及输尿管壁发育不全,导致输尿管下端各层形成一囊肿突入膀胱内.它能引起尿流排泄不畅及输尿管内压力增高,出现尿路梗阻、感染、结石甚至出现患侧肾积水导致无功能等严重后果.手术治疗是唯一手段.以往治疗采用开放性手术、经尿道电切等方法治疗,前者创伤大,后者存在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等并发症.绿激光汽化(photoselectivevaporization)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技术,组织穿透浅、术中出血少,用于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等疾病治疗.2010-2013年我院应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输尿管囊肿1 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瑞鹏;李健;李昭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916年爱因斯坦发现了激光的原理,1960年Maiman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1年Campbell首先将红宝石激光用于眼科治疗,开启了激光在临床中应用的大门.初因激光发生装置需要红宝石等材料,价格昂贵,临床研究及应用极少,主要利用激光对生物体的光热效应用于传统手术工具无法做到的组织精细切割,如角膜切割.1966年,二氧化碳激光研制成功,激光发生器的成本也随之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商用小型激光发生器发明,价格大幅度降低,激光的医用研究进入高潮,研究方向也更为宽广,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激光准直、可视原理,将激光运用于术中定位.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激光定位技术由简单应用向智能化发展,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精确度,保证手术安全性,其价值在外科中日益凸显.
作者:张波;王斐;毛景雯;许硕贵;何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本院ICU近5年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本院ICU的89例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和药敏监测.结果:共分离出277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157株(69.2%),革兰阳性菌48株(21.1%),真菌22株(9.7%);病原菌分离率占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2.5%)、鲍曼不动杆菌(17.2%)、肺炎克雷伯菌(16.3%)、粪肠球菌(11.0%)和铜绿假单胞菌(10.1%);大部分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广泛耐药.结论:腹腔感染严重脓毒症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高,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耐药现象,并及时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新动态.
作者:李智博;温德良;刘卫江;熊旭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骀)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和CR位咬合早接触位置.方法:收集安氏Ⅱ类错(骀)颞下颌关节正常者和TMD患者各23例,拍摄头颅CBCT分析髁突位置;获取并记录患者CR位,在验架上检查患者早接触位置.结果:TMD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髁突位于中位占63.1%(29/46);TMD组患者髁突后移位占52.2% (24/46).TMD组患者CR位牙齿早接触发生部位更偏向牙列远中.结论:安氏Ⅱ类错(骀)伴TMD患者髁突多处于后移位,正畸治疗前应先恢复髁突正常位置,再设计矫正方案.
作者:沈群;刘从华;肖珲;姚君;刘俊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及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共43例,对照组23例经常规石蜡油治疗,治疗组20例用泛影葡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治疗组初次排气或排便时间为(8.75±2.17)d,胃肠减压时间为(10.45±2.39)d,平均治愈时间(13.75±2.99)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采用非手术治疗,泛影葡胺能有效缓解炎性肠梗阻,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江;方孙阳;吴志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注射液(UTI)干预前后,严重脓毒症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58例符合严重脓毒症性ARDS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UTI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胸阻抗法(TEB)测定SV、氧合指数(PaO2/FiO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SV、PaO2/FiO2、Murray肺损伤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28 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TI治疗组患者PaO2/FiO2显著升高(P<0.05),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下降明显以及28 d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UTI注射液能够降低严重脓毒症性ARDS患者血浆PCT、CRP的浓度,降低乳酸水平,改善临床症状,降低28 d死亡率.
作者:黄增相;陶骅;徐雯;徐迅科;金姝;张健;魏建东;何超;李文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全面性强直-阵挛癫痫持续状态(generalized convulsions status epilepticus,GCSE)的临床资料,为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近5年来GCS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炎及长时程发作是GCSE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的OR (95%CI)分别为39.37(6.577 ~ 235.671)、11.628(1.92 ~ 70.4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还发现呼吸抑制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的OR(95%CI)为16(3.713~68.955).结论:脑炎及长时程发作是GCSE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抑制与短期预后不良(死亡或昏迷)独立相关;急性症状性起病和脑炎分别是恢复至发病前和遗留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肖都;张永根;漆柳;叶金理;罗翠竹;郑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促进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确诊胃癌的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A组)予以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复方消化酶组(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鼻肠营养管注入复方消化酶;穴位刺激组(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足三里穴位新斯的明注射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均具有较短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较短的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P<0.01);B组较C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更短(P<0.01);C组与B组在排便时间上无差异(P>0.05);B组及C组患者纳差比A组少(P<0.05);C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较A组低(P<0.05);B组与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复方消化酶治疗及穴位刺激治疗均较一般常规治疗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作者:习羽;牛少雄;木拉提;袁明;牛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microRNA-138在宫颈鳞癌组织中化疗前后表达的差异及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36例宫颈鳞癌组织化疗前后目的基因microRNA-138的表达.结果:根据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化疗有效组与化疗无效组,化疗有效组中,化疗后microRNA-138的表达较化疗前上调(P<0.05);化疗无效组,化疗前后microRNA-138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microRNA-138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microRNA-138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使microRNA-138的表达发生变化,microRNA-138的表达可能与化疗药物敏感性有关.
作者:李玲玲;姚立丽;袁敏;程静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在肺癌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将24例肺腺癌行纤维支气管镜患者,取活检标本行H&E染色和Western,观察细胞形态和蛋白表达.将24只成年小鼠,植入LLC,随机挑选12只予吉非替尼灌胃,余12只作为对照组,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观察E-Cadherin表达.结果:在人群中发现有转移灶的患者,H&E染色有大量间质细胞形态倾向的肿瘤细胞,同时蛋白质组学提示,PDK1-Akt有活化,E-Cadherin表达较对照有降低.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吉非替尼组转移的肿瘤灶明显减少(P<0.05),细胞形态较对照组细胞显示较弱的倾袭形态;Western提示PDK1-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吉非替尼组有明显降低,吉非替尼组E-Cadherin表达降低.结论:吉非替尼通过PDK1-Akt通路影响肺癌细胞E-Cadherin表达和EMT.
作者:钱晓军;冯秋婷;吕蕾;冯金萍;朱湘云;赵弘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对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41例胃癌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及术后生存情况,并通过生存分析了解BMI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BMI与肿瘤位置、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相关因素存在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BMI、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与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存在相关性(P< 0.0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显示,随着BMI的增加,患者的总生存率逐渐降低,经Log-Rank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42,P=0.018),而BMI大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较BMI小的患者低,经Log-Rank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71,P=0.020).结论:BMI作为综合因素之一,能够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的预后.
作者:李彬;张惠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缺血性肠病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23例肠缺血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闭塞2例,分支闭塞1例,主干及部分分支均闭塞4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肠系膜下动脉狭窄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心功能不全患者1例.间接征象包括缺血肠管表现节段性扩张积液11例,弥漫性扩张8例;肠壁增厚15例,4例肠壁变薄,4例无明显变化.增强扫描8例肠管强化显著,7例增厚肠管强化减轻,2例无明显强化.2例回肠扩张肠壁内积气、腹腔积气.CT诊断缺血性肠病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3%.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颖瑜;潘爱珍;雍昉;周涛;徐志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分别给予20、1 Hz和伪刺激,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袁认知分量表(ADAS-Cog)、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检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末高频组和低频组ADAS-Cog总分、语言因子分、记忆因子分明显减低、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指标明显改善,对照组各评估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高频组疗效优于低频组.结论:rTMS可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高频刺激的效果更佳.
作者:吴越;徐文炜;刘晓伟;武曙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对于血管老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与正常健康人90例,分离培养人T淋巴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检测Kv通道电流情况,同时对Kv 1.3通道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建立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体系,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淋巴细胞趋化功能检测.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淋巴细胞Kv峰值电流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淋巴细胞Kv1.3通道mRNA与蛋白表达相对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不转染siRNA的阴性对照相比,转染siRNA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淋巴细胞迁移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血管老化多伴随有T淋巴细胞Kv钾电流学特征的改变与Kv1.3钾通道核酸及蛋白表达水平增加,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能够部分抵消血管老化的作用.
作者:屈碧辉;蔡威;何涛;胡敏;王迪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及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89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己糖激酶-Ⅱ蛋白在骨肉瘤及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组织中的核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瘤旁正常骨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1% vs.4.5%,P<0.05);己糖激酶-Ⅱ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患者有无转移及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己糖激酶-Ⅱ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己糖激酶-Ⅱ有可能成为骨肉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作者:周忠;陈丰;蒋林;姜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