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竞;杨平珍;宋旭东;王先宝;周贻军;陈爱华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脑梗死(COPD+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并观察其与疾病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测COPD+脑梗死患者、COPD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40例的血清Hcy、CRP、D-二聚体水平,并测量肺功能、血气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Hcy、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史、CRP、D-二聚体等危险因素与COPD+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OPD+脑梗死组、COPD组Hcy、CR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FEV1、FEV1/FVC及PaO2则低于对照组(均P <0.01);COPD+脑梗死组Hcy、CRP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COPD组(均P <0.05),FEV1、FEV1/FVC 及 PaO2则低于 COPD 组(均 P <0.01)。 COPD+脑梗死组、COPD组Hcy、CRP、D-二聚体水平与FEV1、FEV1/FVC及PaO2呈负相关(均P <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示高血压、Hcy、CRP及D-二聚体升高是COPD+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结论: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 Hcy、CRP、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肺功能(FEV1、FEV1/FVC)呈负相关,高血压、高血清Hcy、CRP、D-二聚体水平为住院期间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桂心;谢小红;张仁荣;刘皇军;黄晓霞;吴克林;李洪忠 刊期: 2015年第18期
根据国际生物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2013版“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医学论文作者署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条:(1)对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具有实质性贡献;(2)负责起草、撰写和修改文章的主体部分;(3)负责投稿文章的终审核确认;(4)对其中一部分工作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 BNP)预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的1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78例,女54例;年龄35~82(63±11.35)岁。于围手术期不同时段测定 BNP,比较不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患者的 BNP 变化差异。分析BNP与术后一系列不良事件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BNP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结果:LVEF <45%患者的 BNP 在术前及术后各时段均明显高于LVEF ≥45%患者(P <0.05)。术前BNP与术前LVEF呈负相关(r =-0.512,P <0.05),与术后一系列不良事件呈正相关(r =0.254~0.602,P <0.05)。BNP预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预测使用IAB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预测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18,预测术后ICU停留超48 h或28 d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结论:BNP水平能准确反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并可做出良好的预测。
作者:简劲峰;封加涛;彭峰;苏艳玲;叶华安;林家旺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通过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维适形、调强、三维+调强3种辅助放疗方式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放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6例乳腺癌患者,每例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调强、三维+调强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50 Gy/25F。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选择优方案进行实际治疗。结果:3维适形计划中靶区的 Dmax、V110、均匀指数(HI)高于调强、三维+调强计划(P1、2<0.00),而Dmin、Dmean、V95、适形指数(CI)低于调强、三维+调强计划(P1、2<0.01)。患肺的V5、V10,三维适形计划低于调强、三维+调强计划(P1、2<0.01),三维适形+调强计划低于调强计划(P3<0.01)。结论:三维+调强计划较三维计划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较调强计划降低了患侧肺低剂量暴露的体积,是可行的放疗方案。
作者:童琴;伍海彪;陈政颂;杨立;肖爱农;聂跃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检测不同分子病理特征的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通过ELISA方法对75例实施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化疗3周期后检测血清VEGF水平,同时通过临床测量、超声检查、核磁共振等方法评估化疗疗效。结果: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的乳腺癌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4个的乳腺癌患者[(307.31±101.42) pg/mL vs.(170.16±73.07)pg/mL, P =0.017];在 HER-2(+)乳腺癌中,血清 VEGF 水平较 HER-2(-)患者显著增高[(235.15±88.42) pg/mL vs.(179.82±69.90) pg/mL,P =0.024];不同病理类型、绝经前后及不同激素受体表达状态患者间血清VEGF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在新辅助化疗cCR及cPR的患者中,化疗前血清 VEGF 水平分别为(205.75±78.12) pg/mL 和(226.04±89.04) pg/mL,化疗3周期后为(145.15±67.08) pg/mL及(161.27±93.57) pg/mL,两者差异显著(P =0.009,0.014),而在疗效评估为无效(SD+PD)的患者中,化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 =0.577)。结论:血清VEGF水平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HER-2基因表达具有相关性,新辅助化疗可降低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的水平,能否作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判定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邓伟雄;汤勇才;张年伟;常颖智;罗时敏;谭卫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上海汉族人群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位点T896C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经确诊的123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1272例正常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照血液标本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TGF-β1基因T896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 =0.0001;等位基因:P =0.004, OR =1.18[1.05~1.33])。结论:TGF-β1基因T896C位点可能与上海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具有相关性。
作者:李俊燕;陶枫;吴新星;谭英姿;贺林;陆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髓外固定动力髋螺钉(DHS)和髓内固定(Gamma 3,PFN)以及人工髋关节置换(LBFH)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3例采用DHS、Gamma 3、PFNA 及LBFH 治疗高龄患者(年龄≥7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 Gross 方程,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的血常规变化,比较各组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情况。结果:髓内固定总出血量高,其中PFN组[(887±75) mL]和Gamma 3组[(903±91) m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于DHS组[(766±83) mL,P <0.05]。髓内钉组的隐性出血量多,其中PFN 组([711±153)mL,占80%]及 Gamma 3组[(742±137) mL,占82%]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性(P >0.05),高于 LBFH 组[(453±98) mL,占54%]及DHS组[(429±59) mL,占56%](P <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在围手术期失血中占有较大比例,若采用髓内固定术后则隐性出血量更多,是术后贫血的主要原因,需引起重视。
作者:李宝山;冷灵;李成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血流动力学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AIMI且行急诊PCI治疗者,其中常规放置保护性临时起搏者52例(起搏组);非常规放置保护性临时起搏者68例(非起搏组)。观察两组再灌注前心率、平均血压水平;再灌注后血压水平;再灌注前后TIMI血流分级;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住院期间严重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再灌注前心率、平均血压水平、再灌注后两组平均血压水平、再灌注前后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起搏组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起搏组高(P <0.01);两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再次非致命心梗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起搏组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相对非起搏组明显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保护性临时起搏对 AIMI急诊PCI治疗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额外获益,反而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增加死亡率。
作者:黄宇;杨向军;张建军;张登海;阮长武;林刚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VEGF)的慢病毒载体,转染肌源性干细胞(MDSCs)并检测VEGF的表达。方法:体外培养兔肌源性干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检测MDSCs 的CD34、CD45、Bcl-2和Desmin表达。构建pCDH-CMV-MCS-EF1-copGFP-VEGF慢病毒载体,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转染MDSCs ,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转染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VEGF在MDSCs的表达情况。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CDH--VEGF慢病毒载体。FCM检测各组MDSCs的转染率,MOI值分别为1、5、15时转染率分别达到16.7%、45.6%、66.3%和85.6%。 MOI值为20时,更达到90.1%。 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ELISA均显示VEGF在MDSCs 内稳定表达。结论:成功构建携带VEGF的慢病毒载体,转染 MDSCs并稳定表达。
作者:安庚;康祥锦;张文;张金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介导下输卵管近端梗阻介入再通术联合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输卵管近端梗阻介入再通术成功后接受 IUI治疗的191例不孕患者为观察组,取同期无输卵管近端梗阻行 IUI 的746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妊娠率(30.37%)与对照组(27.7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不同IUI原因组内观察组临床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观察组中,4个IUI原因组间临床妊娠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行组间卡方分割后,男性因素及宫颈因素组临床妊娠率高于其他两组(P <0.01)。在对照组中,4个IUI原因组间临床妊娠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行组间卡方分割后,男性因素组及宫颈因素组临床妊娠率高于其他两组(P <0.01)。结论:DSA介导下输卵管近端梗阻介入再通术联合IUI的临床效果良好,不同IUI原因中男性因素及宫颈因素患者的临床妊娠率高于其他因素的患者。
作者:黄俊花;刘明星;陈永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评估视网膜冷冻联合球内注气术对一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分析。方法:对3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冷冻联合球内注气术病例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及三面镜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行经巩膜冷凝术联合球内注射膨胀气体,根据裂孔的位置选择恰当体位。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视网膜是否复位、视力及并发症。对失败病例做具体分析。结果:经巩膜视网膜冷凝联合球内注气,一次手术术后视网膜复位26眼(81%),4眼二次行巩膜外冷凝联合扣带术获得视网膜复位。2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SF6填充获得视网膜复位,所有病例终复位率达100%。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 <0.01)。结论:经巩膜视网膜冷凝联合球内注气术是治疗新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的、简单的、损伤小、花费低的方法。
作者:薛黎萍;吴敏;胡敏;孙晓梅;彭亚力;徐文荣;杨静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手法按摩联合超短波治疗睑板腺炎的护理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睑板腺炎患者78例,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生素和热敷治疗,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添加手法按摩护理和超短波理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后实验组BUT和Schirmer检查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住院时间较短、治疗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两组各项分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调查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6.32%,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法按摩疏通联合超短波治疗眼睑板腺炎效果显著,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花费,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改善了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润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比较帝视可视内窥镜(Discopo)和直接喉镜(Macintosh)气管内插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 ASAⅡ~Ⅲ级择期手术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 Discopo 组(D 组)和Macintosh 组(M组),每组30例。常规全身麻醉诱导后,分别使用Discopo 或Macintosh喉镜实施经口气管内插管操作。观察和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0)、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 (T2)、3 min (T3)和5 min (T4)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插管一次成功率,插管时间和插管并发症。结果:Discopo 插管一次成功率高于且插管时间短于直接喉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与T0比较, T2两组患者的MBP和HR均明显升高且M组T3时仍明显升高(P <0.05)。与M组比较,T2和T3 D组患者的MBP和HR均明显降低(P <0.05)。结论:Discopo 引导气管插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反应影响小。
作者:师小伟;刘莎莎;刁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两种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与CARTO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其中49例使用Ensite Array标测系统进行消融,11例使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消融,术后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及进行随访。结果:60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中,起源于前间隔10例(16.7%),中间隔27例(45.0%),后间隔8例(13.3%),前游离壁6例(10.0%),后游离壁9例(15.0%)。术中平均X线照射时间CARTO组(1.6±1.6) min 少于EnSite Array组(5.2±2.8) min。 EnSite Array组成功46例(93.9%),CARTO组成功11例(100.0%)。随访(594±216) d, EnSite Array组复发10例(20.4%),CARTO组复发1例(9.1%)。结论:两种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均有较高成功率,复发少,消融过程安全高效,且运用CARTO系统术中X线照射时间比EnSite Array系统显著减少。
作者:颜竞;杨平珍;宋旭东;王先宝;周贻军;陈爱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tube,ETT)是麻醉后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重要步骤。如何将气管插管ETT 插入到正确位置仍是目前小儿麻醉操作的主要问题[1]。本试验中,检测了257例患儿的气管插管X 线片,验证通过X 线定位来确定 ETT 插入的合适深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阚景祥;张善义;李爱峰;赵仕欣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前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前纵隔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45例中有胸腺癌17例,病灶中央见囊变坏死,多数肿块囊变坏死区较多、较大;恶性淋巴瘤14例,呈单个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或多个结节相互融合,并包绕大血管生长,多数肿块周围及(或)其他部位见肿大淋巴结;恶性生殖源性肿瘤12例,其中10例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血甲胎球蛋白(AFP)水平异常,4例见钙化,3例见脂肪成分;恶性孤立性纤维瘤1例,位于前上纵隔偏左侧,内见囊变坏死,三期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神经内分泌癌1例,边界清,内见囊变坏死,增强后呈环形强化。结论:前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对其行准确的诊断及疗效评估。
作者:陈涛;严静东;雷贞妮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hTERC、HER-2和c-myc 基因在宫颈异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36例妇科就诊及机会性筛查患者行TCT、hTERC、HER-2和c-myc 基因检测,对任一阳性者行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根据 TBS 细胞学分级结果的严重程度,hTERC、HER-2和 c-myc 基因阳性表达率均增高(P <0.01)。ASCUS经病理证实为CIN和炎症,hTERC基因阳性表达率在CIN 组和炎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HER-2和c-myc基因在CIN组和炎症组阳性表达率均无差别(P >0.05)。结论:随宫颈异常细胞的严重程度,hTERC、HER-2和c-myc基因的阳性率增高,尤其hTERC基因检测可作为ASCUS分流管理的辅助指标。
作者:齐丽敏;孙波;张学玲;冯晔;公春兰;王丽君;张清涛;南桂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管腔再狭窄(ISR)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88例,共计104节段支架术后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利用仿真内窥镜技术对支架内冠状动脉通畅程度进行诊断,同时与相应DS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CTVE诊断 ISR 阳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7.2%(34/39)、93.8%(61/65)、89.5%(34/38)、92.4%(61/66)、91.3%(95/104)。采用Kappa分析两种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 =0.814;其中仿真内窥镜显示管腔狭窄0~50%者72例,50%~75%者18例,75%~95%者9例,完全闭塞者(狭窄>95%)5例;DSA显示管腔狭窄0~50%者70例,50%~75%者21例,75%~95%者10例,完全闭塞者3例,CTVE 及DSA 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19,P =0.748)。结论:128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能帮助判断支架术后的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海峰;张东友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患者胫骨平台、股骨远端软骨下骨微灌注改变与软骨下骨血管侵入、软骨损伤相关性。方法: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术前接受动态增强MRI检查,测得内外侧胫骨平台、内外侧股骨远端4个相近规格的软骨下骨兴趣区域的强化率(ER),大斜率(MU)。术后按兴趣区域在胫骨内外侧平台中心、股骨内外髁远端取2 cm ×2 cm 骨块,脱钙后HE染色,关节软骨受损程度采用Mankin评分。软骨下骨血管侵入数目采用高倍镜随机视野平均血管计数法。比较兴趣区胫骨、股骨软骨下骨微灌注差异、血管侵入数、Mankin 评分差异,以及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Mankin 评分胫骨侧大于与股骨侧(P <0.05),提示胫骨侧软骨退变较股骨侧严重。 ER、MU内侧间室大于外侧间室(P <0.05),提示内侧间室软骨下骨微灌注大于外侧间室。内侧股骨远端ER与内侧股骨HE血管数,内侧股骨远端MU与内侧股骨HE血管数,内侧胫骨平台ER与内侧胫骨HE血管数呈正相关。结论:内翻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内侧间室的ER、MU较外侧显著增大,提示内侧软骨下骨呈高灌注状态,并通过相关性比较表明,高灌注状态与软骨下骨血管侵入数目相关。
作者:郭达;潘建科;黄伟康;曹学伟;陈嘉怡;马振蔚;刘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随着肛垫学说[1]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的认同,人们认识到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式(Milligan-Morgan 术式)由于手术创伤大,损伤了肛垫区的组织,术后不可避免出现出血、疼痛,甚至有些患者出现一段时间排便控制障碍[2]。为此很多学者对外剥内扎术进行了改良,但仍难减少对肛垫区的损伤,或有手术较复杂,疗效不确切的弊端[3]。我科采取传统的内痔消痔灵注射疗法结合 HCPT 电钳外痔切除对比外剥内扎术式治疗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张雁;宇汝翠;彭兵 刊期: 201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