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善超;黄嘉琪;王婷婷;韩菲菲;陈国千
目的:探讨基线血尿酸(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830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访1~53(47.38±5.12)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按基线S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及非高尿酸组,分析基线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发生率较非高尿酸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TC、TG、HDL-C、SBP、DBP、BMI及吸烟史后,基线水平高尿酸血症组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全因死亡事件的风险分别是非高尿酸组的2.46倍(95%CI:1.40~4.33, P <0.05)和1.72倍(95%CI:1.19~2.50,P <0.05)。结论:基线SUA水平可预测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SUA水平较高者发生上述事件的危险增加。
作者:张艳敏;常延河;蒋晓忠;吴寿岭;张杰;段和力;朱国玲;张海玲;王谦;张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狼疮抗凝物质(lupus anticoagulant, LA)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研究395例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因复发性流产前来本院就诊的妇女(观察组),并设150例正常体检妇女为对照组。用改良罗素稀释蛇毒试验(dilute Russell viper venom time, DRVVT)检测血中LA的含量。结果:观察组的LA阳性率为4.05%,高于对照组(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水平(s)为34.34±5.08,显著高于对照组32.25±2.54(P <0.05),不同流产次数的各组LA水平(s)分别为34.37±4.98、33.72±4.72、34.16±4.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但各组间的LA水平无差异(P >0.05)。结论:复发性流产可能与高水平的LA有关,但流产次数与LA无关。复发性流产的妇女进行LA的检测有利于临床及时做出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王英;林向华;罗晓红;林帝金;段朝晖;赵铭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6例,其中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CE组)30例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NCE组)5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24 h、7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后的mRS评分(7 d、90 d)及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CE组和NCE组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两组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IHSS、mRS评分及90 d预后良好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CE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NC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N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心源性脑梗死,4.5 h内静脉溶栓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且总体疗效和预后与非心源性脑梗死相当,但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增加。在谨慎选择静脉溶栓方案的同时应该充分评估风险和预后。
作者: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陈浩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升气壮阳方联合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哮喘的临床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将来自广东省中医院接受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的轻至中度变应性哮喘患儿10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加用升气壮阳方,对照组单纯应用免疫治疗,从哮喘症状的缓解、呼吸功能的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等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脱敏治疗的显效时间有所提前。在呼吸功能、不良反应方面,与对照组没有差别。结论:治疗组升气壮阳方联合标准化屋尘螨免疫治疗儿童哮喘在临床显效方面具有优势,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进一步临床试验。
作者:郑燕霞;刘卓勋;李冰洁;江文文;许尤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调节作用,从而了解miR-155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和重症监护室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轻度20例、中度20例、重度20例)及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集各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miR-155、Foxp3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Treg表达率和miR-155、Foxp3 mRNA的表达以及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随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而升高,重中轻度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死亡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1)。 miR-155的表达与Treg和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miR-155参与对Treg细胞增殖的调节,在急性脑梗死免疫失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罗焱;姚平波;张平;聂亚雄;殷小成;蒋福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iR-187对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茎环法定量PCR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和正常组血清中miR-187表达水平。转染miR-187抑制剂,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PC3中miR-187的表达。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187抑制后,PC3细胞增殖变化。结果: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miR-187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C3细胞系中miR-187被抑制后,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结论:PC3细胞中低表达miR-187抑制细胞增殖;miR-187是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洪善超;黄嘉琪;王婷婷;韩菲菲;陈国千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自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先后公布了多批医学名词,但不少作者在来稿中仍采用已淘汰的旧名。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选用正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生化汤对药流后阴道出血等症状的影响及全程护理干预对药流后再次妊娠女性抑郁及焦虑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妇产科需要药物流产且有意愿再次妊娠的妇女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在药物流产时均使用生化汤,观察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药流时阴道出血时间、血量及月经恢复时间和囊胚排除时间。在患者药流结束后进行随访至2014年7月,随访的终点事件为患者再次妊娠的发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和再妊娠时的SAS和SDS评分情况。结果:(1)随访时间截止至2014年7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再次妊娠为46例和49例,再次妊娠率为46%和49%;(2)两组在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及囊胚排出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在月经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比较两组患者药流入院时、出院时及发现妊娠时的SAS和SD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入院时和出院时及再妊娠时的SAS评分具有明显差异,SDS评分比较在入院时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明显,出院时与再妊娠时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在SAS 和SDS比较方面:入院时和出院时比较差异明显,出院时和再妊娠时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比较中,入院时无差异,出院时和再妊娠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化汤对减少患者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及囊胚排除时间有重要作用,而药流时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月经恢复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适当的护理干预对药物流产患者再次妊娠时的心理因素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许翠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处换药方法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将60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采用改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处换药方法(“三明治”换药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换药法,两组患者的置管方法、封管方法、导管维护方式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处皮肤感染情况和CRBSI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穿刺处皮肤红肿、硬结发生率均为6.7%,发热发生率为3.3%,穿刺处分泌物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均为0,CRBSI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穿刺处皮肤红肿30.0%,硬结、发热均为26.7%,穿刺处分泌物培养阳性率6.7%、血培养阳性率3.3%,CRBSI为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明治”换药法比“常规”换药法效果好,能有效预防穿刺处皮肤感染与CRBSI的发生。
作者:唐映莲;梁小红;张小文;陈玲;罗艳慧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来,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逐年增加。阿片类药物在减轻或消除各种疼痛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并发症,呼吸抑制就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就如何防止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探索。新型非阿片类呼吸兴奋剂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围绕非阿片类药物拮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的进展展开综述。
作者:谢沙;栾永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使用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Cis)全麻诱导及术中采用不同用药方式,观察其肌松效应及术后肌松残余情况。方法:选择我院烧伤中心90例ASAⅠ~Ⅲ级拟行全麻择期手术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患者入室后接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动脉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用TOF-WATCH肌松监测仪监测拇内收肌诱发肌颤搐反应。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实验Ⅰ: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Cis的诱导剂量依据分组而定:C1组(0.1 mg/kg)、C2组(0.15 mg/kg)和C3组(0.2 mg/kg),到TOF的值为0时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待T1恢复到基础值的95%以上和TOFr>0.75时结束观察。实验Ⅱ:上述3组患者的TOF的T1恢复到基础值95%时,C1组以2μg/(kg·min)作为起始速度持续输注Cis,C2组以3μg/(kg·min)速度持续输注Cis,C3组间断静脉注射Cis 0.03 mg/kg,根据T1值调整Cis用量,在开始缝皮时停止给予Cis。记录阶段Ⅰ全麻诱导给予Cis后的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95和TOFr =0.75的时间;记录实验Ⅱ3组患者的恢复指数、T95、TOFr =0.75的时间、Cis的用药量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出现并发症的例数。结果:实验ⅠC3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与C1组比较明显缩短(P <0.05),与C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C3组患者的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95及TOFr =0.75与C1组比较明显延长(P <0.05),但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Ⅱ C3组患者的恢复指数、T95、TOFr =0.75及Cis的用量与C1组比较(P <0.05),与C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C2组各项指标与C1组比较(P >0.05),C3组出现2例呼吸抑制。结论:Cis应用于烧伤病人随剂量增加起效时间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及肌松的恢复虽延长但并不明显;用持续静脉输注的方式可维持稳定的肌松状态,肌张力及自主呼吸恢复快,无术后肌松残余的风险。使用Cis 0.2 mg/kg进行全麻诱导以及采用3μg/(kg·min)静脉持续输注的方式维持肌松,是比较合理的剂量及用药方式。
作者:张立贤;曹阳;李德维;梁冰;王爱群;彭亮;王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使用中的生化检测系统进行性能评价,了解基层医院生化仪使用状态,建立基层医院国产生化设备的评估方法。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不同评价文件,建议规范化评价方法,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16项常用临床检测项目为指标,从精密度、分析测量范围、干扰实验及携带污染等方面对检测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并与全封闭的罗氏生化分析仪比对以评价系统准确度。结果:所有评价项目批内CV均<1/4 CLIA′88,总CV均<1/3 CLIA′88;除高密度脂蛋白外,各项目的分析测量范围均达到检测系统标注;除TBIL和DBIL两项对脂的抗干扰能力未达要求外,其他项目对黄疸、脂血和溶血的抗干扰能力均达到设计要求;样本针携带污染率为0.03%;与罗氏Cobas8000结果比对显示11个项目相关系数>0.95,但尿素和葡萄糖两项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误差不能满足要求,另外5个项目的相关系数<0.95。结论:基层国产生化仪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能够满足日常检测对检测系统的要求,部分项目由于量值溯源或检测方法的不同需要通过建立比对和验证程序来增加结果的可比性,建立的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基层其他的生化检测系统。
作者:张静静;张雯佳;曾磊;黄庆;袁小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免疫荧光层析法定量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方法:用6.0%和8.0%定值样本评价免疫荧光层析法的精密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对照组,免疫荧光层析法检测200份EDTA-K2抗凝全血HbA1c,进行同步盲法比对试验。结果:荧光免疫层析法的精密度在6.0%和8.0%定值样本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1%和5.3%。免疫层析荧光法与HPLC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0.110+1.021x,相关系数r =0.982;以6.0%和8.0%作为cut-off值,得kappa值分别为0.950(P <0.001)和0.922(P <0.001)。结论:免疫荧光层析法与HPLC法检测HbA1c具有一致性,可用于HbA1c的临床检测。
作者:曹东林;雷达;张知洪;王婷;孙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床边普通超声探头引导徒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危重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85例实施该术式的患者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并持续引出多量胆汁,无严重并发症。83例取得满意疗效,2例高龄患者死于重症感染继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结论:床边普通超声探头引导徒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具有方便、安全、高效、微创等优点,可单人操作且设备条件要求不高,能为危重胆囊炎患者创造二期手术条件,值得推广普及。
作者:陈阳;鲍世韵;余小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支气管镜局部喷洒丝裂霉素C(MMC)在治疗结核性中心气道瘢痕狭窄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结核性中心气道瘢痕狭窄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治疗1组(15例)和治疗2组(16例),分别进行常规球囊扩张、常规球囊扩张加局部喷洒1次MMC和2次MMC治疗,以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MRC评分和气道直径为指标考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各观察时间点的MRC评分:治疗后3个月治疗2组(0.06±0.25)与治疗1组(0.33±0.617)MR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0.756)(均P <0.05)。其他各时间点3组MRC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2)各观察时间点的气道直径:治疗后3、6个月治疗2组气道平均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与治疗1组(P <0.01,P <0.05);治疗后12个月治疗2组气道平均直径显著大于治疗1组(P <0.05)。其他各时间点3组气道平均直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球囊扩张术时局部喷洒MMC对改善结核性气道瘢痕狭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维持扩张后气道直径方面具有一定的近、远期临床疗效。
作者:方琼;郑闽莉;李映文;马志明;谢艺开;陈品儒;汤春梅;张言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患者男,66岁,务农,因长期腹部疼痛,腹泻入院,患者主诉“慢性腹泻及恶心两年多,长期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体检查患者粪便呈黏液稀便,并伴营养不良,消瘦,发热,恶心呕吐。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29%,肠镜检查提示黏膜充血,肠壁增厚,水肿严重,局部出现溃疡。粪便涂片镜检见粪类圆线虫(图1),卢戈氏碘液染色后可见明显棕黄色幼虫,给予阿苯达唑治疗1周后,复查粪便常规未见粪类圆线虫,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患者腹泻等症状明显减轻。
作者:杨进波;孙莉;曹琳;聂明;朱贵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与对比剂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期预测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37例,对所有受试者入院时均测其血压,测血脂、血糖、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基础尿素氮、肌酐值,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并分别于术后24、48、72 h测患者血肌酐值。根据对比剂肾病发生与否分为A组(对比剂肾病组)18例、B组(非对比剂肾病组)119例。并记录患者在术中所用的对比剂的剂量。结果:137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13.1%,A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的比值、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基础尿素氮、肌酐值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B组,肾小球滤过率则低于B组。 Logisi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及肌酐是对比剂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作ROC曲线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的比值为1.17时,诊断对比剂肾病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72.5%,可较好地预测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结论: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的比值是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计算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对于预测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提前预防对比剂肾病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乔平;曾和松;黄芬;贺行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患者男,14岁。主因“呼吸困难10个月”入院。胸部CT提示:右侧胸腔内可见一约20 cm ×20 cm ×25 cm的巨大肿块影。致心脏、上腔静脉、膈肌受压及右全肺不张。肿物密度不均匀,呈钙化和液化多囊性变。胸腔穿刺胸水病理未见肿瘤细胞。8个月余前于外院经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证实该肿瘤含未成熟成分,被诊断为非可切除恶性肿瘤。之后患者接受了4周期的BEP(博莱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但化疗周期结束后CT扫描化疗效果评价肿瘤无明显减小。
作者:林高阳;赵洪林;王一旭;刘懿;陈钢;周清华;徐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后导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给予神经促进技术、神经肌肉电刺激、针刺等常规康复治疗,每周6次,共4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用应用BioMaster2012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进行互动训练,每周6次,共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应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FAM评分、MBI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容小川;张盘德;刘翠华;林楚克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