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肿物脓汁中检出马耳他布鲁菌1例

于海东;王勇;王英;张文陆;马雷;王芳;辛华

关键词:腰椎, 脓汁, 马耳他, 患者, 症状, 腰部疼痛, 反复发热, 布病, 居住地, 骨外科, 主诉, 畜类, 体温, 山林, 农民, 蘑菇, 活动, 感冒, 放牧, 处理
摘要:患者女,59岁,农民,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缓解,近半月来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以腰椎肿物入院骨外科,入院体温36.6℃。患者主诉:无放牧史,从未密切接触牛、羊、猪等畜类,家中未有患布病者,但近年居住地患有布病的邻居出现并有增多趋势,患者曾出现过反复发热,按照感冒处理症状消失,患者去放过羊的山林里采摘过蘑菇并食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在肝囊型包虫病感染病程中的表达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囊型包虫病(CE)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囊肿生物活性判断的价值。方法:将33例CE患者和21例健康体检者按WHO的囊型包虫病B超分类原则共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21例,Ⅰ、Ⅱ型包虫病组14例,Ⅲ型包虫病组10例,Ⅳ、Ⅴ型包虫病组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IL-17、IL-10的表达。结果:Ⅲ型包虫病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型包虫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包虫病组IL-17水平[(38.57±3.83) pg/mL]与Ⅳ、Ⅴ型包虫病组[(40.22±5.15) pg/mL]比较无明显差异。Ⅲ型包虫病组IL-10水平[(14.65±2.15) pg/mL]显著高于Ⅰ、Ⅱ型包虫病组[(11.38±0.71) pg/mL],Ⅰ、Ⅱ型包虫病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Ⅳ、Ⅴ型包虫病组[(7.60±0.4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包虫病组IL-17/IL-10(3.44±1.04)与Ⅲ型包虫病组(4.60±2.40)相比较无明显差异,Ⅲ型包虫病组IL-17/IL-10与Ⅳ、Ⅴ型包虫病组(5.39±1.95)相比较无明显差异,Ⅰ、Ⅱ型包虫病组IL-17/IL-10显著低于Ⅳ、Ⅴ型包虫病组(P<0.05)。结论:IL-17、IL-10相互协同在促进CE自然病程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IL-17和IL-10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包虫囊肿活性的指标;IL-17/IL-10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包虫囊肿的活性,但作为判断各型肝囊型包虫囊肿的活性指标有待进一步讨论验证。

    作者:马欣;吴向未;彭心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肾移植急性排斥大鼠的血清NGAL和CXCL10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大鼠血清的肾损伤因子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0(C-X-C motif chemokine 10, CXCL10)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以BN大鼠和Lewis大鼠分别为供受体,采用改良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ARx,BN Lewis)和对照组(con,Lewis Lewis),每组15只大鼠。于移植术后第3、5、7天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肌酐(Cr)、NGAL和CXCL10表达,对移植肾分别作病理分析。结果:根据AR严重程度半定量评分, ARx组大鼠在肾移植术后第3、5、7天分别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对照组无明显排斥现象。ELISA结果显示在肾移植术后第3、5、7天,即急性排斥早期血清Cr、NGAL和CXCL10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呈逐渐上调趋势。结论:NGAL和CXCL10是有价值的AR标志物。 ELISA法测定血清NGAL和CXCL10表达可以较敏感反映肾移植术后AR的发生,其为非侵袭联合监测方式预测或诊断肾移植术后AR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衡宝利;叶东明;程云华;苏泽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两种不同造影剂注射速度在正常肾脏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中的比较

    目的:探讨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行肾脏灌注成像时两种不同造影剂注射速度对正常肾脏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22例经SPECT检查双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行肾脏CT灌注成像,比较不同造影剂注射速度的两组间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5 mL/s组肾皮质BF、BV和Clreance分别为(262.2±4.9)mL/(min·100 mL)、(52.8±2.8)mL/100 mL和(10.6±0.3)mL/(min·100 mL),肾髓质BF、BV和Clreance分别为(118.0±4.2)mL/(min·100 mL)、(13.7±0.7)mL/100 mL和(11.4±0.4)mL/(min·100 mL);7 mL/s组肾皮质BF、BV和Clreance分别为(295.4±7.2)mL/(min·100 mL)、(46.7±3.2)mL/100 mL和(13.2±0.4)mL/(min·100 mL),肾髓质BF、BV和Clreance分别为(131.0±3.9)mL/(min·100 mL)、(17.8±2.1)mL/100 mL和(15.6±1.5)/(min·100 mL)。7 mL/s组肾皮质的Clearance高于5 m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皮质的BF、BV值及肾髓质各灌注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能对正常的肾脏皮髓质灌注进行定量分析。在临床应用中,造影剂注射速度采用5 mL/s比7 mL/s更安全有效。

    作者:余娟;蔡香然;彭秀斌;刘斯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骨性Ⅲ类错的早期矫治新方法

    目的:研究铸造连冠式磁力功能矫治器对早期骨性Ⅲ类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治疗组选择骨性反颌病例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8~12岁,平均10.3岁),均戴铸造连冠式磁力功能矫治器5~8个月(平均6.5个月);对照组选择16例前来就诊,仅有轻度Ⅲ类面型,咬合关系Ⅰ类,但是不需要处理,随诊观察的患者。拍前后头颅侧位片,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前牙覆合覆盖正常,骨性Ⅲ类侧貌改变较明显。结论:铸造连冠式磁力功能矫治器对早期骨性Ⅲ类错合的矫治是有效的。

    作者:王丽艳;张自清;施亮;张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PICCO与Swan-Ganz导管在冠脉搭桥术后应用分析

    冠状动脉搭桥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已成为临床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手术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们总结Swan-Ganz导管和PICCO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指导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调整和容量治疗,以期望寻找更合理的监测手段,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冬璞;李成建;杨彩浮;李保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利用狗肾传代细胞分离流感病毒及分离条件的研究

    目的:对首次利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分离流感病毒进行总结,摸索流感病毒细胞培养分离技术,积累分离的经验,提高流感监测水平。方法:培养MDCK细胞,并接种61例经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收集病变细胞,经红细胞凝集实验、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进行流感病毒毒株鉴定,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谷氨酰胺以研究谷氨酰胺对MDCK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从61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流感病例标本中分离出25株流感毒株,HA滴度均≥1∶16,血凝抑制实验(HI)结果显示HI效价均≥1∶640,其中18株为A(H3N2)亚型株,7株为A(H1N1)亚型株;谷氨酰胺浓度降至0.1%以下时,细胞生长速率低,细胞培养至48 h活性即开始下降。结论:利用MDCK细胞培养分离流感病毒在咸阳市取得成功,并发现谷氨酰胺浓度对MDCK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凋亡有着显著的影响。

    作者:张俊君;张燕丽;秦龙;魏战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世界首报18号染色体缺失与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嵌合体1例

    患者男,年龄28岁,结婚6年,有正常性生活,因不育而来就诊,欲行辅助生育妊娠。查体:身高165 cm,体重60 kg,第二性征及附睾、输精管正常,左侧睾丸体积偏小,右侧睾丸未见异常。精液分析结果提示:精液量为1.4~2.5 mL,3次精液经离心后检测均未见精子。性激素水平检测结果见表1。对该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37℃、72 h培养,常规染色体检查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其核型为46,XY,del(18p)/45, XY,-18的嵌合体,其中核型46,XY, del(18p)占90%(图1),45,XY,-18占10%(图2)。家系调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陈伊;刘居理;罗明;陈昔梅;杨韦华;胡硕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婴幼儿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测定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常规保健的1652例6个月~3岁婴幼儿的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6~12个月组、1~2岁组、2~3岁组)。结果:1652例婴幼儿中有246例(14.9%)检测结果显示铁减少(ID);232例(14.0%)检测结果显示缺铁性贫血(IDA),共478例(28.9%)为铁缺乏症。其中6~12个月组和1~2岁组的检出率均较2~3岁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暂住人口的ID、IDA及铁缺乏症均较常住人口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铁缺乏现象普遍存在,加大宣传,指导合理膳食,提高家长对婴幼儿铁减少和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意识,降低贫血的发生。

    作者:赖有行;李正梅;胡华芸;叶青;周晓莹;周才;黄瑞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金正均Q值法评价维生素C联合维生素E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的协同作用

    目的:用金正均Q值法评价联合使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男科门诊诊断的76例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维生素E 100 mg每日3次(VitE组)、维生素C 200 mg每日3次(VitC组)以及二药联合口服治疗(合用组)12周,治疗前后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分析常规参数及动力学参数,并采用硫巴比妥酸法(TBA)检测治疗前后精液中丙二醛(MDA)的浓度,用金正均法计算增效Q值,评价二药合用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各组MDA浓度明显降低;3组患者精子活力活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合用组效果更为明显,增效Q值为1.18。结论:联合使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C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具有明显的体内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

    作者:韩鹏;刘志文;张国钢;肖守允;许宏;王久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肿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病因与诊断策略探讨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ARF)的病因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FO-BAL)与无创检查对病因诊断的比较。方法:选择肿瘤并发ARF需呼吸机支持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早期FO-BAL组(33例)与无创检查组(35例),FO-BAL组24 h内除完成血、痰或其他分泌液培养与镜检、血降钙素原、B-型脑钠肽、G试验、GM试验、胸片、CT等无创检查外,还给予FO-BAL;无创组24 h内只行无创检查。结果:早期FO-BAL组为39.39%(13/33)的患者提供病因诊断依据;FO-BAL为5例患者提供唯一诊断依据(无创检查阴性);39例即72.72%的患者通过无创检查明确原因。FO-BAL结果对FO-BAL组9例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影响,无创结果对无创组11例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影响。急性呼吸衰竭病因前3位是细菌感染(42.50%,34/80)、真菌感染(21.25%,17/80)、肿瘤浸润(13.75%,11/80)。粒细胞缺乏仅占7.35%。两组入ICU至急性呼吸衰竭病因确认时间,早期FO-BAL组65 h(16~146)h,无创组73 h(14~158)h,P=0.086。两组在MV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恶性肿瘤患者在ICU行FO-BAL是安全的,无创检查能为大多数患者提供病因诊断,其诊断价值不劣于FO-BAL;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肿瘤浸润是肿瘤患者ARF的前三位原因,肿瘤科医生尤应警惕真菌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马建忠;汪建英;高天巍;余晓婷;陈欣;徐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结核患者多功能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多功能CD8 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核患者(TB)、潜伏感染者(LTBI)、健康对照(H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或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PFMCs)结核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多功能性CD8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非特异性抗原(PMA+I)刺激下,TB组PBMCs中多功能性CD8T细胞(IL-2+ IFN-γ+ TNF-α+ CD8 T细胞)频率[(5.72±4.32)%]显著低于HC [(22.3±15.7)%(q=7.455,P<0.001)]和LTBI[(14.2±7.72)%,(q=3.110,P<0.05)];结核菌特异性抗原(MTB裂解液)刺激下,TB组PBMCs中多功能性CD8T细胞频率[(0.33±0.83)%]高于HC[(0.017±0.03)%(q=3.97,P<0.05)]和LTBI[(0.019±0.035)%,(q=3.39,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PFMCs多功能CD8 T细胞频率[(0.623±1.033)%]显著高于相应的PBMCs[(0.034±0.066)%,(P<0.001)];结核患者PBMCs多功能性CD8 T细胞表达水平和其HRCT评分呈负相关(r=-0.2658,P=0.0158)。结论:多功能CD8 T细胞表达水平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结核患者和潜伏感染者,其与结核患者的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刘先发;黄才斌;张明霞;邱振纲;陈心春;何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热性惊厥附加症伴孤独症临床特征及与SCN1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孤独症在热性惊厥附加症(FS+)中的临床特征及与SCN1A突变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中心就诊的103例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上认可的标准诊断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部分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PEFS+)、Dravet综合征(DS)和孤独症。收集FS+患者血样,测序SCN1A基因并分析结果。结果:53.8%的GEFS+和69.2%的PEFS+患者有智力发育障碍,所有的DS患者均存在智力障碍。 GEFS+和PEFS+患者中各有1例孤独症,DS患者有9例孤独症(P<0.01)。FS+伴孤独症的患者中,PEFS+中有1例SCN1A突变,而DS则有6例。结论:大部分GEFS+和PEFS+患者存在智力发育障碍,而DS均有智力发育障碍。DS伴孤独症的几率高于GEFS+和PEFS+。孤独症与SCN1A突变没有明确相关性。

    作者:张美品;孟珩;何娜;高曲文;秦兵;陈勇军;石奕武;陈亮;易咏红;廖卫平;黎冰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GRACE、TIMI与PURSUIT危险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价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GRACE、TIMI与PURSUIT危险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以探讨ACS患者理想的危险评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8例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每例患者的GRACE、TIMI与PURSUIT危险评分,随访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情况,描绘3种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对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GRACE、PURSUIT和TIMI危险评分预测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均有较好的分辨准确度,3种评分均可以预测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危险性,3种评分的分辨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RACE、TIMI和PURSUIT危险评分均可以预测ACS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3种评分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均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吴天源;罗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靶中靶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癌90例

    目的:比较分析剂量递增靶中靶放疗(TIT)与常规放疗脊柱转移癌的治疗结果。方法:采用放射治疗90例椎体转移癌患者(病灶118处),靶中靶放疗52例(病灶63处),计划靶体积(PTV)30~40 Gy,大体靶体积(GTV)50~60 Gy,15~25次。常规放疗38例(病灶55处),PTV 30~40 Gy,10~20次。结果:两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0.4%、81.6%,但止痛疗效无差异。近期治疗部位改善分别为31处(49.2%)、25处(45.5%),稳定状态28处(44.4%)、20处(36.3%),恶化4处(6.35%)、10处(18.1%)。1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分别为84.7%、68.6%,49.4%、32.2%,差异均有显著性。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有血液毒性,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靶中靶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癌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副反应少的特点。

    作者:张立娜;韩婷婷;李宏奇;王颖杰;吴伟章;夏廷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BRCA1、TUBB3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铂类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及其与铂类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66例晚期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并回顾性分析其表达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BRCA1、TUBB3高表达率分别为34.8%(23/66)、48.5%(32/66);BRCA1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30.4%(7/23),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67.4%(29/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UBB3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59.4%(19/32),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50.0%(17/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CA1表达可预测铂类药物敏感性,有利于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而TUBB3表达对晚期NSCLC患者接受铂类方案化疗的疗效没有预测价值。

    作者:阮芳芳;姜维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皮下置管引流及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延期缝合预防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

    目的:探讨皮下置管引流及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延期缝合对腹部Ⅲ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所收集的504例Ⅲ类切口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成3组:A组(术后彻底冲洗切口后行一期缝合)143例,B组(术后关闭腹膜至腹直肌前鞘后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未缝合)190例,C组(术后皮下放置引流管)171例。比较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切口二期清创缝合率。结果:A组有11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69%;B组有4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11%;C组有3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75%。3组总体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切口感染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3组切口感染患者二期清创缝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类切口腹部外科手术后预置抗菌薇乔线切口延期缝合及放置皮下引流管的方法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但不能降低感染切口的二期清创缝合率。

    作者:范存静;刘超;何艳新;申东方;庞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术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术后1年内各代谢指标变化,并探索胃转流术评价指标及适用人群的选择。方法:收集我院112例行胃转流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BMI大小分为两组:正常体质量组(≤25 kg/m2),超重肥胖组(>25 kg/m2)。术后1、3、6、12个月随访各项生理及生化指标。行手术前后对照、组间对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在HbA1c、HOMA-IR等均有明显改善。主成分分析发现BMI、HbA1c在术后6个月前对结果贡献较大,而HOMA-β、HOMA-IR在术后6个月后对结果贡献较大,分别反映出术后恢复的综合指标及均匀程度。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1年各代谢指标明显改善,术后完全缓解率逐步升高;超重肥胖组较正常体质量组血糖、血脂、HOMA-β改善明显,超重肥胖者是手术治疗更适合人群;BMI、HbA1c、HOMA-β、HOMA-IR对于手术效果评价及术前适应证的把握有较大指导意义。

    作者:胡士涛;段瑞祥;张勇;王东;徐琳琳;王晓丽;季虹;荣海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局部巨大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缺损重建

    目的:探讨局部巨大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皮肤缺损手术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收治的6例局部巨大晚期乳腺癌患者,探讨胸壁皮肤缺损重建手术方法的可行性。结果:4例患者行皮肤扩张器联合背阔肌肌皮瓣修复,2例行射频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成活良好,无重大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胸壁复发,1例出现肝转移及对侧乳房转移。结论:背阔肌联合组织扩张器及联合射频治疗是修补晚期乳腺癌术后胸部缺损的有效手段,手术修复效果满意,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胡小戊;章乐虹;夏婷;曹腾飞;贾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促进TopoⅡα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目的:探讨BM-cyclin 1逆转人口腔上皮癌C-A120细胞多药耐药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 及 Western blot 检测 BM-cyclin 1对 TopoⅡα 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 Western blot 检测 BM-cyclin 1对转录因子SP1、SP3表达的影响;报告基因法检测BM-cyclin 1对Sp1、Sp3转录调控的影响。结果:(1)BM-cyclin 1可以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C-A120细胞对ADM、VP-16、DDP敏感性分别提高了6.0、8.2及1.7倍。(2)BM-cyclin 1明显上调TopoⅡα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3)BM-cyclin 1可明显诱导转录因子SP1表达并上调其转录活性。结论:BM-cyclin 1能够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性;并且这种逆转作用可能与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活性,增加TopoⅡα表达相关,为BM-cyclin 1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林;陈春果;江高峰;孙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