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价

陈泉芳;邹小英;陈一强;覃寿明;姚冬芳;巫艳彬;吴易;石昌荆;王可

关键词: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急性加重期, 临床路径, 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病例共120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按普通流程进行住院管理;实验组按制定的临床路径实施住院管理.记录与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患者对此次住院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66±2.16)d,少于对照组的(11.65±2.57)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与平均药品费用分别为(7 670.83±1 109.98)、(3 191.30±139.43)元,均低于对照组的(81 167.83±1 131.45)、(3 358.80±153.54)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路径的开展对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和控制药品使用均有积极的作用,具备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瘫幼鼠智力及脑海马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瘫模型幼鼠智力恢复以及脑海马组织BCL-2、BAX、Casp3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缺血缺氧(HIBD)的方法制备幼鼠脑瘫的模型,幼鼠出生后7d称重、实验分组、造模.实验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单纯针刺组、针刺+NGF组.术后3~ 15d按计划给予相应干预.术后18d取材,用荧光定量PCR(SYBRGreen Ⅰ染料法)检测其脑海马组织BCL-2、BAX、Casp3基因mRNA表达;用TUNEL法检测其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单纯针刺组和针刺+NGF组幼鼠的脑细胞抗凋亡BCL-2基因mRNA表达A值均数更高;BAX、Casp3基因mRNA表达A值均数更低;脑皮质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均数更低,且针刺+NGF组凋亡指数比单纯针刺组更低.结论:在抗脑神经细胞凋亡方面,针刺对HIBD幼鼠都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加用NGF后效果更好.

    作者:林世坚;祁岩超;柴铁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颅内弓形虫感染误诊为巨大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

    患者男,23岁,因“头晕头痛5年,加重伴抽搐发作3+月”入院.患者于人院前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间断发作,无恶心呕吐,无四肢乏力,2+月前突发全身抽搐,双眼上斜视,四肢抽动,数分钟过后自觉苏醒好转,对发病过程不能回忆.入院查体:一般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精神可,双瞳等大形圆(D=2.5 mm),光反射灵敏,神经系统查体阴性.辅查:入院CT(图1)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头颅增强CT示:右额占位,伴其内及右侧脑室前角旁不规则钙化团,考虑少枝胶质细胞瘤可能;MRI及增强(图2~6)示:右额叶及双侧脑室周围病变,伴其内多发异常信号影,结合CT扫描,考虑少枝胶质细胞瘤可能性大;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异常.

    作者:王良斌;杨福兵;彭里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DR与CT对足部外伤跖跗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评价X线DR、MDCT对足部跖跗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足外伤患者进行MDCT及DR检查,比较DR与MDCT对于足跖跗骨骨折的显示能力.结果:46例足外伤患者中,CT检查出96处骨折,DR仅明确检出50处,可疑3处.MDCT诊断足跖跗骨骨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为100%.MDCT对足跖跗骨骨折的诊断准确度高于DR(x2=195.796,P=0.00).结论:MDCT对足跖跗骨骨折的诊断准确度高于DR.

    作者:陈利军;陈文静;曾滨;叶振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自发性再通与无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斑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行直接介入治疗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经TIMI血流分级为2~3级的患者共30例(自发性再通组,SR组).另选30例TIMI血流0~1级,一般临床情况与SR组匹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无再通组,NSR组).记录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ZEEK导管抽吸梗死相关动脉血,并留取抽吸组织,ELISA法测定PAPP-A浓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抽吸组织PAPP-A mRNA表达水平.血管内超声分析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影像.结果:两组一般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SR组冠脉PAPP-A浓度明显低于NSR组[(0.56±0.17)ng/mL vs (0.82±0.26)ng/mL,P< 0.01].两组PAPP-A mRNA表达水平分析,SR组PAPP-A mRNA表达低于NSR组(P<0.05).SR组与NSR组相比,NSR组斑块脂质成份及坏死组织较多,钙化成份少,NC/DC比值较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FF、NC和NC/DC与PAPPA有统计学相关(P<0.05).结论:斑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重要原因,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PAPP-A表达水平低,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学特征.

    作者:陈少伯;赵季红;梁国庆;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DKN2A基因多态性与云南地区人群鼻咽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云南地区人群CDKN2A基因rs1412829多态性与鼻咽癌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无血缘关系鼻咽癌患者95例和健康人100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法检测多态性.结果:(1) CDKN2A等位基因G在鼻咽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23),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鼻咽癌的风险为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497倍(OR=2.497,95%CI=1.107~5.632,P=0.031);(2)鼻咽癌组与对照组AA、AG及GG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31);(3)鼻咽癌组含有G等位基因的个体病理分期较晚(Ⅳ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DKN2A基因rs1412829基因多态性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鼻咽癌的危险因素.该多态性与病理分期Ⅳ期间存在相关性,可以认为G等位基因突变较易出现在NPC病情发展的晚期.

    作者:韩明睿;蒋永新;孙传政;陈灿;刘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吡嗪酰胺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入我院治疗满2个月的81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组,对PZA敏感并采用PZA治疗者为治疗组,对PZA敏感但未采用PZA治疗者为对照Ⅰ组,对PZA耐药并采用PZA治疗者为对照Ⅱ组.结果:(1)PZA敏感64例(79.0%),其中采用PZA治疗53例(82.8%);PZA耐药17例(21.0%).(2)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81.1%、70.6%、45.5%,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痰菌阴转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3组患者2个月末肺部病灶吸收好转率分别为84.9%、82.4%及36.4%,其中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病灶吸收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ZA在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中耐药率较高;在初治肺结核中,采用PZA治疗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和肺部病灶吸收率较不采用PZA治疗高.

    作者:饶运帷;谭耀驹;谭守勇;蔡杏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8∶1)治疗呼吸和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评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8∶1)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阳性对照试验设计.试验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8∶1)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7∶1),口服,每日2次,疗程7~ 14d.观察和记录受试者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可评价病例为35例,对照组可评价病例为34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5.7%和91.2%,细菌清除率分别为43.6%(17/39)和53.8%(21/39),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3%(1/38)和5.26%(2/38),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均P> 0.05).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8:1)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罗昱澜;莫碧文;尹友生;吴学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影响着超过5%的人口,目前在美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仍然呈升高趋势的疾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的2010年新的美国十大死因统计数据,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已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排名第3[1].WHO估计至2020年,目前排在全球死亡率第4名的COPD将跃居第3位[2-3].伴随而来的是更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严重者将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较直接医疗消费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作者:赵子文;李晓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全胃切除术后并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

    患者男,65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1年,加重2个月”于2012年10月9日人住我院神经内科.既往有全胃切除术史8年(胃癌).患者1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四肢麻木,以双下肢明显,呈持续性,休息后未见缓解,感全身乏力,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未重视,未予治疗.1年来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障碍进行性加重,麻木从远端开始逐渐往上发展.2个月前双下肢麻木无力加重,基本不能行走,到丽水市人民医院查腰椎MRI:(1)腰2~3、腰3~4、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伴变性;(2)腰椎退行性变伴腰2、3椎体轻度滑移.

    作者:曹克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方法的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1及2013 COPD 全球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在对COPD评估方面做了重要调整,转向为症状、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急性加重风险及合并症情况进行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估(combined assessment)[1].COPD综合评估的目标在于决定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未来发生远期事件(比如急性加重、住院或者死亡)的风险[1].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分别评估以下几个方面:当前患者的症状、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急性加重的风险和存在的合并症/共患疾病,见图1.

    作者:郭禹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后处理对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在体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每组10只.Sham组开胸游离左肺门穿阻断带而不结扎持续180 min;IR组缺血60 min后再灌注120 min;IPostC组缺血60 min后给予3个周期的5 min灌注/5 min缺血后处理,再灌注90 min.留取左肺组织、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别用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IL-17、IL-8及CD4+T细胞含量.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结果:Sham组肺组织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IL-17及MPO含量和肺组织中IL-8、IL-17及CD4+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IR组和IPostC组(P<0.05);IPostC组肺组织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IL-17及MPO含量和肺组织中IL-8、IL-17及CD4+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D4+T淋巴细胞活性从而减轻肺组织炎症损害有关.

    作者:伍火志;张浩;张大勇;袁江;马明生;陈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早发性丙酸血症1例

    患儿女,70 h,因“反应低下12h,昏迷5 min”入院.患儿系孕2产2,孕41+2周,出生体质量3.5 kg,Apgar评分正常,生后4h开奶,母乳喂养,开始时吸吮有力.生后24 h患儿颜面出现黄疸,58h左右出现反应低下、进食少,无哭闹,入院前5 min出现昏迷.入院查体:体温不升,脉搏150次/min,呼吸45次/min,体质量3.06 kg,发育中等,压眶无反应,昏迷状态,皮肤黏膜苍黄,皮肤弹性差,头皮及双侧腹股沟可见散在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5 mm,对光反射迟钝,呼吸节律不规则,1 min出现2~3次抽泣样呼吸,可见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湿罗音,心音有力,腹软,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明显降低,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未引出,胸前毛细血管充血时间4s.

    作者:罗宇元;万斯慜;芦爱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精子顶体相关基因DKKL1在正常人和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目的:研究精子顶体相关基因DKKL1在正常人和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KKL1基因在人多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比较其在正常人和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DKKL1蛋白在正常和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人多组织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KKL1基因为睾丸组织特异性表达,与正常人睾丸组织比较,DKKL1基因在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表达减弱或消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KKL1蛋白主要定位在正常男性睾丸的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而在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和隐睾患者睾丸组织中不表达,在各种生精细胞阻滞患者的睾丸中观察到不同的表达特征.结论:DKKL1基因在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对精子发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降低或消失可能是男性不育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颜秋霞;唐爱发;来永庆;蔡志明;桂耀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综合序贯疗法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综合序贯疗法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16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分为序贯组61例和康复组55例,序贯组采用关节内药物注射配合常规康复理疗方案进行治疗,康复组采用的康复理疗方案同序贯组,两组患者分别按照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结果:序贯组平均改善幅度优于康复组(P<0.01),说明序贯组疗效优于康复组.序贯组平均费用为574元,康复组平均费用为1 624元,说明序贯组费用少于康复组.结论:综合序贯疗法治疗原发性冻结肩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费用少.

    作者:丁清和;谢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LR4及血清TNF-α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样受体4(TLR4)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例COPD患者为实验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乌司他丁治疗前后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的表达.同时,收集外周血血清,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NF-α.结果:实验组患者乌司他丁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α在乌司他丁治疗前和治疗后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COP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表达和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患者(P<0.05).此外,TLR4 mRNA与TNF-α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结论:COPD患者TLR4 mRNA及TNF-α表达明显增加,可能与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有关;乌司他丁可明显抑制COPD患者炎症反应.

    作者:龙训辉;王齐国;杜岗;李颖;宋云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综合防治

    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病率为8.2%[1].在被诊断出的慢阻肺患者中仅有67.7%有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35.1%的慢阻肺患者曾经被诊断[2].慢阻肺患者中42%现仍吸烟,6%仍然接触职业粉尘,无临床症状的慢阻肺患者基本未曾就诊接受宣教和诊治,仅6.5%的慢阻肺患者进行过肺功能检查.社区人群对慢阻肺和吸烟危害知晓率分别约为20%和40%,基层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慢阻肺危害性的认识不够,缺乏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综合防治模式和防治网络[3-4].基于此,加强针对慢阻肺患病因素的综合防治对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非常重要.

    作者:冉丕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通过脑血管造影术评估288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特点,并比较侧支开放与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288例患者共出现侧支循环开放166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111例出现侧支74例(66.7%);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45例出现侧支27例(60.0%);大脑中动脉病变125例出现侧支63例(50.4%);大脑前动脉病变7例出现侧支2例(28.5%).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存在Willis环代偿或多侧支联合代偿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较无侧支代偿者轻(P<0.05);在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仅靠软脑膜代偿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与无侧支代偿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患者可通过多种侧支代偿途径减轻神经功能损害,软脑膜侧支多见而初级侧支Willis环代偿更有效.

    作者:钟维章;黄光坚;陈渊;范秉林;肖继东;李燕华;吴永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食管穿孔132例外科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穿孔的临床诊疗特征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2例食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例,女58例;年龄7~71岁,中位年龄43岁.穿孔原因包括:食管异物96例(72.7%),医源性17例(12.9%),外伤性11例(8.3%),自发性食管穿孔8例(6.1%).53例采取保守治疗,21例安放食管支架,5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32例食管穿孔患者,痊愈117例,治愈率为88.6%;死亡15例,死亡率为11.4%.结论:食管穿孔治疗原则是尽早闭合瘘口,治疗原发病变,控制感染,营养支持,通过综合分析穿孔类型、部位、感染程度、全身情况及原发病变,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余振;李建业;于磊;蒋俭;张云峰;李飞;柯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iR-31在肺癌患者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iR-31在肺癌患者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肺癌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处100例体检者为对照,应用RT-qPCR技术检测两组人群血清及单个核细胞中miR-31的表达水平,分析miR-31与肺癌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血清miR-31表达水平(0.59±0.36)相比,肺癌组血清miR-31表达水平(1.17±0.54)升高,肺癌组单个核淋巴细胞miR-31表达水平(3.41±0.79)较对照组(4.54±0.53)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低、中、高血清miR-31表达水平依次为(1.13±0.28)、(1.39±0.34)、(1.07±0.38),分化程度不同肺癌患者miR-31表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高,而单个核细胞中miR-3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I~Ⅱ期、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miR-31表达水平分别为(1.15±0.27)、(1.40±0.36)及(3.50±0.39)、(3.37±0.55),不同分期血清/单个核细胞miR-31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miR-31表达水平分别为(0.98±0.22)、(1.23±0.41)及(3.35±0.37)、(3.52±0.51),两者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iR-31可能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孝民;李玮;张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变化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1年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变化与血糖水平变化间的关系.方法:36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119例)、螺内酯组(126例)和卡托普利组(123例),服用不同药物1年后分析RAAS活性变化与血糖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1年后,基线血糖水平(B=-0.200,P<0.001)、服药后肾素活性变化幅度(B=0.144,P=0.020)、血管紧张素Ⅱ变化幅度(B=0.004,P=0.039)与服药后血糖变化幅度相关.结论: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1年后,RAAS活性下降幅度与血糖水平下降幅度呈正相关.

    作者:李云;杨鹏;吴寿岭;梁洁;刘楠;王砚飞;任琦;武英;赵丹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