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线血尿酸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张艳敏;常延河;蒋晓忠;吴寿岭;张杰;段和力;朱国玲;张海玲;王谦;张萌

关键词:糖尿病, 心脑血管事件, 血尿酸, 队列研究, 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基线血尿酸(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830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访1~53(47.38±5.12)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按基线S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及非高尿酸组,分析基线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发生率较非高尿酸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TC、TG、HDL-C、SBP、DBP、BMI及吸烟史后,基线水平高尿酸血症组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全因死亡事件的风险分别是非高尿酸组的2.46倍(95%CI:1.40~4.33, P <0.05)和1.72倍(95%CI:1.19~2.50,P <0.05)。结论:基线SUA水平可预测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SUA水平较高者发生上述事件的危险增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时发生HBeAg/抗-HBe双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的CHB患者,其中50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65例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观察HBeAg/抗-HBe双阳性发生时患者的生物化学、病毒学、血清学指标情况,以及临床转归。结果:115例患者纳入分析。PEG-IFN-α-2a组50例完成治疗后,6例(12.0%)发生HBsAg阴转,31例(62.0%)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ETV组无患者发生HBsAg阴转,23例(35.4%)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PEG-IFN-α-2a组HBs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ETV组(χ2=8.229,P =0.004;χ2=8.038,P =0.005)。结论:干扰素治疗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的CHB患者,终发生HBs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ETV。

    作者:王欣欣;王俊洁;张浩;杨年欢;袁国盛;张健;周元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免疫荧光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免疫荧光层析法定量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方法:用6.0%和8.0%定值样本评价免疫荧光层析法的精密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对照组,免疫荧光层析法检测200份EDTA-K2抗凝全血HbA1c,进行同步盲法比对试验。结果:荧光免疫层析法的精密度在6.0%和8.0%定值样本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1%和5.3%。免疫层析荧光法与HPLC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0.110+1.021x,相关系数r =0.982;以6.0%和8.0%作为cut-off值,得kappa值分别为0.950(P <0.001)和0.922(P <0.001)。结论:免疫荧光层析法与HPLC法检测HbA1c具有一致性,可用于HbA1c的临床检测。

    作者:曹东林;雷达;张知洪;王婷;孙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全麻术后苏醒延迟1例

    患者女,27岁,57 kg。因“停经60 d ,突发性下腹痛4 h”入院,确诊为宫外孕,拟在急诊全麻下行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检查:BP 107/76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HR:120次/min,血常规:Hb 113 g/L,钾,钠,氯正常,钙未测,其余检查均正常。清醒入室,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200μg,依托米酯18 mg,顺式阿曲库铵12 mg,药物充分起效后行气管插管。

    作者:陈永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产科全身麻醉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不同全身麻醉方案应用于剖宫产手术,通过监测产妇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浓度来评估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60例产妇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与异丙酚组(P组),每组30例。记录产妇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数值、血中炎性细胞因子浓度、术中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P组麻醉诱导后、胎儿娩出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组术毕时及术后24 h的IL-6、TNF-α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组术毕及术后24 h的sTNFRⅡ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的剖宫产全身麻醉方案,安全有效,能抑制应激反应,有效预防术中显性记忆的发生。

    作者:贾杰;李屹;胡祖荣;危早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脾氨肽口服液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46例

    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 CA)是一种治愈难、易复发、可癌变的常见性传播疾病。 CA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较高[1],给患者带来极大精神压力,因此预防和减少复发成为关注的焦点[2]。笔者采用脾氨肽口服液联合二氧化碳激光的集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胜逆;沈俊萍;丁秋允;赵桂香;张红岩;楚瑞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他达拉非延缓大鼠慢性移植血管硬化病变

    目的:探讨他达拉非对大鼠慢性移植动脉血管病变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3组:同系移植组,供、受者为Lewis 大鼠,无处理;异系移植实验组,Lewis 大鼠接受Brown-Norway(BN)大鼠腹主动脉移植;干预组他达拉非0.5 mg/(kg·d),Lewis 大鼠接受BN 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术后4周和8周取移植动脉,组织学观察、测量内膜和中膜厚度,Western blot检测PKG-Ⅰ、RhoA蛋白表达。收集各组血浆, ELISA检测cGMP浓度。结果:异系移植实验组移植动脉呈移植物血管病表现,血管内膜显著增厚;干预组血管内膜增厚,与实验组相比显著减轻(P <0.05);干预组血浆cGMP浓度较实验组显著增高(P <0.05);与实验组相比,干预组PKG-Ⅰ显著增高、RhoA明显降低(P <0.05)。结论他达拉非通过调控cGMP/PKG-Ⅰ和RhoA通路,抑制移植物血管病发展。

    作者:徐自强;夏鹏;王瑾珺;金昊;杨亦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顺式阿曲库铵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时剂量与肌松效应的关系

    目的: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使用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Cis)全麻诱导及术中采用不同用药方式,观察其肌松效应及术后肌松残余情况。方法:选择我院烧伤中心90例ASAⅠ~Ⅲ级拟行全麻择期手术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患者入室后接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动脉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用TOF-WATCH肌松监测仪监测拇内收肌诱发肌颤搐反应。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实验Ⅰ: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Cis的诱导剂量依据分组而定:C1组(0.1 mg/kg)、C2组(0.15 mg/kg)和C3组(0.2 mg/kg),到TOF的值为0时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待T1恢复到基础值的95%以上和TOFr>0.75时结束观察。实验Ⅱ:上述3组患者的TOF的T1恢复到基础值95%时,C1组以2μg/(kg·min)作为起始速度持续输注Cis,C2组以3μg/(kg·min)速度持续输注Cis,C3组间断静脉注射Cis 0.03 mg/kg,根据T1值调整Cis用量,在开始缝皮时停止给予Cis。记录阶段Ⅰ全麻诱导给予Cis后的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95和TOFr =0.75的时间;记录实验Ⅱ3组患者的恢复指数、T95、TOFr =0.75的时间、Cis的用药量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出现并发症的例数。结果:实验ⅠC3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与C1组比较明显缩短(P <0.05),与C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C3组患者的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95及TOFr =0.75与C1组比较明显延长(P <0.05),但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Ⅱ C3组患者的恢复指数、T95、TOFr =0.75及Cis的用量与C1组比较(P <0.05),与C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C2组各项指标与C1组比较(P >0.05),C3组出现2例呼吸抑制。结论:Cis应用于烧伤病人随剂量增加起效时间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及肌松的恢复虽延长但并不明显;用持续静脉输注的方式可维持稳定的肌松状态,肌张力及自主呼吸恢复快,无术后肌松残余的风险。使用Cis 0.2 mg/kg进行全麻诱导以及采用3μg/(kg·min)静脉持续输注的方式维持肌松,是比较合理的剂量及用药方式。

    作者:张立贤;曹阳;李德维;梁冰;王爱群;彭亮;王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本刊对如何鉴定学术不端论文的声明

    近年来,学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重复发表的学术不端现象越来越多。这里说的重复发表指的是将同一研究的课题的结果总结成多篇论文,先后投寄到多个杂志发表的现象,属于学术不端的一类。在我们日常的来稿中,有一部分论文属于这种情况。国外学者将这种稿件称为“腊肠切片”(salami slicing),而国内学者将这类论文叫做“变相重复发表”。实际上这也是属于一稿多投的一种。本刊结合国内外学会及专家的意见,将“重复发表”稿件定义为:(1)作者单位相同,或大部分作者相同,包括第一作者相同或者不同、作者排名顺序相同或者不同;(2)主要的研究方法相同;(3)半数以上内容(包括资料或讨论部分)相同;(4)结论类似。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双侧先天性无眼球合并鞍区Rathke囊肿1例

    患者女,19岁。头痛2年,加重4个月,于2014年2月17日入院。患者2年来反复头痛,近4个月感头痛加重。患者为足月顺产,出生后发现双侧无眼球。其母妊娠时无病毒感染及服药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患者至今无月经初潮。

    作者:於新军;项永生;刘灵慧;王向宇;陈志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2015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机器人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围术期临床调查

    进入21世纪,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手术得到广泛开展,在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此术式已成为反映学科技术先进性的一项标志。该项技术在国内逐步开展。我们通过收集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RALA)和常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LA)的围术期资料,探讨RAL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徐广民;董倩;喻杨阳;周杨;吴雪;兰志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生化汤联合护理干预对药流后再次妊娠女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化汤对药流后阴道出血等症状的影响及全程护理干预对药流后再次妊娠女性抑郁及焦虑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妇产科需要药物流产且有意愿再次妊娠的妇女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在药物流产时均使用生化汤,观察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药流时阴道出血时间、血量及月经恢复时间和囊胚排除时间。在患者药流结束后进行随访至2014年7月,随访的终点事件为患者再次妊娠的发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和再妊娠时的SAS和SDS评分情况。结果:(1)随访时间截止至2014年7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再次妊娠为46例和49例,再次妊娠率为46%和49%;(2)两组在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及囊胚排出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在月经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比较两组患者药流入院时、出院时及发现妊娠时的SAS和SD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入院时和出院时及再妊娠时的SAS评分具有明显差异,SDS评分比较在入院时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明显,出院时与再妊娠时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在SAS 和SDS比较方面:入院时和出院时比较差异明显,出院时和再妊娠时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比较中,入院时无差异,出院时和再妊娠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化汤对减少患者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及囊胚排除时间有重要作用,而药流时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月经恢复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适当的护理干预对药物流产患者再次妊娠时的心理因素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许翠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32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患者行CRT起搏治疗,术前心功能稳定后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E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左心房面积(LAA),计算MRA/LAA比值。应用组织超声多普勒测量患者左室壁12个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它们之间的极差(Ts-maxD)和标准差(Ts-SD)。行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继续抗心衰药物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与CRT起搏器植入术前比较,术后12周LVEF、LV dp/dt较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EVESV、Ts-maxD、Ts-SD、MRA、MRA/LAA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VEDV、LVEDD术前、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房性早搏及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较术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阵发性房颤、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RT同步化治疗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并减少MRA及Ts,可能与CRT改善左心室同步性、减少二尖瓣返流有关,并可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曾智桓;陈泗林;赵艳群;周万兴;张卫;肖月琼;郑坚奕;周玉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抑制SIAH-1功能对α-synuclein选择降解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E3泛素连接酶(SIAH)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降解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雷帕霉素和SIAH-1抗体处理24 h后的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LC3-Ⅱ、E1、SIAH-1、P53和α-synuclein蛋白表达, RT-PCR 检测相关蛋白的 mRNA水平,用免疫荧光探讨 SIAH抗体处理后α-synuclein、SIAH-1和LC3在细胞的分布和共定位情况。结果:MPP+处理增加α-synuclein、E1表达和SIAH-1的活性,然而LC3-Ⅱ、P53和α-synuclein的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而抗SIAH-1抗体处理扭转了这一趋势, E1水平明显增加。雷帕霉素处理在MPP+组中降低SIAH-1和α-synuclein水平。 SIAH-1抗体显著降低α-synuclein的免疫阳性染色,而α-synuclein和LC3在细胞内失去共定位。结论:SIAH-1抗体降低了α-synuclein单泛素化和聚集,并有效地促进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通路降解。因此, SIAH功能对α-synuclein聚集性及降解通路的选择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蔡增林;刘媛媛;薛寿儒;徐晶;张馨芝;李秀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选择性脑低温对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研究进展

    脑卒中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的致死性疾病之一,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众多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在基础研究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但在临床试验中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低温治疗是心肺脑复苏中常用的脑保护技术,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被临床确认有效的脑保护方法。近几年来,随着对低温技术方法的研究,尤其是选择性脑低温(selective brain hypothermia, SBH)理论的提出和临床应用,为脑卒中后的神经保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本文就SBH在脑卒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晴晴;吕程美;孙永鑫;张兵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西医互补慢病管理模式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社区门诊就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采用中西医互补慢病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和管理,探讨BPH在社区的综合防治方式。方法:在广州地区4所高校退休男教工参与前列腺增生知晓情况调查分析的400例患者中,随机选择130例为观察对象,按数字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互补慢病管理模式干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周期6个疗程,每个疗程28 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LS)和B超检测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I-PSS、QLS、前列腺体积和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I-PSS、QLS比较,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互补慢病管理治疗模式不仅能有效缩小BPH患者的前列腺,而且比常规西医治疗更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黄勇强;王艳芳;梁蔚波;林启瑞;刘志林;张淳;池景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皮射频消融联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Ⅲb~Ⅳ期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治疗意愿分为研究组(射频联合化疗)48例和对照组(单纯化疗)74例。对照组采用DP或GP方案,研究组采用上述化疗方案联合射频消融方法治疗。治疗期间每2个化疗周期进行一次疗效评估。治疗结束后开始对患者进行6~36个月的随访。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58.3%和41.9%(P >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7%和75.7%(P <0.05);临床受益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6.2%(P <0.05); MST分别为14.4个月和8.2个月(P <0.O1)。结论:射频消融结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周京旭;李虹;吕文姣;王树堂;郑心婷;林丽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气管内巨大肿物切除袖状吻合术困难气道管理1例

    患者男,48岁,体重73 kg ,身高166 cm,11个月前受凉后咳嗽、咳痰伴发热就诊,CT示气管内肿物,未重视,此次入院复查CT,肿物大小约33 mm ×22 mm,管腔明显狭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肿物距声门4.2 cm,菜花样改变,狭窄处占气道90%以上,肿物长度约3.5 cm,距隆突约3.0 cm,病理为腺样囊性癌。入院前已化疗两个疗程,现有轻中度呼吸困难,改变体位可缓解,有窒息死亡风险,为解除气道梗阻,决定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气管肿物切除+袖状吻合+喉部气管松解+胸导管结扎术”,因该手术对麻醉技术的要求高,风险大,需做好充分的麻醉准备工作,如果麻醉插管不顺利,做好紧急情况下气管支架植入术的准备。

    作者:李永春;李伟;许梅曦;叶胜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血压脑出血迟发型脑水肿的原因及其发生机制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出血位置多在基底节区(约70%),也可出现在小脑、大脑脑叶、脑干(约各占10%)。而出血后脑组织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的病程与预后,大部分患者水肿期在1周左右后开始逐渐消退,然而,有部分患者在出血2周后水肿仍未明显消退,甚至加重,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迟发型脑水肿。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以下众多因素有关。

    作者:葛元鸿(综述);徐学君(审校);张新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先天性输尿管狭窄合并医源性输尿管狭窄1例

    患者男,61岁,主因“间断左腰背部疼痛9个月余,发现左肾积水2个月余”入院,患者9个月前曾因左侧腰背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输尿管结石”,行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输尿管内支架管植入术,术后1个月予以拔除输尿管内支架管,半年前复查发现左肾仍有积水,再次于该院行输尿管内支架管植入术,并于2个月前拔除,后患者于我院复查,行IVU示:左肾不显影。

    作者:郝小强;夏强;王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