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跃兴;朱佳莉;徐萍;李清华;吴杰
目的:探讨恶性胸腹水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甘露聚糖肽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具有恶性胸腹水的肿瘤患者,经胸腹腔注射甘露聚糖肽,并于给药前及给药后24 h收集胸腹水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Real-Time PCR检测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在恶性胸腹水上清的分泌水平及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分析并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有效组患者胸腹水上清及单个核细胞IL-10的表达较治疗前皆升高(n = 13,P < 0.05),IL-12、TNF-α、TGF-β及INF-β的表达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n = 13,P > 0.05).而在无效组中上述细胞因子在上清的分泌及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皆无统计学意义(n = 8,P > 0.05).结论:IL-10在恶性胸腹水中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甘露聚糖肽可通过提高胸腹水中IL-10的水平以达到控制恶性胸腹水的疗效.IL-10可作为治疗恶性胸腹水的免疫调节佐剂.
作者:孙艳燕;张毅;王菲;李朋朋;王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阿片类成瘾患者在全麻下超快速脱毒中的效果.方法:阿片类物质成瘾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 = 30):右美托咪定组(D组)术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 μg/kg,维持剂量为0.4 μg/(kg·h);对照组(C组)术前静脉输注50 mL 0.9%生理盐水;记录全麻脱毒过程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使用客观阿片类物质戒断评分和主观阿片类物质戒断评分评估麻醉中与麻醉复苏后的患者戒断症状;使用101点口述描绘评分法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全麻脱毒过程中,对照组的心率、收缩压显著增加(P < 0.05);对照组脱毒中和脱毒后的客观阿片类物质戒断评分均显著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对照组脱毒后主观阿片类物质戒断评分显著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右美托咪定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显著减少全麻下快速脱毒中患者的戒断症状,满意度更高.
作者:黄伟华;肖晓山;马松梅;陈彬;梁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反义CXCR2基因体外抑制肝癌增殖及转移的作用.方法:应用P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以及转染反义CXCR2基因后肝癌细胞的CXCR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检测转染后肝癌细胞的增殖;以Transwell法检测转染后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CXCR2 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肝癌细胞hepG2和正常肝细胞Chang细胞分别是(1.69 ± 0.22、0.63 ± 0.31 和1.93 ± 0.25、0.84 ± 0.29),两者相比,肝癌细胞中CXCR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转染反义CXCR2基因后,肝癌细胞CXCR2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CCK-8检测结果显示:CXCR2-SiRNAs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P < 0.05);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试验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36 ± 5 vs 526 ± 9个/高倍镜(× 200)](P < 0.01).结论:沉默CXCR2基因体外可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作者:谢斌辉;王小农;刘凤恩;何晓;谢元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54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痰标本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4例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239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01株,占42.3%; 革兰阳性(G+)菌73株,占30.5%;真菌65株,占27.2%.主要病原菌依次为白假丝酵母菌(49株)、鲍曼不动杆菌(28株)、表皮葡萄球菌(18株)、铜绿假单胞菌(15株)、嗜麦芽单胞菌(15株)、溶血葡萄球菌(15株).主要G-菌及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性,主要真菌对一般抗真菌药普遍敏感.结论:食管癌术后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及时获得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感染药物及治疗方法,对预防与控制食管癌术后呼吸系统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树;汪道峰;方翼;王智;刘啸;娄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因长期慢性积累性劳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肱骨外上髁处疼痛、腕用力背伸、前臂旋转时疼痛加剧、握力下降、Mill征阳性等.大多数患者予局部封闭注射、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患者复发率高.临床将症状持续存在,迁延难愈,多次治疗无效的网球肘称为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其治疗目前尚无较好的方法.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对40例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取了靶点双极电凝术微创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勇喜;王大伟;农新盛;黄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是否通过调节p38MAPK活性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H9c2细胞死亡.方法:将H9c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组,脂多糖(LPS)组,白藜芦醇(Res)组,脂多糖+白藜芦醇(RL)组.其中Res组和RL组分别予5 μmol/L白藜芦醇预先处理,然后给予LPS组和RL组10 μg/mL脂多糖共同孵育30 min和12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LPS使细胞增殖明显减少(P < 0.05),死亡数明显增加(P < 0.01),p38MAPK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 < 0.01).预先给予白藜芦醇处理后,不仅细胞增殖明显增加(P < 0.05),细胞死亡数显著降低(P < 0.01),而且p38MAPK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 < 0.01).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下调p38MAPK磷酸化抑制脂多糖诱导的H9C2细胞死亡,从而发挥其保护细胞的作用.
作者:李丽;赵清;李永光;马健;朱伟;魏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检测二甲双胍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刺激MG63,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5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MG63细胞周期分布,免疫印迹检测cyclin D1表达以及AMPK、AKT、S6K及S6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0 ~ 50 mmol/L的二甲双胍对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除10 mmol/L 和20 mmol/L两组间外,其他处理组间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 0.01).5 mmol/L二甲双胍诱导MG63细胞发生G1期阻滞(P < 0.01),抑制cylin D1、P-S6K1及P-S6表达,促进AMPK和AKT的磷酸化.结论:二甲双胍通过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通过激活AMPK和AKT的磷酸化抑制mTOR通过抑制MG63增殖.
作者:王雨辰;侯敬申;贾春宏;白晓春;赵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应用可视喉镜和传统直接喉镜对经口明视气管插管全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合并高血压病老年手术患者50例,术前服用同类抗高血压药物.随机分为可视喉镜(A)组(n = 25)和传统直接喉镜(B)组(n = 25).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气管插管后1 min(T3)、3 min(T4)和5 min(T5)等6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两组平均气管插管操作时间A组和B组[(51 ± 10)s vs (53 ± 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B组5例需轻压环状软骨以改善声门显露.气管插管后(T3 ~ T5)两组的BP和HR均比T1升高,而且T2 ~ T5 B组的BP、HR显著高于A组(P < 0.05).结论:可视喉镜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小,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是此类患者全麻诱导插管的理想麻醉器械选择之一.
作者:史艳燕;鲍磊;赵彬;彭晓红;张传汉;吴明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性不孕与沙眼衣原体(CT)感染及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第一外显子54位密码子和启动子序列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测定血清CT抗体.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分析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病例组即研究组(n = 131) 和正常非不孕症妇女即对照组(n = 103)MBL第一外显子54位密码子及启动子区-550的H/L和-221的X/Y多态性.结果:研究组CT-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427 vs.0.087,P = 0.000).研究组野生型纯合子G/G基因型低于对照组(0.565 vs.0.699,P = 0.035),杂合子G/A基因型高于对照组(0.382 vs.0.243,P = 0.024),等位基因A频率高于对照组(0.244 vs.0.180,P = 0.091).研究组启动子基因型HY/LX高于对照组(0.229 vs.0.107,P = 0.015),启动子单倍型 LX高于对照组(0.240 vs.0.165,P = 0.046).结论:输卵管炎症性损伤与既往CT感染相关;野生型纯合子G/G可能对输卵管炎症性损伤有保护作用,杂合子G/A及启动子基因型HY/LX可能易导致输卵管炎症性损伤;启动子等位基因LX可能是输卵管炎症性损伤的易感基因.
作者:钱丽;吕蓓;张金伟;徐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整合状态及病毒载量在宫颈病变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实时定量PCR扩增,检测HPV16 E2、E6及人看家基因β-actin的拷贝数,分析HPV16病毒载量和整合状态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428例标本中,检测到27例HPV16阳性,其病毒载量介于2.8 ~ 118.9拷贝/细胞;其中4例(14.8%)E2/E6 比率> 1,为纯游离型;6例(22.2%)E2/E6比率= 0,为纯整合型;17例(63.0%)E2/E6比率> 0而<1,为整合与游离的混合型;并且随病变程度加重,游离型比例逐渐降低,整合型(游离 + 整合)比例逐渐升高.结论:HPV16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在部分宫颈上皮病变中已经存在;检测HPV16 E2、E6及其比值,可以作为宫颈病变早期筛查的一种手段,以便及早发现宫颈病变的高危患者.
作者:张科;李淑英;侯灵彤;赵莹;张云茹;王玉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IPC)对造影剂肾病(radio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RCIN)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我院接受造影剂检查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LIPC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静脉水化治疗,上肢绑血压计袖带,LIPC组充气压力至高于收缩压50 mmHg,对照组充气压力至舒张压水平,持续5 min,放气至0 mmHg,间隔5min后再次充气、放气,共4个循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72 h血肌酐(SCr)、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的变化及RCIN的发生率.结果:造影后对照组SCr较LIPC组明显升高,T-SOD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SCr(185.8 ± 27.2)μmol/L vs.(172.6 ± 26.4)μmol/L,T-SOD(93.24 ± 15.69)U/L vs.(108.28 ± 16.35)U/L,MDA(6.98 ± 1.90)μmol/L vs.(6.01 ± 1.98)μmol/L.LIPC组RCIN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0.9%(15/46) vs.32.6%(5/46).结论:在行血管造影检查前,给予LIPC能显著降低RCIN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张成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深低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对Caspase12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18 ℃处理组(A组);常温手术对照组(B组);常温假手术组(C组).每组分为6 h、24 h、1周三个不同时间点取L2~L5段的脊髓,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采用普通病理HE染色、Nissl染色、电镜从形态学上观察脊髓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和RT-qPCR检测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组织Caspase12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A、B组病理改变均较C组严重,且A组比B组轻,病理学累积评分A、C组明显低于B组(P < 0.01);免疫组化检测和RT-qPCR检测结果分别显示,Caspase12蛋白和mRNA在A、B组各时间段均高于C组,且A组升高程度比B组低(P < 0.05).结论:深低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并且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12的表达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作者:朱小兰;周正芳;任琼;朱平;郭惠明;富旗;范小平;陈寄梅;庄建;范瑞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足月胎盘中微小RNA(micro-ribonucleic acid,miRNA)miRNA-21和miRNA-16与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常州市妇幼保健院足月分娩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孕妇26例为病例组,选择匹配的26例足月分娩的正常体重儿孕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胎盘中miRNA-21和miRNA-16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巨大儿组胎盘中的miRNA-21和miRNA-16的表达水平均上调.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与低miRNA-21水平组相比,miRNA-21高水平组发生巨大儿的OR 值为5.79 (95%CI:1.644 ~ 20.383).结论:本研究显示胎盘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与巨大儿密切相关,miRNA-21可能参与了巨大儿的发生.
作者:彭悦;吴炜;缪婷婷;张铭;许国锋;江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眼睑黄斑瘤也称睑黄疣,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上睑内侧,双侧对称.女性多见,男性亦可发病,部分患者有高血脂、高胆固醇、肥胖或心血管病等.病变区皮肤呈软的扁平黄色斑,与周围正常皮肤境界清楚.病变发展缓慢,虽然患者无自觉症状,但随着人们日益对美观的要求的提高,门诊此类就诊患者也逐年增加,要求进一步治疗.目前我们常用的方法包括:液态氮冷凝治疗、平阳霉素直接注入黄斑瘤瘤体及手术切除治疗.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12年10月分别采用上述3种不同方式治疗眼睑黄斑瘤患者84例(136只眼),比较3种不同方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彤;霍鸣;吴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比性研究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超声(US)在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肿物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FFDM、US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应用Medcalc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ROC 曲线分析,比较FFDM和US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结果:160例患者中,乳腺癌64例,浸润性导管癌48例,浸润性小叶癌9例,导管内癌4例,炎性乳癌2例,印戒细胞癌1例.FFDM检出肿块131例,发现钙化37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23例;US检出肿块129例,发现钙化35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58例.ROC曲线分析FFDM曲线下面积(AUC)是0.924,US的AUC是0.897,在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上,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US是筛查乳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FFDM在诊断乳腺癌上比US有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多地显示乳腺癌病灶的特征,二者结合应用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
作者:曾玉金;雷练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改变与高糖环境培养时间的关系,探讨高糖对白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环境下不同时间点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的G6PD活性变化,并通过检测白细胞ROS产量观察其呼吸爆发功能,研究高糖培养时间对白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的G6PD活性及ROS产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出现明显减少(P < 0.01),呼吸爆发功能明显受损.结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高糖可明显降低白细胞G6PD活性,导致呼吸爆发功能障碍.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白细胞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降低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曾慧妍;曹瑛;薛耀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反义survivin异变体对白血病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survivin-2B和survivin-△Ex3反义寡核苷酸,利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入Jurkat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survivin-2B、survivin-△Ex3 mRNA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 FCM)测细胞凋亡率.结果:RT-PCR示转染组survivin-2B和survivin-△Ex3基因表达相对于未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下降(P<0.05).MTT示转染survivin-2B siRNA后细胞生长抑制率较未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下降(P < 0.05),转染survivin-△Ex3 siRNA后细胞生长抑制率上升(P < 0.05).FCM示转染survivin-2B siRNA后细胞凋亡较阴性对照组及未转染组减少(P < 0.05),转染survivin-△Ex3 siRNA后细胞凋亡增加 (P < 0.05).结论:抑制survivin-2B促进Jurkat细胞生长和抑制其凋亡,抑制survivin-△Ex3抑制Jurkat细胞生长和促进其凋亡,两者作用相反.
作者:侯燕;胡群;朱斌;刘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复合透明质酸钠凝胶载体(sodium hyaluronic acid gel,HAG)移植在兔下颌牙槽骨缺损区促进骨再生的效能与机制.方法:拔除兔下颌磨牙,获取牙周膜组织做细胞培养;在兔下颌骨双尖牙区邻牙间隙的下方制备6 mm × 6 mm × 3 mm 骨缺损,建立兔下颌牙槽骨骨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透明质酸钠凝胶复合牙周膜干细胞组(HAG + PDLSC组)、单纯牙周膜干细胞组(PDLSC组),透明质酸钠凝胶组(HAG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组织学检测、免疫组化染色和骨计量学研究分析各组修复效果.结果:透明质酸钠凝胶复合牙周膜干细胞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单纯牙周膜干细胞组与空白组及单纯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在成骨情况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单纯牙周膜干细胞移植没有明显促进成骨的性能,当透明质酸钠凝胶作为细胞载体,牙周膜干细胞可显著促进牙槽骨再生修复重建,该复合体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徐金汉;张清彬;刘亚蕊;常世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异常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乳腺富含淋巴管网和回流静脉这一生理结构特点,使得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常规的治疗手段,仍难以阻止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发生.人们把希望寄托于迅速发展的基因治疗.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均阴性(即ER-/PR-/HER2-)被称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1].近年来研究表明,Ki67抗原与乳腺癌的发展、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在TNBC和NTNBC患者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2],但具体原因国内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比较了Ki67在TNBC和NTNB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并初步探索其机制.
作者:高海燕;朱玉兰;孙立;杨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