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王俊洁;张浩;杨年欢;袁国盛;张健;周元平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出血位置多在基底节区(约70%),也可出现在小脑、大脑脑叶、脑干(约各占10%)。而出血后脑组织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的病程与预后,大部分患者水肿期在1周左右后开始逐渐消退,然而,有部分患者在出血2周后水肿仍未明显消退,甚至加重,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迟发型脑水肿。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以下众多因素有关。
作者:葛元鸿(综述);徐学君(审校);张新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进入21世纪,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手术得到广泛开展,在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此术式已成为反映学科技术先进性的一项标志。该项技术在国内逐步开展。我们通过收集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RALA)和常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LA)的围术期资料,探讨RAL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徐广民;董倩;喻杨阳;周杨;吴雪;兰志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体外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型(ADV3)的抗病毒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细胞病变(CPE)抑制法检测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Hep-2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对RSV、ADV3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判断其抗病毒效果。结果: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Hep-2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776.97 mg/L;抑制 RSV 和 ADV3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28.08、28.10 mg/L;其治疗指数(TI)分别为27.67、27.65,安全系数均高于利巴韦林。与病毒对照组比较,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能明显降低RSV和ADV3感染细胞所致CPE的抑制率,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在体外,小剂量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RSV和ADV3感染的Hep-2细胞均有明显保护作用,且病毒CPE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发挥更高的抗病毒作用。
作者:吴璇;于莉;胡涛;黄升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14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会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目(其中中文版300种,英文版15种)。《实用医学杂志》自2011年被评为第二届精品科技期刊后,再次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 CA)是一种治愈难、易复发、可癌变的常见性传播疾病。 CA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较高[1],给患者带来极大精神压力,因此预防和减少复发成为关注的焦点[2]。笔者采用脾氨肽口服液联合二氧化碳激光的集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胜逆;沈俊萍;丁秋允;赵桂香;张红岩;楚瑞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患者女,27岁,57 kg。因“停经60 d ,突发性下腹痛4 h”入院,确诊为宫外孕,拟在急诊全麻下行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检查:BP 107/76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HR:120次/min,血常规:Hb 113 g/L,钾,钠,氯正常,钙未测,其余检查均正常。清醒入室,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200μg,依托米酯18 mg,顺式阿曲库铵12 mg,药物充分起效后行气管插管。
作者:陈永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支气管热成型术(bronchial thermoplasty, BT)是一种用来治疗重症难治性哮喘的新型气道介入技术,近年来关于该项技术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已逐步展开[1-5],本文针对支气管热成形术的研究进展及有关争议作一综述。
作者:陈兢兢;李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规范治疗前后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不合并哮喘)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肺通气功能。结果:治疗前实验组FEV1/FVC、FEV1%pred、PEF%pred、FEF25%pred、FEF50%pred、FEF75%pred及FEF25%~75%pred均低于对照组(P <0.05),但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 <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肺通气功能较正常人有所降低,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有效缓解肺通气功能。
作者:梁秋林;杨秀海;彭维晖;漆一飞;杨浩;冯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升气壮阳方联合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哮喘的临床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将来自广东省中医院接受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的轻至中度变应性哮喘患儿10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加用升气壮阳方,对照组单纯应用免疫治疗,从哮喘症状的缓解、呼吸功能的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等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脱敏治疗的显效时间有所提前。在呼吸功能、不良反应方面,与对照组没有差别。结论:治疗组升气壮阳方联合标准化屋尘螨免疫治疗儿童哮喘在临床显效方面具有优势,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进一步临床试验。
作者:郑燕霞;刘卓勋;李冰洁;江文文;许尤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气管内表麻能否抑制甲状腺手术的牵拉反应,提高神经探测仪灵敏度。方法:选择拟全麻下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对照组:通过气管导管向气道内注入0.9%生理盐水2.5 mL;Ⅱ组:治疗组:气道内注入2%利多卡因溶液2.5 mL。观察指标:探测仪信号、气道压力、气道峰压(Ppeak)、血压(BP)、心率(HR)。结果:(1)探测仪信号变化:Ⅰ组深部手术刺激,患者出现气道高压以及循环系统波动,追加肌松药后探测仪信号消失;Ⅱ组利多卡因表麻对探测仪信号无影响;(2)Ⅱ组Ppeak明显<Ⅰ组,且两组气道压力的差值(ΔP)有统计学差异(P<0.01);(3)Ⅱ组循环指标更稳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Ⅱ组耐管时间相对延长,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利多卡因气管内表麻可改善牵拉肿物、刺激气道造成的气道高压,延长耐管时间、减少肌松药用量,不影响喉返神经探测仪功能,维持循环系统稳定。
作者:冯姗姗;张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后导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给予神经促进技术、神经肌肉电刺激、针刺等常规康复治疗,每周6次,共4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用应用BioMaster2012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进行互动训练,每周6次,共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应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FAM评分、MBI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容小川;张盘德;刘翠华;林楚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不同全身麻醉方案应用于剖宫产手术,通过监测产妇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浓度来评估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60例产妇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与异丙酚组(P组),每组30例。记录产妇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数值、血中炎性细胞因子浓度、术中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P组麻醉诱导后、胎儿娩出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组术毕时及术后24 h的IL-6、TNF-α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组术毕及术后24 h的sTNFRⅡ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的剖宫产全身麻醉方案,安全有效,能抑制应激反应,有效预防术中显性记忆的发生。
作者:贾杰;李屹;胡祖荣;危早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他达拉非对大鼠慢性移植动脉血管病变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3组:同系移植组,供、受者为Lewis 大鼠,无处理;异系移植实验组,Lewis 大鼠接受Brown-Norway(BN)大鼠腹主动脉移植;干预组他达拉非0.5 mg/(kg·d),Lewis 大鼠接受BN 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术后4周和8周取移植动脉,组织学观察、测量内膜和中膜厚度,Western blot检测PKG-Ⅰ、RhoA蛋白表达。收集各组血浆, ELISA检测cGMP浓度。结果:异系移植实验组移植动脉呈移植物血管病表现,血管内膜显著增厚;干预组血管内膜增厚,与实验组相比显著减轻(P <0.05);干预组血浆cGMP浓度较实验组显著增高(P <0.05);与实验组相比,干预组PKG-Ⅰ显著增高、RhoA明显降低(P <0.05)。结论他达拉非通过调控cGMP/PKG-Ⅰ和RhoA通路,抑制移植物血管病发展。
作者:徐自强;夏鹏;王瑾珺;金昊;杨亦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时发生HBeAg/抗-HBe双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的CHB患者,其中50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65例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观察HBeAg/抗-HBe双阳性发生时患者的生物化学、病毒学、血清学指标情况,以及临床转归。结果:115例患者纳入分析。PEG-IFN-α-2a组50例完成治疗后,6例(12.0%)发生HBsAg阴转,31例(62.0%)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ETV组无患者发生HBsAg阴转,23例(35.4%)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PEG-IFN-α-2a组HBs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ETV组(χ2=8.229,P =0.004;χ2=8.038,P =0.005)。结论:干扰素治疗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的CHB患者,终发生HBs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ETV。
作者:王欣欣;王俊洁;张浩;杨年欢;袁国盛;张健;周元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避免或减少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乳腺癌患者采取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加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进行PICC送管,PICC置管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拍片,观察其PICC异位的发生率;并与常规法的仅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进行PICC送管的PICC异位发生率比较。结果:常规法送管组的PICC异位发生率为21.66%,常规法加半坐卧位送管组的PICC异位发生率为2.21%,增加半坐卧位法的送管组的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法送管组(χ2=55.497,P <0.01)。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在肘窝下静脉穿刺成功后PICC送管至15~20 cm,或在上臂静脉穿刺成功后PICC送管至10~15 cm时,常规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再予摇高床头45°成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
作者:黄群爱;林嘉旋;林伟娟;肖思琼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中缝合纵隔胸膜固定管状胃是否对进一步提高管状胃代食管功能有益。方法:总结2007年5月至2013年8月我科手术治疗食管癌病例56例,随机分成缝合纵隔胸膜固定管状胃(观察组)29例与不缝合纵隔胸膜(对照组)27例,对两组术后近期(1年内)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均为肿瘤根治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观察组并发胃内切缘急性出血1例,肝性胸腹水1例(酒精肝),乳糜胸1例,对照组并发吻合口瘘1例;随访1年,观察组4例吻合口狭窄,对照组吻合口狭窄6例(P >0.05);观察组有2例并发胸胃综合征,对照组并发胸胃综合征8例(P <0.05),术后3、6个月、1年胸片、上消化道造影、CT检查,两组均无明显胃排空障碍,观察组胸胃膈上位置有2例扩张,向一侧胸腔侧凸移位,其余病例胸胃呈细管状,牢固置于后纵隔,对照组胸胃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局部存在侧凸移位;观察组有3例,对照组有5例并发反流性食管炎(P >0.05)。结论:食管癌手术中缝合纵隔胸膜固定管状胃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手术方法,使管状胃代食管功能得到了有益提高,进一步改善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王立杰;吴骏;孙林;杨海平;张建鹏;陈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基线血尿酸(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830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访1~53(47.38±5.12)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按基线S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及非高尿酸组,分析基线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发生率较非高尿酸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TC、TG、HDL-C、SBP、DBP、BMI及吸烟史后,基线水平高尿酸血症组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全因死亡事件的风险分别是非高尿酸组的2.46倍(95%CI:1.40~4.33, P <0.05)和1.72倍(95%CI:1.19~2.50,P <0.05)。结论:基线SUA水平可预测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SUA水平较高者发生上述事件的危险增加。
作者:张艳敏;常延河;蒋晓忠;吴寿岭;张杰;段和力;朱国玲;张海玲;王谦;张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使用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Cis)全麻诱导及术中采用不同用药方式,观察其肌松效应及术后肌松残余情况。方法:选择我院烧伤中心90例ASAⅠ~Ⅲ级拟行全麻择期手术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患者入室后接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动脉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用TOF-WATCH肌松监测仪监测拇内收肌诱发肌颤搐反应。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实验Ⅰ: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Cis的诱导剂量依据分组而定:C1组(0.1 mg/kg)、C2组(0.15 mg/kg)和C3组(0.2 mg/kg),到TOF的值为0时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待T1恢复到基础值的95%以上和TOFr>0.75时结束观察。实验Ⅱ:上述3组患者的TOF的T1恢复到基础值95%时,C1组以2μg/(kg·min)作为起始速度持续输注Cis,C2组以3μg/(kg·min)速度持续输注Cis,C3组间断静脉注射Cis 0.03 mg/kg,根据T1值调整Cis用量,在开始缝皮时停止给予Cis。记录阶段Ⅰ全麻诱导给予Cis后的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95和TOFr =0.75的时间;记录实验Ⅱ3组患者的恢复指数、T95、TOFr =0.75的时间、Cis的用药量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出现并发症的例数。结果:实验ⅠC3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与C1组比较明显缩短(P <0.05),与C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C3组患者的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95及TOFr =0.75与C1组比较明显延长(P <0.05),但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Ⅱ C3组患者的恢复指数、T95、TOFr =0.75及Cis的用量与C1组比较(P <0.05),与C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C2组各项指标与C1组比较(P >0.05),C3组出现2例呼吸抑制。结论:Cis应用于烧伤病人随剂量增加起效时间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及肌松的恢复虽延长但并不明显;用持续静脉输注的方式可维持稳定的肌松状态,肌张力及自主呼吸恢复快,无术后肌松残余的风险。使用Cis 0.2 mg/kg进行全麻诱导以及采用3μg/(kg·min)静脉持续输注的方式维持肌松,是比较合理的剂量及用药方式。
作者:张立贤;曹阳;李德维;梁冰;王爱群;彭亮;王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社区门诊就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采用中西医互补慢病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和管理,探讨BPH在社区的综合防治方式。方法:在广州地区4所高校退休男教工参与前列腺增生知晓情况调查分析的400例患者中,随机选择130例为观察对象,按数字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互补慢病管理模式干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周期6个疗程,每个疗程28 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LS)和B超检测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I-PSS、QLS、前列腺体积和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I-PSS、QLS比较,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互补慢病管理治疗模式不仅能有效缩小BPH患者的前列腺,而且比常规西医治疗更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黄勇强;王艳芳;梁蔚波;林启瑞;刘志林;张淳;池景泉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