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熊昕;魏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17例,其中29例确诊患OSAHS者为研究组,88例非OSAHS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间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发生支架内血栓3例,比率为10.3%,明显高于对照组1例,比率1.1%(P =0.047)。结论:合并OSAHS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OSAHS患者,OSAHS可能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赖雯苑;陈彩玲;滕树恩;洪承路;黄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的NIBP(NIK and IKKβ binding protein)基因转染结肠癌细胞株HT29后,细胞迁移能力以及细胞内p65、MMP2、MMP9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分为未经转染的HT29细胞(HT29组)、转染空载的HT29细胞(HT29-NC组)和转染NIBP的HT29细胞(HT29-NIBP稳转组)。采用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Q-PCR法检测NIBP、p65、MMP2、MMP9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NIBP、p65、磷酸化p65(p-p65)的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MMP2、MMP9的分泌。结果:高表达NIBP能增强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迁移能力,并主要通过增加p-p65从而促进MMP2、MMP9 mRNA及蛋白表达(P <0.05)。结论:NIBP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分泌MMP-2、MMP-9,从而促进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作者:徐春燕;黄杰安;覃蒙斌;彭鹏;梁梦紫;李倩;陈楚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 CA)是一种治愈难、易复发、可癌变的常见性传播疾病。 CA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较高[1],给患者带来极大精神压力,因此预防和减少复发成为关注的焦点[2]。笔者采用脾氨肽口服液联合二氧化碳激光的集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胜逆;沈俊萍;丁秋允;赵桂香;张红岩;楚瑞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本刊编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作者混淆了"死亡率"与"病死率"的概念。现将两者的概念分述如下:死亡率表示每年每千人中的死亡人数,通常是指普通死亡率(即总死亡率),作为评价公众健康状况的一种指标。死亡率=某年内死亡总人数/同年平均人口数×1000‰。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3.0T MRI FIESTA与IDEAL序列腰骶神经根受压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行常规序列、FIESTA序列和IDEAL序列扫描,所有图像均进行后处理重建,对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受压神经显示清晰度、腰骶神经根与邻近椎体(脑脊液)的对比噪声比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神经根-脑脊液CNR值FIESTA序列明显大于IDEAL序列(283.24±117.97 vs 96.28±39.29,P =0.000),图像质量及清晰度评分FIESTA序列大于IDEAL序列(4.66±0.33 vs 4.22±0.68,P =0.028),受压神经显示清晰度IDEAL序列大于FIESTA序列(2.78±0.45 vs 2.19±0.83,P =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IESTA序列扫描时间短,观察神经根受压及治疗前后比较,较有优势;IDEAL序列对于受压神经根的定位、神经根受压及损伤程度的成像特点更有优势。
作者:孙莉华;宋云龙;毕永民;王东;李相生;樊红霞;王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构建脂多糖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活化模型,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PT)对其产生前列腺素2(PGE2)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脂多糖预处理活化后,加入不同浓度的TPT进行干预,qRT-PCR检测环氧化酶(COX)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上清中PGE2的水平;将不同组别的单核细胞与自体CD4+ T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并用流式细胞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产生IL-17和IFN-γ的T细胞亚群。结果:TPT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OX-2的mRNA表达以及PGE2的分泌(P <0.05),T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TPT处理组单核细胞能够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而添加外源性的PGE2能够部分回复Th17细胞的比例。结论:TPT可以抑制活化单核细胞分泌PGE2,进而影响Th17细胞的分化。
作者:何敏;张秀娟;彭桉平;柯培锋;徐建华;黄宪章;庄俊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使用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Cis)全麻诱导及术中采用不同用药方式,观察其肌松效应及术后肌松残余情况。方法:选择我院烧伤中心90例ASAⅠ~Ⅲ级拟行全麻择期手术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患者入室后接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动脉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用TOF-WATCH肌松监测仪监测拇内收肌诱发肌颤搐反应。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实验Ⅰ: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Cis的诱导剂量依据分组而定:C1组(0.1 mg/kg)、C2组(0.15 mg/kg)和C3组(0.2 mg/kg),到TOF的值为0时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待T1恢复到基础值的95%以上和TOFr>0.75时结束观察。实验Ⅱ:上述3组患者的TOF的T1恢复到基础值95%时,C1组以2μg/(kg·min)作为起始速度持续输注Cis,C2组以3μg/(kg·min)速度持续输注Cis,C3组间断静脉注射Cis 0.03 mg/kg,根据T1值调整Cis用量,在开始缝皮时停止给予Cis。记录阶段Ⅰ全麻诱导给予Cis后的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95和TOFr =0.75的时间;记录实验Ⅱ3组患者的恢复指数、T95、TOFr =0.75的时间、Cis的用药量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出现并发症的例数。结果:实验ⅠC3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与C1组比较明显缩短(P <0.05),与C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C3组患者的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95及TOFr =0.75与C1组比较明显延长(P <0.05),但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Ⅱ C3组患者的恢复指数、T95、TOFr =0.75及Cis的用量与C1组比较(P <0.05),与C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C2组各项指标与C1组比较(P >0.05),C3组出现2例呼吸抑制。结论:Cis应用于烧伤病人随剂量增加起效时间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及肌松的恢复虽延长但并不明显;用持续静脉输注的方式可维持稳定的肌松状态,肌张力及自主呼吸恢复快,无术后肌松残余的风险。使用Cis 0.2 mg/kg进行全麻诱导以及采用3μg/(kg·min)静脉持续输注的方式维持肌松,是比较合理的剂量及用药方式。
作者:张立贤;曹阳;李德维;梁冰;王爱群;彭亮;王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脑静脉和(或)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or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中青年人脑卒中常见原因之一,若早期诊断并经肝素抗凝等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恢复极差。一项有关CVST的国际队列研究[1]表明,此病病死率为8%、重残率为5.1%,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脑疝。因此,对于发生严重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虽经积极脱水等治疗,若仍出现脑疝或者脑疝前期表现,许多学者均推荐急诊开颅减压手术[2-4]。
作者:陈状;张小鹏;公方和;王伟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中缝合纵隔胸膜固定管状胃是否对进一步提高管状胃代食管功能有益。方法:总结2007年5月至2013年8月我科手术治疗食管癌病例56例,随机分成缝合纵隔胸膜固定管状胃(观察组)29例与不缝合纵隔胸膜(对照组)27例,对两组术后近期(1年内)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均为肿瘤根治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观察组并发胃内切缘急性出血1例,肝性胸腹水1例(酒精肝),乳糜胸1例,对照组并发吻合口瘘1例;随访1年,观察组4例吻合口狭窄,对照组吻合口狭窄6例(P >0.05);观察组有2例并发胸胃综合征,对照组并发胸胃综合征8例(P <0.05),术后3、6个月、1年胸片、上消化道造影、CT检查,两组均无明显胃排空障碍,观察组胸胃膈上位置有2例扩张,向一侧胸腔侧凸移位,其余病例胸胃呈细管状,牢固置于后纵隔,对照组胸胃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局部存在侧凸移位;观察组有3例,对照组有5例并发反流性食管炎(P >0.05)。结论:食管癌手术中缝合纵隔胸膜固定管状胃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手术方法,使管状胃代食管功能得到了有益提高,进一步改善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王立杰;吴骏;孙林;杨海平;张建鹏;陈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脑卒中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的致死性疾病之一,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众多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在基础研究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但在临床试验中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低温治疗是心肺脑复苏中常用的脑保护技术,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被临床确认有效的脑保护方法。近几年来,随着对低温技术方法的研究,尤其是选择性脑低温(selective brain hypothermia, SBH)理论的提出和临床应用,为脑卒中后的神经保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本文就SBH在脑卒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晴晴;吕程美;孙永鑫;张兵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规范治疗前后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不合并哮喘)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肺通气功能。结果:治疗前实验组FEV1/FVC、FEV1%pred、PEF%pred、FEF25%pred、FEF50%pred、FEF75%pred及FEF25%~75%pred均低于对照组(P <0.05),但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 <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肺通气功能较正常人有所降低,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有效缓解肺通气功能。
作者:梁秋林;杨秀海;彭维晖;漆一飞;杨浩;冯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处换药方法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将60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采用改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处换药方法(“三明治”换药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换药法,两组患者的置管方法、封管方法、导管维护方式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处皮肤感染情况和CRBSI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穿刺处皮肤红肿、硬结发生率均为6.7%,发热发生率为3.3%,穿刺处分泌物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均为0,CRBSI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穿刺处皮肤红肿30.0%,硬结、发热均为26.7%,穿刺处分泌物培养阳性率6.7%、血培养阳性率3.3%,CRBSI为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明治”换药法比“常规”换药法效果好,能有效预防穿刺处皮肤感染与CRBSI的发生。
作者:唐映莲;梁小红;张小文;陈玲;罗艳慧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微炎症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腹膜透析的尿毒症患者60例,于就诊当天清晨静息状态下测量无创袖带血压3次(每次隔1 h),并取平均值;同时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尿酸、TNF-α和IL-6。结果:(1)60例患者按照血尿酸结果分为血尿酸升高组34例(血尿酸>440μmol/L),血尿酸正常组26例(血尿酸<440μmol/L);(2)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性别比、腹膜透析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血尿酸升高组高血压发生率(70.5%)、SBP和DBP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高血压发生率(19.2%)、SBP和DBP (P <0.05);血尿酸增高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P <0.05)。结论: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诱发炎症反应发生。
作者:李拱榆;唐小玲;曲廖准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支气管热成型术(bronchial thermoplasty, BT)是一种用来治疗重症难治性哮喘的新型气道介入技术,近年来关于该项技术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已逐步展开[1-5],本文针对支气管热成形术的研究进展及有关争议作一综述。
作者:陈兢兢;李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床边普通超声探头引导徒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危重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85例实施该术式的患者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并持续引出多量胆汁,无严重并发症。83例取得满意疗效,2例高龄患者死于重症感染继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结论:床边普通超声探头引导徒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具有方便、安全、高效、微创等优点,可单人操作且设备条件要求不高,能为危重胆囊炎患者创造二期手术条件,值得推广普及。
作者:陈阳;鲍世韵;余小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气管内表麻能否抑制甲状腺手术的牵拉反应,提高神经探测仪灵敏度。方法:选择拟全麻下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对照组:通过气管导管向气道内注入0.9%生理盐水2.5 mL;Ⅱ组:治疗组:气道内注入2%利多卡因溶液2.5 mL。观察指标:探测仪信号、气道压力、气道峰压(Ppeak)、血压(BP)、心率(HR)。结果:(1)探测仪信号变化:Ⅰ组深部手术刺激,患者出现气道高压以及循环系统波动,追加肌松药后探测仪信号消失;Ⅱ组利多卡因表麻对探测仪信号无影响;(2)Ⅱ组Ppeak明显<Ⅰ组,且两组气道压力的差值(ΔP)有统计学差异(P<0.01);(3)Ⅱ组循环指标更稳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Ⅱ组耐管时间相对延长,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利多卡因气管内表麻可改善牵拉肿物、刺激气道造成的气道高压,延长耐管时间、减少肌松药用量,不影响喉返神经探测仪功能,维持循环系统稳定。
作者:冯姗姗;张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1 ALPPS历史回顾2007年德国Hans Schlitt教授拟采用扩大的右半肝切除术治疗1例高位胆管癌的患者时,发现患者未来剩余肝脏(future liver remnant, FLR)体积不足,遂术中进行了沿镰状韧带离断肝脏,来显露左肝管,进行左肝管空肠吻合,并结扎了门静脉右支,希冀于肝Ⅱ、Ⅲ段增生;于术后第8天CT检查发现肝Ⅱ、Ⅲ段显著增大,随后进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这就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with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1]的开端。首次官方报道是在2011年南非开普敦第9届欧非肝胆胰会议上,德国Baumgart采用海报形式报道了3例患者ALPPS的疗效[2]。随后Schnitzbauer等对德国5个医学中心25个病例进行了分析,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Ann Surg[3]。而后de Santibanes和Clavien等[1]对该手术正式提出了ALPPS命名。
作者:方驰华;方兆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以合并2型糖尿病的AECOPD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期单纯AECOPD患者40例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肺功能、病情、疗效、平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及营养状况方面的差异。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的AECOPD患者肺功能及营养状况差,呼吸衰竭发生率、治疗失败率、真菌感染率、平均花费及平均住院日均高于单纯AE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AECOPD患者病情重,疗效差,花费高,该类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抵抗力,以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一旦发生急性加重应首选吸入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以利于糖尿病及感染的控制。
作者:潘建新;任臻;王凤梅;马红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支气管镜局部喷洒丝裂霉素C(MMC)在治疗结核性中心气道瘢痕狭窄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结核性中心气道瘢痕狭窄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治疗1组(15例)和治疗2组(16例),分别进行常规球囊扩张、常规球囊扩张加局部喷洒1次MMC和2次MMC治疗,以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MRC评分和气道直径为指标考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各观察时间点的MRC评分:治疗后3个月治疗2组(0.06±0.25)与治疗1组(0.33±0.617)MR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0.756)(均P <0.05)。其他各时间点3组MRC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2)各观察时间点的气道直径:治疗后3、6个月治疗2组气道平均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与治疗1组(P <0.01,P <0.05);治疗后12个月治疗2组气道平均直径显著大于治疗1组(P <0.05)。其他各时间点3组气道平均直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球囊扩张术时局部喷洒MMC对改善结核性气道瘢痕狭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维持扩张后气道直径方面具有一定的近、远期临床疗效。
作者:方琼;郑闽莉;李映文;马志明;谢艺开;陈品儒;汤春梅;张言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使用中的生化检测系统进行性能评价,了解基层医院生化仪使用状态,建立基层医院国产生化设备的评估方法。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不同评价文件,建议规范化评价方法,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16项常用临床检测项目为指标,从精密度、分析测量范围、干扰实验及携带污染等方面对检测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并与全封闭的罗氏生化分析仪比对以评价系统准确度。结果:所有评价项目批内CV均<1/4 CLIA′88,总CV均<1/3 CLIA′88;除高密度脂蛋白外,各项目的分析测量范围均达到检测系统标注;除TBIL和DBIL两项对脂的抗干扰能力未达要求外,其他项目对黄疸、脂血和溶血的抗干扰能力均达到设计要求;样本针携带污染率为0.03%;与罗氏Cobas8000结果比对显示11个项目相关系数>0.95,但尿素和葡萄糖两项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误差不能满足要求,另外5个项目的相关系数<0.95。结论:基层国产生化仪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能够满足日常检测对检测系统的要求,部分项目由于量值溯源或检测方法的不同需要通过建立比对和验证程序来增加结果的可比性,建立的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基层其他的生化检测系统。
作者:张静静;张雯佳;曾磊;黄庆;袁小澎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