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小川;张盘德;刘翠华;林楚克
1 ALPPS历史回顾2007年德国Hans Schlitt教授拟采用扩大的右半肝切除术治疗1例高位胆管癌的患者时,发现患者未来剩余肝脏(future liver remnant, FLR)体积不足,遂术中进行了沿镰状韧带离断肝脏,来显露左肝管,进行左肝管空肠吻合,并结扎了门静脉右支,希冀于肝Ⅱ、Ⅲ段增生;于术后第8天CT检查发现肝Ⅱ、Ⅲ段显著增大,随后进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这就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with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1]的开端。首次官方报道是在2011年南非开普敦第9届欧非肝胆胰会议上,德国Baumgart采用海报形式报道了3例患者ALPPS的疗效[2]。随后Schnitzbauer等对德国5个医学中心25个病例进行了分析,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Ann Surg[3]。而后de Santibanes和Clavien等[1]对该手术正式提出了ALPPS命名。
作者:方驰华;方兆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临床肿瘤靶区( CTV )位移对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适形放疗( IMRT )计划的剂量学影响。方法:对10个病例的CTV分别均匀外扩0.5和0.7 cm 生成两套计划靶区 PTV0.5和PTV0.7,并设计相应IMRT计划,比较两者剂量学差异,以及低估CTV位移值后靶区剂量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基于PTV0.5设计的IMRT计划较基于PTV0.7者有更均匀的靶区剂量覆盖和更低的心脏、左肺等危及器官放射暴露以及总MU数(P <0.05)。以PTV0.5设计的IMRT计划,在PTV0.7的剂量覆盖明显降低(P <0.01)。结论:CTV位移较小的IMRT计划在剂量学上更有优势,但若低估CTV位移可导致靶区剂量覆盖明显下降。CTV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以及对其估值均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放射暴露影响显著,个体化精确定量和小化CTV位移可能改善其剂量学。
作者:马长春;李东升;伍方财;黄宝添;张武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 CA)是一种治愈难、易复发、可癌变的常见性传播疾病。 CA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较高[1],给患者带来极大精神压力,因此预防和减少复发成为关注的焦点[2]。笔者采用脾氨肽口服液联合二氧化碳激光的集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胜逆;沈俊萍;丁秋允;赵桂香;张红岩;楚瑞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后导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给予神经促进技术、神经肌肉电刺激、针刺等常规康复治疗,每周6次,共4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用应用BioMaster2012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进行互动训练,每周6次,共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应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FAM评分、MBI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容小川;张盘德;刘翠华;林楚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Ⅲb~Ⅳ期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治疗意愿分为研究组(射频联合化疗)48例和对照组(单纯化疗)74例。对照组采用DP或GP方案,研究组采用上述化疗方案联合射频消融方法治疗。治疗期间每2个化疗周期进行一次疗效评估。治疗结束后开始对患者进行6~36个月的随访。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58.3%和41.9%(P >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7%和75.7%(P <0.05);临床受益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6.2%(P <0.05); MST分别为14.4个月和8.2个月(P <0.O1)。结论:射频消融结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周京旭;李虹;吕文姣;王树堂;郑心婷;林丽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来,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逐年增加。阿片类药物在减轻或消除各种疼痛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并发症,呼吸抑制就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就如何防止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探索。新型非阿片类呼吸兴奋剂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围绕非阿片类药物拮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的进展展开综述。
作者:谢沙;栾永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的NIBP(NIK and IKKβ binding protein)基因转染结肠癌细胞株HT29后,细胞迁移能力以及细胞内p65、MMP2、MMP9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分为未经转染的HT29细胞(HT29组)、转染空载的HT29细胞(HT29-NC组)和转染NIBP的HT29细胞(HT29-NIBP稳转组)。采用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Q-PCR法检测NIBP、p65、MMP2、MMP9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NIBP、p65、磷酸化p65(p-p65)的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MMP2、MMP9的分泌。结果:高表达NIBP能增强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迁移能力,并主要通过增加p-p65从而促进MMP2、MMP9 mRNA及蛋白表达(P <0.05)。结论:NIBP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分泌MMP-2、MMP-9,从而促进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作者:徐春燕;黄杰安;覃蒙斌;彭鹏;梁梦紫;李倩;陈楚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6例,其中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CE组)30例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NCE组)5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24 h、7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后的mRS评分(7 d、90 d)及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CE组和NCE组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两组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IHSS、mRS评分及90 d预后良好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CE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NC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N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心源性脑梗死,4.5 h内静脉溶栓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且总体疗效和预后与非心源性脑梗死相当,但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增加。在谨慎选择静脉溶栓方案的同时应该充分评估风险和预后。
作者: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陈浩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患者男,48岁,体重73 kg ,身高166 cm,11个月前受凉后咳嗽、咳痰伴发热就诊,CT示气管内肿物,未重视,此次入院复查CT,肿物大小约33 mm ×22 mm,管腔明显狭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肿物距声门4.2 cm,菜花样改变,狭窄处占气道90%以上,肿物长度约3.5 cm,距隆突约3.0 cm,病理为腺样囊性癌。入院前已化疗两个疗程,现有轻中度呼吸困难,改变体位可缓解,有窒息死亡风险,为解除气道梗阻,决定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气管肿物切除+袖状吻合+喉部气管松解+胸导管结扎术”,因该手术对麻醉技术的要求高,风险大,需做好充分的麻醉准备工作,如果麻醉插管不顺利,做好紧急情况下气管支架植入术的准备。
作者:李永春;李伟;许梅曦;叶胜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升气壮阳方联合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哮喘的临床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将来自广东省中医院接受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的轻至中度变应性哮喘患儿10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加用升气壮阳方,对照组单纯应用免疫治疗,从哮喘症状的缓解、呼吸功能的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等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脱敏治疗的显效时间有所提前。在呼吸功能、不良反应方面,与对照组没有差别。结论:治疗组升气壮阳方联合标准化屋尘螨免疫治疗儿童哮喘在临床显效方面具有优势,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进一步临床试验。
作者:郑燕霞;刘卓勋;李冰洁;江文文;许尤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支气管镜局部喷洒丝裂霉素C(MMC)在治疗结核性中心气道瘢痕狭窄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结核性中心气道瘢痕狭窄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治疗1组(15例)和治疗2组(16例),分别进行常规球囊扩张、常规球囊扩张加局部喷洒1次MMC和2次MMC治疗,以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MRC评分和气道直径为指标考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各观察时间点的MRC评分:治疗后3个月治疗2组(0.06±0.25)与治疗1组(0.33±0.617)MR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0.756)(均P <0.05)。其他各时间点3组MRC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2)各观察时间点的气道直径:治疗后3、6个月治疗2组气道平均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与治疗1组(P <0.01,P <0.05);治疗后12个月治疗2组气道平均直径显著大于治疗1组(P <0.05)。其他各时间点3组气道平均直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球囊扩张术时局部喷洒MMC对改善结核性气道瘢痕狭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维持扩张后气道直径方面具有一定的近、远期临床疗效。
作者:方琼;郑闽莉;李映文;马志明;谢艺开;陈品儒;汤春梅;张言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14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会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目(其中中文版300种,英文版15种)。《实用医学杂志》自2011年被评为第二届精品科技期刊后,再次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规范治疗前后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不合并哮喘)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肺通气功能。结果:治疗前实验组FEV1/FVC、FEV1%pred、PEF%pred、FEF25%pred、FEF50%pred、FEF75%pred及FEF25%~75%pred均低于对照组(P <0.05),但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 <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肺通气功能较正常人有所降低,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有效缓解肺通气功能。
作者:梁秋林;杨秀海;彭维晖;漆一飞;杨浩;冯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17例,其中29例确诊患OSAHS者为研究组,88例非OSAHS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间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发生支架内血栓3例,比率为10.3%,明显高于对照组1例,比率1.1%(P =0.047)。结论:合并OSAHS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OSAHS患者,OSAHS可能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赖雯苑;陈彩玲;滕树恩;洪承路;黄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骨肉瘤细胞可溶性MICA(sMICA)蛋白形成的影响,为骨肉瘤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脂质体法转染MMP-9反义寡核苷酸到骨肉瘤细胞U2OS,应用RT-PCR、明胶酶谱法和ELISA检测转染寡核苷酸后U2OS细胞MMP-9 mRNA表达,以及培养上清液中MMP-9的酶活性和sMICA蛋白浓度变化。结果:U2OS细胞转染MMP-9反义寡核苷酸后,MMP-9 mRNA表达及酶活性受到抑制;培养上清液中sMICA蛋白浓度下降(P =0.011)。结论:MMP-9可能参与骨肉瘤细胞sMICA蛋白形成,MMP-9可作为骨肉瘤免疫治疗的侯选靶点。
作者:卢善明;薛玲;邓汪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患者男,61岁,主因“间断左腰背部疼痛9个月余,发现左肾积水2个月余”入院,患者9个月前曾因左侧腰背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输尿管结石”,行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输尿管内支架管植入术,术后1个月予以拔除输尿管内支架管,半年前复查发现左肾仍有积水,再次于该院行输尿管内支架管植入术,并于2个月前拔除,后患者于我院复查,行IVU示:左肾不显影。
作者:郝小强;夏强;王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剖宫产手术。哪种麻醉方式能更快的满足手术需求存在不同的意见。文章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不同麻醉方式下行剖宫产手术的病例,了解不同麻醉方式在各个阶段需要的时间,为剖宫产手术的麻醉选择及提高麻醉手术效率提供更直接的参考依据。
作者:邹小华;欧炜;史静;刘艳秋;邱丽;莫怀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支气管热成型术(bronchial thermoplasty, BT)是一种用来治疗重症难治性哮喘的新型气道介入技术,近年来关于该项技术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已逐步展开[1-5],本文针对支气管热成形术的研究进展及有关争议作一综述。
作者:陈兢兢;李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和精索血管集束状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附睾炎的发病率、发病时间及其与手术术式的相关性。方法:将44例我院行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患者分两组:A组:(经腹腔镜下双侧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22例,B组:(腹腔镜下双侧精索血管集束状结扎术)22例,回顾分析二种术式下术后并发附睾炎的发病率。结果:两组患者共7例术后并发附睾炎,其中A组的发病率为4.55%(1例),B组的发病率为27.27%(6例),均在手术后4周内出现。结论:腹腔镜术中保留睾丸动脉术式术后并发附睾炎的发病变率明显低于精索血管集束状结扎术式,我们认为睾丸动脉与术后附睾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唐松林;韩芳;赵海生;湛海伦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