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线血尿酸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张艳敏;常延河;蒋晓忠;吴寿岭;张杰;段和力;朱国玲;张海玲;王谦;张萌

关键词:糖尿病, 心脑血管事件, 血尿酸, 队列研究, 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基线血尿酸(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830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访1~53(47.38±5.12)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按基线S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及非高尿酸组,分析基线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发生率较非高尿酸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TC、TG、HDL-C、SBP、DBP、BMI及吸烟史后,基线水平高尿酸血症组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全因死亡事件的风险分别是非高尿酸组的2.46倍(95%CI:1.40~4.33, P <0.05)和1.72倍(95%CI:1.19~2.50,P <0.05)。结论:基线SUA水平可预测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SUA水平较高者发生上述事件的危险增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支架内血栓形成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17例,其中29例确诊患OSAHS者为研究组,88例非OSAHS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间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发生支架内血栓3例,比率为10.3%,明显高于对照组1例,比率1.1%(P =0.047)。结论:合并OSAHS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OSAHS患者,OSAHS可能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赖雯苑;陈彩玲;滕树恩;洪承路;黄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抑制SIAH-1功能对α-synuclein选择降解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E3泛素连接酶(SIAH)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降解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雷帕霉素和SIAH-1抗体处理24 h后的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LC3-Ⅱ、E1、SIAH-1、P53和α-synuclein蛋白表达, RT-PCR 检测相关蛋白的 mRNA水平,用免疫荧光探讨 SIAH抗体处理后α-synuclein、SIAH-1和LC3在细胞的分布和共定位情况。结果:MPP+处理增加α-synuclein、E1表达和SIAH-1的活性,然而LC3-Ⅱ、P53和α-synuclein的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而抗SIAH-1抗体处理扭转了这一趋势, E1水平明显增加。雷帕霉素处理在MPP+组中降低SIAH-1和α-synuclein水平。 SIAH-1抗体显著降低α-synuclein的免疫阳性染色,而α-synuclein和LC3在细胞内失去共定位。结论:SIAH-1抗体降低了α-synuclein单泛素化和聚集,并有效地促进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通路降解。因此, SIAH功能对α-synuclein聚集性及降解通路的选择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蔡增林;刘媛媛;薛寿儒;徐晶;张馨芝;李秀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骨肉瘤细胞可溶性MICA蛋白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骨肉瘤细胞可溶性MICA(sMICA)蛋白形成的影响,为骨肉瘤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脂质体法转染MMP-9反义寡核苷酸到骨肉瘤细胞U2OS,应用RT-PCR、明胶酶谱法和ELISA检测转染寡核苷酸后U2OS细胞MMP-9 mRNA表达,以及培养上清液中MMP-9的酶活性和sMICA蛋白浓度变化。结果:U2OS细胞转染MMP-9反义寡核苷酸后,MMP-9 mRNA表达及酶活性受到抑制;培养上清液中sMICA蛋白浓度下降(P =0.011)。结论:MMP-9可能参与骨肉瘤细胞sMICA蛋白形成,MMP-9可作为骨肉瘤免疫治疗的侯选靶点。

    作者:卢善明;薛玲;邓汪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气管内巨大肿物切除袖状吻合术困难气道管理1例

    患者男,48岁,体重73 kg ,身高166 cm,11个月前受凉后咳嗽、咳痰伴发热就诊,CT示气管内肿物,未重视,此次入院复查CT,肿物大小约33 mm ×22 mm,管腔明显狭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肿物距声门4.2 cm,菜花样改变,狭窄处占气道90%以上,肿物长度约3.5 cm,距隆突约3.0 cm,病理为腺样囊性癌。入院前已化疗两个疗程,现有轻中度呼吸困难,改变体位可缓解,有窒息死亡风险,为解除气道梗阻,决定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气管肿物切除+袖状吻合+喉部气管松解+胸导管结扎术”,因该手术对麻醉技术的要求高,风险大,需做好充分的麻醉准备工作,如果麻醉插管不顺利,做好紧急情况下气管支架植入术的准备。

    作者:李永春;李伟;许梅曦;叶胜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不同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各阶段效率的回顾性分析

    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剖宫产手术。哪种麻醉方式能更快的满足手术需求存在不同的意见。文章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不同麻醉方式下行剖宫产手术的病例,了解不同麻醉方式在各个阶段需要的时间,为剖宫产手术的麻醉选择及提高麻醉手术效率提供更直接的参考依据。

    作者:邹小华;欧炜;史静;刘艳秋;邱丽;莫怀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微小RNA-155和CD4+CD25+Treg细胞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调节作用,从而了解miR-155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和重症监护室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轻度20例、中度20例、重度20例)及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集各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miR-155、Foxp3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Treg表达率和miR-155、Foxp3 mRNA的表达以及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随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而升高,重中轻度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死亡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1)。 miR-155的表达与Treg和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miR-155参与对Treg细胞增殖的调节,在急性脑梗死免疫失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罗焱;姚平波;张平;聂亚雄;殷小成;蒋福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STAT3基因沉默对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STAT3短发夹RNA慢病毒载体(LV-shRNA-STAT3)对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MCF-7/ADR及亲本细胞MCF-7中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LV-shRNA-STAT3感染MCF-7/ADR(STAT3-RNAi组),同时感染无义序列Scramble-shRNA作为阴性对照(NC组),空白组不作处理(Con组),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TAT3 mRNA和蛋白、p-STAT3蛋白表达;不同浓度阿霉素处理各组细胞48h,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STAT3、p-STAT3蛋白在MCF-7/ADR中表达较MCF-7增强(P<0.05);STAT3-RNAi组STAT3 mRNA和蛋白、p-STAT3蛋白表达与Con组、NC组比较明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霉素对Con组、NC组和STAT3-RNAi组细胞的IC50分别为(56.1±3.00)μg/mL、(54.9±11.9)μg/mL和(7.6±0.2)μg/mL;Con组、NC组和STAT3-RNAi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5±0.7)%、(11.7±0.7)%和(34.0±3.1)%。结论:LV-shRNA-STAT3可显著抑制STAT3基因表达,有效增强乳腺癌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机制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全军利;贺文兴;吴斯敏;李健林;刘志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尿酸与高血压的关系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微炎症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腹膜透析的尿毒症患者60例,于就诊当天清晨静息状态下测量无创袖带血压3次(每次隔1 h),并取平均值;同时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尿酸、TNF-α和IL-6。结果:(1)60例患者按照血尿酸结果分为血尿酸升高组34例(血尿酸>440μmol/L),血尿酸正常组26例(血尿酸<440μmol/L);(2)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性别比、腹膜透析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血尿酸升高组高血压发生率(70.5%)、SBP和DBP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高血压发生率(19.2%)、SBP和DBP (P <0.05);血尿酸增高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P <0.05)。结论: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诱发炎症反应发生。

    作者:李拱榆;唐小玲;曲廖准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选择性脑低温对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研究进展

    脑卒中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的致死性疾病之一,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众多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在基础研究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但在临床试验中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低温治疗是心肺脑复苏中常用的脑保护技术,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被临床确认有效的脑保护方法。近几年来,随着对低温技术方法的研究,尤其是选择性脑低温(selective brain hypothermia, SBH)理论的提出和临床应用,为脑卒中后的神经保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本文就SBH在脑卒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晴晴;吕程美;孙永鑫;张兵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请作者正确识别《实用医学杂志》网站及缴纳版面费方式

    在本刊不知情的情况下,个别网站为扩大自己网站的知名度,为医学杂志创建了网页。为了方便广大作者、读者了解事实真相,本刊特做如下说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治疗肝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1 ALPPS历史回顾2007年德国Hans Schlitt教授拟采用扩大的右半肝切除术治疗1例高位胆管癌的患者时,发现患者未来剩余肝脏(future liver remnant, FLR)体积不足,遂术中进行了沿镰状韧带离断肝脏,来显露左肝管,进行左肝管空肠吻合,并结扎了门静脉右支,希冀于肝Ⅱ、Ⅲ段增生;于术后第8天CT检查发现肝Ⅱ、Ⅲ段显著增大,随后进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这就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with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1]的开端。首次官方报道是在2011年南非开普敦第9届欧非肝胆胰会议上,德国Baumgart采用海报形式报道了3例患者ALPPS的疗效[2]。随后Schnitzbauer等对德国5个医学中心25个病例进行了分析,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Ann Surg[3]。而后de Santibanes和Clavien等[1]对该手术正式提出了ALPPS命名。

    作者:方驰华;方兆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新体表标志法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

    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脏起搏器放置、中心静脉压测定、胃肠外营养、临床麻醉、肿瘤化疗及介入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其缺乏公认的技术方法和可靠的体表标志,操作难度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大。超声等辅助手段可降低深静脉穿刺操作难度[1-2],但盲探技术不需借助特殊设备,仍不失为急危重症救治的首选方法。对盲探腋静脉穿刺技术如何改良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锁骨和环状软骨为体表标志,经胸前区外侧入路,探讨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卢军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先天性输尿管狭窄合并医源性输尿管狭窄1例

    患者男,61岁,主因“间断左腰背部疼痛9个月余,发现左肾积水2个月余”入院,患者9个月前曾因左侧腰背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输尿管结石”,行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输尿管内支架管植入术,术后1个月予以拔除输尿管内支架管,半年前复查发现左肾仍有积水,再次于该院行输尿管内支架管植入术,并于2个月前拔除,后患者于我院复查,行IVU示:左肾不显影。

    作者:郝小强;夏强;王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变应性鼻炎治疗前后对肺通气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规范治疗前后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不合并哮喘)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肺通气功能。结果:治疗前实验组FEV1/FVC、FEV1%pred、PEF%pred、FEF25%pred、FEF50%pred、FEF75%pred及FEF25%~75%pred均低于对照组(P <0.05),但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 <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肺通气功能较正常人有所降低,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有效缓解肺通气功能。

    作者:梁秋林;杨秀海;彭维晖;漆一飞;杨浩;冯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时发生HBeAg/抗-HBe双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的CHB患者,其中50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65例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观察HBeAg/抗-HBe双阳性发生时患者的生物化学、病毒学、血清学指标情况,以及临床转归。结果:115例患者纳入分析。PEG-IFN-α-2a组50例完成治疗后,6例(12.0%)发生HBsAg阴转,31例(62.0%)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ETV组无患者发生HBsAg阴转,23例(35.4%)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PEG-IFN-α-2a组HBs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ETV组(χ2=8.229,P =0.004;χ2=8.038,P =0.005)。结论:干扰素治疗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的CHB患者,终发生HBs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ETV。

    作者:王欣欣;王俊洁;张浩;杨年欢;袁国盛;张健;周元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6例,其中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CE组)30例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NCE组)5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24 h、7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后的mRS评分(7 d、90 d)及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CE组和NCE组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两组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IHSS、mRS评分及90 d预后良好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CE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NC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N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心源性脑梗死,4.5 h内静脉溶栓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且总体疗效和预后与非心源性脑梗死相当,但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增加。在谨慎选择静脉溶栓方案的同时应该充分评估风险和预后。

    作者: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陈浩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静脉镇痛疗效观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头癌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常用的术式,但该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切除部位多,消化道重建复杂,故术后患者的疼痛更为剧烈,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较一般手术高,因此该手术患者术后需要更完美的术后镇痛。目前常用的术后静脉镇痛药物仍以阿片类药物为主,舒芬太尼是其代表药物之一,具有起效快、镇痛强、作用时间长等优点,但也有易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缺点。本文将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PD术后静脉镇痛,观察其效果。

    作者:蔡立松;席文娟;王蕊;郭平选;王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合并2型糖尿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以合并2型糖尿病的AECOPD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期单纯AECOPD患者40例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肺功能、病情、疗效、平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及营养状况方面的差异。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的AECOPD患者肺功能及营养状况差,呼吸衰竭发生率、治疗失败率、真菌感染率、平均花费及平均住院日均高于单纯AE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AECOPD患者病情重,疗效差,花费高,该类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抵抗力,以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一旦发生急性加重应首选吸入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以利于糖尿病及感染的控制。

    作者:潘建新;任臻;王凤梅;马红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机器人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围术期临床调查

    进入21世纪,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手术得到广泛开展,在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此术式已成为反映学科技术先进性的一项标志。该项技术在国内逐步开展。我们通过收集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RALA)和常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LA)的围术期资料,探讨RAL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徐广民;董倩;喻杨阳;周杨;吴雪;兰志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MRI诊断与病理对照

    目的:探讨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胶质瘤15例,年龄3~69岁,平均29.3岁,分析其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本组病例病理分型WHOⅠ级1例,Ⅰ~Ⅱ级13例,Ⅲ级1例;MRI表现为:幕上病灶13例,幕下病灶2例。33.3%(5/15)为囊实性占位,60%(9/15)为实性占位,6.7%(1/15)为囊性占位;平扫时T1WI中实性成分呈稍高或等信号,T2WI中呈高信号;瘤周水肿多轻度;多数为明显强化,少数低级别病灶呈线样轻度强化;MRS多提示NAA稍降低,Cho明显升高,Cho/Cr明显升高,Cho/NAA明显升高。结论:30岁以下患者,幕上实性/囊实性病灶,轻度水肿,病灶明显强化者,诊断及鉴别诊断时应考虑节细胞胶质瘤。

    作者:季学兵;吕洋;肖芳;罗艺;王堂娟;李少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